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动态

2016-02-13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16年2期
关键词:智库期刊

信息动态

《智库理论与实践》创刊号首发式暨智库建设学术座谈会会议报道及专家观点

2016年2月28日,《智库理论与实践》创刊号首发式暨智库建设学术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局长周德进、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任黄向阳、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庆葆,以及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张凤出席首发式并致辞。国内知名智库专家学者出席了首发式。会议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副主任、期刊主编刘细文主持。

周德进对《智库理论与实践》的成功创办表示衷心祝贺,对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和南京大学的联合努力表示高度肯定。周德进宣读中国科学院白春礼院长的创刊寄语,希望本刊面向国家新型智库的需求,探索解决新型智库建设中面临的各种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方案,成为支撑我国智库发展的智库。

黄向阳代表期刊第一主办单位致辞。他对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对《智库理论与实践》出版表示衷心祝贺。在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中科院“四个率先”行动背景下,《智库理论与实践》与南京大学强强联合,经过一年紧张筹备和竞争性赛跑,终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正式批准。《智库理论与实践》得到了中科院白春礼院长和李静海副院长的高度重视,得到了海内外同仁的大力支持。希望期刊立足前瞻性、针对性和储备性研究,吸引越来越多的智库学术界专家分享学术见解、研究成果和最佳实践,成为思想交流的重要平台,为推动我国新型智库发展贡献力量。

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庆葆代表期刊第二主办单位致辞。朱庆葆副书记表示,南京大学与中科院具有深厚的合作发展渊源。南京大学提出学科建设驱动和新型智库建设驱动的“双力驱动”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思路,并倡导面向需求、问题导向的协同创新的智库运行模式。期望通过《智库理论与实践》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加强顶层设计,使我国智库建设与发展上水平、上台阶,成为智库研究的高端平台和学术高地,提升中国智库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张凤对《智库理论与实践》的创刊表示祝贺。她介绍了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并祝愿新刊在智库研究中不断取得创新成果,为国家高端智库的发展和中科院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作出贡献,成为智库研究的知名品牌。

随后,期刊编辑部核心领导团队介绍了期刊发展的各项关键问题。

副主编孙建军阐述了期刊定位、智库类刊物出版的意义。他表示,智库建设首先要注重前瞻性,依托强大的机构资源和评审资源;期刊运营要体现理论、实践和成果三位一体;智库研究要重视理论发展先进性与中国特色人文科学发展理论基础,与政府需求关联关系,突出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的有机结合,实现中国价值与中国规范。

执行副主编初景利介绍了期刊的创刊背景与未来发展规划,并感谢各界同仁对本刊诞生的积极贡献。此外,期刊采用国际一流的办刊理念和技术,包括结构化文摘、OA开放,读者能第一时间获取全文。

副主编张志强介绍了2016年期刊选题计划。他欢迎国内外智库同仁不吝将研究成果、实践经验撰文并赐稿,推动期刊成为智库研究的旗舰刊物。

与会专家的主要观点摘要如下(按照专家发言顺序):

王佳宁(重庆智库 理事长)

第一、期刊导向,即期刊在建设以及发展过程中试图引领什么;作者导向,即作者想表达什么,这两个立场导向应该有交集。关于期刊立场,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应该成为智库办刊的指引。期刊应明确办刊诉求、作者诉求,内容不要重复各媒体上零散的东西。

第二、动员各类新型智库为期刊发展贡献力量。加强中科院与南京大学的合作,做好代表性智库的统计。

第三、努力提升期刊公信力和传播力。关注中国新型智库建设的轨迹和特色;与重大公共决策和战略问题呼应,与中央和国务院的政策相吻合,新型智库的抓手和落脚点就是公共政策战略问题。

武夷山(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副院长)

第一、坚持稿源开放性。大胆发表一些可能有争议的观点和大胆启用稿源,最大化吸纳优秀作者,从而真正能为决策者提供智力支持。

第二、采取各种方式扩大刊物的影响力。精选一批赠送对象长期赠送刊物(也许更好的方式不是赠送整本刊物,而是抽印本),并不断设法了解其反馈。

王文(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 执行院长)

利用信息技术和21世纪公众传媒平台提升期刊知名度和影响力。开通《智库理论与实践》微信公众号,把统计、计量分析做成易传播的内容。

柯银斌(察哈尔学会 秘书长)

第一、期刊要有将理论与实践联接和沟通的东西:案例和评论性文章。

第二、案例研究对象的选择:欧美国家最近十年兴起的国际化、网络化的新型智库很小但影响力很大,这类智库可学性很强。

第三、2016年选题的计划和重点,应关注中国发展智库面临最大的几个问题:智库与政府、智库与媒体、智库与学术研究机构和智库与企业四方面的关系。智库建设除了人才培养,最重要的是如何获得经费支持,应作为重点之一纳入选题计划。

沈进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研究员)

第一、祝贺期刊在新年开始创刊。

第二、智库是新生群体,各地认识和发展水平不一致,所以除了关注高端智库,也要关注各地智库的统计介绍、带动整体发展。做历史资料收集和整理,特别关注国外没有的新内容。

第三、刊物的引领方向与国家的顶层设计相吻合。增加一些中央文件内容;做中国智库发展的大事记。

第四、为学术观点提供讨论空间。学者的观点,往往先在学术界讨论,数年或数十年以后才能形成国家政策,如“一带一路”。期刊要为探讨性、超前性的文章留有余地。

李国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 副所长)

第一、本刊有两个特点:一是专门的智库学术性刊物,二是强强联合,体现了开放建设。

第二、我国智库的发展需结合国情,使智库能真正服务决策、引导社会,重点应围绕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明确智库的主要功能,明确重点和针对性,使其健康发展。探索中国智库建设方式,建设好体制机制。

第三、本刊可包含智库对经济社会国家建设发展的观点发布,如科技创新、高校建设领域的重要观点和思想。

第四、在新媒体时代,祝愿本刊出版能力、传播能力和公信力不断增强。

何海燕(北京理工大学国防科技创新与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 执行主任/院长)

第一、本刊除了面向高端,还要面向高校基层学者、培养年轻人。基层研究人员如果形成短小精悍的政策建议被国家采纳,会发挥重要价值,但是苦于不会提炼问题、表达对策措施。希望本刊能提供宝贵的例文示范。

第二、促进军口与民口融合。军队系统的改制非常需要新思想的指导和引领。如果我们的民口声音能对其产生影响,那将意义深远,促进军民融合的落地实现。

苗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 执行秘书长)

第一、《智库理论与实践》不仅是一本杂志,而且是一个学术研究的平台,也是这个行业的基地。它串联起来是学术研究的谱系,学术论坛、培训等各种内容都可以关联,把这个行业真正凝聚起来。

第二、案例研究非常值得做。国外成功案例值得纵向和横向深入研究,如哈佛商学院和好的国际商学院,通过案例研究深入剖析智库成功的模式。选择国内成功的智库案例,翻译并向海外宣传,以提高中国智库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排名。

第三、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作为民营智库,历经8年实践探索,特别关心融资、人员的配置与选题问题:理事会遵循国际智库的运作模式;融资来源多方面;作为社会智库,选题主要定位在体制内的智库过去很少做、没有精力做,但是中央和公共决策所需的内容。

钱再见(南京师范大学强化培养学院 院长)

怎么样向权力说真话?智库的发展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进步体现和现实需要。国家治理要考虑到法治、民主、透明、问责。如果治理体系确实有这样的框架,智库的春天才真正来临。

第一、在治理框架上,政府要成为看得见的政府。政府如果看得见,基层数据来源可靠,我们才能对其研究提出建议,才有讲真话的可能和基础。信息公开、政务公开,是智库发挥作用的基础。

第二、政治需要科学,官员需要专家,社会发展需要智库。在人才培养当中,应该有针对性地培养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考虑跟智库嫁接。

第三、智库需要问责体系,形成靠得住的智库咨询产品和信得过的专家。

第四、在问责体系当中,智库要有勇气和底气讲真话。

谢光锋(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 处长)

第一、利用智库思维,将学术期刊功能(传承思想、交流学术、指导实践、培养人才)与智库功能(出思想、聚人气、聚民意、育人才、提方案)结合起来。

第二、使研究者与决策者能够有所结合,使研究成果发挥效果,必须使决策者能注意到。

第三、使综合性和专门化有所结合。智库范围非常广泛,要有比较大的影响,最好有专门的深入研究和特色。如策划若干个专题,每年召开有话语权、引领性的学术研讨会,将专家队伍聚集在刊物周围。

王斯敏(光明日报智库版 主编)

第一、祝贺和肯定办刊团队。在策划刊物之初,就体现了开门办刊、虚怀若谷的精神。对本刊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第二、“一报一刊”可以有更多合作。一些有情怀、有追求的智库在走“抱团出海、联合作战、智库联盟、智库网络”的道路。我们可以考虑在智库发布和展示平台方面,以“一报一刊”为起点、为龙头,构建起这个网络。

第三、团结与培养人才。我们的平台不仅服务于领军和核心人物,也面向迫切需要成长的人才、为其提供锻炼与提升机会。这是期刊与智库共同的需要,双赢。

第四、除了对策措施等实用内容,还要有思想价值取向(智库自身蕴含的价值内涵和理念),不放弃学术追求上的家国情怀、奉献精神、成就梦想的志向。

王延飞(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教授)

第一、期刊定位,是学术交流平台,而非教育训导,不给大家定调。

第二、区分智库研究成果和产品的关系。期刊主要交流智库研究成果,而不是智库产品的呈现平台。

第三、营造多样性的研究生态。不对学术刊物加限定,而是通过多样思想争鸣来帮助探索中国新型智库建设的道路。

李会明(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研究员)

第一、做好智库的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增强政治性、战略性、前瞻性和开放性。

第二、希望《智库理论与实践》可以做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可靠的中间人或者代理人。

马岩(新华社瞭望智库海外研究中心 主任)

第一、网络技术对智库的颠覆性影响。最近摩根大通研究所成立,摩根大通银行把所有大数据公开(去掉个人信息)作为国家决策服务的系统,是一个利用技术进步来颠覆决策系统的案例。互联网是去中心化产物,未来“90后、00后”,以及新生力量的想法,统计计量方法不一样。哪些东西是得民心和得民意的,哪些东西是有群众基础的,互联网上的科技决定了民意或者民心所向,成为舆论决策系统、也是舆论监测系统。媒体需要做以科技为中心的传播力量,以科技为中心的思想市场培育。

第二、“小而美”的智库可能对体制内的智库造成很大冲击。如CGE智库(由IBM前CEO领队),专门做“小而美”的智库。可能未来中国的思想市场潜力就出自这些小而美的智库。

(本刊编辑部整理)

猜你喜欢

智库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期刊问答
期刊问答
期刊征稿进行时
微智库
微智库
微智库
微智库
智库能为我们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