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6-02-14江苏崔冬梅

作文教学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院校

江苏 崔冬梅 叶 阳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江苏 崔冬梅 叶 阳

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贫困生数量的大量增加和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深入开展,高职院校资助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现状的分析,针对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从一定意义上为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提供参考建议。

高职院校 贫困生 资助现状 对策研究

经过近些年努力,我国高职院校已经建立起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包括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俭学和减免学费等多元化的资助体系。从具体实施来看,多元化的资助体系对保证高等教育的公平和可持续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高职院校资助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不及时处理,将影响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本文拟通过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的现状分析,结合实际工作,针对资助工作中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工作思路。

一、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现状分析

(一)贫困生认定体系完善性不够和认定条件可操作性不高

贫困是一个相对概念, 地方基层组织在对贫困生认定的过程中,其依据的是一种相对的标准,即地方基层组织开具的证明文件只能证明该生在当地是贫困的。 由于中国的区域间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性,同一地区的城乡差距不平衡性也大面积存在,所以该生在学校是否属于贫困生还有待商榷。另外,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贫困生认定工作主要是依据学生提供的家庭贫困证明,这就意味着这份证明要有绝对的真实性和权威性,而现实情况是:各地基层组织开具家庭贫困证明随意性较大,一些非贫困学生因为家里有较广的人脉关系可以轻易地开具贫困证明,而一些真正贫困的大学生可能因为不了解流程或者没有相关的人际关系却无法开具证明。这样的贫困证明就会影响高校的贫困生资助工作,使得真正的贫困生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国家对他的帮助,而非贫困生却在享受着不属于他的资助,造成有限资源的浪费。

(二)贫困生的主体性作用不够

一方面,部分贫困生缺乏自救意识、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只希望获得减免学费、助学金等无偿资助,而不愿意助学贷款,不愿意努力争取奖学金、校内外勤工助学,滋生“等、靠、要”等消极心态。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不太重视对贫困生“自救”工作的开展,资助过程中很少同时强化贫困生的自救意识和贫困生自助能力的培养,很少给无偿资助设定一定的义务和条件,很少让贫困生去认识和践行“有权利接受政府资助,也有义务努力争取自助自救”这一原则,也很少充分发挥贫困生的主体作用,很少创设平台让贫困生积极参与到资助工作的全过程,发挥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

(三)资助缺乏针对性并且资助形式单一

资助工作中由于绝大多数高职院校资助力量不足和对资助工作功能认识不深刻,在物质帮扶或精神帮助、心理教育、学业发展、能力提升等贫困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方面, “一人一资助档案”的针对性不够。另外,大部分贫困生在知识面、交际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不足,因而压力很大。这使得一些贫困学生很难较好地适应高校的学习生活。虽然国家、当地政府和高校对贫困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帮扶政策,但一般都是重视经济帮助轻精神帮扶和资助育人,缺乏对贫困生人格教育、能力培养、视野拓展、成才激励等多层次需要的关注,贫困生多层次需要得不到解决,这也制约他们顺利毕业并成长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劳动者。

二、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对策研究

通过对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现状的分析可知,我们如果想顺利解决高职院校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就要在原有资助政策基础上采取新举措,在资助工作中坚持以物质帮扶、精神帮助及能力培养等相结合、多元化助学的工作思路,努力做到“应助尽助、因人而助、育人为本”,实现服务贫困生成长成才和全方位健康发展的目标。

(一)完善贫困生认定体系,对贫困生档案库进行动态管理

完善现有的贫困生认定体系,将学生的个人消费状况、家庭收入水平、家庭所在地经济水平、学校所在地的经济水平综合起来考察,建立一套以观测学生在校期间的个人消费情况为主,学生提供的家庭贫困证明为辅,家庭所在地经济水平和学校所在地的经济水平相结合的认定体系。充分发挥由班干部、同学、辅导员等组成的认定小组的作用,采用座谈、走访、班级评议等方式,基本确定该生是否为贫困生。此外,贫困生是一个动态概念,工作中要重视贫困生档案库,及时更新信息,定期维护,实施动态管理。

(二)强化贫困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其自我教育

完善受助贫困生的管理制度:明确受助贫困生的权利和义务;建立动态的准入和退出制度;建立勤工助学奖励制度等,使贫困生在接受经济资助的同时,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提高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强化贫困生自助能力,可以组织贫困生参加服务学校或社区的公益性活动,将完成一定的公益活动次数规定为申请资助的条件等(新生入学申请除外),创设贫困生回馈社会的平台,让他们在活动中体现自身价值。

(三)资助措施量身定做,采用多种资助形式

高职院校贫困生来自不同家庭,其家庭背景、成长历程不同、心理素养和适应能力不同。因此,工作中要针对贫困生贫困程度、综合素质等的不同情况设计因人而异、量身定做的资助措施,以提高资助成效。另外,贫困生可能既有物质生活的匮乏和困难,也包括由此引起的在心理、精神、能力、社会关系等方面自身素质的欠缺,并导致其未来发展受到制约。因此,资助工作要借助多种资助形式,融“经济资助、精神帮扶、心理疏导、学业指导、能力培养、行为引导”于一体,充分挖掘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增加资助工作育人附加值。

[1]潘美英.基于发展性理念的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路径研究[J].前沿,2013(06).

[2]陈健.高校贫困生认定、资助体系评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01).

(作者单位: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轮机工程学院)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