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录片《沙家浜》回望抗战烽火

2016-02-25窦娟葛逊黄朱清

铁军 2016年2期
关键词:沙家浜火种新四军

窦娟++葛逊++黄朱清

第五集 舞台经典

1963年秋天,为繁荣京剧现代戏创作,国家文化部决定于翌年在北京举行全国现代京剧会演。北京京剧团,建于1955年,当时由马连良领导的京剧团和谭富英、裘盛戎为主演的北京市京剧二团合并组成。京剧《沙家浜》导演迟金声(93岁)说:“接到这个任务,要选剧本。我们就选上了沪剧的《芦荡火种》。要成立创作班子,创作班子也就是编导。编剧是由汪曾祺,杨毓珉,以他们二人为主,当时我们的党委书记薛恩厚,也参加了创作,当时团长肖甲同志和我担任这个戏的导演。”汪曾祺之子汪朗回忆:“我父亲一直搞现代文学的,后来搞民间文学研究,1958年被打成右派下去劳改三年多,想回北京找不到接收单位。后来说当时北京京剧团缺一个编剧。他在50年代写过《范进中举》剧本,得过一个奖。”

汪曾祺领受任务后,改编剧本很快就出来了,取名《地下联络员》,突出阿庆嫂这个人物。京剧团马上投入排练。1963年底,时任北京市市长的彭真看过彩排,感到剧本在沪剧《芦荡火种》基础上改动大,不理想。文化部为帮助北京京剧团改编《芦荡火种》,安排上海人民沪剧团《芦荡火种》剧组进京演出,要求北京京剧团创演人员观摩,两团人员开过两次座谈会,围绕改编成京剧相互探讨。在此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副总理李先念等中央领导都观看了沪剧《芦荡火种》,给以积极评价和鼓励。看完沪剧《芦荡火种》演出,编剧汪曾祺、杨毓珉等又到部队体验生活,对剧本修改加工。1964年6月5日,京剧现代戏观摩会演开幕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会演分六轮同时在人民剧场、民族文化宫、北京市工人俱乐部、天桥剧场、二七剧场进行。北京京剧团参演剧目,还是沿用沪剧《芦荡火种》的名字,被安排在第一轮演出,获得广泛好评,批准对外公演。汇演期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看了这个戏。迟金声说:“有一天晚上,北京市文化局局长张孟庚忽然到我们那儿去了,传达了一个指示,他说彭真同志到北京来找我,就找张孟庚同志,他传达了一个毛主席的指示,这个指示有几点,第一,把剧名改为《沙家浜》,第二,要正面打进去。就完了。”

根据毛主席的指示,京剧《芦荡火种》改名为《沙家浜》。为突出武装正面打进沙家浜,增加了“奔袭”、“突破”、“聚歼”三场戏。京剧《沙家浜》郭建光扮演者谭元寿(83岁)介绍:“从《芦荡火种》改成《沙家浜》,这么一说这名字注意了,具体到内容你也得改。唱腔啊,动作啊,武打啊,都得重新设计,设计还不能脱离了,说是阿庆嫂没有了,这个不行,还得保留阿庆嫂,阿庆嫂是第二号人物。《沙家浜》突出武装斗争,郭建光就份量大了,但是不管怎么样,我们一天到晚、一天24小时恨不得就是《沙家浜》了。”京剧《沙家浜》刁德一扮演者马长礼(85岁)说:“沪剧《沙家浜》智斗这场戏是二重唱,是阿庆嫂跟刁德一唱,我们后来改了叫三重唱。郭沫若先生听完这个戏提了个意见,我佩服你沉着勇敢,我忘了,他说,不成,我佩服你沉着机灵有胆量,夸她,这个就符合又在夸她,他又在揣摩她的心理,好多地方给阿庆嫂表现或者是树起来的机会。”

《沙家浜》走进戏曲,走进艺术,走进心灵,是时代的必然选择。现代京剧《沙家浜》移植成功后,被列为革命样板戏。1971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把它拍摄成电影。京剧《沙家浜》,根是《芦荡火种》。两个团之间友情深厚悠长。金雪苓说:“沪剧《芦荡火种》里邵滨逊演刁德一,那么后来京剧《沙家浜》演出时候,由马长礼演刁德一,马长礼在90年代还对邵滨逊说‘你是刁德一,我是刁德二。我们当时在旁边觉得两位艺术家都很谦虚。”北京京剧院院长李恩杰回忆:“说到北京京剧院,就会想到沙家浜,说到沙家浜,就会想到北京京剧院。现在,我们很多中青年演员也都把这出戏传承下来了。代表我们对那个时代一段历史的尊重和回顾。”

京剧《沙家浜》的改编成功,很快在全国地方剧团掀起移植演出潮。原昆山县锡剧团演员方静说:“我们昆山县锡剧团演过锡剧《芦荡火种》,京剧《沙家浜》出来了,我们又演京剧《沙家浜》,当时上上下下都演样板戏。”江苏昆山市戏剧家协会主席戴学平回忆:“尤其是我们昆山,就在阳澄湖的边上,大家对这个故事非常了解和熟悉,好多唱词大家都会唱,都会背。”沙家浜故事发生在江苏,江苏省锡剧团在1969年就排演《沙家浜》。2004年,这个团保持《沙家浜》的主基调,重排锡剧《沙家浜》。江苏演艺集团锡剧团团长周东亮说:“每个演员通过《沙家浜》演出一轮以后,个人这种艺术上都提升了,因为确实每个人都倾注了一种情感在里面。”江苏演艺集团锡剧团国家一级演员、阿庆嫂扮演者董云华介绍:“这个沙家浜,这个阿庆嫂,我可以说,全国人民都知道,家喻户晓的这个人物。领导给我压这个担子,当时压力真的蛮大的。我看了那个北京的电影版的《沙家浜》,可以说,我就是比别人要多出几分力,下了班回去导演给我排练,中间给我们讲戏,但是回去以后反复地看这个碟片,就是说,我可以说,不下30遍。”

历史需要铭记,传统需要弘扬。传承红色经典,是一个社会的共同责任。顾小锦,阳澄湖的水把他养大,他是唱着《沙家浜》的戏成长的企业家。企业精神,文化是魂,薪火相传。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江苏宏鑫路桥公司董事长顾小锦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企业文化一定要有红色文化基因。前年,我们建了影剧院,茅善玉、周东亮、董云华、小王彬彬,还有老一辈倪同芳一批戏曲名家来到我们企业,他们唱传统戏,唱《沙家浜》,轰动了我们昆山。影剧院场场爆满,有的老人撑着拐棍来看戏,不少人看戏看哭了。”

公司建了影剧院,无偿对外开放。他们把戏剧艺术家请来昆山演出,向社会送票,给百姓送戏。这里,真正成了传播红色文化的场所,更是昆山人民的温馨家园。顾小锦:“我们这代人是唱着《沙家浜》的戏长大的。血液里流着郭建光的唱腔和旋律,骨子里铭刻着阿庆嫂的影子。我们的先辈,在抗战中机智勇敢,不怕牺牲,这种闪耀着党的光芒的沙家浜精神,今生今世不能忘记。”

在常熟,有一位新常熟人:赵以琼。祖籍安徽,她在梅李镇创办一所学校,主要招收外来打工者子女入学,孩子们可以从幼儿园上到初中。赵以琼父亲叫赵健,是新四军,当年常熟一位妇女把负伤的赵健抬回家,用中药为他治疗。新中国成立后,赵健转业到地方工作,1974年患病去世。生前,他多次让女儿替他寻找救命恩人。13年前,赵以琼辞去在安徽霍邱县的工作,来到常熟办学。常熟市梅李镇琼宇学校校长赵以琼说:“我离开家的时候,小孩才10岁。我那时候都40岁了,再不来报恩就实现不了了。”在课堂上,赵以琼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讲述沙家浜故事,让红色基因与红色经典一起,融入花朵般孩子们的血脉与心田。

第六集 血凝丰碑

2015年8月,国务院公布第二批10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和遗址,民政部公布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和常熟抗战先烈薛惠民、朱凡、陈震寰、鲍志椿出现在两个名录中。沙家浜,之所以成为国家级抗战纪念地,是因为常熟人民在复杂、艰巨的革命斗争中付出了巨大代价。

1998年,在湖北石首长江大堤上,一面“沙家浜团”旗子,飘扬在浩荡的抗洪队伍里。这个画面,有一天上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远在江南的常熟,不少人看过电视激动不已。江苏常熟市民政局原局长钱建平说:“看到‘沙家浜团这几个字,心里很激动。就在我们常熟的街心花园发动一个募捐。百万人民带了100万元人民币去慰问沙家浜部队。”中共江苏常熟市委原副书记戈炳根说:“我们先是到了长沙,然后坐汽车,到第二天凌晨一点钟,就到了石首。那个团是一七五团,是从沙家浜走出去的这个团。江堤上下雨,部队激动得不得了,他们觉得家乡又来人了。”这支部队,是36个伤病员组建起来的,当年浴血抗战感动了常熟人民,人民保护他们。今天,部队依然把人民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第二十集团军某旅政委周林介绍:“1998年,部队整编,师改旅。8月1日,全师进行大阅兵,阅兵之后就宣布部队要撤了。2日凌晨,接到命令,到长江一线去抗洪。部队连夜出发。我记得当时有一句话说,我不知道我今后干什么,但我知道现在需要干什么。在严重的水情面前,那是一声号令,绝不含糊。”

可他们也没有想到,几十年前曾经养育他们的地方群众,在部队执行急难险重任务的紧要关头,又千里迢迢寻找他们,把温暖送到抗洪前线。从这一年起,常熟市每年都去慰问沙家浜部队。第二十集团军某旅旅长高峰说:“沙家浜接纳、培育、养大了我们这支部队,常熟市领导,沙家浜镇领导,每年都要到旅里来慰问,我们都很感动,两家就是一家,军民本是一家人,而且我们又是从沙家浜镇、从阳澄湖畔走出来的部队,大家血脉是相连的。”这里是沙家浜部队营区。沙家浜路,绿树成行。文化长廊,呼唤官兵做沙家浜精神传人。第二十集团军某旅政治部主任孔令金说:“我们这个长廊里面,内容从沙家浜部队的诞生之日起,一直到现在,把整个各个阶段一代代官兵的奋斗史,光荣史,包括战斗历程全面反映在长廊里。”

夏光,生前写过一篇《念战友》。情牵梦绕,他怀念三个人:一是李建模,常熟县委书记。衣着简朴,习惯挟一把布伞,常来看部队。主张征收物流税、营业税和田赋,来保障新四军部队的供给。二是任天石,一位常熟中医,人称“老天”。为组建新四军后方医院出物力,出人力。他调动不脱产自卫队员穿上黄军服,与新“江抗”特务连一道行军,扩大新四军声势。三是薛惠民,常熟梅李镇的布店学徒。在新四军任过职,又做地方工作。1945年4月,他在中共苏南六地委苏常太工委书记位子上劳累过度,肺病加重,没看到抗战胜利就倒下了。他们,是常熟优秀儿女的代表。

保护红色文化经典,沙家浜人将其看得和保护生命同等重要。因为这是先辈用热血和生命铸就的精神遗产。沙家浜旅游度假区党工委副书记顾永忠说:“一方面要继续挖掘和弘扬红色资源,另一方面要注重当地生态资源的保护,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沙家浜目前发展态势是良性的。”

沙家浜的故事,是常熟乃至东路地区人民的故事。在常熟,几乎每个乡镇都组织编写了当地革命史,称为“乡土教材”,它丰富了沙家浜故事的内涵和外延。常熟市新四军研究会会长彭根华说:“这个书编起来以后不是卖钱的,而是送给学校,送给群众。让大家知道我们常熟人民,我们前辈是怎样坚持抗战的,怎样保卫我们的家乡。”

沙家浜故事,是闽东人民的故事。当年新四军三支队六团走出闽东大山,汇入东路地区的抗战铁流。英雄的足迹,留给他们的子女,是思念,是寻根,是祭奠。新四军老六团红军干部傅彭昌之子傅伟福说:“我们闽东走出去的伤病员不是常熟地区的人,但当地的人民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子女看待。这种为了党的利益,国家的利益,乃至民族的利益,很多当地的群众献出了生命。”新四军老六团红军干部周景秀之子周树荆介绍:“有一次,父亲带我去看电影《沙家浜》。电影开始的时候,父亲对我讲,这就是我们。一直到前几年,我们《闽东日报》报道了沙家浜36个伤病员其中大多数是我们闽东人,我才明白了父亲‘这就是我们这句话。”新四军老六团红军干部陈银忠之女陈丽玉说:“父亲经常跟我们讲他那些战友,看到他们一个个倒下,他的内心比刀割还痛,那是他最难受的,最过不了的那个坎。”2015年9月,六团干部后代们千里迢迢来到沙家浜部队,寻访父辈足迹,感念红军传统。

沙家浜故事,是中国人民抗战的故事。2015年9月3日,在通过天安门广场的抗战老同志方队中,来自常熟的抗战支前模范陈必华、金炳元,代表沙家浜英雄儿女接受祖国和人民的致敬。沙家浜,连着北京,连着中南海。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有两位代表有幸与党的总书记对话交谈。全国人大代表、沙家浜连原连长韩庆波回忆:“当时习主席走到我面前,就问你是来自哪个部队的。然后问了一下新四军的历史沿革,他先给我讲了,新四军是不是在浙苏皖鄂豫等省转战过?我说是的。我就说,我们沙家浜连诞生于江苏常熟阳澄湖畔,先后转战皖苏鄂浙豫等省,参加过苏北、鲁南、淮海、渡江、解放上海等战役,习主席听了很高兴。”全国人大代表、江苏梦兰集团董事长钱月宝回忆:“我说,总书记你好,我是沙家浜、常熟梦兰(集团)钱月宝,他说知道知道,他知道了,认识我了。”

沙家浜,或许在人民共和国的版图上微不足道。沙家浜,历史坐标上的红色音符,岁月长河里的红色基因,汇聚成波澜壮阔的一曲壮歌,穿越时空,响彻神州。芦荡火种,碧水红旗,鱼水情深,锻造传奇。这里有太多的记忆,不仅仅是沙家浜军民的记忆,也是中国革命的记忆,这记忆终成永恒。(全文完)

(责任编辑 李赞庭)

猜你喜欢

沙家浜火种新四军
沙家浜、荤油面:传承常熟精神与文化
来自奥林匹亚的火种
冬奥会火种灯采用哪些高科技手段
边丽华
Shajiabang: 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沙家浜:风景如画的天堂水乡
“新四军与新中国”征文与研讨活动参考题
六集文献纪录片《沙家浜》出版
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向百家图书馆赠送《新四军全书》弘扬正能量
鱼儿的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