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音乐在地方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2016-02-15许嵩

肇庆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广东音乐器乐声部

许嵩

(肇庆学院 音乐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广东音乐在地方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许嵩

(肇庆学院 音乐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艺术实践是地方高校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以广东地方高校为例,就如何发挥地缘优势,结合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探索将岭南传统乐种广东音乐纳入音乐实践课程体系等问题进行探讨,并在器乐合奏课程教学中融入相关传统音乐理论作为引导,以期为地方高校音乐教学课程改革带来一点宏观思考。

艺术实践;地方高校;广东音乐;课程改革

一、引言

艺术实践主要是指独唱、重唱、合唱等声乐表演或器乐独奏、重奏、合奏等表演形式,并依托舞台为载体的表演实践艺术。它既是地方高校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高校音乐教学中理论转向实施的必然过程。然而,较专业音乐院校而言,地方师范院校或综合类院校由于历史的原因,在音乐教学方面往往侧重于声乐和钢琴,而在器乐①本文器乐指除钢琴外的中外常见乐器。教学方面则相对薄弱,对于器乐合奏课更是缺乏规范性与系统性。从实习生与就业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相对于专业音乐院校的毕业生而言,地方师范院校或综合类院校的毕业生在专业理论知识储备和单项技能方面略显薄弱,因此在一些中小学开展的课外拓展环节诸如器乐合奏的组织与排练中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因此,他们在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中,往往因为这些短板而显劣势,这无疑给当下地方高校的音乐人才培养带来了困惑。如何使这类毕业生能够具备社会的竞争力,顺应社会发展需要,笔者认为广东地方高校可发挥地缘优势,结合当地富有特色的文化资源,将岭南传统乐种广东音乐纳入实践课程体系,并在器乐合奏课程教学环节中融入相关传统音乐理论作为引导,不失为一种良方,这也是本文研究的初衷。

二、广东音乐在音乐实践教学中的意义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指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含综合大学、师范院校、艺术院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由必修课、选修课及地方和学校课程组成。其中地方和音乐课程可根据区域性、民族性音乐教育的要求和学校特色开设诸如民族音乐历史与文化、区域音乐历史与文化、少数民族乐器、民间音乐采风、民族音乐教学研究、民族语言的音乐教育实践等相关课程。”[1]

从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的指导方案》(下称《方案》)来看,除涉及统一的国家必修、选修课程之外,还特别强调了地方和学校课程的构建,围绕突出区域性、民族性特征的音乐教育相关课程展开,既突出了地方和学校课程在音乐学本科专业课程中所属的重要地位,也体现了《方案》所具有的普适性与开放性的特点。地域文化蕴涵独特且丰富的教育资源,地方高校应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发掘特色文化资源,搭载区域文化传承与高校教育对接平台,积极开发地方音乐课程,既是对《方案》的合理贯彻,也体现地方高校办学的特色所在。结合广东地方高校的相关音乐实践课程,笔者认为引入广东音乐这一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民间乐种,具有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地方特色传统乐种的保护与传承

广东音乐是我国民间器乐乐种之一,流传于珠江三角洲一带。其前身主要是粤剧过场音乐和烘托表演用的小曲,后发展成为独立的器乐曲[2]。《中国传统音乐概论》将其定义为我国传统丝竹乐种。随着国家和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作为广东代表性的民间器乐乐种,于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当下对“非遗”的保护不能墨守成规,仅仅将其停留在抢救阶段,或静静地陈列在博物馆里,而需要真正对其进行活态传承。把地方民间音乐纳入高校教学的传承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传承方式之一。如将广东音乐引入音乐教学实践环节,不仅让大学生接触了解我国优秀的音乐文化艺术,也使其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得以有效利用,从而得到一定的保护与传承。地方高校作为地区文化的传播载体,发挥着自身的功能与优势,积极引导地域特色音乐在地方高校音乐专业课的构建与教学实践,建立音乐学科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既是对地方音乐文化的保护,也是传承并弘扬本民族优秀音乐艺术及文化传统的有效途径。

(二)有利于器乐教学的补充与拓展

艺术实践是高校音乐教育理论实践化的重要途径。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专业技能的巩固与提升以及合作意识的培养均有重要意义。常规的器乐教学偏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往往具备了一定的独奏能力,确又因课堂缺乏合奏课领域所涉及的诸如视奏、多声部听觉、声部间协调配合等能力训练,而使综合音乐素质得不到更好的拓展与提升。将广东音乐作为岭南特色地方乐种引入地方高校的本科常规教学中,以开设民族室内乐课程为切入点,作为实践教学的环节之一,既可以作为高等师范院校或综合类院校器乐教学的拓展与延伸,也可以通过室内乐重奏或合奏的实践形式,让学生更深入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民间乐种,熟知广东音乐的曲调特征与演奏风格;不仅可使个人专业技能得以展现,也可积极培养聆听多声部音乐的听觉能力,锻炼乐队声部间相互协调能力,树立群体协作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与审美情操,从而达到实现器乐教学的目标与成效。

(三)有利于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地方高校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需求,顺应社会形势发展是值得深思的。开发以本土文化特色的音乐课程,对地区文化建设发展及地方人才培养具有显示意义。首先,它有显著的地缘优势,能够契合多数本土生源的兴趣爱好,有利于课程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使学生在大学课堂中学习到更多的本土优秀民族音乐文化。其次,这种课程设置能够通过收集、整理、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从而有利于地方高校培养出一批具有地域文化烙印的高素质音乐教育人才。据笔者调查,多数地方高校已开设了类似音乐实践课程,如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将江南丝竹引入器乐合奏教学;西安音乐学院成立西安鼓乐艺术团;星海音乐学院开设广东音乐的课程教学;广东嘉应学院将广东汉乐引入实践教学,等等。肇庆市封开县是“广府首府”,亦是“广府文化”的发祥地。肇庆学院作为肇庆市一所地方高校,承担着地方文化建设的重任。将广东音乐引入艺术实践课程,一方面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充分利用了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并起到了对广东音乐的保护与传承作用;另一方面,在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日趋严峻的形势下,构建符合应用型本科高校音乐专业发展课程体系,进一步明确地方高校音乐本科专业的办学目标,对为肇庆及广东地区培养本土音乐文化的人才具有实际意义。

三、广东音乐在音乐艺术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以西方教会学校音乐课及学堂乐歌的兴起打开了西学中用的美育之窗。在近乎一个世纪的音乐教学实践中,中国音乐教育改革、音乐教育与文化传承等问题一直是专家、学者们热议的话题。随着民族自信心的提高,孔子学院在全球的开展,中国式的音乐教育也逐渐成为世界音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最初全盘西化到后来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乃至当下东学西渐蔚然成风,中国音乐教育也深刻意识到西方音乐体系所带来的弊端。学生所接受的诸如乐理、视唱练耳、和声、曲式等方面的理论学科俨然将他们培养成具有音准节奏概念、音乐语言、审美习惯等西方式的音乐发展思维模式,甚至无法准确掌握中国传统音乐的语汇与风格特征。所以,音乐教育作为意识形态在当代多元文化语境下必须转变,高校作为传播和弘扬民族文化的载体,在注重大学生美育教育的同时,更应加大实践的比重。这既是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是地方高校在教育改革下寻求发展的新思路。笔者认为,广东地方高校在将广东音乐融入音乐实践教学时,应注意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一)以小型室内乐为主的合奏形式

由于以往地方高师院校或综合类院校音乐系在开展音乐教学方面多注重钢琴、声乐等基础类教学,而器乐教学处于相对边缘化的状态。因此,多数学校在师资力量和生源招收上有所侧重,以至于其常规的器乐教学与实践处于尴尬状态,尤其是在民族管弦乐或西洋管弦乐队的合奏课方面无法正常开展,这与专业音乐院校是无法比拟的。然而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理念的转变及相关文件的颁布,如《方案》中明确作为必修课中的中外乐器演奏与声乐、钢琴的比重相当,足见器乐课程在国家规定的本科生课程制定方案中的重要性。笔者认为,较专业门类齐全的音乐学院而言,地方高校应积极以开展小型的室内乐合奏课为主。

室内乐是舶来词,西方古典音乐体裁之一。它通常指由少数演出者演出的重奏曲[3]。如今室内乐一词已被泛化,根据所奏乐器的不同种类分为民族室内乐、现代室内乐等。地方高校建立这种有别于大型交响乐团的小型室内乐团,可以弥补地方高校器乐学生不足,专业参差不齐的劣势;也可以根据其所设置的专业任意组合乐器类别,是一种具有灵活而有效的乐团范型。肇庆学院音乐学院民族室内乐团正是以这种形式为依托,结合学院具体师资生源实际而建立的一种灵活的乐团队伍。

(二)融合地方资源,优化实践课程

地方音乐文化资源丰富,蕴涵巨大的人文价值。据统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总数达1 372项[4],涉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等地,这些浩如烟海的非物质文化项目不仅需要保护,而且需要进行活态传承。目前,一些地方民间的文化生态环境往往不尽人意,高校作为传承文化教育的载体和平台,倘若在科研及教学实践层面与其建立良好的联系与交流,既可以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起到积极作用,也可以打造高校地方学科专业上的特色品牌,实现非遗保护传承与地方高校办学层面的共赢。

广东音乐作为首批入选国家非遗名录的岭南优秀的民间音乐乐种,如今在大众流行文化的冲击下前景堪忧。广东地方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对其保护与传承任重道远,应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及地方教育资源优势,对其进行曲目及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并实践全方位立体式的保护与传承。将其纳入民族室内乐合奏课程教学,需进行合理化与规范化的课程设计。例如,在具体排练实践教学时,常出现“重技轻艺”现象,我们应对表演者进行相关传统音乐的理论引导,如将广东音乐的历史发展、乐曲背景、曲调风格、演奏特点、美学特征等结合实际演奏,融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使学生对广东音乐不仅有一个宏观的理论认识,而且有更深层次的体会与感悟。

此外,针对一些高校师资配备不齐的状况,我们可将民间艺人请进学院授课或引进和聘请职业演奏员,也可将教师送到专业乐团进行短期培训,以解决实际乐种声部教师需求的问题。

四、音乐艺术实践课程中的教学过程解析

器乐合奏课作为地方高校器乐专业常规教学的拓展与延伸,通过艺术实践形式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群体协作能力,从而达到器乐实践教学的目标。笔者以肇庆学院音乐学院音乐艺术实践课程为例,将广东音乐引入具体的器乐合奏教学环节,对本次器乐教学改革试行方案的教学实践过程作以下阐释。

(一)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本次器乐合奏教学实践课以选修课为主,面向音乐学院本科一至三年级器乐专业学生。其中,三年级含非器乐专业的选修学生。课程设置为一年72学时。广东音乐的合奏课安排在第二学期,总共36学时,每周为2学时。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常常遇到声部缺失的情况,对此问题,笔者采取两种解决途径:其一,在具备师资情况下,让部分同专业的学生和教师学习同类相关乐器,譬如琵琶专业学生学习中阮、大阮;二胡专业学生学习高胡、中胡等,以此弥补声部的缺失,尽可能达到乐曲所需的完整编制。其二,在师资尚缺的情况下,让学生以其它乐器代之,如用大提琴替代革胡,古筝替代秦琴等;再者,就是尝试性地在同一声部融入一些非同类乐器以丰富乐曲的织体或寻求新的音色概念等。总而言之,充分运用现有资源,尽可能地达到乐队所需的编制以及声部间的平衡。

在合奏曲目的选择上,笔者以一些经典的中外名曲为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侧重乐曲风格的多样性,同时也兼顾其艺术性,适当选择一些适合中小学生特点的曲目,如《茉莉花》《赛马》《金蛇狂舞》等。在广东音乐的曲目选择上,主要以一些脍炙人口的曲目为主,如《步步高》《平湖秋月》《雨打芭蕉》等。此外,在排练演奏过程中,既要让学生了解单件乐器的属性,熟练地掌握其演奏方法,又要学会领悟乐队合奏时各声部间音量和音色的平衡关系。换言之,即要培养学生聆听多声部音乐的听觉能力,锻炼乐队声部间相互协调能力,树立群体协作意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随着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相当一部分学校纷纷组建自己的学生乐团,然而,我们的毕业生常常在器乐合奏的组织与排练中,缺乏专业系统的指挥知识、排练方法及管理能力,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鉴于此,笔者采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积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增强团队的合作意识。

我们在进行实践课时,除了要求学生对基本的音准、节奏把握之外,特别强调合奏时声部间音量和音色的平衡关系,使学生清楚各件乐器的属性,特别是音色上的差异,学会聆听其它声部的旋律,培养多声部听觉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学习指挥法、配器法的相关知识,在一些合奏作品中,通过改变声部配置,让学生感受实际不同的音响效果,丰富听觉感受。此外,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参加学校及社会活动,以提升其实践能力,通过积极参加比赛丰富其演出实践经验。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音乐学院民族室内乐团在广东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赛中荣获专业组铜奖以及广东省第二届大学生器乐比赛金奖的佳绩。

(三)培养中国传统音乐思维习惯

通过器乐合奏课的教学,笔者直观感受到学生在演奏作品时表现出对音乐理解的浅薄,导致无音乐性、无表现力、无想象力等问题,特别是对中国作品演奏得苍白无力。出现如此问题,归根结底是缘于长期受西方音乐体系影响下中国传统音乐思维的缺失,这也是阻碍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的桎梏。学生接受的诸如乐理、视唱练耳、和声、曲式等理论学科俨然将他们培养成具有音准节奏概念、音乐语言、审美习惯等西方式的音乐发展思维模式,对一些传统音乐理论诸如广东音乐的弦法“正线”“反线”、音阶调式、中立音概念、润腔、传统音乐曲式结构等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以至于无法准确把握中国传统音乐的语汇与风格特征。

广东音乐常常以正线和乙反线的调式对比来表现乐曲色彩及情绪上的变化,例如《双声恨》,乐曲第一部分用传统的乙反线演奏,即fa为↑fa,si为↓si,此时这种微升fa和微降si就不能以西方固定音高概念去理解,既不能演奏成fa和si,亦不能演奏成#fa或bsi,而是一种介乎二者之间的音高游移,也就是所谓的中立音。此时若以西方固定音高思维模式去演奏则韵味全无。准确把握中国传统音乐的语汇及风格特征,这往往也是传统音乐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的难点所在。面对这种矛盾和困惑,笔者认为,一方面可以在器乐合奏课程教学环节中融入相关传统音乐理论作为引导,使学生在具体实践层面有一个宏观的理论认识;另一方面,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民间,走进民间乐社,感受民俗文化,在传统文化语境中寻找丢失的传统音乐思维。

五、结语

广东音乐被纳入地方高校音乐实践教学课程是切实可行且意义深远的。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背景下,地方高校作为地区文化的传播载体,发挥自身的办学功能与优势开展音乐实践教学,既是对地方音乐文化的保护,也是传承并弘扬本民族优秀音乐艺术及文化传统的有效途径。

此次教学活动作为肇庆学院音乐学院器乐实践课教学改革的项目之一,将广东音乐纳入器乐教学实践课程,既是一种尝试又是一种探索,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定程度的困难与挑战。结合地方师范院校和综合类院校音乐学科的自身特点,从课程设置、乐队构建、曲目编排及教师选择上,此次教学实践也作了大胆的改革与创新,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笔者认为,在当今地方高校教育深化改革以及众多地方高校面临如何转型的背景下,就地方高师院校及综合院校音乐学科人才培养及专业课程设置而言,本文提供一种思路,以期抛砖引玉,为地方高校音乐教学课程改革带来一点宏观思考。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R].2005(3):34.

[2]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编辑部.中国音乐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129.

[3]姜椿芳.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595.

[4]文华.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N/OL].中国文化报,2014-12-05.http://news.xinhuanet.com/ shuhua/2014-12/05/c_127279409.htm.

PracticalApplication of Guangdong Music in Music Teaching in Local Higher Education

XU Song
(College of Music,Zhaoqing University,Zhaoqing,Guangdong 526061,China)

The artistic practi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local music teaching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taking local universities in Guangdong as an example,discusses how to give full play to geographical advantages,and combined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resources,integrate the Lingnan traditional music of Guangdong music into the music practice course system.It is also suggested that traditional music theory be introduced into instrumental ensemble teaching as a guide.The author hopes to offer a macro perspective for curriculum reform in local college music teaching.

art practice;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Guangdong music;curriculum reform

J632.7

A

1009-8445(2016)03-0076-05

(责任编辑:禤展图)

2016-01-22

肇庆学院质量工程项目(ZLGC201423)

许 嵩(1985-),男,江苏南京人,肇庆学院音乐学院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广东音乐器乐声部
新时期广东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学校管乐团对传承广东音乐的价值和意义
小学中低段合唱中声部配合的有效教学
论“广东音乐”的名实之变
合唱的音响效果之我见
粤乐唱响上海滩(上)——从文化变迁视角论广东音乐驻沪成因(1867-1949)
谈器乐在初中音乐第二课堂教学中的有效途径
“演奏剧场”:器乐表演新形式——以筝作品《人生几何?!》为例
关于举办“学院奖全国高等院校器乐比赛”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