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级新区建设经验与路径比较研究及对合肥滨湖新区的借鉴和启示

2016-02-25中共合肥市委党校课题组

新丝路(下旬) 2016年10期
关键词:滨湖合肥新区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课题组

国家级新区建设经验与路径比较研究及对合肥滨湖新区的借鉴和启示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课题组

国家级新区在国家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对地方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合肥滨湖新区是进行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的先行区,合肥滨湖新区建设在资金投入、土地以及人力资本等要素方面如何借鉴国家级新区的成功经验,使新区尽早能跻身于国家级新区行列,这对于合肥制度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在对我国国家级新区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国家级新区建设经验与路径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合肥滨湖新区相对于其他新区的特质之处,提炼出合肥滨湖新区未来发展的可借鉴国家级新区之处,包括明确发展功能定位、优先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区域之间合作、注重新区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提出在加快推进合肥滨湖新区建设方面应采取争取国家政策支持、长远规划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区域经济;国家级新区;合肥滨湖新区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合肥新城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新站实验区是第一代新城,政务文化新区即第二代新城,合肥滨湖新区是第三代新城。合肥滨湖新区建设是落实合肥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步骤,可以提升形象,也必将提升合肥的整体竞争力。合肥滨湖新区建设是落实安徽省委、省政府“加快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形成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力的省会经济圈”的决策部署,实现合肥从“环城”走向“滨湖”乃至“临江”的战略之举,是合肥融入长三角的水上门户,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一、国家级新区建设的相关理论

国家级新区是由国务院批准设立,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区。截至2016年6月,国家已设立上海浦东、天津滨海等18个新区。打造国家级新区有利于探索新常态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1.增长极理论

弗郎索瓦·佩鲁(1955)认为,经济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不均衡分布的。在一个国家的经济空间中,经济增长在不同的部门、行业或地区按相同的速度不是平衡增长,而是在不同的部门、行业或 地区按不同速度增长。一些主导部门和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集中于一些地区,以较快的速度得到优先发展,形成增长极,再通过其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不断增大自身规模并对所在部门和地区产生支配作用,不仅使所在部门和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也可以带动其他部门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应把少数区位条件好的地区和少数条件好的产业培育成经济增长极。

2.城镇化理论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在城镇化建设方面,以经济和物质建设为主的城镇化模式受到了挑战,一些大城市甚至是超大城市其城市化质量不高,加剧了城乡差距。“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中心城市通过发挥集聚、扩散等功能优化、配置要素,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我国应从国情出发,坚持以资源节约型的思路为指导,建设城乡协调发展的新型城市化。

3.产业集群理论

在一个特定区域集聚着一组相关的公司、产业等,并且通过这种区域集聚形成良性市场竞争氛围,从而凝聚并优化各类生产要素,使企业能够共享区域公共设施和市场环境,提升区域竞争力,这就是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理论主要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社会资本等方面进行研究。

二、国家级新区的建设经验和发展路径研究

1980年,国家设立深圳特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为我国之后的国家级新区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92 年通过国家批准并实施建设的上海浦东新区,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新区。此后国务院陆续设立了天津滨海新区等16个新区,截至今年6月,我国共设立上海浦东、天津滨海等18个新区。其中,浦东新区、滨海新区两个国家级新区为行政区,设立区委、区政府,其它国家级新区只设立管理委员会。这些国家级新区都是为了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而设立的,其发展定位与国家区域战略思路相一致。新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其所在城市经济发展,还能够促进其所在城市周边更大范围的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

1.国家级新区的发展过程

国家级新区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设立浦东新区标志着我国国家级新区建设的兴起

为解决上海发展后劲不足问题,2005 年 6月批准设立浦东新区,这一方面巩固改革成果,从而缓解大城市发展所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国家设立浦东新区,通过全方位的探索总结出中国改革开放的全新路径,从而加快发展步伐。

第二阶段:滨海新区和两江新区的设立标志着国家级新区建设进入深化探索阶段

设立滨海新区可以促进环渤海经济圈发展,进而有效带动内蒙、山西等北方地区的发展。两江新区的设立是为了构建良好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促进西部经济增长,最终实现东中西协调发展。

第三阶段:国家级新区进入稳步推广阶段。

2014年至2016年6月,国务院连续批复了12个国家级新区,2014年1月批准设立陕西西咸新区和贵州贵安新区,2014年6月批准设立青岛西海岸新区和大连金普新区,2014年10月批准设立四川天府新区,2015年4月批准设立湖南湘江新区,2015年6月批准设立南京江北新区,2015年9月批准设立福州新区和云南滇中新区,2015年12月批准设立哈尔滨新区成立,2016年2月批准设立长春新区,2016年6月批准设立江西赣江新区。截至2016年6月,中国国家级新区总数共18个,这标志着国家级新区由局部试点转到推广建设。

2.三大新区的建设路径分析

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重庆两江新区这三大国家级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依靠政府的强力推动取得了成功。现从功能定位、政策优惠等方面分析三大新区的建设路径。

(1)浦东新区的建设路径分析

功能定位上,打造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是设立浦东新区战略定位,这是由上海的区位优势所决定的。同时探索将浦东新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改革试验区、开放和谐的生态区以及国际经济和贸易中心。管理体制上,经历了开发办公室、管委会、上海市浦东新区委员会和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这三个阶段。融资模式上,建设初期,浦东新区在这一阶段大量引入民间、国外资金。浦东新区在建设后期,通过进一步完善金融产业链,争取金融机构落地生根,从而促进浦东新区的投融资市场体系的建设,把滨海新区建设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政策优惠方面,鼓励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倡导发展高科技产业,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

(2)滨海新区的建设路径分析

滨海新区建设的最终落脚点是要打造出一个生态型适宜居住的新城区,从而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同步发展,成为继深圳、浦东之后的第三增长极,滨海新区力图依托京津冀地区经济优势和区位优势,将其打造为我国北方实施对外开放的门户,积极发挥带动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作用。融资模式上,加大对国有企业改革力度,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实施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改革与创新、设立天津东疆保税港区政策扶持导向。

(3)两江新区的建设路径分析

功能定位上,两江新区是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具有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长江上游地区的创新中心等多项功能。管理体制上,直接进入党工委、管委会阶段。融资模式上,一方面大力引进外资,另一方面,国家开发银行与重庆两江新区开发投资集团签订协议,为两江新区发展保驾护航。政策优惠方面,在城乡统筹综合试验区的范畴下享受“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试权”的同时,两江新区还拥有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以及比照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政策。

三、加快推进合肥滨湖新区建设的若干思考

1.合肥滨湖新区建设的现状

2006年11月,合肥滨湖新区正式启动建设。滨湖新区是落实加快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形成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力的省会经济圈这一决策部署启动建设的。合肥滨湖新区建设在充分吸收过去20多年各地城市新区规划和开发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充分借鉴各国新城建设的得失,滨湖新区的功能定位、区域之间合作、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特别要对是合肥滨湖新区相对于其他新区的特质之处进行提炼,这是新区能否跻身于国家级新区行列的关键。

(1)功能定位

合肥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心城市之一,是现代制造业基地和交通枢纽。作为合肥未来新形象的集中展示区,把滨湖新区集中打造为为行政办公中心、省级休闲旅游基地和综合居住生态区等,重点建设六大中心,如依托合肥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建设打造区域金融商务中心,截至目前已成功吸纳20多家总行级金融后台服务机构进驻滨湖新区。

(2)基础设施建设

滨湖新区在建设过程中实行基础设施建设优先。迅速打通了老城区与滨湖新区17公里距离的连接,高标准完成主干路建设,新区骨架快速拉开。滨湖新区建设启动短短4年间,共投资390多亿元,完成区域建设10平方公里;修建道路80多公里,建筑面积将近1600万平方米。同时将全市最好的高中、初中和小学各一所整体迁入滨湖新区,以便更好地聚集人气,带动区内商业发展。建设三甲医院,容纳病床数3000张,提前做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

(3)注重新区生态环境建设

由于工程设施建设持续展开,以及频繁的人类活动的介入,对滨湖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滨湖新区建设承担着非常艰巨的生态系统工程。目前,巢湖湿地的总体面积在不断的减少,水土流失问题突出,因此在建设滨湖新区过程中应兼顾生态环境建设,恢复巢湖湿地生态平衡,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2.加快推进合肥滨湖新区建设的建议

(1)制定并推进长远规划

当前,滨湖新区现行指导建设的规划还有一定调整的空间,尤其是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规划缺乏长远性和预见性,不能对一些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防控,这就给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埋下了隐患。因此,要尽快开展滨湖新区一系列相关规划编制完善工作。建设滨湖新区对合肥意义深远,沿巢湖风景线将使合肥更具魅力特色。

(2)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

积极争取国家的政策倾斜力度,比如投资、人才、税收等方面的政策,用好用足各项优惠政策,同时争取在滨湖新区开展一些重大项目建设,从而促进和加快滨湖新区建设进度。尽力争取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吸引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落户滨湖新区。根据滨湖新区宜居生态区及发展旅游的功能定位,争取政策在滨湖新区集中建设低碳环保项目。

(3)注重汇聚各类创新资源

近年来,合肥滨湖新区依托其独特的发展路径,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新区内的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发展良好,基地位于滨湖新区西南部,是将来中国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创新发展主要基地之一、国内服务外包产业的重点示范区等。金融机构后台项目一律实行免税,对地方财政收入贡献比较低,但因属于高端产业,容纳就业人数多,仍然是一个很抢手的项目。

3.致力于品牌打造

滨湖新区建设有利于更好地开发利用巢湖旅游资源,要做好滨湖新区旅游开发建设工作,发挥其旅游会展功能,努力把滨湖新区建设成“休闲旅游基地”,在滨湖新区规划建设中融入旅游功能,一方面可以提升形象,另一方面可以带来经济效益。要抓住机遇,与周边城市联合开发旅游项目及旅游路线。把滨湖新区建设为具有休闲旅游功能的基地,以总体规划为依据制定切实可行的旅游规划,强化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力度,以文化助推旅游业的发展;积极打造品牌旅游产品。

[1]在重庆市两江新区挂牌成立新闻发布会上黄奇帆谈“两江新区”[J].商品与质量.2010(29)

[2]王佳宁、罗重谱:《国家级新区管理体制与功能区实态及其战略取向》[J].改革.2012(3)

[3]王佳宁、胡新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功能区设置与管理体制考察:上海浦东与天津滨海》[J].重庆社会科学.2010(12)

课题组成员简介:

何永义(1965--),安徽芜湖人,经济管理专业,合肥市委党校,副教授。

刘淼(1978--)江苏徐州人,行政管理专业,和田地委党校讲师。

李安福(1969--)安徽寿县人,经济学专业,合肥市委党校,主任、副教授。

10.19312/j.cnki.61-1499/c.2016.10.011

该论文系中共合肥市委党校2016年度重点课题《国家级新区建设经验与路径比较研究及对合肥滨湖新区的借鉴和启示》(编号HFDXKT201603)的阶段性成果

课题组组长:何永义;课题组成员:刘淼 朱敏 李安福

课题执笔人:刘淼 李安福

猜你喜欢

滨湖合肥新区
合肥的春节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合肥的春节
滨湖选煤厂煤泥分选与回收系统技术研究
基于人体五感对湿地公园植物配置的应用研究——以滨湖湿地森林公园为例
小小书法家
雄安新区的期许
合肥公共自行车3年内投8万辆 总投资5.5亿元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南方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