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体种植技术

2016-02-19张洪芳

乡村科技 2016年29期
关键词:立体作物生产

张洪芳

(无棣县信阳镇农业综合办公室,山东 无棣 251900)

立体种植技术

张洪芳

(无棣县信阳镇农业综合办公室,山东 无棣 251900)

立体种植技术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生物资源和人类生产技能,实现由物种、层次、能量循环、物质转化和技术等要素组成的立体模式的优化。大力推广立体种植技术,提高复种指数,是发展高产高效农业的重要内容。

立体种植;现状;原则

立体种植技术是指在同一块农田上多层次、多茬口、多作物复合种植,充分利用空间、时间及光、热、肥、水资源的种植技术。大力推广立体种植技术,提高复种指数,是发展高产高效农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山东省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群众认真总结传统的精耕细作、间套复种经验,结合现代科技理论和生产手段,形成了一大批多元多熟立体种植新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为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开辟了一条新路子。

1 立体种植技术发展历史与现状

我国农作物的间作、套种、混作种植技术,早在公元前1世纪的《汜胜之书》中已有记载,至清代已发展到粮菜、粮豆、麦棉等多层次间套种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力推行农作物制度改革,推广以间套复种为中心的多熟制模式。形成了在南方以多茬水稻为主,北方以小麦、玉米或小麦棉花为主,参与瓜菜等多种作物的立体种植高产模式。全国各地创造出了几十种类型,近千种立体种植模式。

山东省在作物间套作种植方面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早在1 400年前的《齐民要术》中就有农作物间套作技术的记载。但是,直到1980年以前,全省基本上是以2种作物间套作为主,1980年以后3种以上作物间套作面积越来越大,立体种植逐渐形成规模。

2 发展立体种植的重要意义

我国人多地少,种植业走立体种植之路是一种战略选择。立体种植也是高产高效与持续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民奔小康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归纳起来,发展立体种植有以下三方面的重要意义。

2.1 缓解作物之间的争地矛盾

山东省是一个人多地少的省份,现在全省人均耕地不足667 m2。在这样少的土地上要生产足够多数量的农产品,必须走多元多熟、立体种植的路子。山东省粮、油、棉、菜争地的矛盾一直很突出,过去“以粮为纲”时,其他农作物没有发展起来,后来棉花、花生、蔬菜生产的发展又都使粮食生产或多或少地受到影响。几种主要作物存在着此长彼消的相互制约关系,不搞立体种植,一年多熟,提高复种指数,就可以缓解争地矛盾,在有限的土地上生产出更多的农产品,满足人民对农产品种类、数量和质量不断增长的需求。

2.2 为剩余劳动力创造劳动机会

立体种植提高了劳动密集程度,使得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劳力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从大农业、大市场、大流通的观念出发搞立体农业,更需要有较高科技文化素质的农民去从事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流通工作。可以说,立体农业是知识与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典型的集约农业。发展立体农业是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一个突破口,是就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项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

2.3 产出率高、效益好,是发展高产高效农业的重要途径

实行立体种植,上下茬作物交叉种植,有一定共生期,延长了对光、热和土地的利用时间,几种作物间作、混作,形成复合群体,对空间、光能和地力利用的优势互补,可以更多地截获反射光、折射光、减少漏光,提高光能利用率,使之积累更多的干物质,大幅度地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立体种植比纯作一般667 m2增收200~300元,经济效益非常显著。立体种植的兴起不仅保证了粮、棉、油等主体作物产量的持续增长,而且生产出大批优质瓜菜和稀有农产品,丰富了市场供应,缓解了淡季供求矛盾,社会效益也很好。立体种植使田间生长的农作物多元化,群体结构合理化,农田生态环境优化,并且地面绿叶覆盖时间长,有利于生态平衡,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因此,搞好立体种植是发展高效与持续农业的理想途径之一。

3 立体种植的基本原则

各地的生产条件千差万别,形成的立体种植模式必然多种多样。在选择种植模式时必须综合分析,全面考虑,特别要注意掌握以下基本原则。

3.1 因地制宜,讲求实效

因地制宜,就是根据当地生产条件和市场需求合理搭配作物品种,确定种植规格,按照生态规律科学地间、套、混作,使水、肥、气、热和光的利用率得到提高,做到地尽其力,物尽其用,各得其所。讲求实效,就是要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等量土地和等量时间内,立体种植总体效益要比单一种植有明显的提高。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参与立体种植进行科学分析,计算出单一经济效益及总体经济效益,并对各种产品的销售前景搞好市场调查及预测。适合当地条件,产品销路又好的模式才是好的模式。

3.2 作物之间共生互利

实行立体种植,要根据农作物的生物学特征,选择互利因素较多、互克因素较少的作物和品种,合理搭配,精细管理,集约经营,形成综合优势明显,配合能力突出的优化农田生态系统。要特别注意高秆与矮秆、喜凉和喜温、喜光与耐阴、深根与浅根、早熟与晚熟以及覆盖与露地栽培等不同类型作物的搭配。例如,麦田套种玉米间作大豆或绿豆、黄瓜的模式,将高秆喜光的玉米与矮秆耐荫的大豆、绿豆或茎蔓匍匐、喜凉的花瓜间作,充分利用空间和光热资源。根系深的小麦、玉米、棉花等与根系浅的蔬菜、瓜类间作能分层吸收土壤养分,充分利用地力。还可采用改变播期或改变密度的办法来协调各种作物的公共关系。不同作物受到的病虫危害也不一样,亲缘关系较远的作物组合在一起可以减轻病虫害的传播和蔓延。

3.3 投入与产出相适应

采用立体种植后作物茬口多,产量高,从土壤中吸收的肥水也相应增加。立体种植除了选择肥水条件较好的地块以外,还要从主体作物播种开始就相应地增加物质投入,使作物的投入与产出相适应,从而达到当季增产、持续增产的目的。如果投入条件无法满足产出要求或投入太高经济上不合算,就必须调整种植模式。在生产实践中,要善于抓住并消除限制因素,以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多的产出,并尽量使各项生产措施相配套,使投入与产出在更为科学、合理的水平上建立新的平衡。

3.4 保证主体作物持续增产,生态良性循环

发展立体种植,必须首先确保粮、棉、油等主体作物总产量稳步增长。要以小麦、玉米、棉花、花生或当地名优产品为主体作物,辅助种植瓜、果、菜或杂粮、豆类,在保证完成粮、棉、油等产量指标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营,增加经济效益。立体种植还要注意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防止水土流失,防止地力衰退,防止病虫蔓延,防止化学污染。要在生态平衡中求效益,以效益促平衡,利用与保护资源相结合,保持农业生产的发展后劲。

3.5 优质高产,产销对路

要根据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选择立体种植模式,做到优质高产,产销对路,增产增收。首先,以市场为导向安排生产,使立体种植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发挥优势,健康发展。其次,对参与立体种植的菜、瓜、果等不耐贮运的产品要特别小心,周密计划,不能随意生产。要考虑好销路,以销定产,产销协调。再者,积极促进农、工、商一体化,联产联销,广泛开拓市场,增加销售渠道。此外,既要抓好数量的生产,又要抓好质量的提高。最后,保持立体种植模式及产品的相对稳定,防止见异思迁,盲目照搬外地模式一哄而起,大起大落。

4 结语

立体农业以立体农业定义为出发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生物资源和人类生产技能,实现由物种、层次、能量循环、物质转化和技术等要素组成的立体模式的优化。开发立体农业,发挥其独特作用,可以充分挖掘土地、光能、水源、热量等自然资源的潜力,缓解人地矛盾,缓解粮食与经济作物、蔬菜、果树、饲料等相互争地的矛盾,提高资源利用率,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和时间,通过间作、套作、混作等立体种养、混养等立体模式,较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的物质产量,从而缓解食物供需矛盾;同时,提高化肥、农药等人工辅助能的利用率,缓解残留化肥、农药等对土壤环境、水环境的压力,坚持环境与发展“双赢”,建立经济与环境融合观。

S344

B

1674-7909(2016)29-05-2

猜你喜欢

立体作物生产
作物遭受霜冻该如何补救
四种作物 北方种植有前景
用旧的生产新的!
念个立体咒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内生微生物和其在作物管理中的潜在应用
作物遭受药害的补救措施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立体登陆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