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与商品经济阶段认知的研究

2016-02-28张金荣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

新丝路(中旬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资本

张金荣(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872)

马克思主义与商品经济阶段认知的研究

张金荣(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

编者按:2007年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扩及全球后,不仅社会主义国家的人们,包括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世界最大多数国家或地区的公民又一次周期性的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甚至马克思本人的关注和研究,其中《共产党宣言》、《资本论》成为他们购买研读马克思主义以期能够从中找到应对当下危机决策或者至少能够从中寻到些许希望和启示的代表著作。不过马克思主义于资本运转危机阶段的受重视和于繁荣阶段的被冷落事实恰恰是对所谓理性人类的巨大反讽,同时也间接的透露了社会转型阶段急切向现代化迈进的人类因极度迷信资本和科技的威力而对社会和自然的运转发生认知异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自然经济阶段、商品经济阶段和时间经济阶段。自近代以来,整个世界开始了由自然经济阶段向商品经济阶段的过渡。在这一过程中,资本主义成为推动商品经济阶段社会发展的经典模式。而传统社会发展理论强调的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的认知,割裂了与商品经济的有机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虽然在实践上实现了与商品经济的一定结合,但在理论上仍未彻底搞清楚。实际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是同时实现商品经济阶段社会发展的不同生产方式,而非前后替代关系。

马克思主义;商品经济阶段;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因此本文的一个主要目的即是希冀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形成历史的再认识、通过对当代社会发展中伴生的问题的本质解读来提起当代世界的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应有的根本上的重视和能够坚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未来社会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形成背景视角下的商品经济阶段社会形态特征的再认识

1.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背景再认识

众所周知,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而当我们每从其形成背景视角来认知这一从此影响或者说改变了世界历史走向的重大理论时,我们知道,特定的时代背景、特定的西方重大理论突破和马克思恩格斯特殊的社会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历史条件。首先,商品经济阶段资本作为社会发展的驱动力已使西方先进国家形成了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和使其社会达到了巨大的发展。资本为核心的动力系统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在以物的依赖为基础阶段的具体动力机制,其与资产阶级的上层建筑的充分结合已通过第一次工业革命初步的展现了其肯定性发展对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同时其否定性运行也同样造成了对社会和自然系统的破坏,尤其是社会领域出现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和两极分化直接从本质上暴露了资本和资产阶级的上层建筑结合即资本主义必然衍生的不可克服的痼疾。因此,创立科学的扬弃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模式的先进道路的理论的时代条件已经初步具备。同时,其时无产阶级和资本阶级进行的激烈的阶级斗争也使为无产阶级构建先进的理论指导成为迫切需要。其次,截止19世纪上半期社会科学领域和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的重大理论突破这些人类间接经验的获得为马克思恩格斯从宏观上整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向提供了较为充沛的理论支撑。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构建的较为客观的对资本和资本主义肯定性生产方式认知的经济学和昂利·圣西门、夏尔·傅立叶(CharlesFourier)、罗伯特·欧文进行的对资本和资本主义否定性发展的揭露抨击批判成为马恩创立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必要前提,而且更令长期对发达的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哲学——尤其是古典唯心主义集大成者黑格尔和著名机械唯物论者费尔巴哈的哲学研习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分外幸喜的是,19世纪上半期自然科学领域里能量守恒定和转化定律、细胞结构学和生物进化论的发现揭示了世界的物质性、物质世界的永恒性和统一性以及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性,从而为其科学的彻底的构建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同路奠定坚实的基础。再次,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特殊的学习履历和积极参与甚至领导工人阶级运动的社会实践经历从实践视角为其科学理论的构建做了根本性的准备。最后也是最为学术界忽视但对马克思主义成型最为关键的因素——马恩基于对人的本质认知基础上的人类社会的认识。正像再美的音乐对于聋子来说都是毫无意义的一样,无论19世纪上半期时代发展资本运行特征的怎么裸露、人类在社科和自然科学上取得多大的理论突破,以及马恩参加多少次的工人运动,如果没有基于对人本质认知基础上的人类社会的认识,马恩是绝不可能创建出基于平等、共同发展和良性运行的共产主义社会模型。王双桥教授认为,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是需要和对幸福的追求。而需要(物质需要、制度需要、精神需要)的实现即幸福的得到。因而对于通常人们在讲到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时即止步不再前进现象,王教授指出马克思本人是认为生产力也有自身的发展——人的本质需要即根本性的决定着其发展。换句话,马克思因注意到人的本性的追求富足、民主、平等、自由和精神愉悦发展需要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规律,因而才会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不懈的努力创建一个企图实现人类大同的世界——共产主义社会。

2.马克思主义对商品经济形态社会运行特征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从生产力角度而言,由传统自然经济社会过渡而来的商品经济社会是一个逐步打破狭隘的社会格局而使社会日益形成普遍的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要求以及整体的能力的体系的过程。而由于商品经济形态阶段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对物的中介依赖关系基础上,资本基于自身的特殊属性成为推动这一阶段社会发展的具体动力和实现社会普遍联系的中介媒质。因此,商品经济形态和资本驱动使这一阶段的社会生产力以如下形式发展:个体作为商品的生产者和交换者日益摆脱各种自然发生的和传统的社会联系、摆脱对直接共同体的隶属或依赖而日益独立发展——不过由于几乎完全受物的统治,加上社会日益细化分工,又使个体成为单向度的片面的人和对货币崇拜的异化的人;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劳动工具由于资本驱动的科技革命的日新月异而逐渐趋向自动化和智能化;人类整体活动的空间——宏观领域和微观领域同时得到深度发展。确实,近代社会的发展也如实的是按着马克思所揭示的规律前进:社会空间得到极大拓展、世界联系日益密切、个体充分得到发展。从生产关系角度而言,以独立的所有权为前提、以自由竞争为条件的商品经济社会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狭隘的、严重依赖的关系,使之结成了形式上平等、独立自由、相互协作交往关系。而就商品经济运行一般过程而言,人们的各种劳动以及由劳动职能形成的社会地位在质上都是等同的,因而每个个体凭借其自身进行的作为整个社会生产一个环节的生产活动而平等的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1-3]

二、商品经济阶段资本主义模式的马克思主义认知

1.商品经济阶段资本主义模式的肯定性发展是推动近代世界发展的关键

马克思通过对近代商品经济阶段社会运行特征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研究认为:资本动力系统是驱动这一阶段社会发展的具体动力,但由于资本动力系统有两套不同的组合方式——资本和资产阶级上层建筑结合的方式即资本主义模式以及资本和无产阶级上层建筑结合的方式即社会主义模式,因而对资本动力系统的两种不同组合模式的分别运用将导出不同的发展结果:选择社会主义的资本动力驱动模式会使社会的运转呈现出和谐、均衡、可持续景象;而实现资本主义的资本动力驱动模式则将是社会和自然系统趋向虽飞速发展但不可持续的轨道——具体而言,资本主义模式——资本和资产阶级上层建筑密切结合形式尽管其本质的憧憬是造成近代世界社会危机和自然危机的根源(下文述及),然而秉具的作为驱动商品经济阶段社会发展的动力角色也使它成为推动近代社会转型和发展的主要支柱。首先,资本主义模式是实现近代世界社会物质生产力巨大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在商品经济阶段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下,在生产力的智能性要素方面,资本驱动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渐加快,而科技的飞速发展又通过对生产力实体性要素——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的渗透不仅极大地增加了社会的财富,巩固了新型经济形态在世界的发展,而且使这种经济形态在世界的发展愈益加快。在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方面,相比于传统自然经济阶段社会对人身归属的一定束缚,资本主义社会则普遍性的使一般个体成为了自由劳动者,使生产者的劳动资料——主要是劳动工具实现了革命性的改变——由以半自动化自动化的机器生产扬弃了传统的手工生产,而劳动者的劳动对象更是在宏观和微观领域得到突破性的进展。其次,资本主义模式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世界社会政治生活的巨大进步。由于商品经济形态社会的发展憧憬对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普遍占有,作为实现这一阶段社会发展的具体社会制度之一的资本主义模式通过构建和倡导自由、民主、平等、人权、博爱的观念并使之制度化,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人类世界社会政治生活由独裁专制向共和民主的过渡。

2.商品经济阶段资本主义模式的否定性运行是造成近代世界社会危机和自然危机的根源

推动商品经济阶段社会发展的资本与资产阶级上层建筑结合的动力系统模式——资本主义模式即是这种纯粹为实现资本的扩大再生产而组建的社会形式:法制化的正规所有权、经济活动围绕对利润的自利性持续追逐展开组织、自由市场竞争等在物质技术层面上保证了资本的扩大再生产以不断追逐剩余价值;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理念的秩序化则从社会制度层面扫清了资本运转的障碍;资产阶级构建的基督教新教伦理则从精神信仰层面保证了资本的生产者组织者严格的按照资本的属性进行一切活动。因此当资本保证自身运行的具体条件得到一定实现时,资本即展开对剩余价值追逐榨取的运行。由于资本对剩余价值的敛取在社会层面是建立在对产业工人劳动力的剥削和对其他资本的竞争上,在自然层面是建立在对自然界无尽的榨取上,因而资本运转的无限扩张运动从其伊始就确知自身的奋斗方向:对劳动力和其他资本在宇宙自然的一切领域从程度和广度上纵深开拓。这样,完全为着实现资本逻辑的再生产的资本主义模式即必然的造成近代世界社会危机和自然危机的频发和日益加深。具体的说,首先,资本与资产阶级上层建筑结合的动力系统形式——资本主义模式其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追逐剩余价值或利润。而为了实现剩余价值,它需要不停的利用剩余价值的再投资以扩大再生产。在社会层面上,由于资本主义这种生产目的是为了销售而非直接消费,这意味着资本在努力使销售收入最大化的同时使生产成本最小化,因为两者之间的差额即剩余价值或利润。然而这即使得资本主义模式下的整个资本运转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生产者由于不可能被支付足够的工资去消费其自身劳动的所有成果,因而资本运转的盲目生产必然造成整个社会运行的无政府状态,销售无限扩大却遭遇劳动人民购买力的相对缩小,以经济危机为代表的社会危机不可避免。从自然层面而言,资本主义模式下的资本运转的唯利是图本质决定了它只关注对劳动对象——自然资源的掠夺、利用,资源的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运行则不在它的关注范围。因而这同样必然造成生态危机。其次,从资本主义模式的资本运转流程看,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逐在社会层面是建立在对产业工人劳动力的剥削和对其他资本的恶性竞争上,对劳动力的剥削主要是通过提高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早期)和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后期)方式降低成本提高剩余价值剥削率,而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从人类发展角度阻碍了一般个体的均等发展、全面发展,两极分化的社会趋向也从根本上破坏了资本驱动的社会扩大再生产的良性循环,从而招致社会危机的来临。来自其他资本的竞争性压力则造成每个资本生产的有组织性,但就整个社会而言,由于各个资本要么向原有生产领域纵深发展要么开拓新型榨取剩余价值的生产领域——无一开发本源目的与人类的合理、节制、计划需要有关,所以必然造成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最终导致社会的紊乱。在自然层面上,由于资本对劳动力的剩余价值剥削最终是通过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在改造劳动对象过程中获取,所以资本榨取剩余价值的资本积累最终要通过对自然的掠夺,从而使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引发自然生态危机。[4-7]

三、马克思主义对商品经济阶段社会发展道路的本真指导再解读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资本动力系统是驱动商品经济阶段社会发展的具体动力,并且它有两套不同的组合方式——资本和资产阶级上层建筑结合的方式即资本主义模式以及资本和无产阶级上层建筑结合的方式即社会主义模式。而由于无论在理论论证上抑或现实历史的近代实践都宣告了资本主义模式对推动人类社会的均衡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失败。所以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资本和无产阶级上层建筑结合的方式即社会主义模式才是实现商品经济阶段社会均衡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唯一正确模式。不过尽管从理论上而言实践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是实现商品经济阶段社会良性运转的最佳选择,但近代现实历史发展的资本主义模式的率先运行不仅表明了人类对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认识滞后,更由于已有的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对社会主义模式的错误实践,因而更加的造成了整体人类对唯一的真正推动商品经济阶段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异见、忽视、甚至敌视。因此重新认知马克思主义关于商品经济阶段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模式至关重要。笔者认为,与绝对的坚持计划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和绝对的坚持市场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以及现有的计划市场一般混合的社会主义模式不同,真正科学的社会主义模式作为推动商品经济阶段社会实现均衡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唯一正确的动力系统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从社会主义模式的动力系统构建上看,资本和无产阶级上层建筑在物质技术层面的化合为建构区别于资本主义式的仅确立从属于个人的社会主义的包括个人、集体和国家的混合多层的法制化的正规所有权,指引社会经济运行的围绕对利润的趋向个人、集体利益展开组织,在确保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相对良性运行目标下物品和劳务能够按照市场价格进行交换;在制度层面上,基于个体的真正平等以及共同发展的新型民主、自由、公正、共富、互助、人权理念的政治制度化;精神意识层面,构建系统的使被纳入适用范围的人都自觉遵循的信念伦理。犹像每一个西方人可能政治信仰意见纷呈而精神归属新教基督上帝一样,确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成员在精神内层能够做到按照社会主义的理念进行其活动。因此社会主义模式虽然也存有市场竞争、也有剩余价值,但社会主义模式的动力系统不以资本为核心、也不以资本为唯一驱动动力,所以以实现全体成员共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动力系统模式能够在保证普遍个体与社会自然良性运行的前提下以宏观计划和市场的有力结合实现商品经济阶段社会的发展。其次,从社会主义动力系统模式运行的目的上看,作为扬弃人类历史上一切以剥削和压迫为建构的社会生产关系的主要特征的尤其是直接扬弃人类历史上最后最有效率的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新型社会制度或社会理念,社会主义以追求整体人类的均等、全面、可持续发展,谋求整体人类的幸福,实现自然与社会和谐的良性互动作为其努力的确定的憧憬目标,因而社会主义本性的这种不竭的追求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务求人的幸福和社会和谐的特征一方面在不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程度的前提下,不仅使它能够从根本上避免资本驱动的全球整合所带来的各种全球性问题,更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质量和长远利益上保证了整体人类的均等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运行。[8-11]

四、马克思主义对商品经济阶段认知的启示

第一,重新认知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第二个阶段——商品经济阶段社会发展的理论在21世纪资本全球化深入发展因而日益加剧全球社会危机和自然危机的时代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笔者认为当前世界对马克思主义指引全球走出社会危机和自然危机的重新认知——马克思主义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的背景下出场,对于唯一能指导人类实现由商品经济形态向更高形态社会阶段过渡的马克思主义而言实则是一个极端的歧视。马克思主义重要性不仅显现在资本主义模式运行的危机爆发时,更与其一般运行时即明确昭示弊端。因此,当前世界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不论是文本解读、学术对话抑或现实反思,从寻求人的均平、全面发展角度关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重新认知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关键。

第二,深度认知商品经济阶段资本主义动力系统模式对人类在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均等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危害尤其对于资本动力系统已经演进到资本全球化阶段——对全球社会和自然的危害几至极限的当代更加重要和紧迫。虽然资本主义动力系统和社会主义动力系统同是推动商品经济阶段社会发展的具体动力机制,但是以资本为核心发展趋向的资本主义模式已经被社会实践证明为实现商品经济阶段社会发展的极端形式,因此对于当今时代的全球社会而言,其实现长远均衡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前提即要深刻认识资本主义模式的危害和进行及时变革。

第三,对于近年来为应对资本全球化引发的愈益加深的全球社会和自然危机而广泛倡导全球治理的国际社会来说,排社会主义模式的全球治理不仅将最终被社会实践证明其空想性,某种意义上更是对马克思主义发现的唯一能够实现商品经济阶段社会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模式的一种历史的倒退——犹如相比于生活于万年龟一千年岁时对其万年的论断和指导,生活于其七千岁时对其八千岁九千岁的揣测确实为一种退步一样。虽然当代世界日益加深的全球危机不可能使人类遽然2012年即到末日,不过资本主义动力系统模式驱动的全球整合招致的全球危机对整体人类社会自身的运行和与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已经到了一个十分关键的临界点。因此广泛认知和普遍实践社会主义动力系统模式不仅是适时遏制全球危机的关键,更将根本上确保商品经济阶段人类社会的均衡、可持续发展。不过尽管如此,然而就当代世界的现实发展而言,社会主义国家继续深度探索和建构实践唯一能够实现商品经济阶段社会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动力系统模式是唯一切实可行的中签方案。当然伴随社会主义国家的这种实践不仅最终将使得全球社会达到对社会主义本来作用的原应认识,也更将最终使全球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动力系统驱动的社会均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2-16]

[1]谢钟.论历史演进中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D].中共中央党校,1995年

[2]刘能杰.市场经济与人的价值实现[D].中共中央党校,1996年

[3]周为民.中国经济发展史论[D].中共中央党校,1992年

[4]刘力永.马克思与海德格尔批判形而上学的根本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2期:33

[5]潘德荣.回顾与反思:关于马克思主义诠释学的探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4期:87

[6]陈爱萍.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演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3期:11

[7]乔东义.李泽厚实践论美学的问题与反思[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1期:59

[8]彭金柱.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1期:55

[9]曹庭亚.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1期:22

[10]胡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探[D].河北大学,2012年5期:34

[11]常辉.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当代中国发展[D].安徽大学,2013年5期:20

[12]张海夫.《论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思想及意义》[D].云南师范大学,2013年9期:29

[13]戴回天.论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新贡献[D].云南师范大学,2014年8期:40

[14]申小蓉.论马克思主义民族化[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4年,5期:20

[15]董亦佳.马克思主义的滋养与后现代文艺的更生[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8期:12

[16]范星宏.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安徽大学,2015年4期:87

张金荣,男,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法学

猜你喜欢

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资本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资本策局变
第一资本观
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在牙人牙行兴盛中的作用
VR 资本之路
浅析明代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商人形象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商品经济浪潮下明末“鬏髻”的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