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舆情的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系

2016-03-01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教养舆情舆论

李 璟

(广西师范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网络舆情的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系

李 璟

(广西师范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网络舆情分为几个发展时期,每个事件的每一个时期都有其明显的特色,本文通过对一些具体的网络舆论事件的发展轨迹进行分阶段的分析,对这些舆论事件进行横向和纵向的解剖,借以解读网络舆情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

网络舆情;影响力;阶段特色

一、网络舆情的发展

根据对一系列网络事件的分析,我们发现,人们在面对一个受关注事件的时候,会经过几个阶段:

第一,关注前期,即信息还未被大批受众所关注的时期。这个时期就像是一个萌芽期,信息的完整度不高,一般在网络上由个人或者小群体在网络上进行发布,大众的关注度并没有得到提升。

第二,发展期,有一些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开始关注事件、并加以传播,这些有影响力的人在微博上一般拥有较庞大数量的粉丝,在其他网络论坛也有较大的话语权,他们对事件的报道和传播,让大众开始接触到这个事件并且关注事件的始末,这些人的粉丝开始对信息二次传播。在微博上,这样的传播将是爆炸性的,信息量开始成次方增长。

第三,爆炸期,公众对事件的关注达到一个顶峰。舆论领袖将较为完整的信息传播出去,并加入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他的粉丝群也将会对这个事件进行了解、传播和评论。粉丝将信息再次传播,信息达到爆炸性增长的阶段,呈环状迅速扩散。然而这个时期有一个较明显的问题,公众的盲目跟随性太强。这个时期舆论领袖所发表的言论有着很强的带领性,人们很容易在分不清事实的情况下,盲目跟从舆论领袖,丧失自己的分辨能力,给事件造成巨大的舆论压力,这个时期最容易发生一些暴乱事件。

第四,冷静期,开始有一些冷静下来分析事件的声音出现,这些声音不再像前三个阶段那么简短且具有煽动性。它一般篇幅长、逻辑性也比较强,并且经过前三个时期之后,这些声音更有理有据,让一些参与进来的群众开始有反思的迹象,有时候这些声音和之前的发展轨迹背道而驰,但开始让人们的舆论走向转弯。

第五,冷却期,经历了前四个时期之后,该事件已经满足了人们对其的好奇心,对事件本身也有了足够的了解,就不再频繁的对其进行搜索。慢慢地,新的事件会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而之前的事件也会渐渐退出人们的讨论。新的舆论事件将继续按照之前的几个阶段和轨迹进行发展。

从网络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网络舆情事件都符合这样的发展曲线,如“马航MH370”、“天津爆炸案”、“未冷藏问题疫苗”等。其中“未冷藏问题疫苗”事件,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明确的舆论发展曲线。济南警方称,2010年以来,庞某卫母女非法经营25种儿童、成人用二类疫苗,未经严格冷链储存就销往18个省市,涉案金额高达5.7亿元,接种此疫苗的风险是无效免疫或致人死亡。

从事件的出现到爆发仅三天时间。事件爆发之后,人们开始了解类似的案件,加以佐证自己对案件的看法和见解。三天后,微博出现一个名为“疫苗之殇”的帖子,该帖子图文并茂,分别列举了几个因为注射一类疫苗,产生严重后果的儿童。这些疫苗注射产生的严重后果影响了很多家庭,文章将事件描述得非常感性,通过陈述这些注射疫苗导致的悲剧,来谴责此次事件的始作俑者。文章一出,一时间在微博、微信、天涯等社交软件传读,人们对其进行大面积传播,并纷纷表示愤慨,将“疫苗之殇”与此次疫苗事件相联系,北大教授甚至针对此次疫苗事件发表了“这是在杀人”的评论。

然而,仔细思考整个事件,有很多细节上存在逻辑问题。对于此次的疫苗事件是“二类疫苗未冷藏而失效”,并不是“疫苗之殇”里面描述的一类注射疫苗而产生的严重后果。经了解,一类疫苗注射本身就有一定的风险,即不确定每个人对其发生的反应都是正向的,注射之后都有一定几率去承担不可预知的后果。这是药物学对一类疫苗的解释,也就是说,“疫苗之殇”里面描述的是一类疫苗的注射引起的小概率的严重后果,与山东疫苗事件是两码事。山东疫苗事件并不是导致一类疫苗注射产生不可预知后果的始作俑者,更不是假疫苗或者毒疫苗。它最大问题是“药物失效”,无法让病人得到有效的治疗。

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失效疫苗”对人们生命的不负责行为必须严惩。我们也可以从大众的激烈反应中看出一些端倪,大部分人只是了解到事情的表面,很少有人去求证,大家的信息来源基本都是通过粉丝传播,也就是说,“大家都这么说,我也就深信不疑的这么觉得了”。

“疫苗之殇”在这个时间出现,正好抓住了人们激动的心理,面对这样一个具有心理冲击的文字和图片的时候,人们开始进入舆论的第三个阶段,爆炸性传播和一定程度的歪曲。这个阶段,激情热血却缺乏理性。

当人们的讨论声越来越高昂的时候,第四阶段的降临也将会非常明显。微博的形势开始转折,微博热门话题迅速空降叫做“解读失效疫苗”的话题,有人已经冷静下来思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开始反思人们这种激情高昂是否正确。长篇微博的出现,了解过情况的人们对两件事情进行分析,明确地指出其中的逻辑错误和概念混淆。

近期微博热门榜上,一个醒目而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题冲上了排行榜第一即“女孩地铁蹲着没教养。”乍一看几乎是让人摸不着头脑,查看详情才明白事情原委。2016年2月27日,一名为“我叫三颗牙”的网友在微博发图,图为两个女孩蹲在地铁站里并配文称:“为何现在那么多女孩子不懂得教养?等个地铁就可以随随便便蹲着,难看不难看,谁教她们的,这是什么习惯?”引起微博网友的转发和议论。

如同舆论发展的正常轨迹一般,该微博被几个知名微博转发之后,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同日,名为“中国之声”的微博发表了对此的议论微博:“有网友指出女孩在地铁蹲着属于没有教养,你怎么看”。该微博迅速被转发,评论达到16万。随即有网友提出不同意见,认为“蹲不蹲是别人的自由,而原博主随意曝光别人蹲着的照片的行为才更令人不齿”。几个小时的时间,骂战升级,“我叫三颗牙”立刻回应网友的质疑,“我并不是说不能蹲,但是你蹲的地方是在地铁候车口,你要蹲可以,蹲旁边或者角落,没人会来管你”。

网友辩论:“车并没有来,人也并不多,并不存在你说的这种情况,你无法用一张照片证明车来之后她们不会立刻让开。”

话题开始升温。此事件除了舆论领袖进行传播之外,各大媒体也开始争相报道事情的进展。2月28日,华西都市报发表微博并设置置顶,提出“教养到底是什么?我们需要教养吗?”有网友说教养是诡异的老观念,有人说教养是注重细节,有人说教养是在痛苦中不迷茫的精神。关于对他人的尊重的话题,将微博微信以及网页论坛的各路网友的转发热议引向高潮。随后,“地铁里蹲着没教养”作为热门微博话题迅速登上榜首,人们纷纷带话题表达自己的意见。部分网友认为“女孩子蹲着实在不雅观”,不过更多的网友表示“这并没有什么了不得,累了蹲一下是非常可以理解的”,还有一些网友发出自己蹲着的照片和一些名人蹲着的照片,以此表达对原博主的强烈不满。

此后,骂战持续升温,从“该不该蹲”升级到“蹲的一定是外地人”,有更多的网友加入这场辩论。

二、网络舆情研究的必要性和原因

我国网络舆情活跃,网民数目猛增。网络信息内容庞杂多样, 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加之互联网的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渗透性和随意性等特点,越来越多的人们愿意通过这类渠道表达自己的个人想法,所以当一个事件爆发的时候,网络是人们获知具体消息和发表自我言论最活跃的地方。

由于网络舆情与舆情关联性很强,所以很多研究者先界定了舆情的基本概念。近年来,关于舆情基础理论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 尽管研究成果还不甚丰富,但是已有一定的成果。范围广、交互性强、更新速度快的互联网传播从根本上改变了传者与受者之间的关系,是对传统新闻媒介的传播模式的解构和颠覆。在网络这个人人共同拥有的信息平台上,传播者和受传者处于平等的地位,共同享有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信息的自由和发表意见的权利。这些意见和观点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且影响着我国的网络舆情实务工作的开展。

我们要关注由社会突发公共事件引起的网络舆情问题。因为社会突发事件很容易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和热点,大家会根据自己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理解发表自己的见解。突发事件引起的网络舆情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这就需要我们能够对突发事件的相关报道和相关信息进行认真分析、判断、预测,加强网络创新交互模式问题的应对与处理,建立网络舆情爆发的快速反应机制,并且要加强对敏感点发现、热点预警、爆发点等关键节点的掌控。此类网络舆情监控和管理往往又和危机处理密切相连。

基于此,我们现在的网络舆情监管必须得到重视,如果我们不对事件的舆情发展路线进行管理,就可造成一系列难以掌控的后果。

[1] 许鑫,章成志,李雯静.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32(3):115-120.

[2] 宋海龙,巨乃岐,张备,濮小金.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演化与控制[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4):12-16.

G206

A

1674-8883(2016)07-0074-02

李璟(1991—),女,重庆人,广西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硕士,研究方向:新闻理论。

猜你喜欢

教养舆情舆论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教养方程式
使人高贵的是根植于内心的教养
消费舆情
舆情
舆情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舆情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