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好人存在重塑道德期待
——评阿格尼丝·赫勒《道德哲学》

2016-02-26

学术交流 2016年10期
关键词:赫勒道德哲学高尚

孔 婷



·著作评介·

立足好人存在重塑道德期待
——评阿格尼丝·赫勒《道德哲学》

孔 婷

自17—18世纪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以来,在西方占主导的理性主义特别是技术理性推动下,人类社会获得了空前的进步与发展。但东西方社会都面临着一个共性问题:文化模式对人的引导和制约正在慢慢失去效用,引发了一系列道德失范现象。那么,个人如何在道德多元选择的今天突破片面的技术理性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成为“道德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阿格尼丝·赫勒在《道德哲学》一书中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书用规范的方式和方法回答了在现代社会中立足于双重偶然性生存中的现代人,总会面临“我应该做些什么”“做什么对我来说是正确的”等问题。

第一,好人存在——道德哲学研究的前提。传统道德哲学研究一直以正直的人享有“好生活”为前提,但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好生活,在社会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传统哲学中的“好生活”就无法成为当代道德哲学研究的前提。基于此,赫勒认为当代道德哲学研究的前提应该是“好人存在”。“好人存在”是讨论道德哲学的理论基础,基于这一基础再去论述何以成为好人才具有可行性。

第二,好人存在,好人何以可能——道德哲学研究的核心。既然道德哲学必须以“好人存在”为前提,那么“好人如何可能”就成了赫勒论述的重点。赫勒认为如果一个人能保持对社会共同体的规范和自我价值观意识领域的一致,并且能够持续遵循这一原则并将其作为社会生活的指导,那他就是个好人。在她看来,要成为一个好人既需要社会从外部制定的约束个人行为的道德规范,还需要个人严格的自我约束。也就是说,既需要一定程度的他律,又需自律,完全依靠自律或者说没有任何外界规范与约束的自律是不现实的。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人,所具有的高尚道德不是纯粹由社会约束产生的,完全出自社会约束下的高尚道德,不是发自内心的高尚道德,而是基于社会压力下形成的屈服。真正高尚的道德来自内心,来自独立的意识,来自自律。要想成为一个好人,最重要的是要时刻自律。但人作为社会的一员,必须遵守社会制定的规则,因而外在的他律同样必不可少。

第三,当代社会好人如何存在,好人何以可能。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社会,还是一个功能性社会,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从来没有把它从道德方面进行思考与分析,这就导致了制度内的行为成了与道德无关的行为。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存在众多的规则可供大众选择,这就进一步降低了道德合法性,人们在对具体行为进行分析时,多依据心理因素而非道德准则。那么,在当今社会,我们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人呢?赫勒认为,如果我们自主选择成为一个诚实的人,我们就可以成为一个具有真正道德的人,这种选择就是善恶之间的选择。“通过选择自己的决定,一个人使自己自由地成为一个好人,一个自我注定成为好人的人。通过选择成为一个好的(诚实的)人,他就是在善恶之间做出选择。”

总之,赫勒关于道德哲学领域的探索,打破了传统道德哲学从人的本性或者超越人之外的力量等解释“为什么要做一个好人”的做法,而是立足实际,以一种新的视角去探讨“如何成为一个好人”。通过社会规范与个人道德之间的关系,明确告诉大众成为一个“好人”的方式与方法。她指出,即便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中,依然可以通过自主选择使自己成为一个好人。赫勒的道德哲学理论是在充分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中虽有一些观点过于极端,但毋庸置疑,她的这一探索为我们开辟了一种新的看待与解决问题的视角和方法,在道德哲学史上具有积极的开创性意义。

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

〔责任编辑:杜 娟〕

中东欧思想文化研究选粹

猜你喜欢

赫勒道德哲学高尚
丹麦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的精彩人生
一致的平等主义者:康德种族理论与道德哲学关系辨析
阿格妮丝·赫勒:做一个理论家,书写自己的人生
与许多高尚的人对话
Happiness through honorable actions
哲学的乌托邦精神
——评阿格妮丝·赫勒的《激进哲学》
论环境伦理学的两种探究模式
高尚的人
康德道德哲学中正当优先于善的三种形式——一项以罗尔斯为参照的研究
高楼的家与高尚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