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之路:一课一反思,一题一总结

2016-02-17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六中学

中学数学杂志 2016年16期
关键词:人制说题课例

☉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六中学 于 彬

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之路:一课一反思,一题一总结

☉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六中学于彬

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后备力量,笔者所在学校特别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为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了良好有力的发展平台,比如师徒结对、区域教研、校内磨课、说题比赛、外出培训等.本文结合上述平台,从一课一反思和一题一总结两个角度对笔者的专业成长之路进行简单介绍,不当之处,还请各位专家和同行批评指正.

一、一课一反思

“站稳讲台”是青年教师面临的第一座大山,笔者所在学校便以师徒结对或教研组的形式多次组织校内小组或区域教研磨课活动,为青年教师更好的站稳讲台(特别是新授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比如,笔者所在学校磨课的基本流程如下:青年教师基于个人经验独自备课—青年教师结合师傅指导进行二次备课—备课组听课、评课—结合修改意见,进行三次备课—教研组听课、评课—撰写教学反思和磨课心得.

从上面的磨课流程可以看出主要采用“一课三磨、一课多上”的做法,从而为青年教师提供全方位的技术和智力支持.同时,还可以看出,磨课结束以后还注重引导青年教师进行认真、及时的反思.反思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和助推器,波斯纳的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叶澜教授也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未必成为名师;但是写三年反思,就可以成为名师.”就足以说明反思的重要性,尤其是对青年教师.

1.案例1(校内小组磨课):分式的基本性质(1)

“分式的基本性质(1)”是笔者所在学校按照上述磨课流程选拔青年教师参加在青岛举行的第四届和谐杯“我的模式我的课”高效教学模式博览会时的比赛课题,笔者有幸被选中,并在课堂教学展示环节获得大赛一等奖,获得听课评委的一致好评.比赛结束后,笔者从最终的教学设计和前后的三次磨课过程进行了认真的反思.

(1)“分式的基本性质(1)”的教学设计及几点思考

笔者在文1中首先呈现了最终完整的教学设计,在文末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了认真反思.

①学生——实现“被反思”向“自主反思”的积极转变;

②教师——实现“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积极转变;

③师生——实现“独舞者”向“师生共舞”的积极转变.

(2)磨课:青年教师成长的有效助推器——“分式的基本性质(第一课时)”磨课侧记

笔者在成文时确定文2的基本结构由如下四部分构成:缘起、教学设计简述、打磨过程、结语.在“打磨过程”中按照如下结构对前后三次打磨过程进行反思.

①打磨教材与学生:“尝试解疑问题反思”环节;“解决问题应用反思”环节.

②打磨显性反思与隐性反思:显性反思;隐性反思.

在“结语”部分还对磨课过程的四重境界进行了反思:著名史学家阎崇年在《阎崇年讲谈录——读史阅世五十年》中谈到了康熙读书的四种境界——欣然、愤然、敬然和陶然,笔者认为此次磨课的三次试教和最后的正式比赛也经历了类似如上所述四种境界:首次试教——感觉可以;再次试教——发愤改进;最后试教——敬畏课堂;参加比赛——陶醉课堂.

2.案例2(区域教研磨课):圆(1)

案例1介绍的是以师徒结对形式组织的校内小组磨课,但是由于在日常教学中工作比较繁忙,师徒交流有一定的局限性,为进一步加强骨干教师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工作,笔者所在学校决定利用暑假时间,依托东营市孙庆民初中数学名师工作室(下文简称“工作室”),开展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结对的“两人制暑期集中课例打磨”活动,为磨课活动开辟了新的形式.磨课活动结束后,笔者结合磨课过程撰写了《基于“两人制暑期集中课例打磨”的实践与思考——以“圆(第一课时)”为例》,该文发表于《中学数学》(下)2015年第10期,文中结合前后课例打磨的过程,对最终教学设计的立意进行了阐释:将数学历史作为文化,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把教材变化作为抓手,强化教师对课改理念的学习;以导学反思作为教法,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最后还对上述磨课活动进行了认真的反思:“两人制暑期集中课例打磨”为青年教师点亮了一盏灯;“两人制暑期集中课例打磨”为骨干教师推开了一扇窗;“两人制暑期集中课例打磨”为二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

此外,由于“两人制暑期集中课例打磨”收到了良好的预期效果,工作室又举行了一次区域教学研讨活动,在活动中笔者受《中学数学》(下)刊发的特级教师李庾南老师“单元教学”系列文章及与复习课有关的“一题一课”、“一图一课”系列文章的启发,设计的“二次函数复习(基础知识)”复习课受到了一致好评,课后笔者及时反思,撰写的《磨课,磨出精彩——以“二次函数复习(基础知识)”为例》顺利发表于《中学数学》(下)2016年第2期.

二、一题一总结

“解题教学”是摆在青年教师面前的第二座大山.为了更好地提高青年教师的解题能力,笔者所在学校成立了以校级骨干教师名字命名的校级名师工作室,以便更好地发挥骨干教师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引领和带头作用,与前面的师徒结对“导师制”有机结合,形成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双轨机制”.比如,王师森名师工作室就举行了首届青年教师说题比赛.

1.案例3:说题体会一则——一次区域教研说题比赛及体会

笔者在文中(已通过《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的终审,只待发表)结合2014年所在地区中考试题的倒数第二题对说题比赛的基本步骤(说题目、说背景;说教法、说学法;说解法、说变式;说总结、说反思),特别是题目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深度总结,并在文末对本次说题活动总结如下.

(1)说题——向问题更深处漫溯:包括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由浅入深等;

(2)说题——功夫重在“说”外:说题要求说题者具备善于发现的眼睛;说题要求说题者具备善于关联的头脑;说题要求说题者具备勤于动笔的双手.

总之,说题是最近一段时间比较流行的教研形式,它不但能够考察一个教师的解题能力,还能够考察一个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因此备受教研部门青睐.同时,它又是对广大一线教师的一种督促,杜绝以前那种“题目来了直接看答案或上网查答案”的陋习,督促一线教师提高解题能力,因此备受一线教师喜欢,尤其是青年教师.

2.案例4:“解法自然”两则

案例3介绍的是学校层面组织的活动,解题能力的提高需要青年教师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内驱力才能够产生真正的提高和进步.笔者结合教学,对解题教学进行了大量的思考,适逢《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编辑部的征文,便成文两则,最终都被录用发表.《易想的解法谓之自然》是对一道几何试题解法自然的总结:易想的解法谓之自然、常规的解法谓之自然、简洁的解法谓之自然;《一道代数题解法的自然生成》则是结合一道代数试题对解法自然的总结:解法自然源自对题干的逐句分析、解法自然源自核心知识的处理策略.

解题能力应该是青年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而解题教学则在单纯解题的基础上对青年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需要关注方法是如何获得的,考查了哪些考点,有无其他解法,哪种解法更简洁、易想,有无变式和引申等.除此之外,更要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等等,在此基础上可能才能更好地开展解题教学,真正做到“入宝山而不空返”(罗增儒语),在提高学生的同时,提高自己,做到教学相长.

三、结语

课堂教学能力是青年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除此之外还有班级管理能力,课题研究能力等).无论是新授课,还是解题教学,相信只要青年教师抓住学校为教师专业成长所搭建的各种平台,再加上个人的主观努力,必会取得理想的成绩和一定的进步.比如,笔者结合日常教学中的所思、所想,以及参加工作三年以来撰写教研论文的体会和心得,撰写的《青年教师谈初中数学教研论文的读、写、改、投》顺利发表于《中学数学》(下)2016年第3期.

最后,笔者相信《人民教育》2012年第22期上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所说的那句“很多老师已不能拒绝成长”正印证此刻我们的心境:

我们不能拒绝成长!

以此送与每一位青年数学教师,与君共勉.

参考文献:

1.于彬,王师森.“分式的基本性质(1)”的教学设计及几点思考[J].中学数学杂志,2015(2).

2.于彬,孙庆民.磨课:青年教师成长的有效助推器——“分式的基本性质(第一课时)”磨课侧记[J].中学教研(数学),2014(12).

3.于彬.基于“两人制暑期集中课例打磨”的实践与思考——以“圆(第一课时)”为例[J].中学数学(下),2015(10).

4.于彬,孙庆民.磨课,磨出精彩——以“二次函数复习(基础知识)”为例[J].中学数学(下),2016(2).

5.于彬,李瑞江.易想的解法谓之自然[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2015(12).

6.于彬.一道代数题解法的自然生成[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2016(3).

7.于彬.青年教师谈初中数学教研论文的读、写、改、投[J].中学数学(下),2016(3).

猜你喜欢

人制说题课例
说题:有声的数学作业
——作业改革探索与实践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三人制羽毛球运动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课例
5人制足球运动价值及推广策略研究
一题多变之有效说题
篮球“三人制”裁判法执裁原则与临场应变的探讨
《第六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比——课例选编》(DVD)
课例.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