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人文类电视纪录片创作的若干思考

2016-03-01尚小虎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2期
关键词:故事化创作

尚小虎

(作者单位:天津广播电视台发展研究部)



历史人文类电视纪录片创作的若干思考

尚小虎

(作者单位:天津广播电视台发展研究部)

摘 要: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的历史人文类电视纪录片创作繁荣发展,涌现出一批像《话说长江》《望长城》《藏北人家》《故宫》等优秀作品。这些高品位的作品不仅向人们展示了一种崭新的电视纪录片创作思路,还向电视纪录片创作者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总结和思考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历史人文纪录片;故事化;创作

在众多题材的电视纪录片中,历史人文类纪录片以其强烈的感染力、独特的视角深深打动着观众的心。应该说,创作一部历史人文纪录片,从选题、策划、采访拍摄以至后期剪辑,创作者都要付出无数艰辛与努力。以下笔者谈一些在历史人文纪录片创作中的感悟。

1 题材选取要具有故事性

如今在纪录片界有一种观点,电视纪录片要好看离不开讲故事。毋庸置疑,纪录片故事化手法已逐渐成为当前电视纪录片创作的趋势。纪录片的故事化是指纪录片创作要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通过设置悬念、人物铺垫、交叉叙事等创作手法使纪录片体现出一定的故事性。在历史人文类纪录片中,由于使用了“故事化”表述手法,原本过去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和历史文献变得不再乏味而是生动有趣。然而纪录片故事化的创作手法,对纪录片的创作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编导在选题策划、采访拍摄、后期制作等方面进行通盘考虑,强化作品的故事性。纪录片故事化的背后应该是创作者主动去发现生活中的故事,而并不是夸大和编造故事。纪录片创作者一定要能耐得住寂寞,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亲自去基层挖掘题材进行拍摄,这样拍摄出来的人物和故事才能鲜活、生动、感人。举例来说,笔者为了拍摄《百年南开》六集纪录片,就先后采访十几位专家学者,有时为了拍摄反映人物故事情节的一组镜头耗时半年。这部片子从正式筹划开拍到后期剪辑成片,前后共耗时一年半才制作完成,片子故事性内涵丰富的背后饱含着笔者无数的心血和辛勤汗水。

2 合理谋划结构,设置悬念,激发观众兴趣

合理谋划结构的目的就在于让观众感受到纪录片主题所孕育的深刻内涵。在电视纪录片创作中,无论是叙事结构还是解说词、镜头画面、同期声采访、背景音乐及转场特技的运用,都需要考虑整部片子的主题,要不然在后期的剪辑中,编导的意图就不能充分展现。综观国内每一部成功的历史人文类电视纪录片,它们在主题结构的安排上不仅有精彩的开头和结尾,而且片中的内容每过3~5分钟,都会在画面和解说方面形成一次悬念,吊起观众的胃口,吸引观众接着把后面的故事看完。笔者在纪录片创作中,也经常采用时空交叉平行叙事的方法来设置悬念。这种方法简单说就是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人物事件交织在一起,并运用设置悬念的手法使故事情节戏剧化。在纪录片业界,有不少学者认为,设置悬念不应运用到纪录片的创作中,否则就违背了纪录片的本质特性。但笔者认为,纪录片创作在尊重客观事实的情况下,可以运用设置悬念的叙事手法来增加纪录片的可视性。从电视观众心理上来看,面对悬念的神秘或危机感,会促成观众的担心、猜测和心理期待,从而激发观众的观赏兴趣。

3 着力烘托人物的个性

纪录片的魅力在于它能体现出深远的教育意义、艺术品味和思考价值。而观众对纪录片内容的思考和回味来源于什么,那就是片中人物个性化的展示给观众留下的深刻印象。没有了人物的个性化,单单停留于浮华的展示,只会让人觉得虚假不真实。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成功有失败、有欢笑有泪水、有辉煌有缺憾,烘托出人物的个性可以使纪录片的观赏性更具魅力。拍摄一部历史人物纪录片,我们不可能跟拍某个人物的一生,只能由创作者根据对片中主人公个性化的理解烘托出最精彩的那一点,观众看过片中具有精彩点的人物故事之后,才会引发共鸣。

4 善于围绕故事细节突出主题

创作电视纪录片其实就是在讲故事,故事讲得好不好,关键在于编导对情节与细节的捕捉与把握。纪录片故事情节的表述需要细腻、鲜活、突出主题思想的细节来支撑与体现。情节是骨架,细节是血肉,有骨有肉才会完美。在纪录片创作中,编导可以把反映人物特有的动作、神情、语言、心态及能够揭示人与事物之间存在的各种微妙关系的精彩镜头作为细节。在实际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应尽量多捕捉拍摄细节镜头,这样编导在后期剪辑时才能取舍自如。其实在纪录片创作中,无论是设置悬念、捕捉细节还是作铺垫冲突、引发高潮,最终的目的都是为突出主题。从电视受众角度考虑,纪录片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这样拍出的纪录片才会被电视观众认可和接受。如果说人物个性化是历史人物纪录片中的“神”,那么主题则是“魂”,主题有了这个魂,片中人物形象就会更加生动,故事情节也更加吸引人。很多优秀的纪录片,像《最后的山神》《舟舟的世界》等片中讲述的无论是人与自然,还是一个小人物的命运,都有“魂”贯穿始终。纪录片有了主题“魂”,才会有整体和谐之美。

5 充分运用场景情感示现

对历史人文类纪录片创作者来说,再现过去的历史事实一直是一个难题。面对这一难题,当前普遍的做法是选用空镜头配合富有文学色彩的解说词来叙述历史,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场景情感示现”。场景情感示现是通过蕴涵着某种情感的场景来暗示、启发观众,唤起观众对当时的历史情境的感知。场景情感示现所针对的场景基本上是过去的,画面一般被处理成黑白或泛黄,或者对彩色画面进行虚化和模糊处理,以便和清晰的实拍镜头区别开来。有时还在屏幕右上角打上“情景再现”的字样。历史人文纪录片中的人物往往是事后被人们评判的,从他们的生涯里,有意摄取当时情形的可能性比较小,绝大部分场景没有资料可循,因此只能采用相似状态进行模拟。纪录片《南开之父张伯苓》中有这样一段解说:“张伯苓回忆起当年办学的困境,说他雨中走在南开大学的校园里,看到雨点打到小树上,水点往下滴,就感到自己像落泪一样。‘南开南开,越难越开’。这是张伯苓在那个列强侵略、军阀混战、政局动荡、民不聊生的年代,讲得最多的一句话。”与此相配合的镜头画面依次是:树叶特写,树叶摇动(雨声),南开大学校园内景,小河及岸边的柳树。片中画面内虽然没有出现张伯苓或替身演员,但镜头表现的内容却直接展现了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使观众较为迅速地进入画面所蕴涵的情境之中,对片中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也更加深刻。笔者认为,历史人文纪录片中的场景情感示现必须要从作品中的相关人物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出发,必须符合当时特定的环境,场景示现手法要做到既合理又逼真,不能胡编乱造,否则将可能消减纪录片的客观真实性。

历史人文类纪录片的本源是人物和历史的现实折射,它有着很强的观赏价值。要想创作出一部优秀历史人文类纪录片,不仅要兼顾上述几点,还需要创作者更多的探讨和总结。历史人文纪录片的社会认知价值、文化传承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离不开广大观众,观众是它生存发展的推动者和评判者,因此只有注重观众的感受,为观众服务,才会有长远的繁荣发展。

猜你喜欢

故事化创作
咱也过回『创作』瘾
《如诗如画》创作谈
《一墙之隔》创作谈
法制类电视节目的叙事模式研究
陕西老字号文化的对外传播策略
论新闻故事探析和艺术化风格
基层电视台做好农业科技节目的初步探索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