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孤岛”奇观投机影商的意义
——以张善琨为例

2016-02-22俞昌宗

西部皮革 2016年16期
关键词:投机孤岛

俞昌宗

(河北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0)



浅析“孤岛”奇观投机影商的意义

——以张善琨为例

俞昌宗

(河北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0)

“孤岛”时期的电影产业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大“奇观”——民生凋敝的环境下,以较高的产量掀起电影商业浪潮。在高产和充满商业竞争气氛的大背景下,“孤岛”掀起了以古装片为主要类型的第二次电影商业浪潮。本文试从整个社会大背景对这一特殊历史环境下的电影发展做一次简析,探寻以张善琨为代表的投机影商群体对于“孤岛”电影产业发展的意义。

“孤岛”时期;张善琨;投机影商;古装片;电影工作者

1 “孤岛”电影概况

从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到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沦为租界的上海像“孤岛”一样,而此时拍摄的电影被称为“孤岛电影”。“孤岛”初期,大部分电影公司处于“息影”状态,这种萎靡状态激起了日本人占领中国电影市场的野心,面对日寇的文化侵略中国进步人士和电影工作开始独立制片或者在投机商人的支持下拍摄了大量以古装片为主要类型的国产电影,掀起古装片浪潮,“孤岛”电影以此为契机,走上了复兴繁荣的发展道路[1]。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生活在“孤岛”的人民过着艰难的日子,他们需要发泄心中的苦闷,而电影的娱乐性则刚好切合。他们需要电影制造遮盖现实的梦幻来帮助他们暂时脱离现实。其次,外国片源急剧减少,影片放映市场的等米下锅的片荒状态,给了国产电影提供了需求。此外,电影公司为了规避租界的审查制度,古装片的优点使得它成为主要的创作类型。最后受商业利益的驱使:基于前三点原因,投机影商看到了电影投资的巨大收益,所以为了迎合观众当时的审美需要,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以获得高回报。以及精英人物的加入也为“孤岛”电影的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2 投机影商的意义

2.1投机影商的积极意义

电影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它的生产有着严格的限制——技术和资金。在“孤岛”时期,原有的电影公司陆续倒闭,大量电影人才流失,资金和人才的双层匮乏,使得“孤岛”电影初期举步维艰。而投机影商的经济投入为“孤岛”电影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保证,激起了电影市场新的活力。以新华影业公司的张善琨为例,他敢于打破独立制片的模式,争取银行资金投入,拍摄了高成本大制作的历史宫闱片《貂蝉》,开创了古装片豪华制作之先河。随后,张善琨把票房收益和积极的社会效果相结合,以《木兰从军》为代表:邀请欧阳予倩改编创作剧本、卜万苍担任导演,上映后大获成功。而且当时有人就认为《木兰从军》为“孤岛”电影创作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而《木兰从军》的成功,使得投机影商们以此为突破点,投资拍摄了众多“古装片”。此外借着资金的汇拢,一些进步的电影工作者还拍摄了一系列反应现实的影片,采用纪实风格,暴露生活苦难,委婉的表达了抗日救亡的爱国情思。此外张善琨还主张古装片新剧化;在古装历史题材影片中重视历史真实性,从剧本创作上严格考究。这对孤岛时期其他的电影和观众产生了极大的警醒作用,而这些非政治化的电影在高度政治化的空间当中,反而显现出了政治意味。

综上所述,以张善琨为代表的投机影商,从三个方面走出了一条引流潮流的创新之路,指导着“孤岛”影业。首先,以文化寓政治,借传统故事、戏曲与电影的结合,发挥电影的大众文化功能作用。其次,借鉴美国类型化影片的生产模式和明星制度,并将其纳入到民族主义的话语叙述空间中。再次,大成本投入、注重前期宣传,在保证票房收益的同时也获得观众的热烈欢迎和爱国舆论的首肯。

2.2投机影商的消极意义

投机影商片面的追求利益和曲折地表达严肃的创作意图,使得“孤岛”时期古装片的创作过程中呈现出了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的状况,甚至趋向于两极化发展。投机影商的负面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投机影商对于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张善琨等电影投机商人对利润的增长以“经济、便捷”为要求。所以票房成为最终的标尺,“享乐型难民”的需求成为影片向导。所以出现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的状况。为了实现高回报、快收益,接受性强和取材便利的古装片成为电影拍摄的主要对象。为达到短投长收,电影制作周期被压缩,于是出现粗制滥造,从而丧失自身立足的群众基础和舆论基础。

另一方面体现在文化思想的“逆流”和大范围的粗制滥造,使得电影运动在思想和文化内涵上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倒退。这一倒退由神怪武侠片、色情恐怖片的泛滥到古装片的泛滥,最后到“时装片”的泛滥。这几股逆流的出现,是投机影商们推波助澜的结果,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电影市场的前进方向和内容旨趣。影片也由一开始的内容驱动转向利益驱动,在发展过程中丧失了电影自我修正的作用。投机行为的出现,使得单一影片类型泛滥成灾,好的影片难以突出,影片缺乏文化思想。

3 结论

正因为“孤岛”处于如此复杂的特殊历史环境之中,所以孤岛电影在这时呈现出特殊的面貌,因此投机影商的作用也备受争议。因为投机影商一方面带动起了当时“孤岛”电影的蓬勃发展,使得电影产业的再次勃兴,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单一类型片的泛滥、好的影片难以突出、影片内容缺失等问题。当然由于其本身的利益局限性以及资产阶级性质,它们最终被取代也是历史的必然。

[1]左眩.孤岛时期古装片复兴的缘由[J].四川戏剧,2005,(6):50-51

[2]陆弘石.中国电影史1905-1949[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3):90-91

[3]董立晶.“孤岛”时期各地制片概况及各影业公司制片方针差异的分析[J].职业技术,2012,(5):56-58

[4]《上海电影志》编筹委会.上海电影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5]许道明、沙似鹏.中国电影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86-88

俞昌宗(1993-),男,汉族,山东青岛,研究生,河北大学,戏剧与影视学。

F830.91

A

1671-1602(2016)16-0161-01

猜你喜欢

投机孤岛
不再是孤岛
肖贤梅 孤岛脱贫带头人
《岛上书店》:与书相伴,没有谁是一座孤岛
中交兴路:打通信息孤岛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基于S—CAD方法的北京市“限购令”政策实施后评估
明星效应、投资者情绪与新股上市后的过度投机
互联互通破“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