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安电影的多元文化主题解读

2016-02-23潘乐

电影文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李安主题电影

[摘要]李安导演电影作品的成功可以说得益于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教育背景。生在台湾的书香门第,之后留学美国并经历了长时间的蛰伏,这些经历成就了李安的艺术品位和导演风格——在他的影片中,可以看到多元文化不同程度的碰撞和冲突,这些矛盾与冲突使得他的影片呈现出多层次的文化内涵而发人深省。文章将从影片中无处不见的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传统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以及理智与情感的冲突三个方面,来解读李安电影的多元文化主题。

[关键词]李安;电影;主题;多元化

导演是把影视文学剧本搬上荧屏的总负责人,是制作影视作品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们在影视作品中以演员的表演来表达和传递自己的情感思想与处世态度,导演的人生经历与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电影的品位和质量。能够在世界电影史上留下深刻足迹的导演必须拥有深厚的艺术素养和敏锐的观察视角——李安便是其中的一个。从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影作品《推手》,到享誉无数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截至目前,李安三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五次获得英国电影学院奖、四次获得金球奖、两次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以及两次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他本人更获评2006年《时代周刊》“影响世界的一百人”,入选2009年美国《娱乐周刊》评选的“当代最伟大的50位电影导演”[1]。在无数鲜花和掌声中,李安无疑被视为为数不多的好莱坞亚裔导演中最成功的一位。诚然,奖项不能代表一切,但李安作品的质量及独特的艺术魅力也是有目共睹的。

李安导演电影作品的成功可以说得益于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教育背景。李安1954年出生于台湾屏东,父亲是中学校长,在书香门第长大的李安深受其父严格家风的影响;1975年从国立台湾大学艺术学院毕业的李安前往美国留学,先在伊利诺伊大学获得戏剧学硕士学位,又在纽约大学获得电影硕士学位,随后作为一名全职“煮夫”在美国家中蛰伏了六年。人生中的每一段经历都是他文化底蕴和个人价值体系形成的决定因素,可以说,是这些独特的经历成就了这位华人导演的艺术品位和风格——在他的影片中,我们能看到多元文化不同程度的碰撞和冲突,这些矛盾与冲突使得他的影片呈现出多层次的文化内涵而发人深省。文章将从影片中无处不见的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传统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以及理智与情感的冲突三个方面,来解读李安电影的多元文化主题。

一、东西方文化的碰撞

基于李安导演本人的生活经历,在他的电影作品中东西方文化碰撞的情境随处可见。古风犹存的启蒙教育与东方传统的家庭熏陶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在李安的思想里悄然萌芽并根深蒂固。而二十多年的旅美生活,又使得西方现代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对世界的看法。特殊的文化身份让他在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之间游走,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视野在他的内心深处不断地接触、碰撞,甚至搏斗。[2]李安导演把这些不同文化间的碰撞很好地融入自己的影视作品中。

首先,李安导演把东西方文化碰撞的文化主题直接地反映在电影的画面、声音等表现形式上。影片《推手》是对东西方文化冲突碰撞主题反应最为直接和激烈的作品,也是李安导演的电影处女作,其中有很多可以看作是李安本人真实生活的变相反映和写照。影片中东方文化的“卫道士”公公老朱与西方文化的拥护者儿媳玛莎,由于各自生活习惯的巨大差异而矛盾频出:公公的主要活动项目是不紧不慢地打太极,儿媳的工作是坐在电脑前敲字写作;公公的饮食是米饭和炒菜,用餐工具是筷子,儿媳的午餐是水果沙拉和饼干,用餐工具是叉子;公公的业余活动是蹲马步、写毛笔字,儿媳的业余活动是边跑步边挥舞西洋拳。公公躺在床上午睡,跑步回来的儿媳开门、走路都很大声,吵醒了熟睡中的公公;玛莎写作的时候,公公看电视,声音太大影响了儿媳写作,儿媳走过把耳机递给公公,公公皱着眉头无奈地接受。所有这些生活习惯的差异都完整地表现在电影画面中。镜头一放,大场面中,公公所在的客厅与儿媳写作的书房之间立着一堵墙,将两个人的生活空间部分地隔离开来,但又不是完全封闭的,公公气定神闲地打坐或者练毛笔字,儿媳则独自坐在电脑前因为被影响不能进入状态而生闷气。画面中的这堵墙虽然使二人各自隔离,却仍然相互影响、相互不满——从更深的层面来说,这是他们各自所代表的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矛盾隔阂和相互影响。

直接的画面和语音形式之外,必然隐含着相应的内在情感表达。通过无数个表现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生活场景交织呈现,影片总会随着情节的推动和发展去引导人们对各自的文化以及各自文化间的碰撞进行反思。《推手》中贯穿影片始终的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而太极中蕴含着深刻的中国式处世哲学,它以迷离恍惚来看待万事万物的现象和本质,“无为而无不为”,要求自身活动顺应自然规律,符合大道至德,最终达到宁静和谐的精神境界。影片前段午饭时,端着米饭炒菜的公公本想坐到木桌上去,但思虑一下又转身坐在吃着沙拉和饼干的儿媳对面;儿媳出院后公公主动端去一杯热茶,虽然儿媳并未愉快饮下,还是可以看出这位中国公公虽然明知与美国儿媳有隔阂,依然在试图有限度地妥协,与儿媳和睦相处——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家都认可的处世态度。然而,在老朱这个传统的北京人身上同时又流淌着中国男人执拗倔强的血液,在语言不通的现实情况下,代表着东方文化的公公与代表着西方文化的儿媳最终也没能达成一致,公公还是选择了离开与自己格格不入的美国。可见不同文化在碰撞中要想最终融合和谐,着实不易。

二、传统与现代文化的融合

李安成长的生活环境是一个父权制的典型传统家庭,从小受到浓厚的传统礼教和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他曾在自传中陈述:“我的诞生,让爸爸兴奋得整晚都睡不着觉,他百感交集地说:‘李家终于有后了!爷爷临终的遗嘱,要爸爸在台湾‘另起炉灶,我这个长子让爸爸充满了期盼,他给我取名‘李安,一来是老家在江西德安,二是爸爸来台湾时搭乘的轮船就叫‘永安号。”[3]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李安在留学美国接受美国式的现代化教育后,在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自己更为包容的处世观念。表现在他的电影中,则常常体现出新旧文化的对抗和交融,这一点主要表现在两件人生大事上:结婚与生子。

影片《喜宴》中就塑造了这样一位生活在中国传统文化环境下、思想却已经完全现代化的主人公高伟同。传统中国人讲究安土重迁,希冀和美团圆,自然对待婚姻严肃谨慎。李安将影片《喜宴》中的主人公塑造成一个与美国男子Simon相恋的同性恋者,以此激化主人公与思维传统的家长对于婚姻观念的矛盾,可以说,这部影片中影射出李安对于婚姻的态度。影片中的高伟同在美国生活了十几年,与恋人Simon生活得很幸福,但同性婚姻在传统观念里是违背道德的,并且是无法被接受的,尤其是在“无后为大”的中国人眼中更无法接受。于是这个观念现代化了的美籍华人为了敷衍父母,做出了假结婚的闹剧,又要迫于父母的传统思想和面子,大肆宴请亲朋好友,筹办一场声势浩大的喜宴。影片形象地反映出两代人对于婚姻问题的不同看法,以及由此反映出的深刻的代沟——在世界范围内,20世纪以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观念的更新速度比较缓慢,更新周期比较漫长。因此,父辈与子女之间的观念差距不在,代沟的情况不太严重。进入20世纪以后,人类文明加速发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谓日新月异。于是,父辈与子女之间的观念差距日渐增大,代沟的现象日益严重,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之间的冲突也步步升级。虽然李安在他的自传中曾说:“我一直觉得喜宴很荒谬、很假,它是一种社会表态的仪式,其实跟婚姻没有什么关系”,但他仍然在这个他认为荒谬的喜宴中体现出人间真情:父母千里迢迢赶来操办婚宴,儿子善意的欺骗,都源自一份真切的亲情。

受家庭环境和男权教育影响,李安电影中有很多片段都对传统中国人“无后为大”“延续香火”的观念进行了刻画。影片《喜宴》中同性恋主人公高伟同与恋人Simon生活原本很幸福,但保持着传统思想习惯的父母不可能容忍儿子的同性婚姻,二者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思想方式现代化了的儿子只能欺骗父母,与房客顾葳葳假结婚,以求父母安心。谁知热闹的喜宴过后,被灌得半醉的高伟同与顾葳葳竟然假戏真做,并且假新娘顾葳葳怀了孕。孩子的到来显然破坏了高伟同与恋人Simon的计划,但在老人强烈的传宗接代愿望下,最终三人达成和解,决定生下孩子,让Simon来做孩子的另一个爸爸。从影片的结局中可以看出,导演李安虽然深受现代文化影响,但在旧的传统观念与现代文明发生冲突时,潜藏在他内心深处的传统观念并没有完全瓦解消融。

三、理智与情感的冲突

压抑是李安电影作品中最常见的情绪基调,正如李安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中国人的文化有很多压抑,尤其是宋朝以后,伦理愈来愈重,我也是这样,觉得许多事不能做。”所谓“压抑”,指的是一种能够被意识觉察到并困扰着意识感受的心理过程,是每个人用来控制某些愿望和欲求的方法,而这些欲求并不是像潜抑过程所作用到的那些那样具有和意识严重的冲突,它们较弱,但仍然有力。可以说,压抑绝大多数来自于理智与情感的冲突和斗争。在李安的电影作品中,这种理智与情感相互冲突斗争产生的压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家庭关系的压抑和性的压抑。

家庭文化观念一直是李安电影的一个比较重要的主题。[4]无论是早期的《推手》《喜宴》《饮食男女》,还是后来的《断背山》,对家庭的审视和思考都是贯穿其中的主要论题。中国人常说“家是讲情不讲理的地方”,可是只讲情不讲理也并不符合现实,于是理智与情感的冲突常常体现在李安电影的家庭关系中。以《推手》为例,对于朱晓生来说,一边是辛苦养育自己长大的亲生父亲,一边是相爱一生为自己生儿育女的妻子,从理智上思考,谁都没有犯错,只不过是各自生活习惯和文化观念不同。但无法相融的事实摆在眼前,他只能选择与其中一个分开生活。从情感上来讲,他爱他的父亲,也爱他的妻子,很难在二者之间做抉择。在这种痛苦的煎熬当中,压抑郁闷的朱晓生数次发火崩溃。

对性压抑的表现根源于李安的多重文化背景。传统与现代的冲撞、东方与西方的搏击,是其电影中性压抑产生的重要因素。在这一点上,《喜宴》和《断背山》同是反映同性恋者婚姻问题的影片,有相通之处。《喜宴》中的高伟同,本对与Simon的同性恋生活心满意足,但在父母的高压政策下,他不得不与房客顾葳葳进行一场荒唐的婚姻。此时的Simon,也压抑了自己的情感,配合恋人高伟同,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高伟同身边,亲眼看着自己的恋人举办婚礼,迎娶新娘。更要命的是,恋人还与他的妻子假戏真做并怀上孩子。《断背山》中的杰克和恩尼斯互生情愫,陷入不被世人接受的同性恋情中,在世俗的高压下被迫分手,却依然对彼此割舍不断。他们虽然各自娶妻生子,承担着各自对家庭的责任,但他们都不快乐——恩尼斯会因为两个流浪汉的挑衅而大打出手;杰克被压抑的孤独得不到释放,有时也会和别的男子发生一夜情。他们同时忍受着对彼此思念的煎熬,压抑着内心的欲望而无法释放。他们在情感上呼唤着自由的同性之恋,但这种强烈的情感最终也没有冲破理智的束缚,无法实现心中所愿。

从以上对李安导演作品的简要解读可以看出:作为一个贯通东西方精神文化的电影人,李安的成功得益于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到的艺术视角,他的影片中没有宏大的叙事模式,而是专注于讲述反映真实人性的家庭故事,反映现实人物的真实情感。李安的成功虽难复制,但对于迫切要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的中国电影人而言,其经验仍是极具借鉴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孙晓斯.李安电影与跨文化传播[D].广州:暨南大学,2014.

[2] 张溦.构筑多元文化认同的影像世界——评李安电影的文化特性[J].当代电影,2006(05).

[3] 张靓蓓.李安传——十年一觉电影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4] 孙慰川.试论李安《家庭三部曲》的叙事主题及美学特征[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作者简介] 潘乐(1982—),女,河南漯河人,硕士,河南经贸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李安主题电影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