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功能对大学生尊老意识的影响:有中介的调节效应

2016-02-27蒋怀滨张晓婷郑婉丽林良章朱添荣

关键词:大学生

蒋怀滨, 张晓婷, 郑婉丽, 张 斌, 林良章, 朱添荣

(1.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应用心理学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300; 2.湖南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



家庭功能对大学生尊老意识的影响:有中介的调节效应

蒋怀滨1, 张晓婷1, 郑婉丽1, 张斌2, 林良章1, 朱添荣1

(1.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应用心理学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300; 2.湖南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

摘要:为探讨大学生家庭功能与尊老意识的关系以及特质移情和孝道认知的中介性调节效应,采用方便抽样对359名大学生进行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FACES II)、梅拉比安移情量表(MES)、孝道认知结构问卷和尊老意识问卷测试.结果显示:大学生家庭功能与尊老意识呈显著正相关;特质移情对家庭功能与尊老意识间的关系具有降低的调节效应,这种效应以孝道认知为中介变量.因此,家庭功能可以较好地预测尊老意识态度的形成,特质移情对这一关系存在调节效应,同时又通过孝道认知的部分中介作用对尊老意识产生间接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家庭功能;尊老意识;特质移情;孝道认知

0引言

尊老意识(Respecting common senior citizen)概念的提出源于家庭伦理学的相关研究,亲子间的“孝道”要求个体尊敬本族长辈,而尊敬社会上所有的老年人则属于“尊老意识”[1].它是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尊老、敬老和爱老的社会性态度.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对个体尊老意识态度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Olson环状模型将家庭功能(family function)定义为家庭成员之间情感交流、家庭规范以及应对外部事件的有效程度[2]并主要体现为家庭成员的亲密度与适应性.根据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3],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度与适应性可以激励和引导学习者做出助人行为.在老龄化社会中,个体对社会上所有老年人表现出关爱、愿意帮助陌生老人的助人行为可以由尊老意识态度预测,这种尊老意识态度极有可能与家庭的亲密度与适应性等家庭功能的发挥程度有关.

特质移情(Trait empathy)是人格系统中一个较稳定的结构,反映了个体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识别并体验他人情绪和情感的能力[4],并能显著预测个体的助人行为[5].Hoffman通过研究新生儿对同伴哭声的回应及同卵双生子特质移情表现的相似之处,得出个体的特质移情能力是助人行为的遗传素质表现[6].这说明助人行为受先天特质移情的影响程度高于后天家庭环境的作用,特质移情直接调控社会助人行为,而作为社会助人行为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大学生尊老意识态度也可能受特质移情的调节作用.根据社会心理学的互动论和生态系统观,个体与环境存在相互影响,个体行为是其心理与外部环境相互影响产生的结果.作为内部动机源的特质移情可能与家庭功能这一环境表征交互影响大学生的尊老意识程度.

个体的孝道认知(Filial piety)是中国人最基本的社会观念.叶光辉等认为孝道认知源于家庭,是从家庭成员相处的早期经验中逐渐习得的[7].Ho的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孝道认知形成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8].Darling 等把权威型、专制型、放纵型和参与型的父母教养方式系统定义为家庭功能的一种[9].其中,参与型教养方式从亲密度的角度体现了家庭功能发挥的良好状况.Putallaz曾指出,孝道认知结构能够影响个体社会情感的定向迁移,表现出社会助人行为[10].这种孝道认知结构建立在个体的特质移情上,通过在家庭中习得的对自己父母的孝道情感,定向迁移到对社会上其他人的父母,形成尊老意识态度.根据个体依恋发展的相关研究,个体心理发展早期存在对父母的依恋期,这种与父母的亲密关系是形成孝道认知的基础[11].尽管个体的家庭环境可能不同,但其特质移情能力能够使得他(她)由对自己父母的孝道拓展到对社会其他长辈的尊老意识态度,即孝道认知结构可能是家庭功能与特质移情交互影响尊老意识态度的形成与发展的中介变量.

图1 概念框架Fig. 1 Conceptual framework

根据Bandura的三元交互决定论,个体并非单向地受内在的倾向性或者外在的环境所决定和控制,情境、行为以及个体因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是相互决定的.尊老意识及相关行为的习得受到环境因素与个体因素相互作用.家庭功能是个体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作为环境因素能有效预测个体的尊老意识及其行为.孝道认知反映个体对孝道观念的认同和信念.特质移情是人格系统中一个较稳定的结构,并在群体中存在个体差异,这一能力表现为同理心、观点采择等能力,且影响个体的行为表现.在家庭功能发挥不完善的个体身上,其较高的特质移情能力也会加深对孝道的认识和理解并产生相应的尊老、敬老、爱老等尊老意识态度.因此本研究针对家庭功能与尊老意识的关系,提出一个有中介的调节模型(图1).主要包括3个假设:1)家庭功能对尊老意识具有直接预测的作用;2)特质移情对该预测作用具有调节效应;3)该调节效应以孝道认知这一中介变量实现.基于这一假设,本研究以大学生为对象,从家庭功能角度探讨大学生尊老意识态度的形成机制.相关结果对深入理解尊老意识的影响因素与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也对当今老龄化背景下,在家庭教育和高校德育工作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孝道观念并有效培养其尊老意识具有重要现实价值.

1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在福建师范大学不同学院和不同时间、地点整班选取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380份,回收有效卷359份,有效率94%.其中,男生116人(32.3%),女生243人(67.7%);专业文科203人(56.5%),理科156人(43.5%);城镇131人(36.5%),农村228人(63.5%);独生子女116人(32.3%),非独生子女243(67.7%);单亲家庭23人(6.4%),非单亲家庭336人(93.6%).平均年龄(20.08±1.11)岁.测量前由调查负责人介绍本次调查知情同意书的内容,收集到知情同意书的签名后开始正式调查.

1.2 研究工具

1.2.1家庭功能问卷采用费立鹏修订的Olson《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第二版(FACES II)中文版[12].该量表由30个条目构成并采用Licket 5点计分.亲密度和适应性维度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84和0.91,本研究中,该量表内部一致性Cronbach α系数为0.90.

1.2.2特质移情量表采用韩丽颖修订的梅拉比安移情量表(MES)[13],共28题,采用9点计分,得分越高表示移情能力越高.重测信度为0.60,本研究中,该量表内部一致性Cronbach α系数为0.82.

1.2.3孝道认知结构问卷采用范丰慧等编制的孝道认知问卷[14],共32题,采用Likert 5点计分.养亲尊亲、护亲荣亲、丧葬祭念和顺亲延亲4个维度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755、0.721、0.777、0.766,本研究中,该问卷内部一致性Cronbach α系数为0.96.

1.2.4尊老意识问卷采用徐文婕编制的尊老意识问卷[15],共23题,采用Likert 5点计分.本研究中,该问卷认知、行为和情感3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 α系数为0.92.

1.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对整理后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分层回归检验.

2结果

2.1 家庭功能、特质移情、孝道认知和尊老意识相关分析

零阶相关表明,家庭功能、特质移情、孝道认知均与尊老意识显著正相关,说明它们均是大学生尊老意识的影响因素.此外,家庭功能和特质移情与孝道认知结构两两显著正相关(表1).

2.2 大学生家庭功能与尊老意识的关系:有中介的调节模型检验

表1 各变量的描述统计(N=359)

注:**,p<0.01;***,p<0.001.

根据文献[16-17]提出的有中介的调节效应模型检验方法即混合模型的依次检验法进行分析(表2).方程1估计调节变量(特质移情)对自变量(家庭功能)与因变量(尊老意识)关系的调节效应;方程2估计调节变量(特质移情)对自变量(家庭功能)与中介变量(孝道认知结构)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方程3估计调节变量(特质移情)对中介变量(孝道认知结构)与因变量(尊老意识)的偏回归效应以及自变量(家庭功能)与因变量(尊老意识)的残余效应的调节效应.在满足方程1与方程2的条件下,方程3中中介变量(孝道认知结构)的系数显著,则证明存在有中介的调节效应;若在方程3中,调节效应的系数不显著,则调节变量(特质移情)的调节效应完全通过中介变量(孝道认知结构)起作用.

表2 大学生尊老意识模型检验

注:*,p<0.05;**,p<0.01;***,p<0.001.

结果显示,方程1中家庭功能和特质移情对尊老意识均具有正向预测作用,且家庭功能与特质移情的交互项也达显著水平,特质移情的△R2=0.06(p<0.001),额外解释了6%的变异.为了解释交互效应的实质,根据回归方程分别取家庭功能和特质移情高低组18%的得分绘制了简单斜率分析图(图2).结果显示,当特质移情较低时,家庭功能发挥较好的大学生比家庭功能发挥不良的大学生的尊老意识程度表现出较明显的上升趋势(b=0.51,t=4.65,p<0.001);反之,家庭功能发挥良好的大学生比家庭功能发挥不良的大学生尊老意识程度的上升趋势较不明显(b=0.22,t=1.83,p>0.05).也即,特质移情对家庭功能与尊老意识的关系具有调节效应.

方程2中,家庭功能、特质移情及二者交互项对孝道认知均有正向预测作用.简单斜率检验(图3)表明,当特质移情较低时,家庭功能发挥较好的大学生比家庭功能发挥不良的大学生孝道认知水平具有较明显的上升趋势(b=0.41,t=3.58,p<0.05);当特质移情较高时,家庭功能发挥良好的大学生比家庭功能发挥不良的大学生孝道认知水平的上升趋势较不明显(b=0.16,t=1.30,p>0.05).也即,特质移情对家庭功能与孝道认知的关系具有调节效应.方程3中,孝道认知对尊老意识有正向预测作用,孝道认知与特质移情的交互项未达显著水平,这表明家庭功能与特质移情对尊老意识的调节部分通过孝道认知结构这一中介变量实现.

图2 特质移情对家庭功能与尊老意识的调节Fig. 2 Adjustment of trait empathy to familyfunction and respecting common senior citizen

图3 特质移情对家庭功能与孝道认知的调节Fig. 3 Adjustment of trait empathy to familyfunction and filial piety

3讨论

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家庭功能发挥程度能够影响大学生尊老意识态度的形成与发展.家庭成员的亲密度较高,适应不同生活事件的能力较强,子女与父母的关系较好.通过特质移情的调节作用,个体不仅对自己的父母具有完善的孝道认知结构,进一步还会对社会上的其他老年人在认知、情感、行为3个维度形成尊老、爱老、敬老的尊老意识态度.

本研究发现,特质移情在大学生家庭功能与尊老意识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家庭功能发挥较差的个体,如有较强的特质移情能力,仍可能具有较好的尊老意识态度.这可能与特质移情的性质有关.社会利他主义相关研究表明,特质移情这一动机源会使得个体纯粹置自己于他人的位置,完成助人行为[18].面对社会上需要帮助的老人,拥有高特质移情能力的人会将自己置于老人子女的角度,表现出尊老意识态度.

进一步验证特质移情调节作用下孝道认知的中介效应可以得出,孝道认知在家庭功能与尊老意识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一方面,根据McMaster功能模式理论,家庭功能发挥的效果好坏能够预测个体的行为[19].个体的孝道认知产生于家庭,特别是在主干家庭中,父母与其上一辈的亲密关系直接影响其下一辈,家庭成员间良好的沟通交流能促进彼此的情感,形成孝道认知.有关研究表明,孝道认知结构与家庭亲密度具有高相关[20].而良好的家庭功能体现了良好的适应性,使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影响个体尊老意识态度的形成.另一方面,Mc-Cann等的研究表明,个人持有尊敬长辈的道德规范信念将影响其对一般年长者的沟通行为模式[21].孝道认知作为传统的行为规范信念,是连接家庭功能和个体尊老意识态度形成的枢纽.李启明等通过研究孝道认知结构在父母不同教养方式与个体尊老意识程度之间的中介效应,发现孝道认知结构具有部分中介作用[22].孝道认知结构在家庭功能与特质移情的交互作用对尊老意识态度的影响中同样起到中介作用,通过把握个体孝道认知的程度,能够预测其尊老意识态度的形成.

本研究认为家庭功能作为预测尊老意识态度的因素,在特质移情的调节效应下,通过孝道认知的部分中介作用对大学生尊老意识产生间接影响.该结论提示,在家庭教育中,和谐的家庭环境和父母的言传身教能够帮助子女形成完善的孝道认知结构.另一方面,在学校德育中,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讨论助人行为的先进事例,重视与学生情感的双向沟通以培养其特质移情能力.学生在良好的家庭与学校环境中,体会如何正确理解他人感受并采取积极行动,这有利于有效感知到家庭与学校给予的关怀,最终完善其心理人格特质,学会尊敬长辈.

家庭功能对尊老意识具有直接预测作用,特质移情对家庭功能与尊老意识之间的关系具有降低的调节效应,这种调节效应以孝道认知为中介变量.然而,本研究所存在的局限在后续研究中仍值得关注:一方面,本研究采用方便取样以某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今后可以将研究对象扩展至社会上的其他群体,进而比较不同群体的差异得到更可靠的结论;另一方面,研究仅从横断面探讨家庭功能和尊老意识的关系及孝道认知和特质移情所起的作用,下一步可以采用纵向研究,以便更全面、深入地分析四者的关系.

4结论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大学生家庭功能是尊老意识的影响因素;特质移情对家庭功能与尊老意识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效应;孝道认知是特质移情调节家庭功能与尊老意识关系的中介变量.该结果有助于了解大学生尊老意识态度的形成机制,从内部动机与外部环境培养个体尊老意识态度.

参考文献:

[1] 李岩.周代的尊老观[J].社会科学家,2004,7(4):150-152.

[2] OLSON D H. Circumplex model of marital and family systems[J].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2002,22(2):144-167.

[3] 边玉芳.学习即模仿:班杜拉的榜样学习实验[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217(2):34-35.

[4] VITAGLIONE G D, BARMETT M A. Assessing a new dimension of empathy: empathic anger as a predictor of helping and purnishing desires[J].Motiviation and Emotion,2003,27(4):301-325.

[5] VREEKE G J, MARK I L V D. Empathy, an integrative model[J]. New Ideas in Psychology,2003,21(3):177-207.

[6] GIBBS J C. Toward an integration of kohlberg’s and hoffman’s moral development theories[J]. Human Development, 1991,34(2):88-104.

[7] 叶光辉,杨国枢.中国人的孝道:心理学的分析[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39.

[8] HO D Y F. Filial piety, authoritarian moralism, and cognitive conservatism in Chinese societies[J]. Genetic, Social and General Psychology Monographs, 1994,120(3):347-365.

[9] DARLING N, STEINBERG L. Parenting style as context: an integrative model[J].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3,113(3):487-496.

[10] GOTTMAN J M, PARKER J G. Conversations of friends: speculations on affective development[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292-314.

[11] SPRECHER S, FEHR B. Dispositional attachment and relationship-specific attachment as predictors of compassionate love for a partner[J].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2011,28(4):558-574.

[12] 池丽萍,辛自强.家庭功能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1,21(3):55-60.

[13] 韩丽颖.特质移情和状态移情及其对助人行为的影响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14] 范丰慧,汪宏,黄希庭,等.当代中国人的孝道认知结构[J].心理科学,2009,32(3):751-754.

[15] 徐文婕.大学生对老年人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的测量与比较[D].郑州:郑州大学,2007.

[16] 温忠麟,侯杰泰,张雷.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J].心理学报.2005,37(2):268-274.

[17] MULLER D, JUDD C M, YZERBYT V Y. When moderation is mediated and mediation is moderated[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5,89(6):853-863.

[18] MATHUR V A, HARADA T, LIPKE T, et al. Neural basis of extraordinary empathy and altruistic motivation[J]. Neuroimage,2010,51(4):1468-1475.

[19] 李建明,郭霞.家庭功能的研究现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9):1071-1075.

[20] 陈丽香.中学生对孝道的态度与家庭亲密度的相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

[21] MC-CANN R M, DAILEY R M, GILES H, et al. Beliefs about intergenerational communication across the lifespan: middle age and the roles of age stereotyping and respect norms[J]. Communication Studies,2005,56(4):293-311.

[22] 李启明,陈志霞.父母教养方式与双元孝道、普遍尊老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3,36(1):128-132.

第15卷第1期2016年1月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ofHangzhouNormal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Vol.15No.1Jan.2016

第15卷第1期2016年1月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ofHangzhouNormal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Vol.15No.1Jan.2016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Function on College Students’ Respecting Common Senior

Citizen: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Mediation

JIANG Huaibin1, ZHANG Xiaoting1, ZHENG Wanli1, ZHANG Bin2, LIN Liangzhang1, ZHU Tianrong1

(1.Institute of Applied Psychology, Fuqing Branch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300,China;

2.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410208,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mediated moderation effect of family function on college students’ respecting common senior citizen, this paper uses FACES (II), MES, the questionnaires about filial piety cognitive structure and respecting common senior citizen to measure 359 college stud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family function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college students’ respecting common senior citizen. Trait empathy has moderating effect of declining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family function and respecting common senior citizen. This adjustment effect is considered filial piety as the mediator. Therefore, family function can better predict the fomation of respecting common senior citizen. Trait empathy has moderating effect on this relationship, meanwhile, through the partial mediation role of filial piety, it has indirect influence on college students’ respecting common senior citizen.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family function; respecting common senior citizen; trait empathy; filial piety

文章编号:1674-232X(2016)01-0020-05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4-232X.2016.01.004

通信作者:张斌(1983—),男,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应用心理学研究.E-mail:zb303@163.com

基金项目:湖南中医药大学国家培育项目(2015RWGSKP04); 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201510394001).

收稿日期:2015-07-06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国际大学生节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新大学生之歌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