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經濟與社會篇:常態、新生,經濟看行動

2016-02-23卜樂

澳门月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旅遊產業建設

卜樂

誤用“新常態”

回首過去的2015年,社會談到澳門現在的經濟情勢常常喜歡沿用內地“新常態”一詞來表示澳門經濟的運行狀況。其實這并不準確,內地經濟的“新常態”是指內地GDP成長從雙位數到8%、7%甚至破7的增速放緩的方式,也就是說經濟仍在持續增長,只是增幅與增速相對於先前的高速超10%左右的成長率下降了不少,因而新常態被用來形容經濟增長放緩。而澳門卻不是如此的“新常態”情形,澳門賭收連續下跌6個季度,現在已經是第19個月連跌了,出現的是超過20%的負增長,而非增速放緩,因此這樣一個概念的廣泛使用并不準確,甚至出現在不少公共部門的對外發言中,值得警惕。

因此,澳門的新常態還尚未出現,出現的前提必須是穩定的止跌到達一定時間的穩定,保持在一個橫向的幅度中。因為處於“V型反彈”模式中的話,很可能經濟會觸底反彈,所以無法輕言得出哪一個是新常態的收入值,內地目前出現的“L型”發展,橫向面的相對穩定的增速可以視作為新常態,未來的澳門也可能如此,但是仍需密切關注澳門整體經濟情勢與世界經濟發展的波動。

“垂直多元”的再思考

經濟出現連續的波動,社會就開始把目光集中在“經濟多元化”的議題之上。當然談及澳門的多元化思路,大家更加集中在“垂直多元”的角度,將多元與博彩直接掛鉤,即是與博彩相關產業的多元叫做垂直多元。但如今澳門的發展狀況發生改變,垂直多元的路徑值得重新思考,長期以來的這種多元模式並不營利,因為其必須藉助賭臺為前提,用賭桌的收益來補貼非博彩元素,這就不是多元。特別是政府重點扶持的會展等,我們從數據上可以看到,根據首三季度收集的53項展覽的主辦機構資料統計得出,前三季度澳門的展覽收入為1.22億元,其中攤位租金佔63.6%;支出卻為1.52億元,收入都無法承擔支出的費用,著實無法產生產業效益。而非政府機構主辦的50項展覽中,收入為1.20億元,支出為1.13億元,某種程度上幾乎是收支平衡,因此產業的效益是考量多元成效的一個重要指標,實事求是是檢驗多元思考的標準,這19個月的澳門經濟發展狀況特別是原先力推的多元產業的發展狀況就可以驗證出垂直多元在推行上存在較大的問題,必須重新思考。

在特區政府2016年的政府施政方針中,特別提到發展除博彩業之外的三大產業:文創產業、會展業、中醫藥產業,但是當政府提出此類的想法,必須要思考並告訴社會大眾政府在提出政策前有沒有做可行性研究。政府對於三大“多元”產業有無具體的方案,依據又是什麼,實施時又有何配套方案都必須清晰地告訴社會,從過去幾年的經驗可以看到會展投入很大,但收益往往低於成本的投入,至於中醫藥產業與文創業則是根本沒有公佈相關投入、支出明細,讓社會大眾一陣迷茫不知從何檢驗。

因此可行性研究政府必須盡快提出並公佈,其中三元素是最基本的組成,第一關於投入與產出的計算;第二是供求關係的探討,明確需求與市場在哪裡;第三確定價格標準等。此外,盡可能連帶提出這些產業能為GDP做多少貢獻,產生多少就業機會以及創造多少政府稅收,如此才是科學的決策與理性的施政。

財收示警,“積極”政策

澳門2015年的財政盈餘是400億,相較於2014年的900億盈餘,下跌了60%,而未來2016年的財政盈餘才預估在200億左右,經濟不斷下行的狀況下,政府財政收入不斷減少,必須要調整各項產業思維與經濟思維,未來的2016年全球經濟更加低迷,不會比2015年更好,因此對於澳門政府而言也必須積極應對可能發生的更加崩壞的狀況。

然而面對嚴峻的經濟環境,政府反而要推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在維持公共行政必要開支的基礎上加強經濟建設,世界各國在經濟下行時為促進經濟增長都謹守此原則。政府目前已經實施一輪財政緊縮計劃,但主要是針對政府公共部門的公共行政開支,這是正確的舉措,長期以來澳門政府的行政開支弊端不少,為人詬病,作出積極的調整與改革是有效措施。

但對於經濟發展的總體而言,政府要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用於刺激經濟活動。一系列的積極財政政策包括了減稅(減輕企業負擔)、現金派發(刺激民間消費)都可以進行思考和相關微調,其中最大的方向莫過於增加澳門的公共產品,涵蓋基礎設施建設、交通、住房以及政府辦公地點供應等,這都是在未來的2016年重點突破的面向。特別是民間質疑許久的政府辦公大樓問題,政府長期向部分業主繳納大量高額租金來租賃辦公場所,但為何不在經濟下行、建築成本等不斷調低的情況下,抓緊建設政府永久辦公大樓,一方面提高辦公效率、滿足市民對政府公共行政業務的需求;另一方面節約大量的租金支出。機遇一旦出現,政府就需要有魄力與勇氣,積極把握,適時改變。

公共投資增加,基礎建設也會相應增加,同樣的思路也可以運用在中央剛剛送上的劃定水域的大禮上。可以優先來建設與珠海灣仔相對的澳門內港水域部門。一者,優先啟動舊城區重建,解決常年內港居民在颱風天和暴雨氣候下面臨的水患問題,通過建立相關的水閘,有效地控制水災。二者,從旅業的思維看,一方面是否可以將內港碼頭進行部分轉型,打造貿易轉運區;另外一方面,可以考慮將亞婆井、鄭家大屋、港務局等重要的文化、建築元素進行連接開發沿岸旅遊潛力。同時又可以藉助媽閣廟與珠海十字門商務區的雙向優勢,借力發展合作旅遊業等。

一河兩岸,旅遊新思路

而這樣合作旅遊與分區旅遊的思路在澳門必須要積極推廣。春節即將到來,可以預期的是傳統的新馬路、大三巴地區又將人山人海、動彈不得。最近發生的一次人潮“逼爆”就是在2015年的聖誕期間,異常擁堵,光影節確實吸引不少遊客前來澳門觀光,但為何如此重要也佔地面積巨大的活動一定要放置在新馬路這樣的傳統人潮區?這完全可以向水岸地區分流,一方面分散人潮,活化水岸地區經濟旅遊帶;另一方面更是積極實踐按區分流的政策,有利於居民與遊客的雙獲益,這樣的思路也是政府與旅遊業長期忽略的重點。

過去的一年,單純強調向舊區分流的路線推廣,其實某種程度上會加速市民的抱怨,大量湧入的遊客又將與居民發生資源分配、佔用上的衝突,激化矛盾,因此最佳的思路就是向水岸沿線分流,比如內港與漁人碼頭沿岸。過去投資商與政府都花費不少精力建設科學館、漁人碼頭等,但良好的環境與氛圍沒有得到充分的引導,致使資源空置,因此政府必須加強重點開發水岸的力度。

“一河兩岸”觀光帶的理念早已經在世界各國盛行,作為海濱旅遊城市的澳門當仁不讓。從歐洲的多瑙河到重慶嘉陵江沿岸,不少城市都著力打造沿河沿江觀光旅遊帶,更有夜景觀光等特色,成功吸引外來遊客,增加本地就業與景點的知名度。

澳門當前的旅遊模式主要還是“博彩旅遊”與“觀光旅遊”,要發展“休閒旅遊”就需要在原有基礎上增加更多的休閒元素。包括拓展旅遊休閒產業、提供旅遊休閒產品、優化城市規劃與拓展休閒空間等。而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莫過於與珠海合作,通過參與橫琴的開發,利用橫琴的土地空間與優良的生態環境開拓休閒元素,使得橫琴成為澳門休閒旅遊產業的連接區,構建“澳門—橫琴”融合互補,具有“一河兩岸”特色的“世界旅遊休閒中心”。

這樣的規劃可參考新加坡濱海灣的模式,共同開發珠海橫琴和澳門路環至氹仔十字門水道的“一河兩岸”綜合旅遊區。在此旅遊區範圍內包括了橫琴富祥灣至灣仔,澳門路環竹灣、荔枝灣至舊城區的內港碼頭。在此區域內設立大型建築、雕塑、酒吧、城市綠色步道等休閒娛樂措施,加上在十字門水道定期舉辦水上賽事活動,完全促進兩岸的活化,帶動新的經濟增長點。從更長遠的區域合作角度看,未來2018港珠澳大橋的通車將更快促進三地融合,澳門積極與內地珠海等城市合作,可以在珠江西岸連成一片以旅遊商務為先導的現代服務產業群,從產業結構上促進澳門長期的改革與提升。

當然有河、江、海就必然離不開橋的建設,在澳門不斷填海造地的氛圍中,未來發展一河兩岸的旅遊帶,“橋”自然也可以設計成為重要的觀光點,俄羅斯首都莫斯科成功打造一座座富有特色的橋樑連接內河,帶來觀光效益。而澳門恰好在沿河兩岸有絕佳優勢設計出各式各樣的橋,利用新的特色橋樑分流觀光客,既能開拓新的旅遊點,又能夠適時地分散人潮,何樂而不為!

行動是最大的期待

2016年,隨著世界經濟情勢不明朗與人民幣一路貶值等多重壓力包圍下,澳門必然需要積極應對經濟下行的風險,一旦決策制定就立即執行,切忌拖而不決,惡性循環。

公共產品的提供早已經困擾澳門多年,在此關鍵時刻,通過加大公共產品提供等措施既可以帶動經濟又可以解決民生,一舉兩得,勢在必行。未來政府要更加有效地利用現有的財政盈餘,可以考慮成立官方的投資基金和土地發展基金。早在葡治時代,就成立過中葡土地小組,通過拍賣土地而獲益,雙方按比例分配等,現在政府擁有大量的閒置土地,更需要藉助先前的經驗結合目前強大的財政實力發展相關投資基金,適時抓住相關商機。此外,在決策前夕更多的是思考如何採納各方積極建議,選出可用之處形成方案加速實行,以免議論多年,最終淪為一場空。行動,行動,再行動,這是2016年對於澳門經濟、澳門政府最大的期待與鼓勵。

猜你喜欢

旅遊產業建設
魏晋南北朝宗族體制與家庭文化建設
I Love You, Dear China
开往香格里拉
2017年全球旅遊投资将超8396亿美元
時寒冰 第五次產業大轉移將為中國未來30年帶來巨變
樊綱 要用創新的精神來看待健康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