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爱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

2016-02-15袁成成都市双流县棠湖中学外语实验学校四川成都610000

终身教育与培训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终身教育群里教研

袁成(成都市双流县棠湖中学外语实验学校,四川 成都 610000)

让爱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

袁成
(成都市双流县棠湖中学外语实验学校,四川 成都 610000)

2015年初,在王国华老师推荐下加入了“终身教育与培训研究群”,一晃已经与群里朋友们共同度过了春夏秋冬整整一年。回望这一年,内心激动感慨,千言万语也无法表达内心的思绪。

相知——遇见是一种缘分

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作为一名来自四川成都的普通教师,与河北距离相距甚远,然而因为互联网把我们之间的距离缩小,更让我们能 “面对面”认识和交流。

当我进入群后,很吃惊的是群名字——终身教育与培训研究群。由于第一次才认识,我处于 “潜水”状态,想更多了解后在发言。在此期间,王国华老师与我成为好友,平日里他主动给我介绍这个群的情况以及群名字就是杂志的名字,二者紧密结合,还鼓励我多在群里与其他老师交流。带着学习之心,我开始更加关注群消息,开始了对其深入了解的行动。

在这里,是平等的交流。平等,是人与人之间不因特殊身份、级别高低、 “圈内圈外”的一种自我情商体现与相处友善的前提。这里,有杂志主编徐莉老师、编辑秦璞老师等等,还有众多一线名师、专家、优秀教师和年轻教师。编辑老师们深入一线教师,每天都在群里 “值班”,解答老师们的疑惑,与老师们共同探讨教育教学问题,并指导一线教师如何成为更加优秀的教师。最让我感动的是,编辑老师们忙完一天的事情后,晚上深夜还一一回复老师们的问题,前提是编辑老师们一一把当天的聊天记录看完,多么有心和有爱的编辑啊!她们与老师们的交流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耐心,根本没有任何的 “架子”。她们真可谓是 “接地气”的编辑们,这是很多杂志编辑做不到的,为编辑老师点赞!老师们也不因自己是否是专家级别、特高级职称等炫耀和抬高自己,带着一份初心,解答和指导各位老师的一线问题,还主动学习他人的优秀做法,为所有老师们点赞!

在这里,是温暖的家园。 “因我的存在让他人感受到温暖和幸福。”这是来自一名著名教育专家所说。一个有温度的群,不应只是学术交流、期刊目录发布等信息,还应该要有人文情怀。在这里,老师们常常温暖话语让人内心温暖,倍感家的温馨。 “春天到来,周末时节大家带着家人走一走,让亲情升温,让自己也在疲劳的工作中放松一下吧。”、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祝大家节日快乐,身体健康,开心工作。”、 “冬天寒潮来临,大家要注意保暖,预防感冒”等等温馨话语,体会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彼此可能相距千里,但温暖话语让更多的人相识、相知,彼此关怀。这样的交流,是一种平等、和谐、温暖的新型群成员关系,也是杂志社索要传达的精神所在。

在这里,是学习的乐园。为了能更好的了解杂志以及学习到更多优秀教师的智慧,杂志社根据老师们需求,免费为老师们赠送杂志,让更多老师享受到 “优质资源”共享,在学习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让学生和家长满意的人民教师。作为一名西部的教师,得到了杂志的赠阅,如获珍宝。晚上每每睡觉前,都会打开杂志阅读,并用笔进行勾画、批注学习心得。这样,一次一次的阅读,一次一次的学习,自己也在这方面有了更好的提高。这就是一种 “终身学习”的体现,也是在学习中不断 “培训研究”的跟进过程吧。

蜕变——杂志群是一个成长平台

教师的成长是教育提高的保证,是学生发展的必须。一个优秀的教师,关系到一个孩子的变化,一个班级的发展甚至一所学校的品牌。随着互联网不断发展,教研方式也发生着变化。互联网打破了常规的学校教研、区域教研,现在可以通过QQ群实现全国教师共同教研,解决一线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终身教育与培训研究群”,正是在实践与努力的路上,帮助更多的老师认识教育、认识学生和认识自己。

杂志栏目多样,特色鲜明。 《终身教育与培训研究》杂志栏目多样,既有较深层次的理论研究,也有一线实践经验分享;既有一线教学改革研究,也有一线德育研究;既有常规栏目,也有杂志群特别板块栏目。这样,让老师们了解到国家、省份的教育前沿,学习到一线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经验,同时也能学习到教育专家、特级教师的顶层思考。同时,杂志社时不时发布征稿信息,引导老师们积极撰写教科研文章,帮助老师们不断走教研之路,带着 “问题”去做科研,让科研指导教育教学,成为会教学、会教育的双型教师。

杂志群每位老师都有 “话语权”。杂志社编辑老师不定期将发布一些教育热点话题,群里老师们都可以根据自身对其问题的认识,表达自己的相关看法,与群里各位老师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不同的观点中看到事物不同的角度,加深对其问题的深入的认识和看法。对问题的探讨,不管是如何看待,只要够深度、够鲜明、够清晰,其观点会被采用,作为杂志 “特别板块——热点评说”栏目的一文。另外,为了提高老师们的参与性,激发每位老师的学习积极性,发挥每位老师的智慧,杂志社鼓励老师们将阅读的好文分享到群里,可以是教育教学类、学校发展类、人生励志类、生活类、家庭教育类等等,类别多样,拓展学习空间。经过编辑老师认真筛选、校对,不管是好文分享还是热点评说,只要被采用的,都会尊重推荐者和观点者,标注教师姓名。这样,老师们在阅读学习中、探讨交流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行为、提高育人能力、改变生活节奏,慢慢的找到了自信感、存在感、价值感和归属感。

杂志 (群)帮助老师蜕变与成长。我自小学二年级励志成为人民教师,一步一步克服困难成功实现。自2008年任教以来,还不到八年教学时间。这期间,得到了很多专家、同事、朋友、家长和学生的帮助,让我一步一步成长。2015年进入 “终身教育与研究培训群”后,让我在每次的 “热点评说”栏目中吸取了老师们的智慧,开拓了思维,提高了对问题看法的分析能力,引领我不断走专业化道路。通过学习、反思,结合一线教育教学问题,我在2015年先后连续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及其他报刊杂志发表22篇文章,其中一篇 《一堂课堂意外引发的教育反思》发表在 《终身教育与培训研究》2015年第5期,收到了群里老师的一些反馈,引发他们不断反思教师行为对学生的影响,他们甚是感谢此文。其实,我想说,我更感谢这个群,因为在这里,我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应具有的学习心态,一种奉献与无私的精神,一种深深对学生爱的情怀。在这里,我蜕变了,我成长了,相信有更多的老师和我有同样的感受。

展望——让我们继续教育幸福

萧伯纳说过: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受其影响,让我深深感知学会分享的重要意义。杂志为我们所有老师搭建了学习的平台,在这里自由畅谈,碰撞思维火花,讨论与交流中提升自己,帮助他人,这就是同伴互助成长。

虽然我进群才一年,但我已经深深爱上这里,把它当作我的另外一个家,自然我对家就有了更多的责任和期待。

责任,是一种高贵的坚守。当我不断成长的时候,我不忘感恩,主动承担起群管理的责任。在教学闲暇时刻,看看有无新成员加入,便于及时通过并提醒修改群名片;在老师们所问的问题中,若我对此方面有一些实践或认识的方面,我都很真诚的及时发表做法和看法,以供老师们参考;在编辑老师鼓励和指导下,我也积极阅读更多的文章,将优秀的文章及时分享到群,让更多的老师及时学习与参考……而且,我在阅读过程中,发现一些新闻、文章观点等方面值得我们一线老师思考,我通过整理后及时发布到群,与老师们共同探讨相关话题,比如 “四川一中学楼梯现最牛横条网友:走楼梯也能学习”、 “教室为什么还要存在”、“怎样对待学生带手机进学校”等话题,这些一线话题大大的激发了老师们参与的热情,大家要么献言献策、要么观点犀利、要么理性分析深层次问题等,从问题本身已经延伸到相关问题根源,这是碰撞的结果,更是学习的结果。

期待,因为想要遇见更好的 “你”。遇见更好的杂志 (群),希望我们的杂志 (群)能更有特色,更加深入一线基层教师,成为老师们的精神家园;遇见更好的老师们,相信我们有缘在这里认识,在这里学习,通过我们共同帮助,每一位老师都会比昨天更进步,比昨天更优秀,成为不可替代的优秀教师;遇见更好的自己,“活到老,学到老”,这是终身教育的理念,也是杂志 (群)传达的精神所在,不管以前我获得过多少荣誉、发表过多少论文、受到过多少家长和学生的认可,那都是过去,已成为历史。人的内心应该是 “空杯”心态,唯有这样,才装得下,才能更好提升,不断完善和丰富自己,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终身教育与培训研究》与 “终身教育与培训研究群”,感谢与您相知与共成长。因为有您,我们将不再彷徨。此生难忘,因为遇见您!

猜你喜欢

终身教育群里教研
树立终身教育理念 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奶茶群里戏精多
金主爸爸的炫酷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一滴水
慕课让终身教育变为一种现实
人兽表演
终身教育背景下中职高职的有效衔接探析
我国终身教育制度建设的创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