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灾难性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2016-03-01杨海燕唐学军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灾难性灾难新闻报道

杨海燕 唐学军 李 娜

(西藏电视台,西藏 拉萨 850000)

论灾难性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杨海燕 唐学军 李 娜

(西藏电视台,西藏 拉萨 850000)

在我国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社会报道俨然成了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尤其是在灾难性报道中,除了应该准确真实地对其进行报道之外,笔者认为还有必要在其中注入人文关怀。因此,本文将具体探讨在灾难性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灾难性报道;人文关怀

一、引言

新闻传播活动的最高境界就是以人为本,充分展示和体现人文关怀。一个成熟的灾难性事件新闻报道,是在实事求是地报道灾难性新闻的同时,还能够充分体现出人文关怀。然而,目前有一小部分媒体为了“抢新闻”、盲目追求关注度,从而在报道中只注重迎合读者心理需求,不尊重受害者,人文关怀荡然无存。

二、目前我国灾难性报道中的人文关怀现状

(一)报道内容空洞

发生灾难性事件,必定会导致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重大损失,给受害者留下严重的心理阴影。另外,遭受重大的物质和心理上的双重打击的人,常常就是灾难性事件报道当中的主人公。因此,这时候人文关怀在新闻报道中就显得十分重要。成熟、正确的灾难性新闻报道方式应该是在真实反映受灾情况的同时,弘扬人文关怀,号召社会各界来帮助受灾地区的人民渡过难关。然而,有的媒体为了抢新闻、博关注度,在部分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中充斥着大量灾难事件的细节描述,忽视了对受灾者心理和生理需求的报道,更有甚者为了讨好有关领导,对受灾情况、伤亡人数只字不提,通篇都是对领导的歌功颂德,整篇灾难性报道中充斥着大量类似“高度重视”、“亲临现场”、“亲自指挥”等官话、空话、套话。饥寒交迫的受灾群众被描述成在领导的关怀下“坚强乐观”、“生活得到保障”。更有部分低俗媒体甚至把灾难事件当成调侃的材料,受灾群众成为其取笑娱乐的对象。[1]

(二)过度的正能量宣传

温家宝同志曾经在2008年视察汶川大地震时提出“多难兴邦”,多难兴邦这个词本意是指国家从艰苦的环境中挺过来后一定会变得更加兴旺,但是在现在的灾难性事件报道中,对于多难兴邦等字眼过于频繁地使用已经到了让人反感的地步。部分新闻媒体为了煽动读者情绪、激起读者的同情心,通篇只注重对救援工作者或感人的救援事迹进行报道,忽略了灾难本身和受灾群众的现实需要。这种“兴邦体”又被广泛用于“东方之星”沉船事件和天津特大爆炸事件中,《人民日报》还在微博上发布“就在现场,世界最美的逆行”的热议文章并配上多张消防员冲向现场的照片,而真实的受灾情况就仅仅体现在具体伤亡人数等单薄的数字上面,对受灾者大量急需的物资情况只字不提。这引起了很大一部分读者和媒体人的强烈反感。也再次激起人们对“兴邦体”的热议和讨论。适度的“多难兴邦”宣传可以起到振奋人心、增添人民群众信心的效果,但只注重宣传“多难兴邦”,忽略对灾难本身和人文关怀的报道势必会激起社会各界的强烈不满。[2]

三、加强灾难性报道中的人文关怀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新闻报道观念

新闻工作人员要树立正确的新闻报道观,坚持以人为本,从以前坚持“新闻至上”的报道观念转变成“生命至上”的报道观念。在灾难性事件新闻报道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尊重受访者的意愿和隐私,维护他们的基本权利。新闻工作者必须时刻铭记身上肩负的重任,不能因为利益驱使而滥用新闻素材去博眼球、博关注度。

(二)提升媒体工作者的专业素养

只有传播者本身具有人道主义精神,才能报道出充满人文关怀的灾难性新闻。这是确保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的先决条件和根本前提,因此广大新闻工作者应该不断加强和提升自身的人文修养,以马克思主义新闻价值观作为报道观念。在必要时刻必须以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和目标。在灾难性事情发生时,记者的首要身份是一个自然人,然后才是新闻记者。例如,在报道途中应以救灾人员的救援工作为主,不能为了报道随意中止救援人员的工作,强行对他们进行采访。如遇到紧急情况,应该第一时间放下话筒和摄像机,投身到救援行动中去。媒体工作者只有履行好自身的自然属性,充分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和以人为本的具体理念,才能更好地体现新闻从业人员的社会属性,报道出真正具有人文关怀的新闻。

(三)采访过程中充分尊重受害者

部分媒体为了阅读量和关注度,往往会在灾难性新闻报道过程中运用大量血淋淋的现场照片、受灾群众的特写照片。在采访过程中为了达到新闻效果,反复让受害者回忆灾难发生的情形,许多受害者往往会在这个时候崩溃大哭,然后又被记者抓拍,配上具有冲击力的文字。例如,在2016年天津特大爆炸事故中,记者对牺牲的消防官兵的战友和家属反复提问,让他们回忆冲进受灾现场的情景,根本不考虑受访者悲痛欲绝的心理状态,反复问他们“你会不会想起你的战友?”、“你眼中的战友是个什么样的人?”、“孩子牺牲之前对你说了些什么吗?”、“儿子牺牲以后你们怎么办?”等问题,造成有些情绪激动的家属当场嚎啕大哭甚至晕厥倒地,这些问题极大地刺激了被采访者本就脆弱的心理,甚至有些媒体对死者进行拍摄时不打马赛克或进行模糊处理,直接将死者的照片刊登在报纸或媒体上。因此,采访者在采访过程中应该设身处地为受访者着想,多换位思考,体谅和照顾他们的情绪,必要时可暂停甚至中止采访。[3]

四、结语

成熟的灾难性事件新闻报道中必定充满着人文关怀和博爱情感,这也是检验传媒是否进步和成熟的标准,媒体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更应该明确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新闻报道观念,实事求是地报道灾难现场情况的同时,注重保障受访者或受灾群众的隐私和权利。

[1] 周石其,黄芳.论媒体在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J].中国出版,2010(20):31-33.

[2] 曹龙钰.灾难性事件报道中媒体的人文关怀——以“5·12”汶川地震为例[J].科技传播,2015(07):1-12.

[3] 隋玉涛.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要注入人文关怀[J].大庆社会科学,2012(03):136-137.

G212

A

1674-8883(2016)07-0209-01

杨海燕,女,云南建水人,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

猜你喜欢

灾难性灾难新闻报道
雷击灾难
科学家说地球变暖速度比以前认为的要快,而避免灾难性后果的窗口期即将结束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灾难报道常见问题及反思
灾难来临,我不怕——科技馆一日游
综合发力 化解灾难性医疗风险
从舆情民意看传媒灾难性报道的话语禁忌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中国媒体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的改进与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