APP下载

二十一世纪以来张先词研究综述

2016-03-03王军敏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柳永学报创作

王军敏

(河南大学, 河南 开封 475000)

二十一世纪以来张先词研究综述

王军敏

(河南大学, 河南 开封 475000)

张先是北宋词坛承前启后的一位词人,与柳永、晏殊、欧阳修等共同开拓、丰富了宋代词坛,同时也对后来的宋词大家苏轼等人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进入21世纪以来,有关张先词的研究十分丰富,主要涉及体制体例、语言内容、艺术风格、创作手法、主体性、对比、接受影响、词史地位、地域文化等方面。对张先研究史进行梳理,有利于从宏观上把握其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和影响。

宋代;词坛;张先词

张先(990—1078)是宋代词坛具有承启性质的人物。刘毓盘《词史》云:“永既卒。先独享老寿。以歌词闻天下。而协之以雅。苏轼犹及与之游。故亦好为词。”[1](75)宋代词坛中,张先与柳永齐名,二人对词体的开拓都做出了不同的贡献,后人也多将二人进行对比研究。而独张先高寿,与后来的苏轼等人交游唱和,并对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张先在小令、慢词的过渡发展阶段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并影响了后来者,其承启作用不容忽视。2000年以来,关于张先词的研究逐渐趋多,并日渐深刻,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制体例研究

北宋时期,尤其是张先所生活的真宗至神宗年间,词体基本延续晚唐五代以来的风貌,体制以小令为主。张先作为一位高寿且创作持久的文人,对词体创作具有一定开拓、创新之功,这一特点,被不少学人所关注。如周玲《论张先词的创新》[2]认为张先在词的体制上的创新表现在对慢词写作的重视、实践,以及词作中出现的题序和和韵两方面。曲阜师范大学朱敏的硕士学位论文《张先词探究——兼论张先的词史地位》[3]中从张先独具风味的小令词、新颖别致的慢词、丰富多样的题序三方面论述了张先词在体制上的创新,认为张先词作体制上的创新一改柳永慢词的铺叙作法,增添了词作韵味,并启发了后世词人对题序的运用。在众多关注张先慢词之声中,陶尔夫、诸葛忆兵在《北宋词史》[4]中肯定了张先的令词创作成就,作者认为张先的《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以及《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青门引·春思》、《千秋岁》,可代表张先令词创作的最高成就,词中抒情性有所增强,美学境界的开拓也很见成绩。此类研究主要集中在张先对慢词的开拓、创新,题序及和韵的适用三方面,虽论述方式相对不一,然主题较集中,研究者主要将研究对象指向张先慢词的创新,对其传统令词的研究则有所忽视。

二、主题研究

由于词是一种音乐娱乐文学,唐五代至北宋时多用于花间尊前歌妓演唱,因此主题多集中在男女之情、相思离别上。与同时代词人相比,张先的词作主题较为丰富。东北师范大学袁雪清的硕士学位论文《论张先词的文化意蕴》[5],将张先词分为离别、唱酬、咏怀、叹逝、祝贺、节令、写景七种题材进行逐一论述,认为张先有意识扩大词的表现空间。木斋先生《论张先词古今一大转变及“始创瘦硬之体”》[6]针对张先词中多次出现题序的情况,依题序内容,将张先词分为记游感怀词、聚会宴饮词、咏物词、送行词、唱酬赠答词、观舞赏乐词、节令感怀词、歌伶粉艳词、相思伤春词九类,说明张先词中表现男女情思的艳情题材比例已经极大缩小,表现士大夫之间唱酬赠答、聚会记游的作品增多,肯定了张先词在表现内容上的开创之功。周玲《论张先对词境的拓展》[7]一文将张先词在传统的艳情词、闺情词、愁别词之外,又分为感怀词、宴饮词、咏物词、节令词、写景词五类,肯定张先将词境进一步引向日常生活,为提升词的地位作出的积极贡献。杨娟《在诗词融合进程中论述张先词的古今转移——兼谈词的包容性》[8]一文认为张先纳传统题材于词,打破了词为艳科的狭小境遇,并且“率先将士大夫的日常生活纳入词的创作中,尤其是士大夫、男性之间交往的政治生活的反映,使词具有独特的抒情性和个性化,具有男性的骨力”,并将这类词作分为赠别酬唱题材、贺人进士及第题材、涉及国家政治题材三类。总览有关张先词内容的研究,虽然对其词作题材的划分角度不同,然而都肯定了张先在传统艳情题材之外,将士大夫以及日常生活题材纳入词的范围,对于词作内容的丰富与扩展有一定贡献。

个人生活、体验在作品中的不断融入,突显了张先词的主体性。葛华飞《张先词的主体意识》[9]一文中,从题材选择趋向日常化、自然景物的选择、创作心态的转变三个方面来论述张先词的主体意识,肯定了这种创作倾向对于苏轼以诗为词创作的影响。陆有富在《张先词的主体情感介入和感事纪实性》[10]中认为,张先词在创作主体介入和感事纪实方面承前启后,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词人自我形象和自我感情的介入有了一定的比例;题序的大量使用和以铺叙为主的慢词创制,增强了词的抒情性和叙事性,强化了词作者在创作中塑造自我形象,表达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抒发自我人生理想的主体意识。主体性研究与张先在词作方面的创新、开拓是密不可分的。张先扩大词的题材,将士大夫日常生活等传统内容纳入词作,融入个人生活体验,对词作主体性的抒发做出了贡献。

三、艺术风格研究

1.整体风格

北宋初期,在沿袭花间词风的同时,柳永“俗词”创作广为人知,而张先于柳永俚俗之风盛行之际,以清、雅之词独具风格,并以“诗化、雅化”倾向影响了后来者。周玲《论张先词的清丽特质》[11]认为张先词的清丽主要表现在清新绝俗的意韵和华丽精美的语言两方面,清脆是其词的根本所在,传神含蓄与雅相通,铺叙白描是张先对词艺术形式的探索与创新,正是这些因素,形成了张先既不同于晏欧之“艳”,又异于柳永之“俗”的独特风格。唐全鑫《清新优雅的妙境——试论张先词的审美境界》[12]指出张先清新优雅的妙境主要体现在:“‘闲花淡淡春’的审美趣味;‘含蓄与发越’并存的情感表达;有意而为之的绘影艺术”三方面。吴瑞璘《张先词艺术风格初探》[13]认为张先的作品表现出一种从容清丽、含蓄淡远的风格,于淡雅的画面或充满活力的景象中,显现出令人振奋的亮色和美好的憧憬。杨保国《张先词艺术特征论析》[14]从“雅”的角度,论述了张先词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刻意求曲,含蓄隽永;注重绘境,清幽淡远;工于写人,生动传神;精胆细刻,工巧自然。温雪莹《浅析张先的词的审美特质》[15]认为张先词情感方面的刚健挺拔、力矫柔弱,意象的格调高雅、韵味无穷,语言的清新素雅、俊美精工,共同构成了其词清丽劲峭、生新隽永的审美特质。曹章庆《论张先词“韵高”的美学建构》[16]从“韵高”的角度分析了张先词的特点:“一是概括浓缩的叙事表情结构;二是化美为媚的动态意象选择;三是简淡典丽的语言表达。”刘华民在《论张先词的艺术创新》[17]中认为张词的创新主要表现在题序、自注、次韵三方面,文中将其创新的原因归为年高寿长、见多识广、诗词学养深厚、创新意识强四个方面,并在文中肯定了张先对苏轼“以诗为词”的重大影响。

有关张先词艺术风格的研究,诸文都关注到了张先词中的清、雅,而各自又从不同的角度有所侧重。在传统的风格之外,又融入了对张词雅化、诗化、散文化等倾向的分析,由此肯定了张先对当时柳永俚俗词风的矫正,以及对后来苏轼等人“以诗为词”创作手法的影响。张美丽《论张先“以诗为词”的创作倾向》[18]从酬唱赠答的实用功能、士大夫情感的抒发和化用诗句入词的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张先“以诗为词”的创作倾向。谢雪清《论张先词的用典及化诗入词》[19]指出张先词对诗体的借鉴,突出表现在典故运用的日益频繁和化诗入词手法的大面积使用上。唐全鑫《试论张先词的诗化和散文化倾向》[20]从题材的诗化、情感的诗化、创作技巧的诗化三方面分析张先词的诗化和散文化倾向。谢雪清《张先词题材的诗性特点》[21]认为张先对题材的开拓具有明显的诗性特点,突出表现在题材描写的真实性与生活化、题序的频繁使用、儒家诗教的引入三个方面。

2.意象及妙语

整体风格之外,张先的语言艺术也被历代传颂,其因妙语叠出,又被称为“张三中”、“张三影”、“桃杏嫁东风”郎中等。朱明明《始有意而为“影”——论张先词中的影意象》[22]中通过对影意象的列举,认为张先词中的影意象具有数量多、种类丰富、表现独特的特点,张先将影意象发扬光大,并创造出了别具一格的意境,启发了后来的词作者。邬志伟、胡遂《张先词的写影造境艺术》[23]一文依据张先词中影像的形成条件和表现方式,将影分为水中丽影、月下清影、忆中朦胧之影及其他,认为张先写影造境艺术脱离了“花间词”秾艳的色调,展现了北宋前期文人追求幽远清雅的审美情韵与内敛的创作心态。王波《张先词之“三影”探析》[24]通过对张先词中“三影”的分析,认为张词写影恰到好处。乔国恒《浅析张先词中落花的唯美主义色彩》[25]一文,通过对落花意象的分析,说明张先词具有形式独创性和内容朦胧含蓄、韵味无穷的唯美主义色彩。张先词作中的妙语警句及意象相对集中,尤其是其有关“影”字的描写,更是广为人知,也正是如此,造成了词史上有些词家(词论家)认为张先词作有句无章,李清照《词论》即云:“(张先)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26](158)后世研究者仅针对其妙语的运用进行深入分析、解读,在研究中虽也提及张先词之破碎,然缺乏系统性研究文章。

四、比较与接受研究

比较是文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学者们通过与其他文人的对比,探讨张先的创作特点。孙维城的论著《张先与北宋中前期词坛关系探论》[27]中,从承启角度,将唐诗人孟浩然与宋词人张先并列分析,分别肯定二人在唐诗和宋词领域的过渡性作用。张琴《我有闲愁与君说——试析张先对白居易的继承兼议其闲适词风》[28]认为张先词闲适之风一方面接受了白居易生活理想、实践及诗文的启示,另一方面也与当时经济繁荣、社会风尚有关。

在张先的比较对象中,柳永是最突出的一位。华侨大学苏丹桂的硕士论文《柳永与张先:北宋慢词的开疆与精构》[29]认为柳永第一个突破南唐花间的小令作法,通过长调慢曲铺叙展衍,表现羁旅愁思、倚翠柔情;张先继柳永之后,融合花间及柳永词作的优势,以小令作法写慢词,形成独有的“张子野体”,使慢词的创作道路更加精密化。杨茜《张先与柳永“情爱词”之比较》[30],从两位词家不同的人生际遇、审美情趣、个性资质等方面入手,探讨他们在词作中分呈的“士大夫式”及“市民式”的不同艺术特色与风格。柳永之外,另有房日晰《张先与晏殊词之比较》[31],从三个方面对二人进行比较:晏殊词注重主观抒发,张先词注重客观描写;晏殊词喜用“情”字,张先词善用“影”字;晏殊继承了南唐词,张先在继承南唐词风的基础上,对词的创作有所开拓。谢雪清《论张先对苏轼词创作产生影响的基础》[32]中,从环境、组织、创作、个性等四个方面论述张先对苏轼词创作产生影响的基础。谢永芳、曾广开《张先主盟吴越词坛影响“东坡范式”考论》[33]认为张先在主盟吴越词坛之时,借助集体的力量和智慧以及有利的环境、时机,对苏轼产生了直接、显著的影响。张先由于其特殊的承启地位,其词作与其前、后的词家创作都有一定的联系,研究者也越来越多地注意到这种现象。

另外,需特别指出的是浙江工业大学蒋佳妮的硕士学位论文《传播学视域中的张先词研究》[34],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研究张先词在南宋、明、清的传播状况,包括传播环境、传播媒介、传播内容及传播效果等。此类论文仅此一篇,虽从传播学角度分析了张先词在历代的流传,然仍有不全面之处,如对唱和词、词作化用的研究尚嫌不足等。

五、词史地位研究

对张先词史地位的明确之功,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便有高度评价:“张子野词,古今一大转移也。前此则为晏欧,为温韦,体段虽具,声色未开;后此则为秦柳,为苏辛,为美成白石,发扬蹈厉,气局一新,而古意渐失。子野适得其中,有含蓄处,亦有发越处;但含蓄不似温韦,发越不似豪苏腻柳,规模虽隘,气格却近古。自子野后,一千年来,温韦之风不作矣!益令我思子野不置。”[35](7)学者们在此基础上多有发挥。吉林大学陈通的硕士学位论文《“古今一大转移”辨及张先词之词史意义》[36],以陈廷焯对张先词的评价为基础,通过对陈氏词学理论的理解,反观张先词,肯定张先词的词史意义:小序的大量使用;创作主体与抒情主体从分离到合一;词中意象排列方式的变化。杭勇《“古今一大转移”——谈张先词的过渡性质》[37]认为张先在词史上的转移地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内容上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体制上用小令手法创作慢词,并且大量使用题序,对苏轼等词人的创作产生了影响。李东宾在《张先词创作模式的转移及其文体意义》[38]中认为张先词在词体转移之际,起到了联结小令和慢词的桥梁作用:其词中所表现出来的细致具体的景物描写、直言无隐的“发越”作风、以小令作法行慢词以及题序的设立等,都是这一过渡形态的具体体现。谢永芳《张先词史地位摭论——兼及文学史上过渡型作家的判断标准问题》[39],肯定了张先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词史地位,主要表现在熔花间之秾丽与南唐之高雅于一炉自铸“清丽”一体,与柳永、晏殊、欧阳修共同开创宋词新风,该文还以张先为标准,提出了过渡型作家的三条判断原则:文学观念先进或创作实践趋新者从宽、享年不永或交游欠广阔者慎取、创作艺术缺乏独创性者不取。木斋先生《论唐宋词的诗体借鉴历程——以温韦、张先、晏欧、少游、美成体为中心线索的探讨》[40],选取了张先等几位代表词人,从词的诗体借鉴角度,分析唐五代北宋词史的发展历程,指出张先体、晏欧体等开始借鉴宋诗入词,主要是题材的士大夫化和宋诗的议论手法,肯定了张先在词史发展中的作用。有关词史地位的研究,各类文章虽都从不同方面、多角度的进行阐述,然全都肯定了陈廷焯对张先“古今一大转移”的定位,并在具体论述中将这一定位落到实处。

六、其他

除以上主流研究之外,地域文化研究、相关疑点考辨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南昌大学杨茜的硕士学位论文《张先词论略》[41],论述了张先词的特色、意境,对张先的“六客之会”等进行考论,并将张先词与同期另一大名家柳永的词作比,肯定了张先其人其词对于词史、湖州地域文化史之功。潘明福的著作《苕霅诗音自古传(湖州诗词文化研究)》[42](152-162),将张先作为湖州诗词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罗刚的《北宋张先考辨》对三个问题进行辨析,即:北宋乌程张先(即著名词人张先)与博州张先(即高堂张先)的考辨,两位张先在北宋文坛上的作用及影响,关于“张钓鱼湾”(简称“钓鱼湾”)的辨析。

张先以其对词作体例、内容、风格等多方面的探索、创新,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虽不能与苏轼等大家比肩,但是对后来词坛发展及走向产生了一定影响。总览21世纪以来张先词的研究成果,其中有关张先词内容、风格、词史地位的研究是重点,此外,学者们又在接受影响、地域文化史、体制体例等方面对张先词进行研究。综观当代张先词研究,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有些方面的研究尚未顾及到,如历代词话、唱和,以及对词作的化用等,后来研究者可以对这些方面的探讨进一步深化。

[1]刘毓盘.词史[M].上海:上海书店,1985.

[2]周玲.论张先词的创新[J].唐都学刊,2001(4).

[3]朱敏.张先词探究——兼论张先的词史地位[D].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陶尔夫,诸葛忆兵.北宋词史[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4.

[5]袁雪清.论张先词的文化意蕴[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6]木斋.论张先词古今一大转变及“始创瘦硬之体”[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7]周玲.论张先对词境的拓展[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8]杨娟.在诗词融合进程中论述张先词的古今转移——兼谈词的包容性[J].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6(1).

[9]葛华飞.张先词的主体意识[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10]陆有富.张先词的主体情感介入和感事纪实性[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11]周玲.论张先词的清丽特质[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

[12]唐全鑫.清新优雅的妙境——试论张先词的审美境界[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1).

[13]吴瑞璘.张先词艺术风格初探[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5).

[14]杨保国.张先词艺术特征论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5(1).

[15]温雪莹.浅析张先的词的审美特质[J].沧桑,2006(6).

[16]曹章庆.论张先词“韵高”的美学建构[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

[17]刘华民.论张先词的艺术创新[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8(9).

[18]张美丽.论张先“以诗为词”的创作倾向[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19]谢雪清.论张先词的用典及化诗入词[J].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

[20]唐全鑫.试论张先词的诗化和散文化倾向[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2).

[21]谢雪清.张先词题材的诗性特点[J].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

[22]朱明明.始有意而为“影”——论张先词中的影意象[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7(4).

[23]邬志伟,胡遂.张先词的写影造境艺术[J].云梦学刊,2006(4).

[24]王波.张先词之“三影”探析[J].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3(6).

[25]乔国恒.浅析张先词中落花的唯美主义色彩[J].岱宗学刊,2007(4).

[26]孙克强.唐宋人词话[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

[27]孙维城.张先与北宋中前期词坛关系探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

[28]张琴.我有闲愁与君说——试析张先对白居易的继承兼议其闲适词风[J].黑龙江史志,2008(20).

[29]苏丹桂.柳永与张先:北宋慢词的开疆与精构[D].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0]杨茜.张先与柳永“情爱词”之比较[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7(3).

[31]房日晰.张先与晏殊词之比较[J].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1(3).

[32]谢雪清.论张先对苏轼词创作产生影响的基础[J].广西社会科学,2005(10).

[32]谢永芳,曾广开.张先主盟吴越词坛影响“东坡范式”考论[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3(3).

[33]蒋佳妮.传播学视域中的张先词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34]陈廷焯.白雨斋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35]陈通.“古今一大转移”辨及张先词之词史意义[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6]杭勇.“古今一大转移”——谈张先词的过渡性质[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9(6).

[37]李东宾.张先词创作模式的转移及其文体意义[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

[38]谢永芳.张先词史地位摭论——兼及文学史上过渡型作家的判断标准问题[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39]木斋.论唐宋词的诗体借鉴历程——以温韦、张先、晏欧、少游、美成体为中心线索的探讨[J].社会科学研究,2006(3).

[40]杨茜.张先词论略[D].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41]潘明福.苕霅诗音自古传——湖州诗词文化研究[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8.

[42]罗刚.北宋张先考辨[J].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责任编辑;马黎丽

Studies ofthe Terms Written by Zhang Xian since the 21th century

WANG Jun-min
(The College of Henan University,Kaifen,Henan 475000,China)

Zhang Xian as a connecting link in the terms of Northern Songdynasty,had developed and enriched the terms with Liu Yong,Yan Shu,Ou-yang Xiu and others.At the same time,his terms had impacted Su Shi’s creative.Studies of the terms written by Zhang Xian is very abundant.Mainly involved in the creation of Manci pattern,language and content,artistical conception,writing techniques,subjectivity,acceptance and influence,status,regional culture and soon.The studyto Zhang Xian is beneficial tograsp its value and influence in the historyofliterature.

Songdynasty;Notes about;Zhang Xian’s terms

1009—0673(2016)02—0037—05

I207.23

A

2015—12—28

王军敏(1991—),女,河南新乡人,河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柳永学报创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半小时漫画宋词之雅俗共赏柳永
半小时漫画宋词之雅俗共赏柳永
致敬学报40年
从“柳三变”到“柳永”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