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弹幕与青年亚文化

2016-03-02李明园赵琼阳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亚文化弹幕群体

李明园 赵琼阳

(南阳师范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0)

弹幕与青年亚文化

李明园赵琼阳

(南阳师范学院,河南 南阳473000)

青少年作为网络用户中最为活跃的群体,在接受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上都要远远高于其他年龄层,同时他们也带来了最广泛的文化实践,呈现出多样化的价值诉求。本文从文化领域解读弹幕现象,运用以伯明翰学派为代表的青年亚文化理论结合弹幕这一具体实践方式,探析新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的多元价值诉求。

弹幕;青年亚文化;价值诉求

新媒体时代的青年亚文化不仅规模和影响越来越大,其传播种类及传播形态也越来越多样化。应用媒介技术创造的多元开放的网络空间为人们提供了多种交互方式,弹幕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种,近年来备受人们的关注。

“弹幕”是一种悬浮在视频上方的即时评论字幕,它的特殊之处在于观众能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将评论展现在屏幕上,满足了人们的表达欲,增强了互动性。弹幕文化作为一种新型原创性青年亚文化,起源于日本的御宅族文化,具体来源于日本的一个视频网站—NICONICO动画,该网站以A(Animation动画)C(Comic漫画)G(Game游戏)为主打内容。弹幕在2007年左右传入我国,这种文化舶来品在中国尚显年轻,但却表现出了强大的吸引力。

在我国,2008年出现第一家专业弹幕视频网——AcFun(以下简称“A站”),2009年第二家专业弹幕视频网——bilibili(以下简称“B站”)出现,因其上传的视频内容相对宽容,视频资源更加丰富,继而成了我国弹幕迷的主要集中地。由于A站经营内容中包含中国时政社会的内容,使得着重发展ACG文化并有着严格会员准入制度的B站显得更为纯粹。发展至今,非弹幕视频网站也纷纷试水“弹幕”这一互动形式,使得弹幕文化在腾讯、优酷、土豆、爱奇艺等视频媒体上也开始盛行。

一、弹幕文化的特点

(一)弹幕语言风格化

“风格”一词在英国伯明翰学派关于青年亚文化的研究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汇,20世纪的青年亚文化主要通过服饰、音乐、行为、文字等来表现风格,80后另类小说就是中国青年亚文化中的一个典型代表。赫伯迪格(Dick Hebdige)认为“风格”是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反抗与矛盾的嵌入与展现都位于现象的最表层,即符号层面……”[1]在当前互联网语境下,青年亚文化在更加多样化的同时也开始更多地借助符号来体现,弹幕文化中出现的多种语言符号和表情符号就是风格化的体现,创新了语言的表达模式。

来自不同地域空间的人们聚集在网络上,对同一事物表现出共同的关心,并对共同关注的事物呈现出相对一致的感情色彩,相互之间拥有共同的语言,容易产生共鸣,通过交换意见产生互动效应,共同更新并丰富相关信息,成为超越地域空间和生活阶层的团体性青年群体。也就是说,不同的个体认知结构在共享网络资源时互相之间所形成的群体性凝聚状态和聚居模式。一般来说,不同的青年社群会创造出不同的相对封闭的文化语境,在形成社群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面向大众化的传播。

可以说,“沟通的区隔、内容的偏向、技术的限制,这些为弹幕和弹幕文化建立了一个无形的转入机制,使之只能存在于一个范围有限而特征鲜明的亚文化群体内。”[2]弹幕族创新并使用的弹幕用语便是特定文化语境的产物,通过弹幕制造的乐趣,不具有广泛性,更不为主流人群所了解,甚至因其恶搞性质和使用语言的独特性而时常被主流所误解。弹幕族通过使用字母、数字、文字甚至表情符号,对画面进行针对性点评或个人情感的抒发,而弹幕评论内容通常由专门的弹幕用语来完成。

(二)价值诉求多样化

弹幕发送是一种自主参与性极强的点评方式,而发表意见这个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寻求自我价值和他人认同的表现。所以,发送弹幕也可以看成是一种诉诸话语权的行为,这种行为方式折射出现实话语权的缺失。行为参与者的价值诉求更多地体现在自我表达和情感抒发上,以寻求情感的复制认同,获得归属感并实现情感寄托。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说:“在任何时期,青少年首先意味着各民族喧闹的和更为引人注目的部分。”[3]弹幕群体的一致性决定了审美趣味的相似性,弹幕中包含多种吐槽和恶搞元素,当同一个关注点被集中吐槽并得到普遍认同时,参与者能够在发泄情绪的同时有效地消除孤独感。通过弹幕实现个体之间的交流符 合当下的虚拟社交模式,一方面,人们期待认同并渴望找到存在感,需要这样一个能够彰显个性的平台来进行自我展示;另一方面,人们通过交流实现情感互通,从这个共享空间获得心理满足感。

(三)评论意见“碎片化”

在播放视频画面的同时,播放平台也成为一个放置意见的场所,一个允许多向交流的社交平台。人们通过发送字幕表达不同意见从而进行争论或表示认同,这种“部落化”的互动观影模式更加凸显自主性和趣味性,在表情达意上更加简洁明了,匿名发送也进一步确保了表达的自由化。弹幕族对视频画面进行针对性、流动性的“碎片化”表达,形成了围观性的评论意见输出,群体内部会形成相对独立的组织机制,是一种创造性的文化实践。

观看视频时,观众与视频画面处在并行空间,这时具有画面针对性的即时评论会让观众很容易把握住交互节奏,而不会不知所云。“碎片化”的内容及情感表达反映出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构成不了连贯的自我表达,交互对象的匿名性和不固定性也使互相之间难以形成连贯的对话,建立不了稳定的关系,这种覆盖式的混乱表达和即时反馈使弹幕信息碎片化,很难体现出逻辑性。

二、弹幕文化动力产生机制

21世纪,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纷繁杂乱的事务容易让人产生焦躁压抑的情绪,需要找寻一个相对自由的自我表达空间来进行释放。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制约因素让人们很难找到这样一个表达和发泄的场所,于是弹幕作为一种相对温和的抵抗形式进入人们的视野,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表达需求。

从众多的弹幕视频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同形式和内容的视频在弹幕数量上会有巨大差异,原创性质的视频一般更具吸引力。如果视频吸引力或者话题性不足,就无法使观众聚集起来,也就形成不了一定规模的意见输出,所以弹幕也可以说是氛围化的产物。

三、弹幕文化与青年亚文化

研究弹幕文化离不开青年亚文化这个大环境,青年亚文化不是一种单纯的概念性文化,它具有复杂性,是一种丰富的拼盘式文化。与主导文化相比,一方面,青年亚文化具有非主流、边缘性的“亚”文化或“次”文化特征;另一方面,青年亚文化往往与较小的参与群体、与年轻创新文化相关联,偶尔具有政治抵抗性和激进性并呈现自身的独立性。[4]群体力量的悬殊和所关注内容的不同使两者在影响力、开放性、文化格局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青年亚文化更加注重自我表达,体现自身的生活方式、情感态度以及心理需求,具有自发性、率直性等特征。

不同时期的青年亚文化会有不同的传播方式和表达内容,但都具有反抗、另类等特点。弹幕文化的主要受众是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青年群体,属于典型的青年亚文化。虽然它是小众文化,无法与真正的主流文化相抗衡,但其受众的忠诚度高,群体内部力量和方向更加具有一致性。

四、结语

使用弹幕的过程中,评论时间的任意性、评论语言的丰富性和评论对象的选择性都凸显出其独特性,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弹幕文化也是如此。如今弹幕的种类、功能及表达含义日益丰富,但如何发展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弹幕文化,则是必须思考的问题。

新媒体时代,网络新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青年亚文化更加具有多样化的特征,并存在广泛的解构空间及文化含义,其长期被边缘化的处境也随着互联网的盛行、网民数量的激增及组织结构的多元化而逐渐得到了改善。要客观地看待青年亚文化,拒绝强制标签化,在文化实践中要承认差异并尊重个体的差异化表达,以期谋求更好的融合。

[1] 迪克·赫伯迪格(美).亚文化:风格的意义[M].陆道夫,胡疆锋,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9.

[2] 陈义,曹圣琪,王彤.透视弹幕网站与弹幕族:一个青年亚文化的视角[J].青年探索,2013(6):19-24.

[3] 孙名之.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述评[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4(04):88-93.

[4] 马中红.中国青年亚文化研究年度报告[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2.

指导老师:李琳琳

G206

A

1674-8883(2016)17-0020-01

本论文为南阳师范学院“新媒体时代的青年亚文化诉求”SPCP项目成果

李明园(1994—),女,河南人,本科。赵琼阳(1994—),女,河南人,本科。

猜你喜欢

亚文化弹幕群体
亚文化视角下青年干部懒政现象危害与治理路径
HOLLOW COMFORT
亚文化,不可怕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弹幕”防御大师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一大拨弹幕正在向你袭来……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弹幕小能手养成攻略
把脉“腐败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