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面宫廷,随性别漂移的银屏历史语境

2016-03-01赵海琳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历史剧受众历史

赵海琳

(菏泽市广播电视台 文艺中心,山东 菏泽 274000)

双面宫廷,随性别漂移的银屏历史语境

赵海琳

(菏泽市广播电视台 文艺中心,山东 菏泽 274000)

经久不衰的历史题材电视剧走进网络时代,其传播效果不得不以特定受众的收视意愿为转移。此语境下,银屏上所展示历史内容的中心不断漂移,在两性收视群的分野下随其情感倾注点而游走。但分众传播也并非主流话语的天敌,当老式精英话语及某种仪式性的敬畏之心消解,浅表娱乐外壳下酝酿出一场价值功能的殊途同归,其展示的角度,让我们不禁再度审视当代媒介环境中历史剧的独特沿革脉络。

历史剧;媒介特征;分众传播;男性与情怀;女性与爱情

一、从春秋笔法到纵情挥洒

视像唤醒的历史记忆无疑蕴藏凝聚力,这是一种较为可靠的族群认同建构方式。数字媒体时代到来之前,浑厚凝重的历史题材电视剧营造出许多富仪式性的祖先历史讲解文本。此类文本中,“一字之褒,宠逾华衮之赠;片言之贬,辱过市朝之挞。”在社会群落的主流情感取向尚未发生太大松动与聚落之前,个体成员享受传统历史剧仪式的视听洗礼,以重温祖先的英雄故事来感召今人关于社会价值的情感。历史剧自出现伊始就一再被要求承载相当的社会功能,直到虚拟社会来临的当下,媒介特性导致精英话语权渐渐融化,对历史文本的敬畏之情也于新一代互联网原住民心中逐步消解。

在传统电视媒体日渐式微的年代,越是借助数字媒介传播渠道生长,历史剧越要无奈地融入其游戏规则,当思想上正本清源的努力在占收视群体最大基数的女观众那里长期徒劳无功,先迎合再谋实现另一层面价值不失为有效的迂回之道。在艺术价值的追求上也从凸显社会责任转向借古喻今的情感抒发。越来越多的创作者意识到分众传播影视作品的不同,媒体手段优先决定其追求,要反映广大收视群体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在这种语境下舒张对现代都市人来说最能敏锐察觉的情感符号,才有余力拓展全新的艺术创作空间。历史剧自出现就一再被要求承担相当的社会功能,直到虚拟社会的到来,媒介特征导致精英话语权逐渐融化,对历史文本的敬畏之情也于新一代互联网马主民心中逐步消解。

二、荷尔蒙引导的分众文本

从激发艺术传播活力的层面讲,能否走近普通大众内心才真正关系到作品是否有机会收获广泛接受和认同。以往主流价值观尺度中早已见惯的忠诚、奉献、卫道、守正等观念,此时若不借情感驱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流入人心,缺少让特定受众群体接受的过渡,从形式和内容上看就都成了欠缺灵活性的强制灌输。一旦符合最具收视黏性观众群体的思维习惯,方便完成其中的信息转换,那他们的解读便又会借新媒体平台催生出更多新的大众文化形态或相关热点。在市场化手段检验和创作者娴熟的深度艺术语言转换之下,能把精神内容以观众的情感话语体系加以表现,嵌入与他们生活中流行元素同等的层面上,就是在最重要的环节上取得了突破。

故此“银屏历史”逐渐放下沉厚责任,转变为男男女女梦想的化身,又轻盈多彩地照进现实流行元素充斥的社会氛围。历史剧的艺术创作重心,从来都是落在真实和虚构、宏观与微观的博弈之上,而现在这种基本框架变得松散,取而代之的是不同荷尔蒙滋养出的大脑形成的受众分野。于是史料越详实的故事反成了较难的创作,正如《芈月传》并未突出百家争鸣的最大时代特征,语言风格上也缺乏先秦遗韵,都是因为怕女性观众不爱看、看不懂或干脆懒得去动脑筋,这种同时兼顾艺术表达与观众接受度的创作手法拿捏,也许更需要字斟句酌和步步推敲。

三、男性,情怀、气魄、威仪

在TVB宫廷剧传入大陆之前,从《孔子》、《屈原》、《王昭君》到《贞观长歌》、《武则天》、《唐明皇》、《努尔哈赤》,直至《康熙》、《雍正》、《大明王朝1566》、《走向共和》,历史剧的受众覆盖面和内容侧重面始终较为统一。这些剧作中不乏精品,都有大量笔墨详细刻画英雄情结、民族前途、开拓进取的气魄和纵横捭阖的铁血,通篇弥漫了雄心豪情与金石之气,让男性观众在抚今追昔中益发胸怀坦荡,感悟那历史的磅礴大气和波谲云诡中,个人命运与自身奋斗的微妙关系,从中吸取可资振奋心魂、存志高远的精神力量。通过雄赳赳的视像文化元素感受故事里传递的,那饱含悲悯情怀和英雄主义的壮阔气魄。

四、女性,爱情、成长、价值

而撩拨女性心灵的宫斗戏兴起之后,历史剧中的男性从皇帝到走卒统统较少为真正的权谋和朝堂政治操心,转而做了爱情游戏中的棋子,一排排站成脸谱化的“主角与备胎”。同样被命运安排围绕在古代社会权力核心的附近,剧中男女第一步就要过当代人眼中的外貌审美关,之后男人被抹除丰功伟绩,陪女性角色玩起各种昏天黑地的情感游戏。以大多数篇幅去描写女主角充斥情感纠缠的成长经历,最终成长为一个在钩心斗角中步步为营,却凭独特人格魅力迷倒众生,让天下人和江山主都在其魅力下失色的“女性价值终极幻想实现体”。

五、历史本多面,但凭岁月读

作为文学艺术形式之一存在的历史剧,只要是纳入其下的分支形式,无论它们初期有着怎样的哗众取宠和陈词滥调,也必随着主流受众群体的潜移默化选择进程逐渐优胜劣汰,“在相互沟通的地方,事物有了意义,因而也就有了代表、代理、记号和含义”。最终其价值取向仍未能离开正气、人道主义等这些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而所谓男性和女性在内容上的收视取向分野,也最多是表现为“为事业的情怀”和“为爱情的成长”这两方面特点而已。亚里士多德曾指出,“戏剧是通过正视人的怜悯与恐惧,达到心灵净化和升华的作用”。这样看来,缠绵悱恻自古遍布人间,除了以上帝视角空想出来的穿越、仙侠等元素,所有能引申到人生活及情感体验和感悟上的现代信息符号,也都将落在和传统历史剧殊途同归的社会价值点上,始终都是真诚面对着生活的。

[1] 杜威.经验与自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21.

[2] 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4.

G206

A

1674-8883(2016)07-0182-01

赵海琳(1982—),女,山东菏泽人,助理编辑。

猜你喜欢

历史剧受众历史
革命历史剧的“共同体美学”建构路径——以电视剧《觉醒年代》为例
元代中后期历史剧家国观念的复归与重构
元中期历史剧对社会稳态的皈依与维护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历史剧的春天来了吗?
新历史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