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武侠电影发展史概述

2016-03-01方世荣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12期
关键词:电影史黄飞鸿武侠

方世荣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中国武侠电影发展史概述

方世荣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类型电影之一,武侠电影经历了一条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艺术形态逐渐定型、成熟并走向多元化的历史过程。其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表征出不同的艺术特色,可以大致分为传奇时代、侠义时代、武打时代、娱乐时代和重构时代。梳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社会语境中表征出的不同艺术特征,必然对当下乃至未来武侠电影的创作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武侠电影;历史;美学特征

“中国武侠电影是中国电影中最具有民族性格和文化精神的影片,同时也是中国电影史上最早形成的类型影片之一。”在中国电影史上,武侠电影经历了一条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艺术形态逐渐定型、成熟并走向多元化的历史道路,其在与史书传记、诗歌小说等不同文本传承、渗透、改写过程中,也生发出了不同的类型与美学特征。但中国的类型电影实质上是一种泛类型化电影,武侠电影亦是如此,而且,武侠电影和世界上其他类型电影一样,并不存在某种永恒不变的艺术特征。以政治历史与电影文化为依据,陈墨在其著作《中国武侠电影史》中将武侠电影分为“传奇时代”“侠义时代”“武打时代”“娱乐时代”与“重构时代”五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1 传奇时代

20世纪20-30年代的武侠电影缺乏足够的类型意识,中国武侠电影正处于萌芽与形成阶段,而这也正是武侠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初始阶段,有学者认为《车中盗》为第一部武侠电影,亦有其他学者认为《荒山得金》是中国最早的武侠电影。在此期间,主要的武侠电影作品有《侠义缘》(1922年)、《孝女复仇》(1925年)、《无名英雄》(1926年)、《孙行者大战金钱豹》(1926年)、《火烧红莲寺》(1928年)等。仅“1928-1931年间,上海大大小小约五十多家电影公司,共拍摄了近四百部影片,其中武侠神怪片竟有二百五十部左右,约占全部出品的百分之六十。”[1]武侠电影的创作浪潮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彼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战乱密布、民不聊生,武侠电影抑恶扬善的叙事主题为民众提供了一个回避、逃离现实的港湾。

这个阶段的武侠电影之所以被称为“传奇时代”,主要是因为此阶段的武侠电影受到神怪武侠小说影响,将剑光斗法、掌心法雷等幻想影像化。时下“全国只有3%的民众接受过近代科学教育,有95%的愚民相信‘怪力乱神’的存在”[2]。其中,《火烧红莲寺》为这个阶段武侠电影日趋成形、日渐规范的典型代表,是中国武侠电影走向定型化、标准化的标志。但武侠片的发展并不顺畅,一方面,由于“怪力乱神”对国民认知上造成的错误,致使民国政府全面下令查禁武侠电影;另一方面,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和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使全国范围内民众抗日救亡热情高涨,武侠电影因而广受抨击与批评,也由此走向没落。

2 侠义时代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电影被很快成为计划经济与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大陆此后的三十年间,武侠电影被彻底查禁。随之,武侠电影的创作中心由上海转移至香港,武侠电影在南移后得以延续与发展。20世纪40-50年代,这一时期的武侠电影主要以粤语为主,“黄飞鸿片集”开始了一个短暂的“侠义时代”,除此之外,香港大部分武侠影片在内容与形式上仍未脱离“传奇时代”武侠电影的模式。胡鹏导演在1949年拍摄了《黄飞鸿传》,它“无论是对香港武侠电影还是整个中国武侠电影历史而言,都堪称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或象征”[3]。这主要是因为,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大陆对武侠片的禁绝与香港黄飞鸿系列的兴盛产生了强烈对比。

这个时期,香港武侠电影的代表作主要有《黄飞鸿传》(1949年)、《黄飞鸿虎爪会群英》(1951年)、《黄飞鸿义救海橦寺》(1953年)、《黄飞鸿与林世荣》(1954年)等。整个五十年代,香港关于黄飞鸿的影片共拍摄了62部,其中,仅1956年就拍摄了25部。此阶段的黄飞鸿系列虽仍然是传奇演绎,但却更写实,侠义元素更趋明显,成为武侠电影的经典题材。事实上,黄飞鸿不仅确有其人,影片将其塑造为一个集所有美德于一身的真正的大侠形象,非常契合当时正处于文化转化期间民众的心理期待与价值观念。另外,该系列影片武打场面的设计一改过去的花拳绣腿,令观众耳目一新。甚至当时有评论称,“保守派的‘黄飞鸿’保存和发扬了传统武术与武德,影响极大,这片集后来虽曾受冷落,但始终未被淘汰,屡屡在影视坛复现,或被新秀借用发挥,堪称香港片的‘武林正宗’”。

3 武打时代

20世纪60-70年代是中国武侠电影的又一个黄金时代,也是中国武侠电影的发展与成熟时期。该阶段主要以胡金铨和张彻所创作的影片为代表,他们探索了一条符合武侠电影创作规律的道路:武侠电影开始以动作为构想与拍摄的核心,武术指导开始成为真正的武侠导演,他们不仅设计创作出了武侠动作拍摄的新方式、新形式,而且也不断探索符合动作电影的叙事方式与节奏。“‘武术动作变成了这一类型电影最基本,然而却是最重要的‘电影语言’。”[4]在他们的电影中,“武侠片的叙事模式和文化结构得以完善和巩固,真正确立了武功、侠义、传奇的类型元素”。[5]

张彻对武侠电影的贡献,在于其对武侠电影题材与类型的开拓,及其拍摄形式和手法上的创新。他对武侠电影最重要的理念贡献在于其大力倡导的“阳刚美学”,不仅要求男性成为主体,而且还进一步要求大力展现男性的“雄壮美”,着力营造悲壮感与悲壮美。而另一位武侠电影大师胡金铨,被誉为中国第一位扬名国际影坛的导演,其代表作主要包括《大醉侠》(1966年)、《侠女》(1970年)、《忠烈图》(1974年)、《山中传奇》(1979年)等。胡金铨的武侠电影更加注重历史感、风格化与戏剧性,其历史意识不仅表现在其对历史氛围的营造,对服、道、化等历史细节的苛求,而且还表现在其对历史人物与历史故事的考证,对历史精神与文化传统的精准诠释。此阶段,除了张彻和胡金铨,中国武侠电影史上还出现了刘嘉良、楚原、袁和平、洪金宝等至今仍颇具影响力的武侠电影导演,李小龙更是以功夫巨星的名号扬名国际,创造了一个至今仍广为流传的“李小龙神话”。

4 娱乐时代

20世纪八十年代,大陆恰逢改革开放,武侠文化随之得以解禁,大量武侠小说开始涌入大陆,为大陆武侠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文化土壤。《神秘的大佛》(1980年)、《黄英姑》(1980年)等带有武侠色彩的影片是大陆武侠电影解禁与发展的开端。香港导演张鑫炎1982年在大陆拍摄的《少林寺》是中国大陆武侠电影史的一个划时代标志,该片不仅开启了香港和大陆合拍电影的历史,而且改变了大陆电影人对香港电影的看法与拍摄武侠电影的观念,使香港武侠电影在大陆风靡一时。伴随着技术与武侠文化的发展,“中国电影制作者面临电影业不断滑坡的趋势,自发形成了1980-1982、1985-1986、1987-1988三次娱乐片制作高潮”[6],其中1988年有《代号美洲豹》(张艺谋)、《摇滚青年》(田壮壮)、《银蛇谋杀案》(李少红)、《行窃大师》(韩小磊)等娱乐型电影。“大陆武侠电影在娱乐浪潮中方兴未艾,但因面临主流意识形态及其面临的重重意识形态而不能迅速就位,而有着悠久娱乐传统的香港武侠电影因过分的娱乐刺激而走向自我麻痹和衰落”[4]。武侠电影的关键因素在被泛化的同时,也逐渐被消解,武侠电影由此走向一个低谷。直至90年代,武侠电影再次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徐克电影”成为这一阶段的重要标志。徐克1979年就拍摄了《蝶变》等新型武侠电影,此后,他又相继创作了《新蜀山剑侠》《打工皇帝》《英雄本色》《青蛇》《刀》,等等。徐克的作品“拉开了1990年代香港/中国武侠电影视觉/听觉技术的革命,真正开始了武侠电影史上的‘徐克时代’”。

5 重构时代

李安的武侠电影处女作《卧虎藏龙》,掀开了21世纪中国武侠电影史的新篇章。凭借《卧虎藏龙》,李安不仅获得了金球奖最佳导演奖,还在奥斯卡上大放异彩,最终获得包括最佳外语、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最佳原创音乐四项大奖。随着电影技术的革新、全球化的深入,国内知名导演纷纷试水武侠片,其中主要包括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陈凯歌的《无极》《赵氏孤儿》《道士下山》;徐克的《七剑》《狄仁杰之通天帝国》《龙门飞甲》;陈可辛的《投名状》《武侠》,等等。这一时期武侠电影最重要的特征,是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武侠电影在观念与形式上的重构。此时的武侠大片呈现出一定的泛美学化特征,“经典美学范畴内美学所倚重的‘意义’指向、人文精神的价值表述、文本中应产生的深层心理效应正逐渐淡化、模糊化或变得难以做出确切的界定,甚至表象与内涵、文本与意义间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游离、断裂。”[7]武侠大片仅能使观众产生视觉感知而不是视觉文化上的“震惊效果”,因而有人视此阶段的武侠片为“景观电影”,这也正是该类型影片强调环境和动作、追求视听快感,甚至为了“景观”而牺牲了故事和人物的结果。

于当下审视陈墨对21世纪以来武侠电影“重构时代”这一界定,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虽然当下的武侠电影仍然存在追求视听奇观的趋势,但这也意味着当下的武侠电影具备走向多元化的趋势,拥有重新被定义的可能。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是,当下的武侠电影也确实发生了审美层次上的转变。比如王家卫的《一代宗师》,路阳的《绣春刀》,侯孝贤的《刺客聂隐娘》,徐浩峰的《倭寇的踪迹》《师父》,他们在坚持各自电影美学理念的基础上,注重发掘人性的深度、人物形象的刻画、侠义元素的诠释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播,他们作品中所具备的人文关怀意识,为今后武侠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1]季程华.中国电影发展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

[2]倪骏.中国武侠电影的历史与审美研究[D].北京:中央戏剧学院,2005.

[3]陈墨.中国武侠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4]陈墨.中国武侠电影概述与提示[J].当代电影,2006(3).

[5]吴青青.武侠电影的美学新变——考察2010年以来的武侠电影[J].当代电影,2013(9).

[6]陈墨.中国武侠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7]金丹元,李淼.对后技术时代电影艺术“泛美学”化趋向之反思[J].电影艺术,2010(6).

猜你喜欢

电影史黄飞鸿武侠
武侠风
嘿!这才是武侠
从印度歌舞电影看中国歌舞电影创作
武侠影后郑佩佩
黄飞鸿电影神化了
武侠教室
对中国电影史研究的思考
从法国电影史的发展看“作家电影”流派的意义与影响
电影史研究 主持人寄语
还原一个真实的黄飞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