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水浒传》中英雄人物的一种重要绰号类型

2016-03-03王娟

新课程研究 2016年27期
关键词:水浒绰号水浒传

□王娟

论《水浒传》中英雄人物的一种重要绰号类型

□王娟

《水浒传》是一部英雄传奇小说,它塑造了形形色色的英雄人物,而其中每个英雄都有相应的绰号,这是小说文本突出的特点之一。文章谈论的主要是其中以凶猛动物命名的英雄绰号,并尝试探究这种绰号类型对小说在文学创作上的意义和影响。

《水浒传》;绰号;凶猛动物

提到《水浒传》,人们就会说到一百单八将,如“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花和尚”鲁智深、“豹子头”林冲、“矮脚虎”王英、“智多星”吴用、“母夜叉”孙二娘,等等。尽管《水浒传》人物众多,但仍然可以让人如数家珍、耳熟能详。笔者认为,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每个英雄人物都有形象化的绰号。正如鲁迅在《五论“文人相轻”——明术》中说:“一个简括的诨号,比用头号字印成的一篇文章的题目,还要不容易忘记。”

《水浒传》第七十一回,对一百单八将,即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交代得非常清楚,每个人都属于一个星宿,每个人都有一个绰号。许多英雄人物的绰号以凶猛动物命名,成为小说中一种重要的绰号类型,如玉麒麟、入云龙、豹子头、扑天雕、青面兽,等等。乍听这些人物的绰号,便令人有不寒而栗之感。那么,以凶猛动物名称作为绰号,对于小说的创作有什么样的意义和影响呢?

一、从作品本身的衍变发展来看,以动物来为梁山好汉命名,是对话本小说人物讲述方式的一种自然承续

《水浒传》所写宋江起义的故事源于真实历史。《宋史》中的《徽宗本纪》《侯蒙传》《张叔夜传》及其他一些史料都曾提到,宋江等“三十六人横行齐魏”“转略十郡,官兵莫敢撄其锋”,后被张叔夜设计招降。还有的史书记载宋江投降后征方腊。从南宋起,宋江的故事就在民间开始广泛流传。《宋江三十六人赞》已完整记录36人的姓名和绰号,有些书还著录了如石头孙立、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说话名目,英雄绰号开始慢慢流行开来。元代时,出现大批水浒戏,而动物型的英雄绰号如青面兽、豹子头、九纹龙得以广泛流传。

从水浒故事的发展过程来看,故事起先并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讲出来的、演出来的。那么,既然是讲出来的故事,首先考虑的就是观众喜不喜欢、爱不爱听,能不能每次都来听的问题。说书者为了吸引观众的兴趣,为了能让观众喜闻乐见,作为“以人物来结构故事”的水浒来说,必然要在这些江湖好汉的名字上下一番功夫,取一些响当当、豪爽的名字,让观众第一次听后产生震惊。于是龙、虎、豹、狮子、麒麟等就成为说书者的首选。人们对于这些动物比较熟悉,说书者讲述时能唤起听众的想象,再结合人物事迹,各位好汉就能深入人心了,或许还能进行二次创造,从而使得这些故事慢慢地口耳相传,说书人才能继续捧好自己的饭碗。

在描述某个人物的外貌、性格等特征后,再冠以动物的绰号,把人物外貌、性格等最突出的部分凸现出来,之后就不断用动物绰号指代人物,如矮脚虎王英、母大虫顾大嫂、混江龙李俊、玉麒麟卢俊义,实际上就是不断重复描绘这个人物,重复而不繁疮,鲜明而不直露。

因此,施耐庵在编撰水浒故事时,将话本小说的这种白话性特点一并继承了下来,把动物型绰号作为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鲁迅先生在《五论“文人相轻”》中说道:“名号一旦取了,那就像影子一样随着作品中人物的行踪,即使这人物跑遍天涯海角,它也要跟着走,怎么摆也摆不脱,这正如传神的写意画,并不细画须眉,并不写上名字,不过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只要看过被画的人,就一定知道是谁。”笔者认为,《水浒传》中的动物型绰号之于人物,完全具备这一特点。那些绰号随着故事的流行,已被读者接受。

民间的流传加上文人的修饰润色,使得水浒故事吸引双重读者,只要提到杨志就会想到“青面兽”,提到林冲就会想到“豹子头”,等等。一个人的名字也许是空洞抽象的,而绰号则是具体的、描写的、形象的。也许人们会忘记杨志这个名字,但是青面兽的绰号却依然会脱口而出,这就是这种绰号的魅力。

二、从作品的人物形象塑造上来看,动物型绰号能增强人物的生命力

绰号所提到的动物,都是一些有着强悍生命力、充满凶猛霸气的一类动物,当英雄人物与这些动物联系起来时,必然会给人一种威慑、敬畏、惧怕的感觉。这样一来,凶猛动物的外在生命力就投射到人物的内在性格中。于是,小说在整体上给人的感觉就是,在梁山上生活着的是一群生龙活虎的英雄猛将,是一支让朝政贪官心生胆怯、让平民百姓心存敬畏的无敌之师。这种动物型绰号的外化力量,从小说中英雄人物登场开始,就紧紧抓住读者的神经。例如,初次见面时,先报出“人送绰号入云龙”,另一个也报上“江湖人称青面兽”,一听就让人胆颤。而这种传统后来也得以继承,历史上许多农民起义首领,起事时都会使用绰号,明末农民起义首领如混天王、蝎子块、九条龙,等等。

从人类赋予动物的性灵来说,自《礼记·礼运》记载以来,人们就把龙、凤、麒麟、龟称之为四灵,传说它们具有神奇的力量,能够化凶为吉。水浒英雄中以龙、虎、蛇、龟命名的绰号就达22个,表现了作者对梁山好汉的赞颂之情,力求将水浒英雄塑造成百姓乐于接受的性格形象。对于百姓来说,他们并非真正的洪水猛兽,而是能够改变自己生存环境的“及时雨”,包含了传统的民族感情,表达了民间的好恶观念。例如,玉麒麟卢俊义,具备麒麟之勇猛,美玉之华贵,股肱之雄才;扑天雕李应,两军阵前像只扑天飞行的大雕;混江龙李俊,有翻江倒海的本领。这些都有助于烘托英雄人物的性格。通过这种方式塑造人物,使人物成为人们心中的英雄并活泛起来,梁山也就成为百姓的避难所、福荫地。

三、从作品的语言运用上来看,话本小说要求通俗易懂,易为读者接受

文学是用语言塑造形象进而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作为从民间发展起来的话本小说,它早已与绰号结下不解之缘。绰号,意思就是戏谑、开玩笑。绰号最能抓住人的特征,诙谐、幽默,或褒或贬,一语破的,观点鲜明,便于记忆,富有创造性。口语中使用绰号的频率是比较高的,人们在谈到某个人时,总爱用绰号来称呼他,以表达褒贬之意。《水浒传》中的绰号体现了语言通俗的特点,不求高雅,但求传神,使作品的语言更生动、更活泼、更有趣。这一传统在作家赵树理的笔下得以传承。《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和“三仙姑”、《登记》中的“小飞蛾”、《三里湾》中的“糊涂涂”和“常有理”、《锻炼锻炼》中的“小腿疼”和“吃不饱”等,几乎每篇都有一些生活化的绰号,这跟赵树理写小说的方式有关,他把中国传统的评书改造成现代小说,创造一种评书体的小说模式,在“绰号”艺术的运用、民情风俗的描绘等方面,赵树理的小说独具民族风格。

绰号还能增强语言的幽默感和含蓄性。每个绰号都能引出一段或几段有趣的故事,吸引人们看故事、思考绰号的精妙之处。《水浒传》中的动物型绰号,还隐含着一种图腾崇拜的潜意识。图腾崇拜是原始社会时期,由于人们对于未知社会的恐惧而寄希望于神灵的一种心理。《水浒传》中提到的许多动物,都曾是某些原始部落的图腾标志,这就使小说的人物绰号具有某种文化学上的审美价值和内在意蕴,限于篇幅,此不赘述。

总之,动物型绰号对于小说承续、人物性格、文本语言,都不失为一个“功臣”。这类绰号在小说中的积极功效是值得关注和重视的,绰号运用的技巧也值得研究和借鉴。可以说,《水浒传》在动物型绰号的运用技巧上为后续的通俗小说树起一块丰碑,正如其人物塑造和语言艺术波及后世一样,广为后代作家所模拟、所借鉴、所发展。

[1]鲁迅.五论“文人相轻”——明术[A].鲁迅文集·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2]杨来胜.《水浒传》一百单八将绰号小议[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3,(8).

(编辑:易继斌)

I242

A

1671-0568(2016)27-0135-02

王娟,湖北长江报刊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编辑部副主任,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猜你喜欢

水浒绰号水浒传
梦回水浒
与绰号握手言和
童说水浒——项目式美术课程设计的探究
《水浒传》中鲁智深的人物特征探微
读《水浒传》,看北宋社会风俗
真正的好汉——读《水浒传》有感
名字在左,绰号在右
《水浒》求疵录二则
“起绰号”比赛
《闲看水浒》里的黑暗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