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冯玉祥不得已的“矫情”

2016-02-24张鸣

凤凰周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吴佩孚旅长大兵

张鸣

冯玉祥是近代军人中的怪杰,历史绕不开他,但在当时的军界,人们对他的评价却呈正反两极——扬之者说他好得不得了,抑之者则说他是倒戈将军、伪君子。别的不讲,一个“矫情”,总是离不开的。

是的,搜一搜有关冯玉祥的老照片,此公几乎都是穿着大兵的军装,皱皱巴巴,鼓鼓囊囊,与跟他合影的气宇轩昂的军头们形成鲜明对比。1927年,蒋介石要跟他见面,开徐州会议。为了拉拢这位实力派,蒋介石派仪仗队隆重迎接,等了半天却没接到,最后他从士兵的闷罐车上下来了。穿着一身大兵的服装,跟穿着笔挺将校服的蒋介石合影,还面带憨笑。

跟桂系军阀首领李宗仁第一次见面,冯玉祥也是一副大兵的打扮。有人告诉李宗仁,此人矫情,外面套着大兵服,里面穿着绫罗绸缎。李宗仁还仔细打量了一番,觉得不像。顾维钧夫人回忆说,即使参加有外宾的聚会,冯玉祥也是一身粗布大兵服,害得她都不好意思。有贵客请他去八大胡同打茶围,他还是这身行头,胡同的莺莺燕燕都烦他。也有人说,他无论官多大,都跟士兵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即便做了陆军检阅使,官拜陆军上将,他还能跟士兵一起抬土筐。

冯玉祥对士兵的确不错,据他本人回忆,他的兵都是自己从农村一个个招来的——已经是民国了,头上没辫子、手上没老茧的,绝对不要。即便做了旅长,全旅将近万人,大部分士兵的小名,他都叫得出。参照他部下的相关回忆,他的说法应该不假。能跟士兵混到这个份儿上,成天穿着将校呢肯定是不行的。

冯玉祥是北洋系的第二代,没进过军校,纯粹从大兵一点点爬上来的。北洋系第二代的杰出者都比较会带兵,如吴佩孚、孙传芳和他。会带兵的人,都不会跟士兵太隔阂,所以,这几位都比较俭朴,不怎么贪,有了钱就扩军、买武器,训练时身先士卒。只是,孙传芳是日本士官生,吴佩孚也是北洋系统军校毕业的,两人都有靠山,也有自己的人脉网络;而冯玉祥则既没有靠山,也缺乏人脉,唯一能搭上的亲戚陆建章,名声还不好,早早就靠边站了。

在直皖战争之前,冯玉祥这个小旅长,一直处于风雨飘摇的状态,弄不好就被人给免了。即使能保住位置,作为一个没有地盘的直属中央军混成旅的旅长,也只能仰人鼻息。直皖战后,凭着战功,他好不容易得到了陕西和河南的地盘,但不旋踵就被吴佩孚罢免,给了他一个莫名其妙的陆军检阅使,调到北京。他只好带着他的两万多人驻扎在南苑,没有军饷,只靠分一点崇文门关税过活。

没有地盘、没有靠山的小军阀,全靠自己打拼,凭什么立足?就是他的军队。1917年,他被陆军部撤掉旅长职务后,他的第十六混成旅,除了他,谁也不接受,换谁都上不了任。等到张勋闹复辟,段祺瑞只好让他官复原职,带兵讨伐复辟。此后,段祺瑞对南方用兵,调他上前线。走到武穴,受了陆建章的影响,他居然通电要和平。这回,段祺瑞就不敢贸然撤他了,一边武力威胁,一边派人说和,说是撤职留任,最后还给了他一个常德镇守使。即使后来没了河南的地盘,也没有人敢轻易动他,还得给他点钱养兵。否则,两万多人拼命,谁也受不了。

在军阀混战中,冯玉祥没有被吞掉,也没有被撤掉,靠的就是他和他的士兵混为一体,像铁桶一样,别的势力针插不进、水泼不进。要想搞掉他,就得跟这个接近师规模的旅玩命。没有事关性命的事儿,谁肯冒这个风险呢?所以,冯玉祥能存活下来,必须比吴佩孚跟士兵混得还要熟,彼此的联系更加紧密,而前提就是他不能端将军的架子,要让士兵觉得他们的头儿是自己人。就这一点而言,生活的简朴是必须的。

不仅如此,冯玉祥部队的军官,哪怕是最高层的人,都是他从小兵带出来的,一个军校毕业生都没有。他对这些人,也真的是像家人一样,好的时候掏心窝子,犯了错,哪怕你当到师长、旅长,也一样军棍伺候。他的高级将领韩复榘、张之江、宋哲元、鹿钟麟等人,都挨过他的军棍。打完之后,该委以重任的还委以重任。

只是,这样的带兵方法,用在一个旅或者一个师的规模尚可,一旦军队规模扩大,像北伐之后带几十万人,就根本顾不过来。那些已经成为方面大员的高级将领,也不再能忍受冯玉祥动辄军棍伺候的管教,更受不了粗茶淡饭的简朴生活。于是,一旦形势不好,就都散了。

猜你喜欢

吴佩孚旅长大兵
朱德给“闹情绪者”做工作
快刀猴
马走驹
大兵
吴佩孚鸡屁股“退敌”
低情商,易受伤
吴佩孚的批文
吴佩孚的真性情
大/兵/二/题
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