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冬日来临劳作忙

2016-02-18

神州民俗 2016年1期
关键词:杠子号子木头

昔日的老北方虽然有猫冬旧习,但也有繁忙的劳作群体。而其中最为繁忙的当属打场和抬“蘑菇头”了。

打场:丰收后的辛苦收获

打场,俗称打冻场。早年居住在北方的人们都知道这里有“打冻场”的习俗。过去主要是给地主,解放后为生产队。那是当时的人们不得不做的一项十分艰苦的劳动。

古时垦荒来这里的人们,秋收传统程序大体是,先将庄稼放倒,谷、糜子之类的作物要连同秸杆统统拉到场院里垛起来。苞米从杆上掰下来,拉到场院里扒皮后,再放进用高粱秸秆绑扎的苞米攒子里通风脱水。接着就是等待大地封冻了。封冻前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平整好场地,地冻裂的地方要用土充填结实。再用石头磙子滚几遍,谓之“溜光场”。

“打冻场”一般有“打片场”和“打圈场”之分。所谓“打片场”就是给高粱、大豆、红小豆和绿豆无需捆捆的作物脱粒。“打圈场”是给捆捆的谷子迷子等作物脱粒,最后是清场、扬场等按程序进行。

打场需有一个赶马的,马拉碾子来给谷物脱粒。赶马人一手牵着头马的缰绳,一手举鞭,嘴里还不停地吆喝马。让4-5匹马按指定方向不停地围着自己“放小颠”。

过去的北方,冬季的凛冽寒风,顷刻就会穿透人们穿着单薄的所谓棉袄棉裤,浑身上下透心地凉,上下牙齿也不停地打架 。要想身上暖和一些,办法就是多干活。 “打冻场”每天都要起早贪黑,清晨日出前为“鬼呲牙”时间,是一天最冷的时候,手脚冻得似猫咬,破皮帽子两侧全是白霜,老头的长胡子上挂满冰溜儿。跺脚哈气是解决冻手冻脚唯一办法……

伐木抬“蘑菇头”

昔日的北方,寒冷的冬季是伐木的最佳时机。但凡有伐木的地方就离不开抬“蘑菇头”的。其实所谓“蘑菇头”不过是林区工人抬木头装火车时使用的一种杠子,长约两米至两米二。中间粗两头细,为圆形,中间直径粗约十至十二公分,两头直径约五公分。整根的“蘑菇头”呈倒三角形。“蘑菇头”多用紫椴做成,韧性极强,工人们抬的木头不论多重,也不会把它压断裂。据说是根据工人在抬木头时杠子压在肩上“磨骨头”而得名的。

提起抬“蘑菇头”,就不能不谈到工人们在抬木头时唱的一首歌“森林号子”,他是深山老林子里的“木把儿”(林业工人)们,在抬木、运木时唱的一种歌,由 “杠子头”(又叫号子头)“领唱”,其余人“接唱”(又叫接号)。由于抬“蘑菇头”劳动强度大、危险多,所以森林号子具有高亢、粗放、气势豪迈、压倒一切的特色。

领:哈腰挂呀么 合:嘿

领:撑腰起呀么 合:嘿

领:慢慢走呀么 合:嘿

领:吆好哈嘿呀 合:嘿

领:注点意呀 合:嘿

领:走起来呀 合:嘿

领:快点走呀 合:嘿

领:前边的拐拐 合:嘿

领:后边的甩甩 合:嘿

领:注点意呀 合:嘿

领:上跳板哪 合:嘿

领:稳住那步呀 合:嘿

领:挺直那腰板 合:嘿

领:往前走呀 合:嘿

领:注点意呀 合:嘿

领:往下撂啊 合:嘿

……

森林号子是林区工人们在重负之下为了激发力量,统一步伐而设置的,歌谣节奏明快,规律性强,具有一种催人向前的特点。它的呼唱形式是:一人领号,多个应和,互动呼应,形成合力。以此来振奋精神,激发力量,统一步伐。通过歌声传递使用力量的力度,达到完成单元劳动的目的。号子还有鼓劲和调解气氛的作用。就装大火车而言,如果碰上大木头,领杠喊出的号子就格外深沉有力,一句句一字字都是提醒大家注意,喊得也特别响。比如碰上根8 米长,四、五十厘米粗,重达几千斤的大木头,抬起来以后领杠的就会喊:“这个家伙!”“真不轻啊!”“脚下留神!”“年轻的伙计!”“把腰挺稳!”“抓住把门儿! ”跟号时也比平常深沉有力得多,也不光“嘿嘿”地应号,而是“哎嘿”、“哎嘿嘿”这种语调。号子一出口,仿佛浑身都增加力气,并且迈出的每一步都倍加注意。应号子有时还来个高八度,意思是告诉领杠:你放心吧,我们都注意了!懂行的老远一听就知道这是碰到大木头了。因为越是碰到大木头,抬杠的越吃力,越都注意安全,越小心,越不会出事。当你听到号子声嘹亮还带点浪调时,就会知道抬的木头不大也不小,而是抬着正合适。这时号子词也不同了。我曾听过抬“蘑菇头”装火车喊过的号子:“用点儿劲儿吧!” “老哥儿8 个! ” “迈齐步啊!”“快点上啊!”“装完火车!”“去找娘们儿! ”“乐个够儿啊!”每当这词一出现,那应号子的虽然也是“嘿嘿”的,那调儿也变了味儿,不仅浪声浪气,有时还怪声怪气。这时如果有女人从装车场经过,喊号子的词就会变得更没边际了。所以过去的大姑娘小媳妇们都不愿从喊号子的身旁经过,怕听这些没正经的话。不过这在“木把儿”号子中却起到了调节气氛、解除疲劳的作用。

那时林区就是用“蘑菇头”把一根根粗大的原木从山上运到山下,再装上火车或放排,运往祖国的四面八方。这一切行动都要唱着号子来完成。

长年累月、日复一日的劳作,抬“蘑菇头”的后脖梗儿上便留下了一块硬硬的肉疙瘩,俗称“血蘑菇”,这是因为伐木工人要用木头杠子压肩膀,先压得皮肉开裂露出骨头,沾着血水再压两年,肩膀上就会长出一块鹅卵石大小的“血蘑菇”,而号子头要一边喊,一边扭过头来照顾其他工人,所以他的“血蘑菇”会更大更硬。传说号子头死后埋在地下,身体腐烂,但是“血蘑菇”却不腐烂。

森林号子除了起杠、落杠时的号子外,没有固定的唱词,可以是眼前场景的描述,也可以是心声的表达,可以唱喜,也可以唱悲。如长白山的森林号子,从前就有“七腔九韵”和“九腔九韵”之说,还有“十八拐”(十八甩)之论。特别是“杠子头”的起号内容使得号子丰富多彩,变化万千,从开始的“哈腰挂”到“撑腰起”、“迈开步”、“往前走”,直到他在抬木途中见景生情、见物比物的表达,不但为大家解闷,还有“指挥”上跳(上跳板)时的注意事项。这使得号子在固定的韵律下内容千变万化,充分体现了其独特内涵。由于森林号子始于本土的民间劳动生活,发展于茫茫的林海各采伐团体,经过一个又一个“杠子头”不断地加工传承又流传下去,使得森林号子成为森林采伐帮集体使用的文化,又凝聚着“杠子头”独特的智慧和文化内涵。

猜你喜欢

杠子号子木头
砍根木头去打仗
一二三,变木头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搬来搬去的木头
唱起号子走汉江
“鼓和虎”等
红狐狸
红狐狸
红狐狸
搬运号子(龙骨坡抬工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