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

2016-03-02张秀萍

现代教育 2016年12期
关键词:职业指导困难群体

■张秀萍

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

■张秀萍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两会记者会上表示,2016年城镇新增劳动力1500万人以上,其中高校毕业生765万,就业形势将更加复杂、更为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是教育领域重要的民生工程,做好高校毕业生特别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将直接关系到民生利益和社会稳定。作为高校就业工作的首要任务,积极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就业困难大学生顺利就业任重而道远,需要高校职业指导教师付出长期的努力。

一、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类型及原因

高校就业困难群体是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主要指由于身体或心理因素、所在学校和所学专业、家庭环境等原因,在求职和就业的过程中,容易遭受挫折和困难,得不到用人单位的接纳和认可,从而在求职中处于弱势的高校毕业生。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长期作用的结果,通过归纳不同类型就业困难群体的特征,深入分析其形成原因,有助于高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服务和指导工作。

(一)学业困难型

这一类型的学生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将主要精力用于学习上,学习能力较弱,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导致专业技能低下,有挂科现象或没能完成规定的学分,无法正常毕业或拿不到学位证和毕业证书。而随着大学生数量增加,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类学生由于学习成绩的欠缺,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往往缺乏自信,特别当面试中遇到与专业方面相关的问题时,他们会更加怀疑自身的专业胜任能力,导致他们在求职过程中往往处于劣势,不被用人单位青睐。

(二)家庭经济困难型

这一类型的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费往往借助于各种形式的助学贷款,在校读书期间需要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打工赚取生活费。一方面由于一毕业即将面对如何偿还贷款,背负着家庭和生活的责任的无形压力,容易使他们在面对就业竞争时表现出焦虑,自信心不足,在经历求职失败后会更加消极和自卑,导致就业困难。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的原因,这类学生往往与社会的接触面较窄,就业的人脉资源和社会资本相对缺乏,在求职过程中往往由于资金不足而无法支付各类培训的费用,限制了自我提升的空间,缺乏就业竞争力。

(三)心理困难型

这一类型的学生无论家庭经济、个人学识、综合能力等方面的条件看起来不错,但是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容易产生焦虑或者负面情绪。在就业的过程中,一方面这类学生相对于其他学生往往压力更大,当遇到挫折时,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缺乏理性分析,容易情绪化,因此导致就业困难。另一方面,这类学生往往会出现消极依赖,总是寄希望于家庭或学校,自己不愿主动向用人单位展示和推销自己,而是依赖教师或父母,去帮忙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从而逃避就业市场的竞争,无法顺利就业。

(四)社交困难型

这一类型的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性格相对内向或平时只注重学习,极少参与集体活动,缺乏人际交往经验,缺乏对社会的了解。人际交往能力在求职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交困难型学生一方面由于交往能力的欠缺,在求职过程中不能很好地与用人单位交流沟通,导致求职失败;另一方面由于不善于交流和表达自己,不会使用面试技巧,面试屡遭失败,无法顺利就业。

(五)就业观念偏差型

这一类型的学生往往不能够准确地定位自己,没有形成良好的就业观念。一方面就业期望值偏高,不能把自身条件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只把目光盯在工作单位的地点、性质与收入上,过于偏重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作为首选,期望着较高的薪酬待遇和福利,而不愿去条件艰苦、落后地区或一些小型民营企业,导致择业范围过于狭窄,造成就业困难。另一方面,就业目标不明确,不能积极主动地抓住就业机会,在就业过程中容易随大流,由于缺乏职业规划以及对自身正确地评价,加之对社会的需求不能实事求是地分析,最终与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失之交臂。

(六)身体缺陷型

这一类型的学生由于身体上的残疾或者长相的原因,在就业过程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一方面由于身体的缺陷,使得他们常常感受到外界异样的冷漠目光,在择业时,往往缺乏勇气和自信心不足。在面对就业问题时,他们明显处于劣势。另一方面,这类学生即使综合能力不错,但一些用人单位从企业形象或自身利益等出发,还是将他们排出门外,因此而大大地影响他们应聘的成功率。

二、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策略

教育部在每年各类高校就业工作会议和文件中,都着重强调要高度重视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和援助工作。作为高校就业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指导,其首要任务就是指导和帮助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顺利就业。因此做好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工作,不仅对毕业生顺利就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还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以及社会和谐稳定的维护具有重大意义。

(一)强化思想教育,明确就业定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价值观也朝多元化发展,高校就业困难群体中往往在就业观和就业期望值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针对就业困难群体的这些问题,学校相关部门应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强化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引导教育。一方面要帮助他们理性认清就业形势,正确认识自我,客观分析自己的优缺点,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择业要以事业和兴趣为主,不要局限于地域和薪资等问题,积极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引导他们面向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以及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调整就业期望值,对那些对自己能力评价过高,就业期望值偏高的学生,要引导他们考虑客观现实,调整就业期望;而对自身条件较差并有自卑心理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鼓励其大胆地展示自己的才能,积极参与职场竞争。

(二)强化专门指导,建立就业帮扶机制

就业困难群体的形成因素复杂,类型多样,职业指导老师应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了解每一位就业困难学生的基本情况,充分做好摸底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就业困难学生的档案,加强对就业困难群体的专门的就业指导,建立就业帮扶机制。一方面帮助就业困难群体明确就业意识,加强对就创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提升就业品质。另一方面,对就业困难群体实行个性化指导,建立“一对一”的帮扶机制。

(三)加强心理辅导,完善就业心理支持

就业困难群体大部分学生存在自卑心理,抗挫折能力差等问题,高校职业指导部门和心理工作部门要加强对这类学生的心理辅导,为其提供完善的心理支持。一方面要鼓励就业困难群体走向市场,引导他们调整就业心态,保持平和的心境,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就业挑战。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就业困难群体参与就业心理辅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求职挫折,掌握积极的心理自卫方法,增强自身的挫折承受能力。

(四)加强技能训练,提升就业能力

就业困难群体之所以就业困难,究其根本原因还是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不强,在就业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一方面高校要多为就业困难群体搭建就业能力的锻炼平台,引导他们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推动就业困难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强自己的人际交流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协调分析、适应社会等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对就业困难学生在求职应聘和心理调适等方面的训练,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模拟招聘,帮助他们增强面试经验和自信心,提升就业能力。

(五)做好生涯规划,实施全程指导

职业指导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对于高校学生的职业指导不能仅仅停留在毕业生的就业阶段,而要贯穿整个大学四年。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就业困难群体的数量。大一阶段重点帮助他们了解所学专业现状、发展趋势及对应的职业范畴,大二阶段重点帮助他们分析适合自己的职业倾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大三阶段重点帮助他们了解与所学专业相适应的职业、确立职业目标并培养职业目标所吻合的综合素质,大四阶段重点帮助他们分析就业形势、提高求职技巧和心理调适能力等,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南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江苏南通 226019)

(责任编辑:赵 颖)

猜你喜欢

职业指导困难群体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选择困难症
试论如何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浅谈职业指导推动高职动漫专业学生就业的作用
有困难,找警察
试论如何开展三层六段精细化职业指导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