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推进农机化发展

2016-02-20赵树武任永业

现代农机 2016年3期
关键词:农机化农艺机械化

赵树武 任永业



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推进农机化发展

赵树武任永业

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农业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基本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与此同时,一些影响农业发展质量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逐渐积累和凸显,农机农艺融合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农机农艺融合问题解决不好,许多农机、农艺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就难以实施,将直接影响甚至制约现代农业生产速度和质量的协调发展。只有通过农机技术与农艺技术的紧密融合,使农艺技术通过农业机械得到实施、延伸和提高,才能使农业再上一个新台阶,才能保障农业的丰产丰收,才能把传统的低水平农业转变为现代的高水平农业,才能显示出农业机械化的威力。

1 农机农艺融合概述

农机是农业机械的简称,根据《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是指用于农业生产及其产品初加工等相关农事活动的机械、装备;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

农艺,狭义上是指农业生产活动中的种养制度(作物的耕种制度、畜禽水产养殖制度),以及根据作物和动物的生态适应性与生产条件而采用的种植和养殖方式,比如田块的单种、复种、间种、套种、轮作,畜禽的散养、圈养等。广义上是指农业生产活动中的种养制度及相关技术措施的总称,包括作物育种、栽培、土壤管理、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畜禽水产养殖等过程及其相应的技术操作环节。

农机农艺融合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的性能和农艺要求相互适应,构成高效协调的机械化农业生产系统。农机和农艺是一个辩证统一体,农艺是农机的服务方向,农机是农艺的实现载体,两者只有高度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和种植技术的潜力,实现农业增产增效的目的。农机农艺融合,实质上是建立一种农机与农艺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推动、协调发展的生产方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实践证明,先进的农艺技术要标准化、大规模地应用推广,必须依靠农机化才能实现优质、高效和低成本。

2 浙江省农机农艺融合发展现状

据统计,2015年,浙江省新增各类农机装备9.26万台(套),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3.5%,比2014年提高0.5百分点。水稻机械栽植面积达20.86万hm2,比2014年增加0.94万hm2;油菜机收面积达1.78万hm2,比2014年增加近0.13 hm2;新增粮食烘干机1 260台,批次粮食烘干能力达6.5万t,年烘干稻麦超过270万t,机烘率达45%;主导产业机械化、设施化快速发展,大众茶类修剪和采摘机械化水平近90%,名优茶机制率达95%;机械植保面积达71.5万hm2;设施畜牧规模养殖比例超过80%,自动喂料线覆盖近45%的规模养殖场。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浙江省农机化水平经过不断发展,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是各个产业和生产环节的机械化水平有明显的差距,粮油生产全程机械化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今后的工作重点还是要加快水稻育插秧、粮食烘干、油菜收获、畜牧养殖、设施栽培等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步伐,切实加快粮油生产全程机械化和主导产业机械化进程。

3 农机农艺融合的必要性

(1)农机农艺融合是推动农机化科学发展的关键、推动农艺技术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推动现代农业科学发展的助推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证明,任何一项先进的科技成果形成的农艺技术要得到大面积的应用推广,必须依靠相应的农业装备,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技术体系,采用高效、规范的农机化作业,才能得以实现。根据数据统计,2013年科技进步贡献率55.2%,每年产生6 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农科教分离、产学研脱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不能实现农机农艺的融合,科技成果不能很好地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去。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把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迅速有效地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去,并将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而农机是实现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载体。

(2)农机农艺融合是保持粮食稳定生产的迫切需要。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问题,他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他提醒我们:“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但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大量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农村留守的人员大部分为妇女、老人和儿童,农业生产劳动者整体素质下降。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数据,2003年外出就业劳动力的数量约为10 866万人,2009年总量达到了14 687万人。6年内增加了3 800万人,年均增长630万人以上,并且呈逐年上涨的趋势。在农村劳动力中,初中文化以下程度的占85%,青壮年占50%以下。以这部分人为主要农业劳动力,如果仍然采用过去传统的模式从事农业生产,就只能使农田减产、农业倒退。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农业生产对机械化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农机农艺融合的需求日益迫切。只有正确、熟练地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和正确使用农业机械,实现农机农艺融合,才能使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发挥抢农时、抗灾害的作用,才能提高土地产出率,促进农业增产增收,保障粮食安全。

(3)农机农艺融合是提升农业装备现代化水平的必然选择。现代农业装备发展离不开农机农艺的结合。没有农机农艺融合,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农机与农艺融合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但现代农机的研发要适应当地农艺的要求,而且要从生物学、农艺角度加大研发力度,开发利于机械化作业的新品种、新农艺等,为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促进农机化的发展。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研制水稻插秧机,当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没有注重与农艺结合,未研究如何适应和体现农艺要求,更多地去机械模仿手工插秧动作,加之农田设施不完善,财力有限,未能取得新的发展和应用。后来日本在研究和推广机插秧技术中注意了育秧与机插秧结合,获得了成功,成为了当今水稻生产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此外,美国的棉花生产机械化更称得上是农机农艺融合的典范。实践证明,农业生产所采取的先进农艺技术要标准化、大规模、高速度地推广,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须与农机化技术相结合,提高农业装备现代化水平。

4 农机农艺融合存在的问题

(1)农业生产缺乏适宜机械作业的标准化种植模式和配套农艺技术要求。传统农业栽培技术的设计主要建立在手工劳动方式上,很少关注机械化作业方式。一些农艺人员不了解机械原理,品种审定不注重机械化作业的适应性,育种目标仅注重提高产量;园艺式多样化栽培思路,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农作物生长,但增加了农机具开发难度和使用成本:凡此种种都严重阻碍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2)农机科研成果供给不足,转化率低,农机化整体水平不高。农机研发人员对种植区域及品种特征关注度不够,没有深入了解农业生产实际,对作物栽培方式的理解度不够。研发的农机科技成果往往只适合实验室中的农艺要求,没有真正地考虑实际应用,导致农机产学研推结合不紧密,科技成果的投入与产出脱离了老百姓的实际需求。

(3)农机专业人才短缺,制约农机化发展。中国农业的国情是小规模家庭经营,先进技术应用不广,所以长期以来从事农业给人的印象是穷苦落后。近年来,由于报考农业及农机专业的人数少,不少大学也调整缩减了农业及农机专业的设置,农业及农机方面的专业成为冷门专业,造成了这方面技术人才的短缺。此外,很多农机企业由于种种原因并不能给出比较吸引人的待遇来引进高素质的研发人才,技术员大多数是有经验的老工人,并不是科班出身,使得企业缺乏自主创造性。

5 推进农机农艺融合的对策

5.1完善适应机械化作业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

农艺工作者在农艺研究过程中,除了保证作物产量外,也要保证机械作业的可行性和方便性。制定科学合理、标准规范、相互适应的农艺标准和机械作业规范,完善农机、种子、土肥、植保等推广服务机构紧密配合的工作机制,组织引导农民统一作物品种、播期、行距、行向、施肥和植保,为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提高农机作业的适应性,实现农机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作业。

5.2加快研发适合农艺要求的关键环节机械装备

建立农机和农艺科研单位协作攻关机制,整合现有农机院所科研力量,建立重点作物的农机化实验室,组织农机和农业科研推广单位、生产企业联合攻关。抓紧水稻育插秧、玉米收获和油菜、甘蔗、棉花生产等薄弱环节机械化技术及装备研发,适应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等要求,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重点在田间作业、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储运保鲜等环节取得新进展。加强农机农艺技术集成,针对重点薄弱环节,制定和完善区域性农机化技术路线、模式和作业规范。

5.3加强农机人才队伍建设

在加强农机人才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政府通过行政力量推动,整合各方资源有效地保障人才培养计划快速实施、人才培养资金充足和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可根据发展需要通过政校企三方合作的模式适时让农机生产厂家、科研院校及其他培训机构参与进来,多方协作,加快新型农机实用人才培养步伐,促进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和前瞻性。年轻人具有更好的接受力、反应速度和创造性,农机的发展离不开年轻人的参与。所以,政府可以通过一些激励机制和行政手段,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农机建设中来,使农机人才队伍年轻化、职业化、专业化。

5.4以制度创新推动农机农艺融合

着力加强农机农艺有关管理部门之间的互相协作,建立和完善部门会商、协调制度,做好顶层设计,以制度创新确保相关部门想法一致、目标一致、行动一致,全面协调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总结国家和地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经验,引导和推动农机、农艺人员密切配合、深度融合,共同促进产业发展。以重大项目为依托,推进机艺融合加快制度的创新设计和实施农机农艺融合重大项目,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规范,集成和融合品种、栽培和机械化技术,实现机艺融合,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基于标准化建设,推进机艺融合,加快制度创新。标准是机艺融合内容的载体和结果体现,标准化是推进机艺融合的基本要求,是促进机艺融合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也是重要的工作措施和目标。

5.5大力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

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扶持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提高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积极培育农机服务市场,以市场为导向,组织开展社会化服务,提高机手效益。加强信息服务,引导农民开展跨区作业。加强农机维修网点建设,督促企业完善售后服务网络,提高售后服务能力。进一步规范农机销售市场、作业市场、维修市场,切实加强农机产品质量监督和在用农机质量调查,提高农机装备质量安全水平。

6 结论

农机农艺融合是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关键。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是孤立的、随意的,而是要与农艺相结合、与农艺的各个环节相配套,只有适应当地的农艺要求,农机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现代化。农机农艺能否有效融合,直接关系到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速度和质量。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有利于农业科技进步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必然。

作者信息:浙江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推广总站,310020,杭州

猜你喜欢

农机化农艺机械化
大棚有了机械化 一人管理也不怕
农机需要农艺“标准”,农艺需要农机“灵活”——2021国际农机展不容错过的果蔬茶机械化论坛
关于水稻一种两收机械化栽培技术要点探讨
水稻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贵州农机化》2018年征稿启事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14份蒌蒿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及营养成分评价
90团举办初级农艺工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