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于本源而居

2016-02-22刘墨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书法展书风米芾

刘墨

蒋金明(金铭)

字怀文,号白云道人,一九六五年十一月出生于江苏沭阳。现为空军美术书法研究院艺术委员,空军驻福州某部干部,特级飞行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国防大学特聘教授。

书法作品曾入展全国第六、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七、八届书法展,世界华人展、中日交流展、辽宁省书法晋京展、全国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羲之杯”书法展,纪念邓小平诞辰百年全国书法展,西泠印社·中国书法大展,全军中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第三届中国书法艺术节·全国书法百家精品展及全国第二届扇面书法展,并多次在全国全军书法展中获奖,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首届得主。

金明原来学习米芾,得其形,得其意,亦得其神。

但米芾终究是巧妙的,甚至是轻佻的。马叙伦甚至发现,学米愈“似”,则愈“俗”。

正是这个意义上,金明放弃了驾轻就熟的米芾一路,转而向“巧”、“妙”的反面走去。也许这样的选择并不讨巧,但“不讨巧”,正是他以后的方向。

今人饶宗颐论书法,首拈三字:

书要“重”、“拙”、“大”,庶免轻佻、妩媚、纤巧之病。倚声尚然,何况锋颖之美,其可忽乎哉!

“重”、“拙”并不符合一般的审美口味,它不仅生涩,而且难于入时人之目——但正是由于“重”、“拙”,才有可能“大”——这是一种超越人美丑分别、展现天地大美的境界,并由此和那些充满人工意味的做作的、匠气的、徒有外在形式的所谓美区分开来。

我甚至还认为,中国书画艺术的创造,并非仅仅是外在的点线,或外在的形式,而是表现灵魂深处的讴歌。在中国书法中,行草书尤其适合于这种表现。

但现在人大多只从字帖上学草书,不能从前人的经验中学草书,更不能从天地造化中学草书。刘熙载《书概》说:

欲作草书,必先释智遗形,以至于超鸿蒙、混希夷,然后下笔。古人言:“匆匆不暇草书”,有以也。

于是也,草书境界上升到了天地境界,直抵非夷所思之境。

绘画也许更能说明这一点。黎简在一套山水册页的跋文中这样说:

每至深幽沉郁之处,一两笔得其神明,辄欲起舞,屡常自觉,至老木幽亭之作,觉一往溪山远致,泓峥萧瑟,实不可言,剡溪归棹,馀情邈然矣。

这种“不可言”,乃是生命里一种最深的感动,一种非率意而舞不能表达的感动。

致使草书只停留在某帖、某人的模拟中,今人不能望古人之项背,症结或在此处?草书除了是汉字,是书法,它更是中国人的情怀。

金明行年五十。

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什么呢?孔子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这是他对“命”做的最为明确的定义了吧?但是,“天”是什么?是天行健,是自强不息,因而孔子的“天命”是自强不息的君子之行!

金明偶尔会将他的书法给我看,他一直在不断地探索,试图去掉一些东西,再加强一些东西。

我猜他的书法将是一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艺术世界,点画间充溢的自己体会到生命是无限快乐的愉悦之情,在这里,他将找到心灵的安顿之所。

因而,在笔墨间,在点画间,在挥运间,在自我与古人乃至天地的对话间,对自我生命的认识、理解和表现,是贯穿他的书法创作的核心,即依于本源而居。

但愿我这样的解读,不是误读。

(作者系中国美术史硕士、文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北京大学教授。)

诸家评蒋金明

李 铎(中国书协顾问、解放军书法创作院院长):

蒋金明先生书法勇猛精进、功力深厚,是当代书法家的优秀代表。他起点高、路子正、眼界宽、功力深、笔不俗。不随波逐流,不为世风所动,耐得住寂寞、持之以恒,他在深入学习传统的同时,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书风。

陈洪武(中国书协党组书记兼秘书长):

蒋金明先生生活工作阅历丰富,作品立意高远博大,透过他的艺术风格,让人非常敬佩。

蒋金明先生坚守宋人的风格,吸纳魏晋书法的特质,以至于形成自己特有的一种审美追求。他的硬朗洒脱,他的涓涓到来,都充满着一种审美特质。而且最为可贵的是他在当今的时风面前,能够坚守自己的艺术追求,能沉得下去。他所拥有的精神状态,正是我们所要呼唤的,要像他这样,尽量地荡去浮躁,沉淀自己的艺术。

刘洪彪(中国书协理事、草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我关注蒋金明先生一、二十年了,他在全国、全军的书法展览中都有优异的表现,只是他不像有的人那么爱张扬,更不忽悠。

蒋金明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得那么好,还获过书法艺术国家最高奖—兰亭奖。我觉得文化艺术与他的本职工作相辅相成,把书法搞好了、文化修养积淀了,个人的修养也就不断地加深,这样对本职工作也会有较大的帮助,这是他工作和爱好都取得高成就的重要原因。

张坤山(中国书协理事会、海军美术书法创作院副院长):

蒋金明先生工作在部队很重要的位置上,能够在极其繁忙的情况下,把字写到这个程度实在是太难得了,他的作品很有深度,有唐宋的气息,并把它们融会下来形成自己的风格。在笔墨的运用上,我感觉也是有新的思考和新的探索,文人气息也比较明显,非常好。

蒋金明先生书风很有个性,很独立,是对当前书坛的一个调剂和补充,并且我想他很有可能代表着书坛将来的风格取向,他的探索可能会具有深远意义。

邱振中(中央美院教授、中国书协学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平时虽然交流的机会不是很多,但是今天看了蒋金明先生作品给我感动不少。蒋金明先生的作品有两种,一种是行书,一种是草书,分得很清楚,行书的基础主要来自于米芾,对米芾的理解有深度,对其用笔动作还有整个作品的氛围有感悟。左边的笔划接到右边的笔划有时提按太过了点,米芾很多地方是压在纸上不提,压下去挤着写,那个线条完全不一样,如果改了这一点,我想金明先生对米芾的把握还会更深一个层次。

施恩波(辽宁省书协副主席):

金明先生做事一直比较平和,做人厚道,做学问也很深刻。很多年前,蒋金明亦步亦趋地从传统的路上走过来,他对宋人的东西理解把握比较深入。我觉得金明先生对米芾的理解确实未停留在表面的点画结构上,而是跳出了这个层面,又从宋人走到了唐人的中间,如张旭、怀素等,这中间经过了近二十年的学术沉淀,感到震撼,让我敬佩。也让大家感受到了学书就是要坚守自我,就是要在回归传统中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马 啸(中国国家画院培训中心主任):

这是我在国家画院工作这么多年来,看到书法展中最好的一个,属于水平最整齐,最值得看的一个展览。这个展览很专业。蒋金明先生功力非常深厚。在当下来看,实在是很不容易的。最能感动我的一点,就是可以很平心静气地来看整个作品,这是很不容易的。因为现在很多的展览你看了之后,有的憋着气,有的看了以后大喘气。但像金明先生这样的展览你只要有时间,就可以从第一幅作品看到最后一幅作品。

我们还可以从这个展览中得到一个还原的机会,会让我们明白如果做一个展览应该是怎样去做,有这样一个镜子,使我们可以照见自己。

有一些薄的东西会很漂亮,会在你的眼前招摇,因为有一种纷飞舞动的效果,厚的东西舞动不起来,但蒋金明先生把晋人的韵味融入笔底,线条很有厚度,厚的东西看不出漂亮来,不漂亮的东西才叫厚度。所以他的笔有这样的力量,很沉静的力量,这种东西是真正能打动我的地方。

蒋金明先生主要以草书为主,但他笔下的草书也不是现在经常能看到的滥俗的所谓二王或者晋唐,他融入了很多元素,即使是在写晋唐也融入了很多很沉静的东西。把一个飞动的东西从静的角度表现出来是很不容易的。当然草书里不是说不能有飞扬的东西,但是飞扬不能做得很过,这是金明先生做得很好的一个地方。他的书法吸收了很多汉魏和民间书法的东西,他是从拙的方面入手来表现自己的。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精致的东西需要通过朴素的东西来增加自己的内涵,一味地精致有时候会变得贫乏,变得虚弱。现在处于一个书风唯美的时代,有这么朴素的艺术呈现给我们,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李双阳(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

金明兄与我是同里,但他很早就飞离了家乡。我们相识后,其中有十年未见面,然见面后全无陌生之感,只因彼此一直都在关注着。他在空军的职位与书法的提高是一样的。金明兄在首届“兰亭奖”中,是以一手精致漂亮的米字而捧杯。后来几年,我看到金明兄的书风一直在变,几年不见,他的“米”已经变成“爆米花”了。他在思辨,他不满足于获奖后的书写,没有沉醉在奖项的光环之中,更没有迷失在青岛的海岸线上。金明兄是睿智的,他不会迷路,能把飞机开上天的,都是聪明人干的事,又能把字写好这就是属于大智慧了。他现在的书写状态是真正的打开了,他说:不展开翅膀是飞不远的。它的笔下不再是简单的精致,而是在笔法的转换中,体会墨线与翰逸神飞的精彩。完美是需要去慢慢完善的,更何况真正的完美永远只是相对的。在金明的四维空间里,只有飞行的目的与方向是一致的,方能到达笔墨世界梦想的彼岸。

任东方(中国书协会员):

金明兄确实很少向世人展示自己在书法上的天份和深度。尽管在九十年代中期,他的作品已多次入选全国展,并在第七届全国中青展上获奖提名,但他的朋友圈子、他的首长战友们,以及书法界仍然很少有人知道他在书法上的成绩。即便到了2002年,他的作品在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上获得创作奖,他也没有顺势扩大自己的影响,没有用手机短信告诉自己的朋友们,没有请客吃饭,没有在报纸上造势。他还是一头扎进云端,驾驶飞机在训练,在战斗。

大连是东北书坛的重镇,九十年代初期,那里出现了以伦杰贤先生为代表的一批年富力强的书家群。他们影响了辽宁甚至全国书坛的风格取向,即是以二王手札以及书谱为代表的帖学书风的盛行。受此影响,金明兄在二王书风以及宋人之间来回穿梭,交替吸纳,这样的路子至少不会让你偏离正统,不会让你对传统浅尝辄止。而金明兄的聪明之处是在晋人和苏、米之间找到一个支点,保持韵味和意象的平衡。这样的糅合是自然的可行的,会让笔墨趣味不会沦陷于某一家一帖的符号化和局限。正是这样的风格探索在首届兰亭奖上得到了沈鹏、聂成文、段成桂、韩天衡等专家的极大赞誉。

无论金明兄的武略多么突出,但他作为传统文人的本性始终是遮蔽不掉的。无论工作于何方,他会安顿好一个雅致的小房间,可以素颜无饰,可以无什长物,可以无高朋好酒,但不可无案几笔墨,不可无诗茶花草,不可无恬静闲适。他是想在紧张纵横之后放逸一番情绪,在浮沉颠簸之后营构一份安抚,在是非曲直之后观照一下内心。他常在灯下窗前,焚香品茗,沐手听乐,唐服布鞋,读线装书,研上好墨,临高古字。

高人的定力不是在静中求静,禅也不一定在打坐中得。金明兄深谙此理,所以在那一段最为颠沛忙碌的生活中,金明兄依然保持着内心的宁静,大量临帖读书,并从行书之后深涉大草和篆隶,而且有意回避了今人最为流行的大草取法张旭怀素一脉,他是把王字的小草尽行放大,变露为藏,变快为慢,变表现为含蓄。这样的书写既是其独立人格的体现,又是其才华丰溢的流露。在艺术探索达到一定的高度后,金明兄依然保持着这份精进、自否、脱茧,又是何等的不易。

陈克年(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白云金明,籍贯沭阳;幼承庭训,诗书传扬;

弱冠从军,意志铿锵;驰骋玉宇,点兵沙场;

丹诚报国,正气堂堂;闲弄笔翰,砚田生香;

书通八法,柔中寓刚;指挥如意,韵追晋唐;

担风啸月,情满吟囊;倚马拈韵,恣意汪洋;

偶涉绘事,清逸苍茫;虚怀直节,兰吐馨芳;

深心有寄,自写肝肠;豁然天命,大有文章。

猜你喜欢

书法展书风米芾
祝北京冬奥会书法展开幕
北宋·米芾《白帖》
向彬师生书法展作品选
民国时期的北京书风·马叙伦
米芾学“字”的故事
石圣米芾的三个纪念地(上)
齐鲁书风万陈锡山书法展
软、硬笔临写宋米芾《方圆庵记》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
曹隽平师生书法展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