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互联时代媒介教育变革初探

2016-03-02孙晓蓓

现代教育 2016年12期
关键词:公民媒介素养

■孙晓蓓

移动互联时代媒介教育变革初探

■孙晓蓓

近几年,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移动媒介迅速普及,技术不断革新。移动互联媒介已经成为应用最广泛和影响力最大的媒介,对公民与媒介的互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旨在提高公民的媒介素养与能力的媒介教育需要相应变革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一、 移动网络时代媒介教育的内涵

(一)媒介教育概念的演变

媒介教育最早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1933年,英国文化研究学者利维斯和汤普森合著的文化评论《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标志着对媒介素养的认识与媒介教育的关注。媒介教育的主旨在于使公民获得透过媒介内容的表征而解读隐藏在媒介信息背后的机制,也就是说,媒介教育将媒介素养视为每个公民都应具备的能力。

媒介素养是受众在接触、理解和使用媒介及其信息时表现出的素养与能力,这一概念的内容随着媒介的变迁而不断变化。

但是,以网络媒介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更具开放性,公民拥有了更多话语表达的权利,媒介平台的增多也提供了更多信息接触的渠道。公民自主性的增强与媒介类型的增多扩展了媒介素养的概念,媒介教育从局限于注重公民的批判理解能力扩展到包括对公民的媒介使用能力的全面培养。并且随着网络传播的负影响的显现,“网民素养”教育也成为媒介教育的一个主要方面。彭兰教授认为,“网民素养”主要表现为公民的法律和道德意识、社会责任意识以及民主参与能力等。

因此,媒介教育是一个包容性的概念,不仅建立在公民与媒介的互动层面上,涵盖了公民、媒介及信息之间关系的多元化特征,而且也关怀公民与社会的互动层面,在培养公民参与社会活动所必需遵守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公民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在移动互联媒介传播成为主流的今天,媒介教育需要紧跟媒介发展的步伐,不断更新、扩充内容。

(二)移动媒介时代的媒介教育

移动媒介在承袭了PC媒介的双向互动的传播优势的基础上,更是大大突破了时间与地点的束缚,信息沟通更具即时性和便捷性。“公民新闻”、“人人都是自媒体”、“拍客”等流行语凸显了移动媒介时代公民传播与反馈行为的界限逐渐模糊化,公民的传者与受者身份逐渐同一化。不仅如此,移动媒介行为已经融入日常生活中。移动媒介伴生于日常交往、学习、工作和娱乐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内化为公民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在以往研究中,对移动媒介时代的媒介教育主要建立在以手机媒介为落脚点展开的,如李春梅在《大学生手机媒体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中指出,手机媒介教育是针对“人们正确认识手机媒体,面对手机媒体传播的各种信息应当具有选择能力、评价批判能力、创制手机媒介信息的能力、利用手机媒体促进自我良好发展的能力或修养”而展开的。

在综合了媒介教育的内涵演变与手机媒介教育的概念界定的基础之上,笔者认为,移动媒介时代的媒介教育是以传统文化素养教育与艺术素养教育的融合为基础,培育公民的媒介利用能力和信息的处理、应用能力,主要包括认识和利用媒介本体的能力、分析媒介信息的能力、对媒介内部的机构、制度与外部的政治、经济、文化语境的思辨能力以及利用媒介推动社会民主的能力等。

二、 移动网络时代媒介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转换理念:从“保护主义”到“防御”与“建设”相结合

在媒介教育的理论认识层面,西方国家在20世纪曾出现过三种不同的范式:40年代主张对媒介“全面批判”的“免疫”范式,60年代主张“判断和欣赏大众媒介”的“分析”范式和80年代以来的“破译”范式。媒介教育的“破译”范式建立在结构主义符号学和文化霸权理论的基础之上,通过对媒介的内部结构与运作机制的解读分析,阐释其内容是对现实环境重新建构的“媒介环境”,而这种建构的运作是受到媒介背后的权力组织和利益团体的控制,从而培育公众对媒介建构的“破译”能力以规避意识形态灌输。

我国的媒介教育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随着网络与数字多媒体技术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展,互联网逐渐在全球范围内确立了主导媒介地位。与此同时,媒介教育的理念也从欧美传入我国。我国的新媒介教育理念因循了西方的教育传统,又囿于政治、经济状况与文化传统,媒介教育理念旨在提高公民对新媒介的“辨别与抵制”能力,以防止网络虚假信息泛滥以及对个人的危害,这种媒介教育的理念更多受到“免疫”范式及“分析”范式的影响,本质上一种基于“保护主义”的理念,强调通过教育促进公民对媒介不良信息的批判、抵制和抵抗。

“保护主义”理念的媒介教育在传统PC网络时代仍然是适用的。因为PC网络所必需的上网环境和硬件要求限制了公民的自主权,并且民众的自主意识没有得到完全释放,媒介与大众的单向传播模式仍然占据主流,公民作为“受众”扮演着接受和支配的角色。培养大众的理性和批判意识,促进大众的觉醒,尽可能避免被媒介所蒙蔽仍然是这一时期媒介教育的主旨和首要目标。

移动媒介时代的媒介生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到来,被赋权的公民成为信息的生产者,那么,引导公民有效运用自己的话语权利,生产有意义的信息成为媒介教育的新内容。而且移动媒介是更为私人性的媒体,信息的传播与接收更具隐蔽性,公民的媒介行为却在自媒体连接成的网状传播结构中实现爆炸式的扩散。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媒介教育理念需要从以往的“保护主义”观念,转变为“防御”与“建设”相结合的观念。中国处于改革时期,虚假不良信息在大众传播渠道中流动,并且移动媒介的普及使得公民可以轻易获取各种信息,所以,媒介教育必须沿袭以往的“保护主义”理念,以“防御”媒介不良信息对公民尤其是青少年及老年人的影响。

同时,媒介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公民能够利用大众媒介促进自身的成长与进步,并且移动互联时代,传受双方的即时互动性使得公民的自主性与参与性高涨,媒介行为已经渗透到公民的日常生活中,所以,媒介教育需要扩展“建设”理念。“建设”理念的着重点在于行动层面,即引导公民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积极主动地利用新媒介参与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同时,针对公共议题发表意见并在群体中相互交流,在此基础上实现正确的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形成集体智慧,推动社会的民主进步与发展。

(二) 更新方式:从“学生学校教育”到“全民实践教育”

我国的媒介教育起始于本世纪初期,国家教育部制定了“通过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战略。2000年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如今,十多年过去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已经成为全国中小学生的必修课,但是以往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主要培养青少年认识媒介、获取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甚少涉及对信息的批判能力以及驾驭媒介的能力。而且,基于移动互联设备的便携性及简易操作的特点,网民的年龄结构及社会阶层结构更加多样化,媒介教育更远不能只局限于通过学校教育推行。

媒介教育的“全民实践参与”的方式主要分为两个层面。首先,“全民参与”是建构全方位的立体的媒介教育体系,是由政府、学界、企业、学校、家庭及媒介相结合的全社会参与的网络式的媒介教育系统。一方面,移动网络时代的媒介教育要求公民不仅要具有“批判观点”,而且要“思考社会”,即在认识媒体的基础上思考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问题。学校教育是媒介教育的根本,为学生传授理论观点与思维方式,政府、家庭及媒介的社会教育为学生提供了相关性素材并融会贯通。这种方式其实是将观点和实践整合起来创设各种情境,使公民在日常交往活动中反思并提升自己的批判能力与创造能力,建构起对自我判断的自信。另一方面,“全民参与”的媒介教育的对象是全体网民,而不只是学生,加拿大媒介教育家普赞天认为,媒介教育必须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草根式运动。“全民参与”式媒介教育不仅符合了移动网络时代网民的人口统计特点,而且将媒介教育渗透为个体的“终身教育”。这对构建“学习型社会”具有积极的建设意义。

同时,“实践教育”是相对于“学科教育”与“理论教育”而言的,即媒介教育需要“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媒介教育应该摒弃以往单独学科教育的方式,而是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即教师将媒介教育融入到日常的各学科教学中,如案例或情趣教学,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社会实践”教育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实际的媒介接触行为来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移动网络时代的媒介教育应该是一种准备手段,以培养公民应付和运用新媒介的能力,引导公民在实践中理解,提高批判及应用能力,这也是推行“全民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

(三) 专业建设:从“信息技术教育”到“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教育的根本是学校教育,目前我国学校的媒介教育仍停留在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作为广大学生的必修课的层面上。“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移动网络时代对媒介教育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所以媒介教育需要加强专业建设,在原有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上,拓展“广度”和“深度”,实行“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教育的“广度”拓展主要是针对教学内容。移动网络时代媒介教育的内容需要在“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内容之外扩展对学生的“批判能力”教学、“应用能力”教学及“媒介、信息与社会”等教学板块,同时,媒介教育的内容要紧跟媒介的发展。媒介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而且对公民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教育内容需要具有针对性并时时调整,以保证媒介教育的实用性。

拓展媒介教育的“深度”就是要加强专业建设,成立专门的媒介教育学科或组织。首先,政府教育部门需要提高对媒介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将媒介教育纳入正规学校教育的课程体系,或是将原有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转变为“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并根据学生水平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其次,学界应将“媒介教育”的研究列为主要的研究领域,可以在高校建立专门的研究中心或研究部门,并出版专门期刊,以促进学术交流及社会影响力。再次,高等教育院校需要设立专门的媒介培训课程,为普及媒介教育提供完备的师资。

总的来说,虽然媒介教育变革已经是大势所趋,但是在具体研究和实践层面依旧相对薄弱;媒介教育变革是一个大工程,以往媒介教育中未曾触及到的问题需要一一解决;同时,政府部门、学界及社会等各方面的力量联合起来才能逐步得以实现。

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责任编辑:甄鸿启 高 原)

猜你喜欢

公民媒介素养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十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