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着宋省予花鸟小品画的绘画语境

2016-02-22刘园园

西部皮革 2016年16期
关键词:宋先生花鸟物象

刘园园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100)



活着宋省予花鸟小品画的绘画语境

刘园园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100)

宋省予,福建上杭人,幼承家学,聪慧,好读。宋省予先生是位聪敏而早熟的画家,他擅长花鸟走兽,青年时画名已远播。其才气横溢,诗书具佳,融书入画。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其艺术明显地走向成熟,更具个性。笔者通过欣赏与解析先生花鸟小品画之绘画语境,试图感悟其艺术之生命内涵。本文主要从其艺术“真、善、美”价值坚守之三方面探讨,从中得出:“艺术是要人静观领略,不生欲心的。”[1]是不断走向“还至本处”的生命悟道历程。

宋省予;花鸟小品画;价值活法;生命内涵

1 小画作,大世界

宋省予先生的作品之题材,色彩,构图,笔法等千变万化,细节微妙。其绘画题材,生活常见却有其新意,其用笔放逸与小心相得益彰,笔笔精到。其颜色洗练,受岭南画派影响,虽有积色重彩却沉稳统一。构图看似随意却是顺势为之,足以表现出先生的经营位置之智慧。观其画,可深入见其作画顺序,圆融明朗,又可总观其气韵生动,谐和大气。细看之,不觉会被其牵引着进入他的绘画语境里,省自身。宋先生的写意花鸟小品画,大多明信片大小,或三两平尺,但方寸之间却传达出其谦和恬淡的生活态度与广博浩然的生命心胸。画面看似精简却丰富无穷,做到这样不增不减的地步若非慎重与虔诚,怎能做到怎能静心深入艺术的核心,让人冶炼性灵!李可染曰:“三两种物象简易组合,盈盈生机盎越是大笔墨的画,越需要小心经意,因为要在简单的几笔里、表现丰富的内容,这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2]艺术需要小心计较,只有深刻的体会了轻,才可明白其中的重的份量与能量。而宋先生的画,确是笔笔轻盈,但又是那么厚重,把这只笼子绘制的结实饱满。那么小的画,又画那么小的笼子,在笼子里分割的那么小的空隙又画了一只鸟,如果不是稳实和清静的心,怎能画出“无限小,或是无限大”。越来越明白,只有真正懂得了轻,才能懂的真正的重,而宋先生的轻静心灵即是其厚重的怀抱。这才是艺术本质的精神内涵,对人性的理解与对生命的把握。

2 宋省予的绘画语言之“真”

宋省予的绘画题材大都生活之常见,如三两枝竹叶花树,活泼之麻雀,孤寒之鸲鹆等,普遍平凡之物象,但在宋先生之笔下,出其新意别思,正如吴桐森评其恩师:“自然平淡可以见真情,自然平淡能出新,自然平淡中寓有不平凡,其能广扩心胸,兼收并蓄,融会百家,从而打通卖画为生的艺人通向大师之路的关键”。[3]可见,宋先生的虽平凡却不平凡的画作见其宋先生之“天然简淡”的心境。中国画从来讲“师造化”,讲究对景写生的理念,虽为意象表现,但没有物象之形似何从神出。如邓福星在其论文《绘画的抽象性》中提出:“绘画要有形象,没有具象的细节,就没有绘画,也就不可能表达任何意象和情趣。”[4]所以绘画是其具有具象性与抽象性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故绘画是“形神兼备”的艺术表现形式。宋省予的花鸟小品画中的物象平凡真实,散发着生活的气息与生命力,宋先生在其创作中敏锐的观察与把握住物象的环境内在气质,把此感觉灌输在物象中,再把物象的形象加以艺术化的处理概括加工等技法使其更好的把画家对物象的感觉情感表现出来并符合画理,样的画作更有人情味,平凡的物象有其内在蕴涵,平凡的物象表达着艺术家的内心境遇,在真与想象之间抽离一个纯粹的世界,天高海阔并脚踏实地,俯仰自得。如其作品《果实图》,画面中苹果一只,香蕉葡萄几许,真实常见平凡的家常之物,但在宋先生的画笔与情怀下,平凡的水果变得美好和深意,这也缘于宋先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迫害恐慌的政治压抑下,宋先生依然清醒与自守,在平凡中表达自己安然的追求和启世的价值深意。

宋省予的绘画语言之“善”。绘画有一个重要的功能是“成教化,助人伦”。绘画的美是让人得到心灵的陶冶与情感的升华的。在宋省予的花鸟世界里无不让人得到美的享受与心灵的警示。如其作品《竹禽图》三两坠红,几抹竹叶,一只麻雀面向你,或没有看着你,略微缩头,若有所思。它自成一个世界,那里没有惊扰,没有高压,它沉浸在安静的世界里审视自身与他人。我们凝视它,不觉会与之对话,试图问它在思考什么,看到了什么。在询问它的过程中也反过头来拷问自己,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浮躁,为什么迷茫。从中我们定会领悟到一种生活态度,怎样的生活态度是使自己安然与舒服的,怎样才能做到净明从容等思绪。这些思绪全都通过宋先生的花鸟画来反映时代环境的。若宋先生没有关注时代的环境,人们又怎能从中读到其中的人文关怀呢,所以宋先生的小品画是多义性的,是意义深远的,是向善的。艺术家是有担当与责任的,他们看到社会的问题,定要发声的,用其自我态度表达他们的看法或期许。宋先生有着敏感的心灵和丰富情感,他看到当时的社会环境的破坏,他用文人的情怀来表达自己的清醒认识与对大众的启示。其是慎独的,他对生活的态度是慎重和清明的,在绘画中亦是如此。一副小小画作,即是一方天地,一份自我修行,细笔小心落处,但却是厚重笔墨,整体而又丰富,无增无减,恰到好处。这也可看出先生的生活态度,心盈万千却清明自在,厚重与隐逸,怎一个静字了得。在当时之环境,此清醒而又积极的态度甚是难得与可贵。

3 宋省予的绘画语言之“美”

宋省予的花鸟小品画让观赏者不只是被画面中所描绘的情景所迷醉,更是在其中畅游得到心灵的洗礼与陶冶。审美活动并非意在对于美的寻找、反映,而是意在生命自身的提升。看其画,看得愈深入,愈能理解人为什么活着和怎样活着。“有人把生命局限于互窥互监、互猜互损,有人把生命释放于大地长天、远山沧海。”“有的人死重于泰山,有的人死轻于鸿毛”。生与死的关系是人一生的课题。怎样活着,怎样有意义的活着,在当代社会中,值得每个人去反思。自己是什么,活着为了什么,只是周而复始的单一挣钱,再用这份钱为了生活去消费,消费是一个问题,怎么消费,辛辛苦苦挣点钱,花在哪里是一个关乎个人或是社会的问题,除了必需消费,其他的钱花在哪里就体现了其未来的可能性发展空间,但现在的大众呢,逛街,买衣服,化妆品,餐厅,酒吧等纯娱乐场所,玩笑之后散场,繁灯幻灭,梦死醉生。这种消费只是心灵空虚的发泄与寻求生理刺激。好多人都说,活着就是为了快乐,每个人的快乐是不同的,但当代浮躁的环境下太多的物质欲望的追逐与驱使,吃喝玩乐等普遍的快乐都折射出人们内心空虚和无信仰的现象。这是个人化的盲目驱使,不懂得自我存在的价值意义的表现。在这人人浮躁的年代,谁是清醒的,谁知道自己做事情为了什么,谁的未来是可预想的,没有几人活得明白。当代人的心灵如此亏空,每天站在镜子前,有谁能看到眼睛的发出的光芒,而不是只注意自己的眼袋。每个人是紧绷的,软绵绵的,浮躁的,无生机的。马路上充斥着车辆,噪音,垃圾与不文明现象,人们的双腿无力驱动着,匆忙,沉重,冷漠以及彷徨。人不能没有理想与信仰,空虚的人心无处安放,社会怎能不动荡,在宋先生所处的年代,宋先生怕是体悟颇深,人们如机器般盲目崇拜,自认为是追求人人平均,人人一样,没有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也不可能允许有自我个性的猪出现,泯灭人性,不思考,不批判,不革新。而宋先生清醒着,他用他的画与修养来发出他的声音。万象社会中,人需要静下心来反省自身,如这一幅中的鸟,不惊不扰,安详沉静。而这一幅中,一只本该展翅高飞的鸟被关在冰冷的坚固的笼子里,渴求的望着笼子外的新鲜水果,左旁的提款是它渴望自由与飞翔的沉重急切的发声。

4 结语

中国画的内涵是收敛内收的,其是一种怀抱,一种厚重,一份自谦。宋省予的花鸟小品画中就体现着其文人性情与情怀。在“形神兼备”的绘画原则中收放自如,放逸与笔笔精到,气韵生动而又细节丰富。其绘画语言之“真”,其在物象的形真之基础上加以抽象出物象之神似,紧密结合物象之具象美与抽象美,得其物象之气质。宋先生的画作中题材更是广为常见,案几果蔬,林中竹鸟,花卉虫鱼,等平凡普遍之物象在宋先生的笔下见其精神思想蕴含。其绘画语言之“善”,是宋先生之性情气节的体现,其对社会的关注,对人民的悲悯,对环境的沉痛等使其艺术带着人情味,带着文化的担当,使其有责任为时代做出声音与力量,或许不求激进组织,在安静的艺术世界里坚守着清醒与节操。其绘画语言之“美”,其艺术之美不仅是美在绘画形式技法上,更多的是其艺术生活之美,美可以使人得到心灵的洗礼与升华的,在当代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下,如一许清风唤醒着大众迷失的心灵,让人民看到真正的美,真正的活着,美与活着时要有价值意义的。观宋省予先生的绘画,其语境告诉我们一个民族文化的宝贵,有生命信仰的充实和希望和活着的价值意义的反思。

[1]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2007.7重印).

[2]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

[3]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院首届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集,美术卷.文化艺术出版社.309页.

[4]吴桐森.平平淡淡才是真——先师宋省予艺术的启迪.美术杂志.1997,第7期.

刘园园(1990.10-),女,汉族,河南,硕士,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方向:美术花鸟。

J212

A

1671-1602(2016)16-0153-02

猜你喜欢

宋先生花鸟物象
红胸啄花鸟
写意花鸟
《唐多令》詞調首見宋先生考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如何与物象相处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武术文化中“物象与兴象”的博弈
花鸟卷
沁人心脾的冰红茶
违背诚信月薪5万元工作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