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癌性疼痛的中医研究进展

2016-02-21吴喜庆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年3期
关键词:癌性癌症中药

吴喜庆,张 敏

(1.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2. 天津市南开医院,天津 300100 )



癌性疼痛的中医研究进展

吴喜庆1,张敏2

(1.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2. 天津市南开医院,天津 300100 )

[关键词]癌性疼痛;中医

癌性疼痛是由于癌症及某些癌症的治疗措施引起患者痛苦而产生的一系列主观感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状况、家庭功能和社会功能,以及他们对生存质量的满意度。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世界每年有1 000万新发癌症患者, 600万人死于癌症,其中50%的患者有癌性疼痛症状,70%的晚期癌症患者以疼痛为主要症状[1]。目前,国内治疗癌性疼痛多依据《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1 年版)》的三阶梯止痛原则,此原则虽是国际公认的癌性疼痛治疗方法,但仍未能理想地控制所有的癌性疼痛,并且麻醉药止痛会使患者产生成瘾、依赖和耐药,有一定的毒副作用。至今,对于癌性疼痛的治疗与护理,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规范,这一直是医学领域的一大难题[2]。中医学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采用中药内服、外用、穴位针刺、情志疗法等多种方式,开展对癌性疼痛的治疗研究,并已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其抗癌性疼痛疗效已得到举世公认。现将癌性疼痛的中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

中医对疼痛的认识早在《素问·举痛论》就有记载:“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癌性疼痛病因主要是由于癌毒内蕴、阻滞气机、气滞血瘀、正气虚弱、经脉失养所致。

于洁[3]认为癌性疼痛的病机虽然复杂,但不外乎虚实两个方面,即实证的“不通则痛”和虚证的“不荣则痛”。“不通则痛”是由于外邪侵犯机体,正邪交争于体内脏腑经络,影响机体的功能,使气体升降失常,气滞血瘀,瘀阻脉络,凝聚成块,不通则痛。“不荣则痛”则是因为肿瘤日久,邪伤正气,气血虚弱,无法荣养脏腑经络,不荣则痛。吴喜庆等[4]认为,癌性疼痛病机为“不通”“不平”“不荣”。“不通”既包括滞涩不畅,又包括闭阻不通。即气血津液或食道、气道出现实质性的阻塞;“不荣”即营养物质不足,包括气虚、血虚、精亏、津液不足,阴虚、阳虚以及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不足;“不平”主要涉及阴阳、气血、脏腑,即阴阳失衡、脏腑失衡、气血运行方向逆乱等病理状态[5]。程海波等[6]认为癌性疼痛的病因主要包括六淫邪毒、七情内伤、饮食失调、正气亏虚;而癌毒内郁、痰瘀互结、经络壅塞是癌性疼痛的基本病机。刘丹等[7]认为癌性疼痛的主要原因为正气虚弱,致使外邪、热毒等内侵,与痰、瘀互结,“毒”“瘀”导致经络壅塞为癌性疼痛的基本病机,癌毒内郁为病机之关键,痰瘀为主要病理因素,二者互为因果。

2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药治疗癌性疼痛的一大特色。既然疼痛总的病机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其治则为行气活血、软坚散结或补益气血、温经止痛。治疗时当急则治其标,解除患者疼痛,缓则治其本,以期“邪去正安”。朱爱勤等[8]将癌性疼痛的辨证分型总结为十型:气机郁滞型、瘀血内阻型、痰湿凝聚型、毒蕴结型、寒凝结型、实内闭型、邪内伏型、血亏损型、阴虚火旺型及气虚馁型,分别对应治以疏肝解郁、祛痕软坚、化痰散结、清热解毒、温阳祛寒、攻下、泻肺利水、化痰镯饮、补气养血、滋阴润燥、温阳散寒等十法。

3治疗方法

3.1中药内服中药内服对癌性疼痛的止痛效果临床早已得到肯定,并且安全性高,毒副作用较少,无成瘾性、耐药性,配合西药则可以增效减毒,延长患者寿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在临床上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张立平等[9]采用温胆汤合吗啡缓释片治疗痰湿中阻型重度癌性疼痛40例,对照组单用硫酸吗啡缓释片治疗,结果虽然2组疼痛缓解率相当,但治疗组不良反应较对照组减少,疗效优越。韩旭[10]采用消肿散瘤汤治疗癌性疼痛患者49例,总有效率达到92%。刘松江等[11]在三阶梯止痛治疗的基础上,自拟消瘤止痛汤治疗癌性疼痛50例,对照组为单纯三阶梯止痛,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为52%,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

3.2中医外治中医外治法包括针刺、中药贴敷、熏洗等,可以避免经消化道吸收导致其身体脏器遭到损害以及毒副作用等,特别是癌症晚期疼痛患者脾胃后天之本功能减弱,无力化生气血营养全身,故正气已虚,不耐攻伐,单靠内服药效果不佳,中药外治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2]。

3.2.1针刺古代认为针刺能“住痛移疼”,通过针刺,可以“通其经脉, 调其血气”达到经络通畅,气血运行,“通则不痛”的目的。谭广生等[13]将207例伴有不同程度疼痛症状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中医针刺(主要选取主穴合谷+内关,根据原发病变和疼痛部位配合相应的配穴和背俞穴)联合西药阶梯治疗;对照组单纯使用西药阶梯治疗。结果显示针刺结合西药镇痛效果对于轻、中度癌性疼痛患者疗效显著优于单纯西药阶梯治疗。陈仲杰[14]将95例癌性疼痛患者随机分配至循经取穴组、局部取穴组及药物组,循经取穴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根据癌性疼痛所在部位或病变所属脏腑确定取穴经脉,选取相应经脉的原穴、络穴和郄穴;局部取穴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以痛为腧取穴法。药物组依据WHO三阶梯给药原则口服给药。结果循经选取原、络、郄穴用于癌性疼痛镇痛,可以取得优于局部取穴组的镇痛持续时间,且与药物组无显著差异。杨凤英等[15]将120例癌性疼痛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灸(体针主穴为足三里、阴陵泉、阳陵泉、三阴交、绝骨、太冲)联合消炎痛栓治疗,对照组采用吗啡缓释片治疗。治疗组不良反应率为8.3%,对照组不良反应率为25.0%,治疗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疼痛有效率96.6%,对照组有效率73.3%,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刘洁[16]将60例肝癌性疼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根据治疗时间灵龟八法开穴配合太冲、期门,并口服盐酸曲马多;对照组单纯口服盐酸曲马多。治疗后2组总疗效比较无明显差异,但显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说明2组在缓解疼痛上均有疗效,但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江爱菊[17]以家庭病房的形式,对16例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采取以针灸为主、药物为辅的治疗方法,取得了满意效果。赖洪康等[18]将105例癌性疼痛患者随机平均分为温针灸组、西药组及针药结合组,分别接受温针灸(选取主穴,合谷、内关、支沟)、三阶梯止痛、温针灸联合三阶梯止痛。结果针药结合组镇痛效果、镇痛起效时间及镇痛持续时间均明显优于其他2组,而温针灸组和西医组镇痛效果相近。蒋坤融[19]将60例癌性疼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所有入组者按照“三阶梯药物止痛法”使用镇痛药物,在此基础上,治疗组采用针刺四关穴结合王不留行籽耳压,对照组仅使用基础治疗。治疗后治疗组平均持续时间较对照组下降更加明显。

3.2.2中药敷贴中医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表里,贯穿上下”,是人体营卫气血循环运行的通道,而穴位则是运行通路中的交汇点,不仅反映各脏腑生理病理的功能,同时也是治疗五脏六腑疾病的有效刺激点。因此运用中药敷贴疗法,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通过经络的传导,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癌性疼痛起到通络止痛之功。经辨证中药贴敷于阿是穴可有效缓解癌性疼痛。高音等[20]发现,山慈菇粉单药外敷能提高癌性疼痛的缓解率,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奥施康定的使用量及其相关副反应。王芬等[21]对50例证属阴证的癌性疼痛患者给予温经通络、解毒散结中药外用于疼痛局部进行治疗,临床疗效显著。付敏等[22]发现,肝癌止痛膏采用“内病外治”,除在镇痛方面具有较好疗效外,也避免了内服药物造成的胃肠道反应。孙浩等[23]在肝舒贴穴位敷贴治疗肝癌肝区疼痛的临床观察中发现,肝舒贴较西药止痛完全缓解率和明显缓解率较高,且不良反应低。鲍艳举等[24]应用消癥止痛外用方治疗癌性疼痛,结果发现中药外用联合三阶梯治疗方案给药对中度癌性疼痛较按单纯三阶梯治疗方案止痛效果好,维持时间长。郝卫平[25]用中药煎膏治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可以有效缓解癌性疼痛。

3.2.3中药熏洗法中药熏洗疗法是以药物加水煮沸,先熏后洗,以达到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等作用。邢海燕等[26]在口服奥施康定基础上加用中药热敷包外治与单纯口服奥施康定进行疗效比较,发现前者疼痛评分明显下降,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少,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改善。郭靓等[27]在治疗骨转移癌性疼痛患者的过程中发现,联合中药熏蒸治疗(中药熏蒸治疗+唑来膦酸+放疗) 较单纯唑来膦酸+放疗的疗效好、止痛率高,尤其对多发骨转移癌止痛效果更明显,减轻了西药治疗的毒副作用并延续了作用效应,而在时间、空间上也有协同与互补作用。丁蓉等[28]在治疗腹部肿瘤伴癌性疼痛患者的观察中发现,用中药封包温通经脉(散结化瘀加红外线)治疗,较芬太尼透皮贴剂敷贴治疗疼痛评分明显下降,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少,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有所提高。

3.3情志护理《外科正宗》曰:“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志者,致经络痞涩,聚结成核。”可见,癌性疼痛的发生与人的精神情志密切相关。临床中肿瘤患者常见的精神负面因素包括对肿瘤的紧张、焦虑、抑郁,因为手术等留下终生残疾所致的心理负担,肿瘤漫长的康复期间,担心复发或转移而担惊受怕以及对死亡的恐惧。因此,让患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情绪乐观是治病中不可缺少的心理良药。研究发现,乐观、愉快的情绪能使大脑活动更协调,各神经、内分泌系统活跃,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许珊珊等[29]在研究中发现,音乐疗法配合癌症三阶梯止痛原则可明显改善癌症患者的疼痛状态。黄丽霞等[30]发现,心理干预能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负性心理情绪,提高三阶梯镇痛治疗的效果。李树然等[31]认为心理护理是控制癌症疼痛的一个重要方面,癌症患者大多伴有恐惧、焦虑、怀疑、绝望等负性心理,对镇痛药物的治疗效果具有负面影响,并提出心理护理的4种方法:①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②强调良好的心态;③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④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训练患者使用各种非侵害性减轻疼痛的技巧等。胡娟[32]认为癌性疼痛会影响到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和精神等方面,使患者生存质量严重下降,部分患者甚至选择轻生,并提出了暗示止痛法、转移止痛法、放松止痛法、物理止痛法。陈金梅等[33]认为癌性疼痛病机为情志不畅、忧愁思虑可致肝气郁结,气滞则血瘀,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久病正气虚,气血不足、血行迟缓,“不荣则痛”。关心、体贴和安慰患者,帮助患者消除思想顾虑,使其保持乐观情绪,积极配合治疗,气行则血行,“通则不痛”“荣则痛减”。叶婷婷等[34]选择206对晚期肿瘤患者与其照顾者,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和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DI)进行调查,从而进行心理状况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晚期肿瘤患者及其直接照顾者的心理存在较多问题。年龄、性别、教育和费用对心理状况的影响很大。岑彩玲等[35]对6例晚期肝癌患者实施中医情志护理,包括情志相胜、以情治情、移情疗法、暗示疗法,结果患者睡眠质量好转,食欲增加,焦虑情绪有所缓解,故认为中医情志护理对晚期肝癌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有一定价值。解温品等[36]对癌性疼痛患者在常规药物镇痛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优质心理护理干预,结果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患者清醒时间明显延长,故认为通过心理干预,患者疼痛程度明显减轻,同时焦虑程度得到明显缓解,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张春艳等[37]采用WHO推荐的三阶梯止痛法,并结合中医疗法治疗癌性疼痛,同时进行心理护理和暗示疗法止痛。结果36例患者中,完全缓解22例,部分缓解11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1.67%。认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护理癌性疼痛,并给予预见性地护理干预,其不仅能够缓解和减轻癌性疼痛,同时还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蔡春妙等[38]以数字疼痛程度分级法(NRS)为标准,随机选择癌性疼痛患者80例,进行系统的疼痛评估并给予针对性的疼痛护理干预措施,包括给药止痛护理、心理护理、放松止痛护理、物理护理等。结果:对癌性疼痛患者进行疼痛评估和护理干预后,患者的疼痛程度低于自身对照前,生活质量高于自身对照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癌性疼痛患者进行疼痛评估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癌性疼痛。

4展望

目前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我们可以看出,中医药治疗癌性疼痛,无论口服、外治或情志疗法,其止痛作用迅速,维持时间长,疗效可靠,基本无毒副作用,无依赖性、成瘾性及间断性,已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确立了独特的优势。

由于中医外治法可以避免经消化道吸收导致其身体脏器遭到损害以及毒副作用等,而且疗效明显,操作简单易行,故临床应用较中药口服更为广泛。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人们已经认识到,癌症是环境、遗传、心理、饮食习惯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尤其是现在社会压力的增大,情志因素在癌性疼痛中的影响越来越大,所以临床中,对于癌性疼痛的情志疗法应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虽然目前中医治疗癌性疼痛的研究越来越多,但仍有值得改进和提高之处,存在的不足包括:①癌性疼痛主观因素较大,衡量标准难以统一;②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设计欠严谨;③疗效标准不统一,无法进行量化比较;④针灸止痛虽效果肯定,也得到国内国际认可,但对癌性疼痛的针灸治疗未有严格统一规范,而且临床针灸师水平参差不齐,对治疗结果影响很大,可重复性较差。

笔者认为,今后的研究中需进一步制定和规范癌性疼痛诊断标准及分级标准以及疗效评定标准,使癌性疼痛的诊疗更加规范化、系统化,让中医发挥更大的临床效果;研究设计需严谨,需采用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提高研究结果的可信性;随着现代医学及先进仪器的飞速发展,应积极利用现代肿瘤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理论和技术开展癌性疼痛实验研究及作用机制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更好地为临床服务;加大临床针灸师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临床针灸技能,制定规范的针灸技能操作标准,提高针灸治疗癌性疼痛的可重复性[39]。

总之,今后应充分发挥中医优势,深究机制,探求病本,注意整体治疗,从而延长癌症患者的生命,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树然,田娟. 癌性疼痛的研究现状[J]. 河北医药,2011,33(3):437-439

[2]王素玲. 缓解癌症疼痛的护理进展[J].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10):459

[3]于洁. 浅谈中医外治法治疗癌性疼痛[J]. 中医临床研究,2014,24(6):134-136

[4]吴喜庆,陆小左,孟繁洁. 癌性疼痛的中医辨证施护体会[J]. 四川中医,2014,32(5):157-158

[5]陆小左,阚湘苓,胡广芹,等. 中医“三不”病机研究[J]. 天津中医药,2010,27(2):125-126

[6]程海波,吴勉华. 癌性疼痛的中医理论探讨[J].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08,23(1):50-52

[7]刘丹,李忠. 癌性疼痛的中医综合治疗临床思路[J]. 中医学报,2013,28(5):635-637

[8]朱爱勤,王晋秋,翟长云. 癌性疼痛证治10型[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10):114-115

[9]张立平,马建文,孙薇,等. 温胆汤协同治疗疾湿中阻型重度癌性疼痛的临床观察[J]. 新疆中医药,2009,27(6):6-8

[10] 韩旭. 消肿散瘾汤治疗癌性疼痛99例[J]. 新中医,2007,39(4):95-96

[11] 刘松江,姜红波. 自拟消瘤止痛汤治疗癌性疼痛50例临床观察[J]. 中医药学报,2009,37(4):54-55

[12] 孙燕. 内科肿瘤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27

[13] 谭广生,林智通,王琴,等. 针刺联合西药对肿瘤患者镇痛作用的临床观察[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7(2):147-149

[14] 陈仲杰. 癌性疼痛循经取穴针刺镇痛作用临床观察[D]. 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08

[15] 杨凤英,刘穗媛. 针灸配合消炎痛栓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观察[J]. 中国医学工程,2011,19(8):281

[16] 刘洁. 灵龟八法开穴结合西药治疗对缓解原发性肝癌疼痛的临床研究[D].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17] 江爱菊. 针灸止痛在晚期癌症患者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医药,2008,3(35):194

[18] 赖洪康,黄海福,范志勇. 温针灸治疗癌性疼痛临床研究[J].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10):1579-1586

[19] 蒋坤融. 针刺四关穴结合耳压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研究[D].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20] 高音,冯利. 山慈菇外敷治疗骨转移癌疼痛的临床观察[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6(7):574-576

[21] 王芬,左明焕,胡凯文,等. 温经通络、解毒散结法外治癌性疼痛阴证50例临床分析[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1,18(6):23-24

[22] 付敏,刘晓彦. 中药外敷治疗肝癌癌性疼痛47例疗效观察[J].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8):1914-1915

[23] 孙浩,龚婕宁. 肝舒贴穴位敷贴治疗肝癌肝区疼痛的临床观察[J]. 湖北中医杂志,2008,30(2):32-33

[24] 鲍艳举,花宝金,侯炜,等. 消癥止痛外用方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作用特点分析[J]. 北京中医药,2010,29(2):112-114

[25] 郝卫平. 中药煎膏外敷治疗癌性疼痛45例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2008,3(23):138

[26] 邢海燕,卞美广,孙爱云. 中药热奄包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观察[J]. 四川中医,2010,28(8):65-66

[27] 郭靓,雄映宏,苏德易. 中药熏蒸联合唑来膦酸治疗骨转移癌性疼痛疗效观察[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3,27(7):113-114

[28] 丁蓉,曹鹏,霍介格,等. 中药封包加红外线治疗腹部癌性疼痛48例[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21):27-28

[29] 许珊珊,杨佳妮. 音乐疗法配合癌症三阶梯止痛原则改善癌症患者疼痛的临床观察[J]. 中外医学研究,2011,9(34):8-9

[30] 黄丽霞,杨海劲,吴剑,等. 心理护理对癌性疼痛三阶梯镇痛疗效的影响[J]. 临床医学工程,2013,20(8):1025-1026

[31] 李树然,田娟. 癌性疼痛的研究现状[J]. 河北医药,2011,33(3):437-439

[32] 胡娟. 癌性疼痛的中医护理[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19):220-221

[33] 陈金梅,李德琼. 肿瘤患者疼痛的辨证施护体会[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2,33(1):76-77

[34] 叶婷婷,潘乃林. 晚期肿瘤患者与照顾者心理状况的相关性研究[J]. 上海护理,2012,12(1):32-37

[35] 岑彩玲,黎丽娥. 晚期肝癌患者的情志护理[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10(14):209

[36] 解温品,刁宏山,费立国. 心理干预在癌性疼痛治疗中的应用[J]. 中国医师杂志,2003,5(1):99

[37] 张春艳,许大雪,苗娜,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癌性疼痛的护理[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0):698-700

[38] 蔡春妙,刘金凤,蔡琼珠. 癌性疼痛患者疼痛评估及护理干预[J]. 吉林医学,2013,34(11):2150-2151

[39] 孙延沙,许尤琪. 中医外治癌性疼痛研究进展[J]. 山东中医杂志,2014,33(2):154-157

doi:10.3969/j.issn.1008-8849.2016.03.044

[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849(2016)03-0339-04

[收稿日期]2015-05-30

猜你喜欢

癌性癌症中药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体检发现的结节,离癌症有多远?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华蟾素胶囊治疗癌性疼痛患者的临床观察
中药贴敷治疗足跟痛
癌症“偏爱”那些人?
对癌症要恩威并施
不如拥抱癌症
麝蟾镇痛膏治疗150例癌性疼痛的系统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