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高中历史教材看李贽的学术思想及成因

2016-02-22李超

西部皮革 2016年16期
关键词:异端李贽高中历史

李超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海南 海口 571100)



从高中历史教材看李贽的学术思想及成因

李超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海南 海口 571100)

李贽的“异端”思想一直在历史的写作或讲解中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其“离经叛道”的批判精神作为晚明时代的最强音,值得人们深入研究和品评。本文试从高中历史教材中对李贽的评述作为切入点来发掘李贽的学术思想,并结合当时明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个人等因素分析了李贽学术思想形成的原因。

教材;李贽;思想;成因

对于普通学生来讲,人们对于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的认识,从官方教育的角度可能最早可以追溯到高中历史教材中对他的介绍和评述。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3》中,就直接用“李贽的离经叛道”这一条目来讲解李贽的学术思想,这样的解释对于刚刚较深地接触历史知识的高中学生来说稍有浅显和不解之处。在整理和归纳了高中历史教材中对李贽的评述之后,深挖了一些李贽的学术思想,并进一步结合历史背景,浅要分析李贽“离经叛道的异端思想”形成的历史原因。

1 “异端”非异端的刚正思想

首先我们看到人教版的历史教材中将李贽的思想总结概括为“李贽的离经叛道”这一条目中第二自然段就这样写到:“正直清廉的思想家李贽,为官二十多年,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不愿与他们同流,形成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他自称为异端,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他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从这一段的解释当中,我们可能无法直接的看出李贽的离经叛道,究竟是背离了什么经典,叛离了什么道义。虽然文中的解释指出,李贽的思想核心在于反对孔子的儒家经典。高中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出这里离经叛道的含义,但是我认为内容当中要充实一些内容,例如李贽敢于揭露封建礼教,直指宋明理学的传统思想和观念,是晚明批判思想的先驱者等等。从事实看也是如此,李贽的“反孔”而非反孔,李贽的“异端”而非异端。换句话讲,李贽反对孔子并非是反对孔子的本人,而是反对孔子的儒家思想和言行标准。从春秋战国一直到明代,孔子的儒家思想似乎已经占据了思想界的主流地位,似乎孔子的一言一行都要世人准照地的实施和行为。在这一点上,李贽是十分反感和厌恶的,他强烈反对“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李贽并不认为孔子的是非标准就一定为万事衡量的是非准确的评判标准。著名的史学家钱逊先生也曾讲过:“只有春秋时期的孔子才是真孔子;我们的研究应该区别真孔子假孔子,还孔子以本来的面目。”此时不论孔子是真孔子还是假孔子,在其适应的时代就是真的孔子,而李贽只是批判的认为不要把李贽的是非都当做评判的是非标准,我人们这一点是非常正确的。所以,李贽的“异端”也必定加上引号,他只是最为批判的最强音,以“异端”自居,但是李贽此人绝非异端。

2 “离经叛道”的批判精神

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对李贽的批判思想做出这样的陈述:“李贽大胆地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他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对于宋代思想大家朱熹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虽然明代李贽批判他的的人欲思想,说其为虚假说教,但是朱熹这种理论的提出,符合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是具有一定历史时代意义的,我们知道宋代,尤其是南宋是中国古代史中最富有的朝代,即使后来不断出现了积贫积弱的现象,但是国富程度仍可敌国,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禁止人们私欲、淫欲、贪欲的思想不无道理。但是李贽作为明代思想界的最强音,他敢于像这种传统的思想做出挑战,敢于说不。他极力反对孔子为首的儒家经典和正统的地位,他在看了孔子语:“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之后,李贽评语曰:“致知必在格物,尽兴必在穷理。孔子已身验之矣。彼将心学者何如。”虽然本人在哲学知识不才,但是由此可以看出,李贽是极力反对用僵化的三纲五常教条去束缚和愚弄他人。无论是在理学还是心学,他都赞同将二者结合起来,主张不偏颇的分析、辩证的分析和理性的分析。

另外高中历史教材用一则小故事表明了李贽尖锐的批判精神。故事是这样的:“有一次,李贽寄住在朋友家,朋友的弟弟是位大官,李贽给他写过长达万字的信。信中尖刻地讥讽说:学问不论官的大小,不会因为官做的大,学问就一定高,要不然古代的孔孟就不敢开口了。还说耿定向与普通人一样,买田置地,读书考功名,做官求职,谋福于子孙。种种日常生活,都是为自己打算,没有一丝一毫是为别人考虑的。然而自己却口口声声说是为了大家,忽而怜悯东家没饭吃,忽而想到西家没衣穿,等等。”从这一则小故事中,可以明显看出李贽直接批评朋友的弟弟言行不一和虚伪的外表,掩盖自己真实的想法。甚至说朋友的弟弟还不如市井田野的普通人。在这里我们注意到,李贽没有觉得朋友的弟弟是为高官就阿谀奉承而不敢表露心中的不满,正是由于这样率直的批判精神,成就了时代的主音。

3 “童心”与“真诚”的耿直人格

高中历史教材中,有这样一段对李贽生平的著述十分有趣,书中这样写到:“李贽著有《焚书》、《藏书》等多种著作,《焚书》的起名是他认为将来这些著作定会遭到焚毁。《藏书》的命名则是由于他这部书“颠倒千万之是非”“见解与世不相入”,只能“藏之后世”。可见,在李贽自己的著书命名上,就深知这样的书必然会出问题,直接以这样的方式来命名,表明他内心的之中率真和耿直的情愫。

李贽的“童心”理论,我认为应该归结为一个“真”字,其实这里的真也与真诚相通。在他的散文《童心说》中,他主张用自己的赤字之心和“一念之本心”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而不要掺杂一些虚情假意。他同样认为在做学问的时候,也不要将道学和佛学等混为一谈。去除那些虚假的内容,率真和诚恳的表达内心的心理世界。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的。

除此之外,李贽的思想还体现在“真诚”和“率真”方面。李贽认为,性真就是率性而行,依照自己的言行而做事,也就是言必行而行必果。据李贽所写的《答耿中丞》,《焚书》卷一记载:“昨承教言,深中狂愚之病。夫以率性之真推而广之,与天下为公,乃谓之道。”从中可以看出,李贽的性本真思想,任性而行,自然而然而为率。性因率直而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而这就是“真”。

4 李贽“异端”思想的成因

4.1历史政治因素的束缚

李贽的年代当属明代的后半段,明朝政治进入后期,朝纲腐败,昏君当政,苛捐杂税,宦官弄劝,民不聊生。加之人民对于物质生活的需要,明朝末期几乎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资本主义萌芽的状况,中央王朝难以使国家机器得以正常的运转,一时朝纲朝政显得有些疲倦。这一连串的政治因素加速了社会的动荡,扩大了百姓的呼声。纵观明代的历史,从明朝建国到崇祯帝亡国,一共276载春秋,只有开国时期政治趋于平稳发展,明中叶以后,政治逐渐走向腐败和堕落。李贽的思想活动主要集中在明代中叶,当时的李贽在这样一种可谓“黑暗”的环境之中,政治思想和学术思想必然会对当时的朝政所不满,虽然一方面李贽积极探索社会治理,治国安民之方,从思想上对程朱理学残害人性的思想进行拨乱反正,另一方面固于传统的君主政体和几千年的君民统治观念,但这两种力量仍然悬殊和不可匹敌。正如秦学智博士所讲的一样,时代的背景驱使着李贽无意间朝着一种“异端”和批判的方向而前进。虽然同时代的批判者也有很多,但是李贽可能是最为时代的最强音罢了。

4.2历史文化因素的制约

明朝的科举制度虽然比元代大有进步,但是明代科举制度对广大考生的制约极大,明代主张用八股文的套路来参加科举考试,那种固有的文体格式大大禁锢了青年才俊的思想主张。“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固定的八个步骤限制了很多考生,同时也限制了很多考生的考试思维方式。在这种中央集权统治文化的大背景下,很难有建树思想的崛起和激荡。即便会产生也往往被封建统治者所打压。李贽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之下迸发出自己的独到的思想。

对于文化制约因素的影响,刘晓东先生也对其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晚明科举危机从根本上不仅仅是在于“八股取士”对士人的钳制,而更多在于科举流通机制的壅滞及其所导致的“士”与国家质检社会交往关系的破坏和失衡。这样科举官僚机制的平稳运行,一来需要不断增添新的智力资源,而来还需要保持一种相对平稳的更新趋势。而这种趋势和更新速度过快或者过慢都会对思想体制和官僚体制产生影响。有细心的人统计过在明朝后期嘉靖时期有录取的科举人数为4935人,隆庆时期有799人,万历时期有5077人,天启崇祯两个时期仅为2968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隆庆时期有很低的人数录取,这说明在嘉靖到万历的过程中,科举的发展并不是平稳的。李贽正是处在嘉靖、隆庆和万历的三朝时期,这种不平稳的因素加剧了李贽思想的活动和形成。

4.3历史经济因素的促成

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讲,明朝处于古代社会转型的萌芽时期同时也是关键时期,有明一代,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高中历史教科书对李贽的介绍第一自然段就对大的经济背景做了精彩的阐述。“明代后期,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同时,江南一带的市民工商业者已有相当的经济实力,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其中教科书中对背景中工商业阶层的兴起有阐述,但是究竟是如何兴起对李贽思想的形成又是起到了怎样的推动作用,这一点并没有过多的阐述。实则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从宋代出现高潮过后,在明代又一次进入高潮,在朱棣时期就派郑和远下七次南洋,进行商品贸易和对外交流。之后又不断的实行开放政策和不断开放一下浦口和港口。另外,由于科举制度的不断计划,官僚体制的不管臃肿,士人文人有些弃儒从商不断来到江南一带开发经济,办理商业,由此出现了一时“末富居多,本富益少”的时代特征。与此同时,大批农民不断流入进城市发展,形成了自由的劳务市场和“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关系,同时这也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典型标志之一。

正如李贽所生活的年代,嘉靖和万历年间,出现了商品经济蓬勃发展的局面。在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自然经济结构开始裂变,手工业已经从‘农夫红女’的自然劳动分工中游离出来,私人占有的城市手工业工场初步形成。私人手工业工场的出现大大促进了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

经济的发展方面不得不提海上贸易的迅猛发展,李贽的家乡在福建泉州府,泉州自古以来就是海上贸易的起点和重要的据点。明代的海上贸易已经从官府垄断的对外贸易逐渐转向由中国人到外国和地区进行的双向贸易转变。这就大大促进了商品的贸易流通和发展,加速了人们的思想。可想码头货物贸易往来频繁,接触的人也来自五湖四海,自然思想的形式和内容与深居内陆的人们不用。固然在这一点上也促成了李贽思想的形成。

4.4个人狂傲不羁的性格

总结归纳完李贽思想成因的外部原因,也看一下李贽思想形成的内因。我个人认为李贽这样的“异端”思想在很大一定程度上与他个人有明显原因。在此我们来看李贽的生平经历就可得知:

0-15岁,接受父母或私塾教师填鸭式正统教育和教学期,学习小学之道;

15-40岁,学习大学之道,思想困惑与矛盾期,百思不得其解;(其中15-26岁为科举准备期,26-30岁为候官期,一边也为生计;

30-40岁,断断续续做官,营生计‘

40-50岁,研究和学习老子与阳明学,潜心问道期;

50-54岁,治民和亲民的实践,研习佛经、领悟儒经、三教领悟期;

54岁末入黄安,潜心著述,对自己思想进行系统整理和明明德时期;

55-76岁,长达21年的论争、著述和明明德时期。

此则为李贽大致的生平经历,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多次研究学问的时候李贽都在为自己的生计所发愁。这一点,家庭的环境使他面临很多严重的问题:生存。李贽有弟妹7人,加上自己与父母,已经是一个十口之家之人。19岁的李贽考中秀才,之后在外教书长达6年以糊口四方,史书中有这样的真实写照:“弟自弱冠糊口四方,靡日不逐时事奔走。”21岁的李贽后来娶妻生子,有四男三女,家庭成员一共有18人,可想而知李贽的生活负担是多么的强大。可想而知李贽的生活负担和生活的琐事已经把李贽搞得昏头转向,焦头烂额。思想上得不到排解的他,也许有意无意间萌生了一种“异端”的思想。除此之外还有一则这样的小故事能看出李贽的孤傲和偏执。

李贽的洁净观念与伊斯兰教是联系在一起的,同时也说明李贽的洁癖很可能也与幼年的他和伊斯兰教的生活习性有关。李贽的洁癖程度是很深的,与他交往的袁中道曾讲他:“性爱扫地,熟人缚帚不给。矝裙浣洗,极其鲜洁,试面佛身,有同水淫。”乃至夏天嫌弃人口中的气味,常常闭门下键,不见人。这种孤傲洁癖的性格,也难怪李贽身为“异端”。所以这样分析以来,无不又是一则原因。

综上所述,从高中历史教材角度纵观明代李贽的学术思想,有优秀的一面,也有较为消极的一面。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都曾教育我们,无论去品评历史中和现实中的任何一个人物,都应该用辩证的角度去分析,具体问题应该具体分析,不能因为他的“异端”而就归结为这个人异端,这样的做法是大错特错的。其异端思想的存在也必然有社会等现实因素所导致。所以在综合政治、经济、文化和个人等内因外因后,我们逐渐更加清晰的看到晚明一代著名的哲人独到的学术思想。相信李贽的思想一定能给世人已启迪和反复的研究。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许建平.李贽思想演变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秦学智.李贽大学明德精神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4]钱逊.先秦儒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5]司马朔.一个异端思想家的心灵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左东岭.李贽与晚明文学思想[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7]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8]明史卷七十二《选举二》,中华书局1995年版.

[9]李贽年表、李贽文集(张建业主编)

[10]李贽.与焦弱候,续焚书(卷一).

[11]袁中道.李温陵传,珂雪斋近集·文钞.

[12]刘晓东.科举危机与晚明士人社会的分化[J].山东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2).

[13]许建平.“狂怪”和“与世无争”——论李贽的双重文化人格[J].文学评论,2005(06).

[14]田兴国.李贽“童心说”新解[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3).

[15]刘宗贤.李贽的叛逆性格和反传统思想[J].东岳论丛,1998(05).

[16]许苏民.论李贽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命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4).

[17]王记录.论清初三大思想家对李贽的批判——兼谈早期启蒙思想问题[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6).

[18]苏双碧.略谈李贽的反封建思想[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4).

李超(1992-),男,汉族,山西长治人,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史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专门史、海南历史文化。

K248

A

1671-1602(2016)16-0271-03

猜你喜欢

异端李贽高中历史
《论语》“攻乎异端”章的四类诠解
李贽之死新探
——以黄麻士绅纠葛为中心的讨论
崇实黜虚:冯从吾“异端”观析论
发潜德于快悦,出谨肃以春和
——《李贽学谱(附焦竑学谱)》评介
高中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的实践探索
李贽与大同不了情
李贽辞官的心路历程
异端审判所:线列战法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