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当代美学教育的社会实践引向

2016-02-25冯密文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4

新丝路(下旬) 2016年5期
关键词:美学

冯密文(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24)



论当代美学教育的社会实践引向

冯密文(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24)

摘 要:当代美学理论的论争不仅仅是学者为获得学术资本的积累而进行的对话语权利的争夺,它对于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和谐美学、超越美学、“日常生活审美化”从人与他者的关系,人与现实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出发触动社会实践,引起社会实践变革。当代美学教育应注重三者的实践意义,引导学生辨析美学与人生的关系。

关键词:当代美学;社会实践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5.046

一、和谐美学的社会实践中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目标,这一概念的提出为和谐美学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我国传统的和谐美学思想蕴藉着厚重的资源,将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在主流性的话语理论及实践主张中,和谐美学竟是无与争锋,话语势头有超过实力雄厚的实践美学倾向。

1.和谐美学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中的运用

在当今社会机制中,和谐社会的提出符合人民的愿望,在社会的运行中融入和谐理念对社会的发展有着正面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相关法律法规的调整,加强特权集团的权力监控,进一步落实社会民主体制,更多地保护平民利益。调整社会系统,维护和谐底线,保护弱势群体权益的生力军是围绕着网络舆论的大众围观方式。虚拟的网络世界具有高效、便捷、宽松的话语环境,加上网络生力军众多,基于这些条件,网络为社会的舆论走势起到了调节的作用,在这里,不论身份高低,富贵贫贱,人人具有发言权,社会舆论乃至会影响社会上焦点问题的发展变化。比如前些年的药家鑫杀人事件,网络的舆论中心无一不偏向于弱者。民众同情弱势群体,试图从个案中去争取到民众所应有的权利,从而促进社会制度的完善,改进社会维系方向。因而在网络舆论大军中不讶于出现一些类似劫富济贫、仇富的心理,在这样的舆论大潮中,民众或盲目或刻意的忽略了“和”中的另一层含义—秩序。在我国传统的文化思想中,“和”字的深层含义是人和人之间构成一定的等级秩序,表现于外即是有序的和谐。

2.和谐美学在人与自然相互关系中的运用

生态美学是和谐美学重要的一面,我国关于生态美学方面的论著最早发表于1994年,作者是李欣复,题目为《论生态美学》,文中提出了“以研究地球生态环境美为主要任务与对象,是环境美学的核心组成部分”的观点。本世纪初在陕西师范大学开展了第一届生态美学讨论会,会议的宗旨——拒绝人类中心主义,反思人类主体意识的膨胀,主张以生命个体或整体性的存在物为中心来对非人类世界进行审美。从上述生态美学的理论形态与社会实践中看出,人类已经意识到生态环境的破坏形成的严重危机,对人类贪婪的无节制的扩张行为有了一定的反思。与社会上发起的环境保护、动物保护活动的目的不谋而合。

当下,环境的破坏问题与污染问题仍然十分严重,但是主流方向的生态保护体系已逐步筹备完成。主流理论的确定为社会转型稳定了发展方向,扫除了发展与保护冲突中的决策性障碍。随着政府和民众的努力,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望达成和解,生态美学所表达的环境保护不单纯是人膜拜于自然,是在意识到自然给予人类的诸多恩惠的基础上感恩于自然,自主形成对自然保护的意识,以求实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的平衡和谐。尽管在已形成的理论体系中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及困难,但是生态美学态势的发展在当前背景下已势不可挡。从和谐美学的角度着眼,当前的美学教育应以和字为基础,注重官方和民间的符意共构,培养学生对相同相异的伦理关系有辨析分别的能力,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共融,站在自我及他人的双向角度看待问题,由此思考生存的实际意义,从中涵养出包容、大度的优秀品格。

二、超越美学的社会实践

超越美学思想起源于康德美学思想,使其思想的延续与发展,超越美学的核心思想重情轻利,反对纯理性,有一种乌托邦式的审美梦幻感。自上世纪以来,许多学派对纯理性的反对之声日愈强烈,颠覆了古典时期纯理性学说的主导地位。尽管超越美学这种非理性的理论学说的发扬远大于实际生活中情感的发扬,但情感在生存中的地位借着非理性思潮的崛起也上升不少。

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贫富悬殊日益拉大,使得经济理性在社会维系方向中渐次占据主导地位,金钱至上的观念成为了社会主流价值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社会隐患越来越突出。由社会功利性目的引发的事件数见不鲜,譬如小悦悦事件,譬如南京老太被撞事件等等。随着此种社会毒瘤事件的频发,人们越来越不相信无功利付出的善意。而超越美学倡导的是超越现实、超越功利的生存方式,要求人们超越功利的生活信仰实际上是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的价值标准。我国儒家思想著作的代表《三字经》的首句“人之初,性本善。”主张的人性的根源点是善的。而与善相对的恶是人性的沦落与泯灭。这种将人性擎于如此高度的思想在社会实践中在以下几方面应具有一定的冲击作用。其一,当社会制度濒于失控时,能引导人们对自己的行为方式做出适当的调节;其二,积极促进社会制度的完善;其三,能够有效缓冲职业合理与人文抱负之间的矛盾。

三、生活美学的社会实践

日常生活中的美学价值,往往偏于直观形象的美学途径,较于超越美学,与伦理学说人文理念的崇高教导相去甚远,其依存于现实,与主流生活息息相关。具有代表性的如现代身体美学、广告美学等等。感性美学是对人性中的物质性最直观的表达,是的对人内心深藏的欲望沟壑直接满足。随着物质商品的日益丰富,人们的物质需求也越来越多,人们在消费中获得乐趣并形成生活美好的目标追求。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基本表现为“审美活动与日常生活的界限模糊乃至消失了,借助大众传播、文化工业等,审美普及了”,其意义在于使“原本横亘于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旧有秩序和等级符号得以消解,公众近距离了解艺术家和艺术的可能性得以增强,进而有意无意地部分瓦解了社会差异和社会等级合法性,强化了艺术家、知识分子、文化媒介人、各式观众和公众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有效推动了艺术的普及化、民主化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进程”。对包括艺术品在内的物品的大众接受,将审美权威性多元化分解,形成民主、民众的审美时代。在大众群体中树立审美原则,使人含其智,人含其聪,预期在现实世界达到理想的审美境界。不得不说,这种设想前景美好,但它却不得不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制约。

第一,日常生活审美化实践的不足之处随处可见。个人的审美体验是社会环境和有机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存在于公众范畴、技术方面及媒体领域内。譬如,社会环境受广告等媒体的影响,引导着审美消费的走向。但是广告所指引的审美消费的根源是具有功利目的、由理性掌控烘托而出的审美幻象,广告本身不具有实质性意义。创意的广告能给人们带来视觉的享受,心灵的满足,但其仅仅是一个潮流引导,并不具备任何实质内容。但所起的社会作用不容忽视,其促进了追求物化的社会主流的形成。

第二,日常生活审美化缺乏一定理论基础,其完全依赖于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他们往往是自发形成,逐步泛滥,快速掠夺地盘,理论也只能遥遥地跟在后面总结陈词、判断是非。

本文以时代作为背景,简单论述了和谐美学、超越美学、生活美学在社会实践中的意义和作用,这三类美学学说整合优化融入于当今社会的现象中,不但说明了美学是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能对社会现象起到一定的指引作用,更利于美育的社会导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德胜,李雷.“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中国[J].文艺理论研究,2012(1).

[2]潘维,廉思.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30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冯密文(1973--)女,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汉族,讲师研究方向是美术理论及美学。

猜你喜欢

美学
盘中的意式美学
越剧《窦娥冤》的戏曲美学解读
饮食美学中还乡
Calligraphy,the gem of Chinese culture
外婆的美学
现代生活美学之城
生活美学馆
VR崂山:虚实相生的美学
造物美学
纯白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