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控制气候变暖的要素

2016-02-18杨欣

百科知识 2016年1期
关键词:工业化化石气候变化

杨欣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为期3天的非正式部长级预备会于11月8日开幕,法国外长法比尤斯在预备会上警告,如果此次大会谈判失败,地球将陷入一场大灾难。这次有195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气候峰会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将地球气温控制在比前工业化时代(1750年前)不超过2℃。

谁也不会怀疑人类的行动对控制全球变暖有重要作用,但是,在如何控制气候变暖上,各个国家对很多问题还有不同看法,主要表现为对气候变暖真相的看法、各国减排二氧化碳的数量,由此也导致了各个国家的言行不一。如果这些问题不能解决,控制气候变暖就可能功败垂成。

就在巴黎气候大会预备会开幕的11月9日当天,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最新一期《温室气体公报》称,全球温室气体浓度在2014年再创新高,由于人类工农业等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甲烷等长期存在,地球大气的辐射强迫水平从1990年到2014年上升了36%。2014年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达到397.7ppm(百万分比浓度),是工业革命前(1750年前)水平的143%,2014年1年增加的二氧化碳几乎与过去10年的平均数相同。此外,甲烷和一氧化二氮(俗称笑气)的浓度也分别是工业革命前水平的254%和121%。辐射强迫指某个因子改变地球-大气系统射入和逸出能量平衡影响程度的一种度量,它同时是一种指数,反映了该因子在潜在气候变化机制中的重要性。辐射正强迫使地球表面变暖,辐射负强迫则使地球表面变冷。

北半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在2014年春季超过了400ppm这个重要关口,2015年春季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浓度也超过了400ppm。对此,世界气象组织总干事米歇尔·雅罗认为,大气二氧化碳的浓度超过400ppm很快就会成为在全世界都普遍存在的现实。“我们看不到二氧化碳,但它

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威胁。二氧化碳意味着全球气温升高,也会使酷暑、洪水等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

关于气候变暖的风险,历次的世界气候大会都会发出警告,而这次发出的警告似乎分贝是最高的。对此,巴黎气候变化峰会将全球暖化上限定在不超过工业化前的2℃,如果超过这一数值,目前聚居着2.8亿人的大片陆地就会被淹没,中国将会是受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上海、孟买、纽约、香港等城市的大片低洼地区未来可能会被淹没。如果全球气温上升超过工业化前4℃,目前超过6亿人居住的陆地会被淹没,而且大约1.45亿人生活的中国城市和沿海地区最终会变成海底世界。

地球气温上升超过工业化前2℃,相应地,海平面会上升4.7米,如果气温上升超过工业化前4℃,海平面上升幅度可能会加倍。气温上升超过工业化前2℃影响最大的10个城市中,有4个在中国,包括上海、天津、香港和台州,这4个城市目前共有约4400万人居住。印度、越南和孟加拉也会受到严重影响,气候变化使人们失去栖居陆地的人口中,有75%生活在亚洲。

如果气温上升超过工业化前4℃,被淹没地区的分布和目前居住人口是:日本3400万人,美国2500万人,菲律宾2000万人,埃及1900万人,巴西1600万人。

全球变暖的影响不只是让很多人没有栖息地,而且会让人食不裹腹。11月8日,世界银行发表报告称,从现在起到2030年,如果人类不采取更多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后者对农业的影响将致使近1亿人陷入贫困。受影响最大的地区是非洲和东南亚。由于气候变化,可能出现粮食歉收、食品价格上涨和罹患疾病概率增加,这些问题使得上述地区的人们面临极大的陷入贫困的风险。

如果气候变暖不能控制,到2030年,全球农作物减产可能将达到5%,而到2080年这一数字将会是30%。同时,全球变暖将导致1.5亿人面临罹患疟疾的风险。截至2015年底,世界上生活在极端贫困状态(每天生活费低于1.9美元)的人数略多于7亿。

尽管大量研究结果显示全球变暖是一种事实,而且相关机构和研究人员也提出了全球变暖的严重后果,迄今这种警告表现为最大分贝,但还是有可能让人陷入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状况。

目前,全球主流科学家提供的研究结果证明,全球变暖是一种趋势,而且,人类行为,尤其是工业化行为对全球变暖负有主要责任。不过,还有一些研究表明,全球变暖其实是一种地球的周期性规律,而且一些研究人员的研究涉及学术不端。例如,2009年12月初,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召开前爆发了“气候门”事件——黑客进入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部门获取大量邮件,从中发现了气候科学家们修改气候数据。这也成为人们质疑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气候变暖结论的根据。

尽管这一争论在后来慢慢平息,但现有的一些研究结果也表明,全球变暖并不能解释当今气候变化的真相和全貌。例如,美国宇航局的卫星观测发现,大约1万年前开始,南极额外的降雪缓慢累积于南极洲冰盖,并在数千年中压缩为固体冰,平均每年将南极洲东部和西部内陆区域的冰盖加厚1.7厘米。冰盖加厚的过程在数千年内不断持续和扩散,超过了南极其他区域冰盖的消融量,也延缓了海平面上升。

显然,这项发表在《冰川学》期刊上的研究直接挑战IPCC的2013报告,后者指出南极冰盖目前流失的数量要大于积蓄的冰盖数量。对于这种情况和其他与IPCC不同的气候研究结果,需要IPCC和其他研究人员做出回应和合理的解释。

当全球变暖的真相和本质能得到广泛认同,剩下的就是在减排中各个国家应当担负的责任,这一点在历次气候大会都成为焦点,实

际上体现的是公平和公正的理念与原则。谁都清楚,发达国家对全球变暖负有主要责任,因为,从工业革命到1950年,发达国家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占全球累计排放量的95%;从1950年到2000年,发达国家碳排放量占到全球的77%。因此,发达国家的减碳排放需要有更大的数量,才能体现公平和公正。

现在,一项新的研究更是说明问题。巴黎经济学院经济学家卢卡斯·尚塞尔和托马斯·皮凯蒂在2015年11月3日公布的一份名为《碳与不平等:从京都到巴黎》的研究报告中称,美国人均排放的二氧化碳当量约为每年20吨,比西欧人或俄罗斯人高出一倍(约为9吨),也大大超过了生活在中东地区或中国的居民(约为8吨)。在南亚和非洲,这一数字则不超过2.4吨,远远低于全球6.2吨的平均水平。

进一步探讨,在考虑发达国家的知名品牌卖给本国消费者,如T恤往往产自中国或孟加拉国的因素后,碳排放差距进一步拉大:美国人均年排放量为22.5吨二氧化碳当量,西欧人为13.1吨,中东人为7.4吨,中国人为6吨(与全球平均水平相当),拉丁美洲人为4.4吨,南亚人为2.2吨,非洲人仅为1.9吨。

由此,作者认为,考虑到全球每年为应对气候变化需要筹集1500亿美元的资金,应对那些温室气体排放量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人征收累进税。另外一个办法就是让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1%的人拿出更多的资金。这1%的人大多生活在美国、卢森堡、新加坡和沙特阿拉伯,温室气体排放量至少是全球平均水平9倍以上,他们每年的人均排放量超过200吨二氧化碳当量。

早在2010年11月的墨西哥坎昆召开的联合国第16次气候变化大会上,各国同意在2020年把排放量降低到足以阻止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之前高2℃的水平。但是,联合国的估计表明,当前的趋势只能让人们完成这一目标的25%~50%。因为,目前人类2/3的发电量和近95%的能源用于运输系统,并且来自化石燃料。

这就导致各个国家虽然表态加大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但还是说一套做一套。例如,2013年,欧盟委员会公布了2030年能源和气候目标——欧盟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在1990年水平的基础上下降40%,27%的能源将来自可再生资源,也希望其他国家效仿,但英国最近公布的一项调查表明,各个国家都是在说一套做一套。

英国智库海外发展研究所和国际石油变革组织的报告指出,在2009年和2014年的会议上,20国集团成员国承诺逐步淘汰对化石燃料的津贴,把援助转移到更干净能源上,但事实上20国2013年和2014年却为化石燃料业提供了780亿美元的直接付款和减税优惠。全球每年对再生能源领域的津贴额为1210亿美元。

此外,20国政府通过国营企业对化石燃料业进行了2860亿美元投资,以及对该行业发放了880亿美元公债,这包括国营银行所提供的贷款。俄罗斯政府的津贴额是20国集团成员国当中最高的,达到近230亿美元。其次是美国这个全球最大经济体对化石燃料津贴仍高达200亿美元以上。英国是7国集团(G7)中唯一大幅增加对化石燃料工业资助的国家。澳大利亚和巴西的津贴额分别达到约50亿美元,包括为到偏远地区探油的企业提供资助。另一方面,中国国营企业对化石燃料的投资额最多,1年高达770亿美元。

20国集团对化石燃料提供的资助比对干净能源科技的资助还多,其后果是,将导致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工作变得更加困难,放慢缓减气候变暖的步伐。显然,20国集团政府是在付钱给化石燃料生产商,以削弱自身的气候变化政策。

只有取消这些津贴才能让能源市场恢复平衡,为干净和有效的替代能源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

所以,如果不能在气候变暖真相、减排的公平承担以及避免说一套做一套上下功夫,控制全球变暖就只能是纸上谈兵。

【责任编辑】张田勘

猜你喜欢

工业化化石气候变化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发布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气候变化与环保法官
气候变化:法官的作用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打通“网关”
工业化住宅渐行渐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