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3~6 岁幼儿告状行为及教育策略

2016-03-02陈旭华

新课程 2016年1期
关键词:同伴动机家长

陈旭华

(浙江省云和县实验幼儿园)

浅析3~6 岁幼儿告状行为及教育策略

陈旭华

(浙江省云和县实验幼儿园)

3~6岁幼儿刚刚开始接触社会,由于自身知识与经验的欠缺,对生活中发生的一些违反规则的事情,常常会通过告状方式依赖他人解决。幼儿告状是其众多行为偏差中的一种普遍行为,鉴于此,首先简述了幼儿告状的内涵及动机,然后说明幼儿产生告状行为的原因及特点,接着指出处理幼儿告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幼儿告状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处理幼儿告状的对策,希望老师与家长能深入了解幼儿心理,掌握正确处理幼儿告状的方法,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是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3~6岁幼儿;告状行为;教育策略

在生活中仔细观察就会发现,3~6岁的孩子特别爱告状,因为这一阶段的孩子的是非判断能力和独立处事能力都相对薄弱,所以,他们会经常向成人告状。幼儿的告状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据一些资料显示,幼儿园每天有60%的幼儿向老师告状,有的每人每天告状次数达5次之多,令老师头疼不已。随着对幼儿教育的关注,人们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孩子的告状行为表面上看是一件小事,其实是幼儿各方面情感不断发展的表现,若处理不当,会影响到幼儿之间、老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并对幼儿的性格、品质的形成产生深刻影响。

一、幼儿告状行为类别

1.求助性告状

一般幼儿在与同伴产生纠纷与争执之后,自己不能独立解决,所以,希望老师能够公平地进行调节,所以产生了“告状”的行为。这种行为的告状主要目的就是让家长或老师知道,自己是被欺负的,他需要家长或老师的保护与帮助,不希望受到惩罚或批评。

2.试探性告状

这种行为的告状主要是幼儿通过试探老师或家长的反映来判断某一行为的正确与否,从他们的反映中做出自己的选择。如果大人对这一行为持肯定态度的话,那么告状的幼儿也会根据大人的态度做出类似的行为;如果大人反映比较愤怒的话,告状幼儿就不会去做这一行为。

3.嫉妒性告状

嫉妒是对于他人所拥有的自己却没有的优越条件,心理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感,也是自己对于落后他人的事实不甘心,由此而产生的相应的行为。虽然大班幼儿情感发育不是很完全,但是遇到老师夸奖别人而不夸奖自己,心里也会产生抵触的情绪,所以一旦这些受到表扬的小朋友犯了一点错误之后,他们就会迫不及待地去报告老师,有些小朋友自己还会添油加醋的说几句,而他们则会从老师对他人的批评中获得满足的心理。

二、幼儿告状行为的影响因素

1.与幼儿道德发展的特点有关

幼儿的告状行为不存在性别差异,属于这一时期幼儿的普遍现象,幼儿的告状行为多是由道德感激发出来的。在对待游戏规则的态度上,这一阶段的儿童尽管自己掌握不全,但却把规则看做是神圣不可违背的,儿童对行为作出判断时主要是依据行为的物质后果。由于幼儿道德发展的这一特点,当同伴的行为与教师制定的规则不符时,往往会引发幼儿的告状行为,而不会去考虑同伴的主观动机。

教师在制定班级规则、活动规则时应引导儿童参与规则的制定。对幼儿因同伴行为不符合规则而引发的告状行为,教师应采取冷静的态度处理,在弄清同伴行为动机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引导幼儿的道德判断、道德评价能力向高一级水平发展。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主题活动让幼儿讨论什么样的行为是合理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正确的,引导幼儿逐渐学会由关注同伴行为的物质后果,到关注同伴行为的主观动机,从而促进幼儿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2.与幼儿活动类型有关

幼儿告状行为在不同的活动类型之间差异显著,在自由活动中发生的告状行为最多,在游戏活动中发生的告状行为最少。幼儿的自由活动多集中在狭小的活动室内,或在活动室外的楼道里、走廊里,空间非常有限,并且这些自由活动多是些过渡环节的活动,受规范约束的幼儿不能自主决定,只能消极等待。而幼儿的年龄特征之一就是活泼、好动,在必须等待的过程中,自然容易“招惹”同伴,从而引发幼儿的告状行为。

针对幼儿在自由活动中发生的告状行为,教师应反思所定常规的合理性,减少不必要的管理行为,并合理组织幼儿的自由活动,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活动环境,使幼儿拥有充足的活动空间,减轻幼儿因为拥挤而引发的行为问题。

3.与幼儿认知及社会性发展水平有关

幼儿由攻击性行为引发的告状最多,在由攻击性行为引发的告状中,有一些是由于幼儿受认知水平的局限,分不清同伴的行为是游戏还是招惹而引发的。幼儿处于思维发展的具体形象阶段,其主要特点之一是自我中心性,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观点认识事物,而不太能从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以及他人的角度认识事物。所以,幼儿对同伴情景信号的识别常会发生偏差,误解同伴的行为动机而造成攻击性反应,从而引发同伴的告状行为。

三、处理幼儿告状的对策

幼儿的告状行为不仅占用教师、家长大量的时间、精力,还会影响教师的工作。教师与家长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处理,不仅可以影响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而且会对幼儿的性格和品质产生巨大影响。因此,教师与家长要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一问题。

1.加强对幼儿告状行为的认知

从积极意义上说,幼儿告状正是他们走进社会的一种表现,老师与家长不要怕幼儿告状。首先,在工作中遇到幼儿告状,可以先停3秒,不要立即裁断或不耐烦,微笑会让自己与幼儿都得到放松,要耐心地指导、帮助幼儿,让幼儿习得正常、文明的交往方式,这会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和成长打下基础。其次,教师与家长应耐心倾听幼儿的告状,从幼儿的角度尊重他、理解他,有时他们告状说的别人的缺点,很可能是自己的缺点。教师要注意启发他们从中吸取教训。最后,老师要正确对待每个告状的幼儿。好动、好玩是孩子的天性,调皮的孩子犯错的几率是高一些,但了解了他们的动机后,不一定都是他们的错,因此,教师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幼儿。

例如,“老师,明明又掐花骨朵儿啦。”孩子告状渴望获得成人的肯定常常是希望获得父母或老师肯定、认同的一种方式。这也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之一。在我们的文化传统里,老师和父母对循规蹈矩的孩子一贯是鼓励的。告状说明孩子有了一定辨别是非的能力。他也许会想:“我要是摘了花儿,妈妈要发脾气的。”但孩子总是先看到别人的缺点,而对自己的缺点,即使这些缺点与别人的一样也不容易发现。所以,孩子喜欢告别人的状,以示别人不好而自己好。

2.了解告状原因,对症下药

在具体处理孩子的告状时,老师和家长应分清幼儿告状的性质,所谓性质就是指幼儿告状的动机。幼儿告状的动机是多方面的,有些告状是变相的询问,有些告状是求得承认的同情与帮助,有些告状是出于对同伴或集体的关心等。所以,作为幼教工作者和家长,应该具体分析幼儿的告状,从幼儿的告状中,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了解其他孩子的活动情况,然后根据孩子的活动情况心理需求,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培养幼儿对家长的信任感和亲近感,使幼儿的自尊心得到保护。遇到幼儿告状,教师应耐心倾听,细致、全面地调查争吵、控告的原因,详细地弄清告状的原因,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对症下药,选择适合的处理方法。我班悠悠小朋友聪明活泼,各方面能力都比较强,可是就是爱告状,不管小事大事,都能看见她第一个跑到老师身边告状的身影,我发现她告状后就经常依偎在老师身上,喜欢老师搂她抱她表扬她。经过了解,我分析她告状的原因是她的父母工作都比较忙,对她缺少一定的关爱,因此,她就用告状的行为来引起老师的关注,让老师多关爱自己。

总之,幼儿的告状行为反映了多方面的问题,教师与家长都应该认真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教师或家长与幼儿之间也同样是相互联系与影响的。教师与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方法既能促进幼儿告状行为的发展,又会制约幼儿告状行为的出现;相反,幼儿的告状行为也会影响到教师或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方法。因此,教师或家长要重视不管幼儿因什么原因而告状,要以尊重、理解孩子的态度认真倾听,不能用粗暴的方式来应付,在了解情况后,更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为孩子日后成为“社会的人”和“健康的人”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1]李春丽.4~5岁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5(01).

[2]杨翠美.4~7岁幼儿告状行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3]顾燕萍.谈幼儿的“告状”行为与疏导[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04).

·编辑 王团兰

猜你喜欢

同伴动机家长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红薯会给同伴报警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寻找失散的同伴
家长请吃药Ⅱ
动机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