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16-02-13马国忠米文勇刘晓东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16年4期
关键词:分色质量检测

马国忠,米文勇,刘晓东

李忠,符瞰,夏启斌

李勇,汤勇,肖博武,等

高军,李学伟,张建,等

林杭,曹平,赵延林,等

余琨,史禔,王日初,等

蔡振兵,高姗姗,何莉萍,等

王殿海,马东方,陈永恒

邓星桥,王进戈,张均富,等

唐意,顾明,金新阳

刘同宦,蔺秋生,姚仕明

刘翠容,姚令侃

姚令侃,邱燕玲,魏永幸

苏成,陈兆栓,徐郁峰,等

林伟伟

魏明,靳文舟,孙博

杜志刚,潘晓东,郭雪斌

叶为民,钱丽鑫,陈宝,等

周玉民,谈至明,刘伯莹

栗茂林,王孙安,梁霖

刘小民,许运宾

谢增,刘吉轩,刘超群,等

李彬,王文杰,殷勤业,等

管会生,高波

王超,郭九霞,沈志鹏

张洪海,胡明华

林川,冯全源

郭烈,高龙,赵宗艳

朱德庆,翟勇,潘建,等

高波,王峥峥,袁松,等

刘学增,周敏

周智勇,陈建宏,杨立兵

王新民,赵彬,张钦礼

聂海宽,张金川

陈静,孙林夫

鲁恒,李永树,李何超,等

姜桂艳,李继伟,张春勤

戢晓峰,刘澜,吴其刚

王平,陈嵘,陈小平

张显库

刘成龙,杨友涛,徐小左

王正彬,杜文,吴柏青,等

韩光赫,倪明龙,曾庆孝,等

陈坚,晏启鹏,杨飞,等

姚锡凡,金鸿,徐川,等

王钧,邬丹,郑文忠

柯世堂,赵林,葛耀君

于振中,闫继宏,赵杰,等

胡琼,卢锦

练松良,李建斌,杨文忠

孟德建,张立军,余卓平

顾明,匡军,韦晓,等

吕西林,陈云,毛苑君

顾明,张正维,全涌

刘黎萍,胡晓,孙立军,等

龙文,梁昔明,龙祖强,等

董陇军,赵国彦,宫凤强,等

宋晓华,祖丕娥,伊静,等

丁春生,邹邦文,缪佳,等

穆鹏程,殷勤业,王文杰

谢桢,付立军,肖飞,等

陈皓勇,文俊中,王增煜,等

张杨,厉彦忠,谭宏博,等

张卫华,李艳,宋冬利

黄润秋,王运生,裴向军,等



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民航系统安全的多层次模糊评估方法

马国忠,米文勇,刘晓东

摘要:为对民航系统进行安全性评估,建立了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计算民航系统的管理安全度和由飞行、航空保障、维护与维修3个子系统安全度组成的人-机-环境安全度,在此基础上得出系统的综合安全度。系统的安全度被划分为5个等级,当综合安全度小于4时,表明系统并没有达到较好的安全状态。通过对评估数据的分析,可找出其中被评以很差、差或对一般的隶属度较大的因素,分析问题所在,并加以整改。 在不同温度及超声辐射条件下,用NaCl溶液浸泡天然沸石来对其进行表面改性,以强化其对氨氮的吸附。应用静态吸附法分别测定了氨离子在天然沸石和美国产Champion、中国台湾产AZOO沸石和改性沸石上的吸附离子交换等温线,并探讨了溶液pH值、焙烧温度和浸泡方法对沸石吸附氨氮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沸石吸附氨氮的最佳pH值范围在3~9之间,吸附过程以离子交换作用为主;高温焙烧会引起沸石脱水,从而导致孔壁坍塌,使沸石孔径增大,比表面积减小,降低了对氨氮的吸附交换能力;经98℃ NaCl溶液浸泡后,沸石中Na+的含量增加,沸石对氨氮的吸附交换容量明显增大,超过了美国产Champion沸石和中国台湾产AZOO沸石。 对直齿微沟槽铜热管的高速充液旋压拉拔成形加工机理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微沟槽高速充液旋压成形的几何模型,通过实验发现:微沟槽的加工包括挤压和成形两个阶段;影响微沟槽成形的主要因素包括多齿芯头几何参数、芯头位置、减薄量、拉拔速度、旋压器转速和工作温度等;通过控制挤压深度、进给量、芯头形状与位置等,可加工出不同形状、不同深宽比及不同壁厚的微沟槽;高速充液旋压加工微沟槽在生产上具有可行性,其材料利用率和生产效率高,成本低廉。 在研究传统图像匹配方法和分色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模板匹配的图像配准算法。在将标准图像和待测图像分别分色的基础上,采用序贯相似性检测算法对各色灰度图像分别进行模板匹配,并根据匹配数据,对图像进行平移、缩放及旋转操作,使两幅图像能够在空间上配准。实验表明,算法的效率和精度与采集设备的分辨率、模板选取以及匹配区域大小等因素有关,与传统图像配准算法相比,效率和精度分别提高了30%和35%以上,不仅满足了彩色精密印刷品质量检测的要求,而且还可应用于其他图像快速配准的过程中。 为了在Hoek-Brown准则中实施强度折减法,并使其得到的结果与Mohr-Coulomb准则中强度折减法得到的结果等效,首先,通过理论推导确定Hoek-Brown准则参数m,s,σci与黏结力c和内摩擦角φ之间的关系;然后,进一步得到在Hoek-Brown准则中实施强度折减法时,m,s和σci的折减系数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最后,由FLAC3D软件建立计算模型,采用所确定的折减方法计算边坡的安全系数,并将该结果与Mohr-Coulomb准则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参数m,s和σci的折减系数须满足一定关系,强度折减法在Hoek-Brown准则和Mohr-Coulomb准则中得到的安全系数的差别为3.54%,差别微小,从而验证了所确定的折减方法的可靠性。 采用GLEEBLE-1500热/力模拟机在变形温度为423~723 K,应变速率为0.01~10 s-1,最大变形量为60%的条件下对铸态AZ31镁合金进行热/力模拟研究,并结合热变形后显微组织,分析合金力学性能与显微组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应变速率和变形温度是影响变形激活能的关键参数:当变形温度一定时,流变应力和应变速率之间呈线性关系,合金的变形激活能在523~573 K时变化不大,而在大于573 K时增大较快,可用包含Arrheniues项的参数Z描述AZ31镁合金热压缩变形的流变应力行为。 在新型扭动微动试验机上,进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与Ф40 mm GCR15钢球在扭动角位移幅值为0.5°~10°和法向载荷为100 N的扭动微动试验。在摩擦动力学行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材料磨损机理。结果表明,PMMA存在有平行四边形和椭圆两种T-θ曲线;低扭转角时,T-θ曲线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从平行四边形向椭圆形发展;大扭转角时,T-θ曲线始终为平行四边形。PMMA的扭动微动磨痕沿半径方向,可依次分为黏着区、微裂纹区和剥落区。在低角位移幅值(θ≤2.5°)时,扭动微动损伤较轻微;随角位移幅值的增大,黏着区变小,损伤加重,表面出现纺锤状剥落坑自中心呈放射状分布,其尺寸随角度增大而变宽。对磨屑的GPC分析结果表明PMMA在扭动微动条件下分子量变小,PMMA扭动微动的磨损机理主要为剥落与表面裂纹。 为寻求主支路交叉口设置信号的临界流量依据,以可插车间隙理论和排队论为基础,用概率分析法证明了将多股主路车流看作一股车流的可行性,建立了主支路交叉口的平均延误模型。从交通效率的角度出发,对比交叉口信号设置前后的平均延误时间,针对常见的3种无信号交叉方式,得到了不同临界间隙下设置信号的临界流量曲线,为主支路交叉口的信号设置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获得无侧隙双滚子包络环面蜗杆三维真实啮合齿面,基于空间啮合原理建立了无侧隙双滚子包络环面蜗杆传动的数学模型,推导了蜗杆传动的齿面接触螺旋线方程。该方程与Pro/E软件结合,获得无侧隙双滚子包络环面蜗杆的真实啮合齿面。在此基础上将利用Matlab软件计算得到的蜗杆接触线与Pro/E软件拟合得到的蜗杆齿面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蜗杆齿面拟合精度由蜗杆齿面接触螺旋线条数决定,当螺旋线为9条时,所获得的齿面反映了蜗杆的真实啮合齿面,拟合精度达到0.001 mm。 基于结构随机振动理论,考虑了结构振型耦合以及风力相关性的影响,推导了偏心超高层建筑弯扭耦合风振计算公式。利用风洞试验获得的脉动风力数据计算了矩形截面偏心结构的风振响应,从舒适性角度研究偏心位置和截面厚宽比对结构风致振动加速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建筑短边迎风且刚心和质心在顺风向偏离时,风振响应显著增大。 选取长江上游干、支流主要水文站为代表站,根据水文泥沙观测资料,对三峡水库进出库水沙特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对比分析各站三峡工程蓄水前后年径流量、年输沙量、年均含沙量等水沙特征值的变化特性。另外,运用小波分析的多分辨率功能,对朱沱、寸滩和宜昌站1950—2008年年径流量时间序列资料进行了多时间尺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入库水量与多年平均值比变化不大,但来沙量明显偏少;在过去50多年的时间内,长江上游干流河段年径流量时间序列比较一致地以12年为主周期进行丰、枯变化,目前,长江上游来水仍处于相对偏枯的年份。 研究了典型堵河事件,提出了泥石流堵塞大河的特点:存在全堵、壅堵和局部堵塞3种堵河模式;局部堵塞是最普遍的堵河形式;高速水流冲刷异岸,或迫使主河改道而成灾是泥石流局部堵塞大河的主要成灾模式之一。针对这种成灾模式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主河在不同堵塞系数时的水流流场,基于信息熵原理分析主河流场有序度,得出当堵塞系数R为0.80~0.90时,主河流场熵值急剧下降,且此时流速也大,把堵塞系数R>0.80作为泥石流局部堵河异岸受灾判据。通过岷江流域银杏至映秀段泥石流堵河实例验证,表明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泥石流局部堵河异岸受灾判据可行,为制定泥石流堵河灾害减灾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国家十二五西部深度开发战略的实施,从青藏高原东缘进藏的高等级道路建设已开始分步启动,有关全线控制性问题与相应关键技术的研究急待开展。介绍了青藏高原东缘进藏交通廊道的概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横跨南北平行岭谷地形的选线设计、海洋性山谷冰川的长程威胁、过断层蠕滑变形带的线路工程设计等我国高等级道路兴建遇到的新问题。最后,以鲜水河方案book=36,ebook=40为例,提出了个体工程布置采用简易工程减少工程损失,方案比选采用期望年换算工程运营费的地震风险调控程式;针对深切峡谷沿河线沟谷灾害链风险,建议采用沿河线走高位的风险绕避策略,从而建立了基于选线设计宏观决策层面的特大灾害风险调控策略框架,可供东缘进藏髙等级道路建设以及康定至林芝段的方案论证参考。 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及其所处的环境存在大量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其收缩徐变效应具有明显的随机性。常用的随机分析方法(如摄动随机有限元法和蒙特卡罗法)很难直接应用于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收缩徐变效应的随机分析。为此,文中提出了以响应面拟合技术和蒙特卡罗试验为基础的响应面—蒙特卡罗法,得到了单个计算参数引致的收缩徐变效应的标准差,以评估该参数对收缩徐变效应的影响程度。在随机分析的基础上,引入区间估计的概念,获得了收缩徐变效应在不同置信度下的置信区间。将所提出的概率分析方法应用于广州绕城公路甘竹溪大桥,所得结果验证了文中方法的有效性。 采用现有的Hadoop默认数据放置策略时,若本地数据副本失效,从远程结点上恢复数据需要耗费大量数据传输时间,且随机选取数据放置结点可能会影响数据放置的负载均衡。为此,文中提出一种改进的数据放置策略。该策略基于结点网络距离与数据负载计算每个结点的调度评价值,据此选择一个最佳的远程数据副本的放置结点,从而既能实现数据放置的负载均衡,又能实现良好的数据传输性能。在Hadoop平台上实现了所提出的数据副本放置改进策略,结果表明,与系统默认策略相比,文中提出的策略不仅可以改进数据放置的负载均衡,而且可以减少数据副本放置的时间。 为避免交通拥挤等突发事件干扰车辆正常、按时地完成某班次,从而造成公交车辆调度方案失效,需编制一个具较高可靠性的方案以适应环境变化。文中将区域公交车辆调度问题视为“部分班次被某车辆完成”的集合划分问题,假设不确定因素引起车辆延时完成某班次的时间服从正态分布,首次引入公交车辆调度方案的可靠度概念,考虑站场容量等约束因素,研究一类以车辆使用费用最少为第一目标和公交车辆调度方案可靠度最大为第二目标的多目标规划问题;再用约束法将第二目标变为约束条件,使该问题转化为单目标规划问题,设计求解问题的改进遗传算法,根据问题特征定义染色体编码、适应度函数、产生初始种群的启发式算法、交叉和变异操作等;最后,通过一个算例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正确性及有效性。 利用EMR-8B眼动仪系统,对公路隧道进出口50 m范围驾驶员的瞳孔变化进行了试验研究。比较研究了各种试验条件下瞳孔反应的差异性,在大量试验基础上,建立基于驾驶员瞳孔面积变化速度及持续时间的行车安全评价指标:当瞳孔面积变化速度超出﹣6~4 mm2·s-1范围,且持续时间大于0.2 s时,行车不安全;反之则安全。并将该指标应用于隧道进出口行车速度的安全评价。 采用水汽平衡法和渗析法吸力控制技术,借助压汞仪法(MIP)和环境扫描电镜法(ESEM)等试验手段,在自由和侧限状态下,试验研究了被确定为我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首选缓冲材料的高庙子膨润土水化过程中的微观结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侧限条件与土中吸力对于高压实膨润土水化过程中的微观结构变化影响明显。在高吸力范围(3~309 MPa)内,无论是处于侧限还是自由膨胀状态,高压实高庙子膨润土的含水量随控制吸力变化不大,且2种状态下数值基本一致;而当吸力低于3 MPa时,尤其是当吸力小于1 MPA时,处于不同状态下的土样中,含水量随吸力的变化特征出现了明显的差异。从微观上看,随着控制吸力的降低,自由膨胀状态下,大量的水进入了集合体间的孔隙(大孔隙)中,压实膨润土的体积膨胀主要来自于集合体间孔隙(大孔隙)的膨胀;侧限状态下,内部膨胀力逐渐积累,集合体间的孔隙(大孔隙)被压缩,较小孔隙的数量不断增加,压实膨润土中的孔隙大小趋于均一化。 将车辆简化为1/4车模型,路面结构视为地基梁或地基板,建立车-路耦合动力学模型;通过引入动态接触算法,采用直接积分法求解,比较了车-路耦合动力学模型与静力模型结果的差别;讨论了两种模型在车辆非悬挂系质点垂向加速度、车-路耦合作用力、路面板动弯沉、动应变、接缝嵌缝料剪切应变和接缝传荷效率等的异同。结果表明,两种模型的非悬挂质点垂向加速度、车-路耦合作用力、路面板动弯沉和接缝嵌缝料剪切应变等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在动应变及接缝传荷效率等方面有一定差异;地基板模型可很好地模拟移动车辆作用下混凝土路面结构的动态响应,而地基梁模型可高效地用于路面结构的接缝传荷、嵌缝料振动模拟。建立的模型可用于水泥混凝土路面动态响应分析和路面性能评价。 针对早期故障微弱特征难以提取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非线性流形学习的滚动轴承早期故障特征提取方法。在由时域指标和小波频带能量组成的原始特征空间中,结合局部切空间排列学习算法的特点,采用散布矩阵分类测度指标,实现了局部邻域的优化选取,从而提取出最优的敏感故障特征。通过实例应用,表明该方法有效地克服了主分量分析和非线性核主分量分析方法的不足,提取的融合特征敏感性更好,从而提高了故障模式的分类性能,实现了轴承的早期故障诊断。 为了保障罐车的运输安全,针对罐车罐体内液体的动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基于欧拉-欧拉多相流模型对罐车在公路制动和转弯过程中罐体内液体的晃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改进罐车转弯时横向离心力的施加方式,建立了一种更为准确的罐车运动物理模型,同时分析了充液比、刹车速度和转弯半径对罐车罐体运动状态的影响,并提出了一种数值计算方法。模拟结果表明:罐车制动时在行进方向上的受力随充液比的增加非线性增大,随减速度的增大线性增大;罐车转弯时所受的横向稳定转矩随充液比的增加线性增大,随转弯半径的变化非线性变化。所提方法可以计算获得罐车转弯过程中的最小临界转弯半径,这对于保证罐车的安全运行,尤其是装有化学试剂的罐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针对以往在架空输电线路分裂导线扭转刚度研究中存在计算误差较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计算分裂导线扭转刚度的新方法。首先通过分析分裂导线扭转运动所引起的子导线长度变化,推导了子导线在扭转时的实际张力计算公式;然后针对一个档距的任意分裂导线进行力学分析,除了考虑到以往研究中所涉及的一些影响因素之外,还特别考虑了线路弧垂和线路两端高度差的影响,最终导出了分裂导线扭转刚度的一般计算公式。所推导的计算公式较清楚地描述了各种参数对扭转刚度的影响规律,并且通过确定这些参数能够直接计算得到扭转刚度数值。通过与实测值的比较表明,对于不同的分裂数、档距长度等参数的分裂导线,其扭转刚度计算结果均有较高的精度,证明了该计算公式的有效性和适应性。本研究为进一步分析和防治架空输电线路分裂导线舞动提供了新的手段。 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WSN)中数据传输低能耗的需求,提出了一种节点协作的节能路由传输(ECGR)算法。该算法由以下2个方面构成:在物理层,WSN根据数据包循环冗余校验功能获得能够正确解包的节点,然后利用竞争选取算法推举出簇头节点,并通过与簇头节点进行信息交换,形成协作节点簇,从而进行协作发射信号,最终实现多节点分集增益;在网络层,协作节点簇利用基于地理位置信息路由算法,促使数据包始终向目的节点路由,避免了数据包路由向其他方向扩散。与其他同类算法相比,ECGR算法不仅增加了节点簇的传输距离,而且降低了网络整体能耗,并将能耗平衡分布于诸多节点,进而延长了网络寿命。仿真实验表明,当节点密度为0.03时,历经400次仿真,ECGR算法的节点存活率比基于地理位置的路由算法提高了70%。 为给盾构选型、设计提供理论参考,通过对刀盘扭矩构成因素的全面分析,建立了刀盘扭矩估算的理论 模型,导出了各扭矩分量的计算公式,并通过实例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研究结果表明,刀盘背面的摩阻力扭矩和刀盘开口内土体的剪切阻力扭矩是不能忽略的因素。 为快速准确地预测民航飞行航迹,提出了基本飞行模型的概念。按飞行阶段特点用基本飞行模型构建水平航迹、高度剖面和速度剖面,根据航迹特征点的飞行状态信息(位置、高度、速度和航向)拟合生成完整的4D航迹。离场程序仿真算例与实际飞行数据比较表明,基本飞行模型航迹预测方法可以快速得出航迹特征点和到达航迹特征点的时间。 综合考虑空中交通管制、航空公司和机场因素,研究了多跑道降落航班的协同调度问题,以实现安全、公平和高效的空中book=39,ebook=43交通管理战术决策。提出了采用协同航班调度策略和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模型以安全性为约束,以总延误成本和空中交通管制员管制负荷最小、航空公司之间尽量公平为优化目标,用多目标遗传算法求解。算例仿真结果表明,用该文算法得出的最优方案与FCFS算法结果相比,因延误造成的总成本损失减少了61.4%,并使延误损失在各航空公司间的分配更加均衡。 为寻求更有效的信息共享策略,分析了粒子群优化(PSO)算法的信息共享机制及由粒子个体最优位置构成的平衡点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以标准PSO算法为原型,提出了4种使用不同信息共享策略的PSO算法,并用5个经典测试函数测试、比较了它们的性能。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前2种信息共享策略可以明显改善PSO算法的性能。基于PSO算法的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给出了一个好的信息共享策略应满足的条件:粒子应有选择地共享邻域个体的信息,以保证粒子群的平衡点具有良好的质量与多样性,同时又不过于随机地变化。 为提高城市交通环境下车辆主动安全性,保障行人安全,提出了基于车载视觉传感器的行人保护方法。利用Adaboost算法实现行人的快速检测,结合Kalman滤波原理跟踪行人,以获取其运行轨迹。该方法利用离散Adaboost算法训练样本类Haar特征,得到识别行人的级联分类器,遍历车载视觉采集的图像,以获取行人目标;结合Kalman滤波原理,对检测到的行人目标进行跟踪,建立检测行人的动态感兴趣区域,利用跟踪结果分析行人的运行轨迹。试验表明:该方法平均耗时约80 ms/帧,检测率达到88%;结合Kalman滤波原理跟踪后,平均耗时降到55 ms/帧,实时性较好。 针对某种超微细粒贫赤铁矿难选的特点,开发了煤基直接还原-磁选新工艺,制备出高品位铁精矿。采用预热团块煤基直接还原工艺制取高金属化率的直接还原团块,经磨矿-磁选,得到高品位高金属化率的铁精矿,从而为开发利用微细粒嵌布复杂低品位铁矿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对还原温度、还原时间及C与FE质量比等条件的优化,得到金属化率93.72%的还原矿,经三段磨矿-三段磁选得到FETOT为69.54%,金属化率为98.01%,且有害杂质含量少的铁精矿。该工艺所得的高金属化率的铁精矿可直接作为转炉炼钢的原料。 在对都汶(都江堰—汶川)公路高速路段18座隧道进行震害调查的基础上,系统描述了隧道的各种震害形式,分析了震害产牛的原因,并对隧道震后修复原则提出了相应的建议。震害表明:地震引起隧道破坏的外因,除地震动外,还有坡面失稳和断层错动引起的灾害。研究结果口I供隧道抗震设计、灾后恢复重建和有关规范的修订参考。 引进小生境技术、种群迁移以及增加杂交个体之间的海明距离对自适应遗传算法进行了改进,从而建立了改进的自适应遗传算法,改善了传统的遗传算法局部收敛和早熟的现象,大大加快了全局搜索的速度以及搜索全局最优解的概率。工程实例表明:提出的改进自适应遗传算法应用于岩土工程的位移反分析具有搜索速度快、精度高等优点;同时对初始种群的形成方式、种群规模以及最大杂交概率、最大变异概率进行了参数分析。 对真三维环境下地矿工程三维立体模型的构建进行研究;采用分形插值算法即改进的中点移位法建立地形模型;建立基于TIN和ARTP的三维数据模型;利用项板中心线加巷道断面法实现开拓系统的三维实体建模;基于线框法及块段法分别构建矿体的表面模型及内部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改进的中点移位法,提高了细分过程的平稳性,使整体形状容易控制;顶板中心线加断面法容易实现,建模速度快,效果较好;线框构模法与块段法相互结合可用于精确表达矿体的边界形态及内部属性。 建立采矿方案综合评判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的基本原理对多种采矿方案进行综合评判优选。在评判优选过程中,综合考虑影响采矿方案的动态、静态、定量、非定量指标,如技术、经济指标及采矿地压控制程度等;将待选择方案指标转换成隶属度矩阵,通过层次分析法得到各因素权重向量,从而建立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利用模糊数学原理计算出各方案基于影响因素的综合优越度。以新桥硫铁矿为例,得出待选采矿方案的优越度分别为96.0%,80.4%和86.5%,从而确定第1种方案最优。 对不同类型盆地内页岩气藏的页岩特征、深度、压力、天然气成因、裂缝、含气饱和度及气藏模式等气藏特征进行分析,对我国相似构造演化、相似类型盆地页岩气成藏条件进行类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江南-雪峰隆起北缘、鄂西及塔里木南缘等早古生代前陆盆地,准噶尔盆地周缘、“钦防海槽”和“十万大山”等晚古生代前陆盆地,扬子板块南北两条前陆盆地带等中生代前陆盆地以及塔里木、四川和鄂尔多斯等克拉通盆地都具备页岩气藏发育的地质条件。 为提高复杂网络中重要节点评估的效率和有效性,提出了一种基于节点接近度和节点在其邻域中的关键度评估复杂网络中节点重要度的方法。该方法综合了节点的全局和局部重要性,即在复杂网络中,节点的接近度越大,该节点越居于网络的中心,在网络中就越重要;节点在其邻域中的关键度越大,该节点对其邻域越重要。根据该方法设计了复杂网络中节点重要度评估算法,该算法的复杂度为O(n3)。实例分析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为解决多云雾地区卫星遥感数据难以实时获取的问题,考虑到无人机低空遥感影像分辨率高、灵活性好等特点,探讨了无人机影像的获取及数字处理方法。探讨了影像三维可视化过程,并针对汶川地震灾区重建规划设计的需要,将重建规划设计模型直接引入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环境。实验结果表明:与卫星遥感数据相比,无人机获取的影像在三维可视化中能提供更详细、更丰富的几何和语义信息;采用设计模型与三维地形景观相结合的技术,能实时再现设计成果,避免复杂环境下二维图形带来的思维局限性和片面性,提高设计效果的真实表现力。 为提高城市主干路交通流平均行程时间的估计精度,根据路段上游检测器采集的截面流量,建立了3种BPR(Bureau of Public Roads)修正模型,包括全状态累积流量BPR修正模型、分状态标定的BPR模型和分状态累积流量BPR修正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全状态累积流量BPR修正模型明显优于传统的BPR模型;分状态标定的BPR模型和分状态累积流量BPR修正模型可以进一步提高估计精度,且后者可将阻滞交通状态下的平均估计误差降低至8.05%。 为提取区域路网交通信息,基于物元分析理论提出了道路交通状态的判别方法。将交通状态的判别结果作为决策属性,综合考虑道路等级、时间及交通参数,构造区域路网的交通流特征信息表。用粗糙集方法提取交通流特征。用区域路网交通流特征提取示例验证了提出的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可实际应用于在线交通状态判别和历史数据库的交通信息提取。 基于道岔轮轨多点接触关系,建立了高速道岔动力分析理论,并设计出适合我国高速道岔的相离式半切尖轨平面线型、心轨水平藏尖结构、尖轨短过渡顶面轮廓和弹性均匀的岔区轨道刚度。为解决无缝道岔转换卡阻问题,在考虑长大轨件纵横向协调变形的基础上,研发了适应大伸缩量的转换锁闭机构、既可有效传递纵向力又可保持道岔平顺性的尖轨及心轨跟端结构和适用于有砟和无砟轨道基础的扣件系统。为控制长大轨件转换不足位移,确保道岔的高平顺性和锁闭可靠性,运用有限单元法进行长大轨件及双肢弹性可弯心轨结构的转换设计,研制出新型辊轮滑床台,并优化了转换牵引点布置及其动程设计。 为简化船舶航向保持非线性控制器设计的过程,通过构建Lyapunov能量函数,将设计步骤由2步变为1步,减少了控制器参数的整定数量,避免了非线性控制律对消系统的非线性项。以实际船舶为例,结果表明,采用以上方法设计的非线性简化控制book=42,ebook=46器具有一定的鲁棒性,主要控制指标良好,施舵合理。 为合理布设CPⅢ网的测量网形,确定CPⅢ网中观测值的必要精度,结合CPⅢ网的标准和改进测量网形,采用边角网间接平差的严密精度估算方法,对CPⅢ网的相对点位精度进行仿真计算,并据此确定了CPⅢ网中观测值的必要测量精度:方向测量精度≤±1",距离测量精度≤±(1+1×10-6)mm。研究结果对高速铁路测量规范的修订和在建高速铁路CPⅢ网的测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为实现车站调度指挥自动化,考虑到出发列车的编组内容和车流来源与列车解体、编组顺序紧密相联,以调机活动为核心,建立了技术站阶段计划的车流推算模型。从寻找最优的列车解体、编组顺序出发,结合求解运输问题的表上作业方法,设计了求解该模型的混合遗传算法,并开发了相应的软件。实例表明,用该算法,在普通P4微机上的运行时间不超过10 min。 对于乙醇、丙二醇、盐类与水构成的三元以及四元载冷剂,采用温度-时间法,研究其组成与冻结点的关系,采用硝酸银滴定法和气相色谱法,研究多元载冷剂对食品明胶模型的渗透作用。结果表明,溶质质量分数大于45%的乙醇、丙二醇与水组成的三元载冷剂的冻结点比同质量分数的乙醇水溶液低,乙醇质量分数为20%~30%时,溶液的冻结点达到最低值;盐类中的NaCl对四元载冷剂冻结点下降的影响最明显;与常用的盐水及乙醇水溶液相比,乙醇、丙二醇、NaCl与水构成的四元载冷剂向冻结明胶模型的溶质渗透量最小;乙醇、丙二醇、NaCl与水构成的四元载冷剂具有冻结点低、溶质质量分数小、渗透量小等优点,更适合作为浸渍冷冻载冷剂。 现有的出行方式选择行为模型仅考虑了可直接观测的出行者的个人社会经济特性和出行方案特性,并未考虑影响选择结果的潜变量,为此,文中提出了出行行为中潜变量的概念,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EM)刻画潜变量与显变量、潜变量与其测量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然后,基于最大效用理论,对Logit模型的出行方式效用函数进行改进,构建了潜变量与显变量共同作用的SEM-Logit整合模型。结果表明:考虑了潜变量的整合模型的优度比传统Logit模型提高了0.201,最大似然函数估计值增加了20.607,证明潜变量对出行方式选择行为存在显著影响,所提出的整合模型的解释能力和精度较高。 为了完整地描述云制造资源的属性,实现云制造资源物理-虚拟资源的映射与转化,结合云制造服务体系框架、云制造资源book=43,ebook=47的特点及分类,指出了云制造资源虚拟化的原则——系统性、针对性、适应性、扩展性、接口统一和动态性;然后以制造设备资源为例,描述特征模型,并通过扩展开源软件CloudSim Java类给出了制造设备资源虚拟化模板;最后以零件加工为例,利用Tuscany SCA对已虚拟化的制造设备资源进一步服务化形成云服务,并将云服务发布到服务注册中心,供云制造资源使用者查找和调用。 为了考察预应力内置H型钢混凝土简支组合梁的承载力,裂缝分布与开展及变形发展情况,进行了5根预应力内置H型钢混凝土简支组合梁的设计、制作和试验,根据考察内容获得了相关试验数据,通过分析试验数据,提出了该种组合梁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裂缝宽度及刚度计算公式。 超大型冷却塔属于典型风及地震敏感结构,随着塔高的日益增大这两种作用成为设计的控制因素,为了研究这两种作用在不同部位的控制程度,对某超大型冷却塔进行风洞刚体测压和气弹测振试验,通过加载试验获得的塔筒表面风压分布模式和风振系数进行风载作用下结构响应计算,与冷却塔在7度地震作用下的响应进行比较。对比结果表明:环基和塔简响应完全受风振控制,其在风载作用下的内力数值远大于地震作用下的数值,其中子午向和环向内力从塔底到塔顶逐渐变小,子午向和环向弯矩最大值均出现在塔筒的中部区域。两者对于人字柱的内力影响相差较小,和自重作用共同控制人字柱响应;采用振型分解法计算结构响应需要考虑前300阶的振型影响,而对于风振作用的频域分析只需考虑前30阶模态数即可满足。 针对传统人工势场法应用于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存在的缺陷,建立了改进的人工势场模型:使用势场强度代替力矢量进行路径规划;在障碍物的斥力势场中添加系数项,解决障碍物与目标点过近导致的目标不可达问题;考虑移动障碍物速度与机器人速度的影响,将速度信息引入到势场函数中;引入“填平势场”引导机器人走出局部极小点。在改进人工势场模型基础上,将各种势场强度用代数和方式叠加,用遗传信赖域算法搜索机器人在一个采样周期中移动范围内的势场强度之和最小的点,多个最小点构成全局优化路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较好地实现动态环境下移动机器人的路径规划。 为了进一步在实际工程中推广应用再生混凝土,进行了8根再生混凝土柱和4根普通混凝土柱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采用建研式加载方式获得了荷载-位移滞回曲线。试验结果表明:再生混凝土柱的破坏形式、滞回特性、能量耗散、骨架曲线、刚度、承载力与普通混凝土柱相近;在小轴压比时发生延性破坏,在大轴压比时,发生脆性破坏;再生混凝土柱延性比普通混凝土柱差,粉煤灰的掺入可以改善再生混凝土柱的延性,但承载力会降低。总之,再生混凝土柱的抗震性能与普通混凝土相近。 首先比较了国内轨道不平顺统计谱与国外轨道标准谱的差异。根据沪昆和金温两条线路的轨道不平顺检测数据,利用Matlab编程计算功率谱(PSD)和轨道质量指数(TQI),结果表明,沪昆线路轨道不平顺功率谱要明显好于美国六级铁路的不平顺谱,而金温线轨道谱接近于美国五级铁路的不平顺谱。利用相干函数对轨道不平顺与车体的垂向和横向振动加速度进行相干分析,并结合车体加速度功率谱分析,归纳出轨道不平顺不利波长的范围,为轨道的养护维修和管理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然后再对各项轨道不平顺谱值进行积分,得出TQI单项指数与各轨道不平顺谱面积值具有很好的相关性,从而验证了用功率谱评价轨道质量的可靠性。最后建议将轨道不平顺功率谱作为控制提速线路轨道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 针对制动盘内外侧壁厚不等的通风盘式制动器,基于实测制动副摩擦系数一相对速度试验数据,建立了3维瞬态热-机耦合理论模型及有限元模型,分析了紧急制动工况下制动盘瞬态温度场和法向应力场在径向、周向和法向的分布特征,以及制动盘侧面热弹性变形和厚薄差变化规律。在台架试验中利用热电偶和非接触式位移计测量了制动盘表面温度和热弹性变形,仿真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研究结果表明:制动盘瞬态温度、法向应力、热弹性变形之间存在复杂的耦合关系,这主要是由于制动盘通风槽和内、外侧壁厚不等的结构特点以及摩擦、热、机械的相互作用所致。 对结构高度为492 m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大楼顶部实测到的良态强风时段下的平均风速和脉动风速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到了3 s、10 min以及1 h时距下的平均风速值,并对其进行线性拟合。结果表明,10 min平均风速与3 s平均最大(瞬时最大)风速的比值约为0.8768。根据实测数据,还分析了湍流度和阵风因子,结果表明,湍流度和阵风因子均随平均风速的增大而减小,此外,对比了部分时段内的实测脉动风速功率谱密度与Von-Karman谱,两者较为吻合。 可恢复功能结构是一种新型的减震控制结构,它不仅能在地震时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也能帮助人们在大地震之后,尽快恢复正常生活,是结构抗震设计的一个理想的新方向。可恢复结构体系主要包括可更换结构构件,摇摆结构,以及自复位结构等。针对21世纪以来国内外可恢复结构体系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详细介绍了正在研究的两种双肢剪力墙可更换构件即可更换连梁与可更换剪力墙脚部构件的设计概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超高层建筑向高柔方向发展,其横风向荷载和响应问题越来越显著,成为结构设计中必须重点关注的问题。降低超高层建筑横风向荷载和响应的措施主要有空气动力学措施(简称气动措施)、结构措施以及外设阻尼器措施三book=45,ebook=49种,其中气动措施的机制是通过设计合适的建筑外型(或适当的局部修正)使其满足抗风要求。对超高层建筑抗风气动措施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这些措施主要有:选择气动性能好的基本截面形状,横截面角部处理、横截面沿高度变化、立面开洞等。同时,还指出目前研究和工程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对今后研究提出建议。 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对不同混凝土桥型桥面铺装在实测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状态进行系统的力学分析,确定不同桥型的临界荷位。从抗剪角度提出进行铺装结构设计时可采用的力学控制指标、桥面铺装层混合料抗剪参数标准以及桥面铺装设计流程,并给出桥面铺装结构组合设计原则或建议。基于此,从铺装层结构设计和材料设计角度提出了7种桥面铺装层结构或材料组合方案,并在申嘉湖高速公路四个混凝土桥梁上铺筑试验段。从目前观测结果看,所有方案均表现出良好的性能。 提出一种自动优选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模型参数的改进蚁群(MACO)算法。该算法将LSSVM模型的参数作为蚂蚁的位置向量,然后采用动态随机抽取的方法来确定目标个体引导蚁群进行全局搜索,同时在最优蚂蚁邻域内进行小步长局部搜索,找到模型的最优参数,得到基于MACO算法优化的LSSVM(MACO-LSSVM)预测模型。将优化后的LSSVM模型应用于短期电力负荷预测问题,选择湖南某地区日期为2009—08—01至2009—08—30各小时点的数据进行分析,对2009—08—31该日24 h的负荷进行预测,并与BP神经网络和SVM模型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得到的均方根相对误差为1.71%,比用BP神经网络和SVM模型得到的均方根相对误差分别低1.61%和1.05%。 在尾矿坝地震稳定性分析中,为适应计算参数本身具有的随机性和未确知性,将计算参数转换成盲数形式;针对尾矿坝地震稳定的极限平衡分析问题,提出一种计算尾矿坝安全系数的新方法,并将该模型应用到某尾矿坝的地震稳定性分析中。实际分析结果表明:运用盲数运算法则可以计算稳定性系数在不同取值区间内的可信度,克服了传统方法描述过于绝对化的问题,为判断尾矿坝的稳定状态提供了更全面的依据;该尾矿坝边坡安全系数低于1.3的可能性为13%,即在发生烈度为Ⅶ度的地震时该尾矿坝安全的可能性为87%,失稳的可能性较小,与实际情况相吻合;盲数理论在尾矿坝地震稳定性分析中能更好地考虑参数的不确定性,完善了尾矿坝稳定性分析理论,为尾矿坝稳定性的分析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针对中长期电量预测可使用的相关历史数据较少、影响因素较为复杂等特点,提出一种基于改进GM(1,1)和支持向量机的优化组合预测模型。该模型将改进灰色预测模型和支持向量机模型进行组合,采用蛙跳寻优算法求取组合预测模型中各单一模型的权重,构建基于蛙跳优化的组合预测模型。将优化后的组合预测模型应用于我国中长期电量预测,选择我国1991—2005年电量进行分析,对2006—2010年的电量进行预测,并与一般组合预测模型及各单一模型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得到的电量平均相对误差为2.06%,比等权组合预测模型、方差-协方差优选组合预测模型以及各单一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都book=46,ebook=50有所提高。 为提高活性炭对废水中Cu2+的去除效率,用不同浓度的KMnO4溶液,采用静置氧化/冷凝回流法对颗粒活性炭进行改性。采用BET,SEM,FT-IR和XRD等方法对改性活性炭的理化性质进行表征:探讨改性活性炭投加量、pH、吸附时间、温度对吸附cu2+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Cu2+质量浓度为20 mg/L,投加量为5 g/L时,0.01KMnO4-GAC和0.03KMnO4-GAC对Cu2+的吸附去除率分别达到84%和95%,分别是GAC的1.20和1.36倍:吸附剂在5 g/L投加量时,180 min基本达到吸附平衡:3种吸附剂对Cu2+的吸附,随着pH的降低而减少:温度对活性炭吸附Cu2+的影响相对较小。 为了在无线通信过程中保证信息安全,提出了一种使用随机天线阵列的物理层安全传输方法(RAA方法)。该方法在基站端使用多天线而在移动用户端使用单天线,期望移动用户首先发送同步训练符号,基站根据接收到的训练符号估计信道,然后基站随机选取若干天线并根据估计到的信道使用分布式波束形成的方法进行加权发射,各天线发射信号最后在期望用户接收点同相叠加,期望用户可以直接进行最大似然解调。由于基站在发射每个符号时都随机变换天线,将会导致窃听者的信道随机快速变化,因此窃听者无法通过盲均衡算法解调,从而保证了信息的低截获概率。与经典的使用随机加权系数的方法相比,RAA方法具有功率利用率更高的特点。仿真结果表明,在总功率一定的情况下,RAA方法可以在期望用户处获得比已有方法低一个数量级的误码率,而窃听者始终无法正确解调。 在分析中频中压大容量三电平H桥直流变换器的电路拓扑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针对中点电位波动问题,提出了一种双移相脉宽调制(PWM)复合控制策略。将原来只有单一移相角的移相PWM变为具有双移相角的移相PWM,从而造成调制不对称来对中点电位进行调节。分析了采用双移相PWM方法能够平衡中点电位能力的边界,设计了三电平H桥直流变换器的双移相PWM复合控制器,并结合传统单移相PWM控制器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负载电流流过中点是造成中点电位波动的原因;双移相PWM能够产生不对称PWM控制脉冲来实现中点电位的调节,且随着负载程度的增加调节能力逐渐增强;基于双移相PWM的复合控制策略能够较好地实现平衡中点电位控制,且具有较好的动态性能。 为实现多种类型能源的综合利用,在深入探讨能量本质的基础上,建立了能量网络的基本理论。首先定义了由多条能量传递线(管)路相互连接形成的能量网络,传递不同形式能量的子网通过能量转换器(包括泵、换热器等)互相耦合。然后从能量在空间的普遍化传递方程出发,推导出能量在线(管)路中的普遍化传递方程,并深入分析了能量和火用在线(管)路中传递的变化规律。根据所提方法对电能、热能和压能实际传递过程的分析结果与传统方法相同,证明了其正确性。为建立能量网络方程,将电网络理论中的基尔霍夫定律推广至适合于能量网络建模的广义基尔霍夫定律,然后以能量(火用)在线(管)路中的传book=47,ebook=51递特性方程为基础,推导出普遍化的集中参数等效传递方程,再将所得到的方程统一为能量网络方程组并论证了其可解性。通过对一个由电网络和流体网络组成的简单能量网络的实例计算结果表明,如果用户所需热量恒定不变,当电网络和流体网络分别向用户提供热量的比值不同时,该能量网络会有不同的能耗和火用损,而能耗与火用损并不成正比,因此需要寻求最优的比值,由此证明了所提模型和方法的有效性。比研究可为能量网络的建模、分析、运行与规划奠定了基础。 为提高长距离能源输送效率,提出了一种新型联合输送模式。电力采用超导电缆输送,而液化天然气作为高温超导电缆的冷却工质,使得天然气输送和电力输送“同路”进行。初步设计了电缆与管路结构,建立了液化天然气输送模型,分析了影响能耗的相关因素。新型联合系统的效率与系统输送比成正比,与绝热结构的导热系数成反比。计算结果表明,联合输送系统的损耗率仅为传统输送系统的1/3,其能源输送效率高达96%。同时,由管道漏热引入的功耗占冷泵站总功耗的85.1%。与传统模式相比,新型输送模式的效率高,节能效果显著。然而,管道漏热是最主要的功耗因素,更优良的长距离低温管道绝热技术可以显著降低联合输送系统的功耗。 从车辆结构特征和系统参数对高速列车运动稳定性影响的关系出发,提出了合理的遏制车辆蛇行失稳控制策略,并利用灵敏度分析对控制策略进行了验证。针对系统参数的非线性影响、工程应用以及服役特性,探讨了临界失稳速度设计目标值的确定原则;从车体质量、二系悬挂刚度及阻尼、轴箱纵横向定位刚度等悬挂参数的工程应用角度,给出了参数的选择范围;从列车运动稳定性对参数灵敏度和参数对动力学性能的影响,提出了基于灵敏度的优化原则和性能均衡原则,并引入了运动稳定性的可靠度设计理念。 为了揭示芦山7.0级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发育规律,结合遥感解译,震后第一时间对芦山震区开展了应急调查和危险性分析等工作。芦山7.0级地震诱发的地震地质灾害以小型崩塌为主,崩塌主要沿双石-大川断裂带,北西向几个深切峡谷段,如S210芦山—宝兴峡谷,芦山—双石峡谷,芦山—太平峡谷发育,其中震中附近的宝盛、太平及龙门崩塌密度最大。崩塌源主要分布在陡立谷坡中上部、突出山嘴等部位,堆积以块石、孤石及碎石为主,对灾区的公路破坏大,其次是坡脚的民房,并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威胁公路的正常运行。潜在不稳定斜坡和土质小型滑坡,由于沟道物源的增加,震后泥石流灾害链不可忽视。地震波强度及地形放大效应是控制灾害发育的主因,斜坡结构及风化也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关键词:民航系统;安全评估;指标体系;模糊综合评判;安全度 沸石;表面改性;氨氮;吸附;离子交换 充液旋压;微沟槽;热管;芯头 Hoek-Brown准则;Mohr-Coulomb准则;等效;强度折减法;FLAC3D软件 AZ31镁合金;热模拟;流变应力 摩擦磨损;微动磨损;扭动微动;PMMA 主支路;信号设置依据;延误;临界流量;临界间隙 真实齿面;无侧隙;双滚子包络环面蜗杆;啮合原理 偏心超高层建筑;弯扭耦合;风致振动 三峡工程;水沙变化特性;时间序列;小波分析 大河;局部堵塞;堵塞系数;受灾判据 青藏高原东缘;高等级道路;地形障碍;环境地质灾害;风险调控 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收缩;徐变;概率分析;响应面;蒙特卡罗法 Hadoop;数据放置;负载均衡;策略 区域公交车辆调度;多目标规划;可靠性;改进遗传算法 隧道进出口;瞳孔面积;变化速度;安全指标;行车速度 高庙子膨润土;微观结构;压汞仪法;环境扫描电镜法 道路工程;水泥混凝土路面;1/4车模型;地基梁;地基板;车-路耦合动力学 特征提取;流形学习;故障诊断;滚动轴承 液体晃动;欧拉-欧拉多相流模型;公路运输;数值模拟 输电线路;分裂导线;扭转刚度;舞动;导线张力 无线传感器网络;发射分集;多节点协作;节能路由 盾构机;刀盘扭矩;估算;理论模型 基本飞行模型;4D航迹;水平航迹;高度剖面;速度剖面;航迹特征点 空中交通管制;协同航班调度;多目标遗传算法;多跑道 粒子群优化;平衡点;信息共享;多样性 交通工程;汽车主动安全;行人检测;行人跟踪 贫赤铁矿;煤基直接还原;磁选 汶川地震;公路隧道;隧道震害;震害机理 反分析;自适应遗传算法;小生境;初始种群;杂交;变异 地矿工程;三维建模;可视化;三维数据模型;分形 采矿方案;综合评价;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模糊综合评判 页岩气;前陆盆地;克拉通盆地 无人机;影像数字处理;三维可视化;景观规划设计 主干路;平均行程时间;交通流参数;累积流量;BPR模型 交通信息;交通流;特征;交通状态;粗糙集;物元分析 高速铁路;道岔;耦合动力分析;平面线型;动测试验 船舶;航向保持;非线性控制;Lyapunov稳定性;能量函数 CPⅢ交会网;观测值;相对点位精度;精度估算 技术站;车流组织;阶段计划;混合遗传算法 浸渍冷冻;载冷剂;冻结点;渗透 交通运输;出行方式选择;结构方程模型;因素分析法;潜变量;服务环境 云制造;制造资源;虚拟化;服务化;开源软件CloudSim 预应力混凝土;H型钢;组合梁;承载力;裂缝宽度 冷却塔;风洞试验;地震作用;参振模态 移动机器人;人工势场;遗传信赖域;路径规划 再生混凝土柱;滞回曲线;抗震性能 铁路轨道;不平顺;功率谱分析;相干分析 通风盘式制动器;热-机耦合;瞬态温度;法向应力;热弹性变形 实测;平均风速;脉动风速;湍流度;阵风因子;功率谱密度 可恢复功能结构;可更换构件;摇摆墙;摇摆框架;自复位结构 超高层建筑;降低横风向响应;气动措施 混凝土桥梁;沥青铺装层;结构设计;临界荷位;抗剪强度标准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蚁群优化算法;参数优化;短期负荷预测 尾矿坝工程;区间分析模型;盲数;地震稳定性;安全系数 组合预测;蛙跳算法;灰色预测;支持向量机 活性炭;改性;高锰酸钾;吸附;Cu2+无线通信;物理层安全;低截获概率;天线阵列;波束形成 三电平H桥;双移相脉宽调制;中点电位;中频中压大容量 能量;火用;能量网络方程;广义基尔霍夫定律;标幺制 长距离输送;高效;液化天然气;高温超导 高速列车;运动稳定性;蛇行;灵敏度;控制策略 芦山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分布特征;主控因素

来源出版物: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07, 42(1): 104-109 入选年份:2012

改性天然沸石的制备及对氨氮的吸附

李忠,符瞰,夏启斌

来源出版物: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35(4): 6-10 入选年份:2012

铜热管内壁微沟槽的高速充液旋压加工

李勇,汤勇,肖博武,等

来源出版物: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35(3): 1-5 入选年份:2012

基于模板匹配的图像配准算法

高军,李学伟,张建,等

关键词:模板匹配;质量检测;分色;图像配准

来源出版物: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07, 41(3): 307-311 入选年份:2012

强度折减法在Hoek-Brown准则中的应用

林杭,曹平,赵延林,等

来源出版物: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38(6): 1219-1224 入选年份:2012

AZ31镁合金变形行为的热/力模拟

余琨,史禔,王日初,等

来源出版物: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39(2): 216-220 入选年份:2012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扭动微动摩擦学特性

蔡振兵,高姗姗,何莉萍,等

来源出版物: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009, 41(1): 96-101 入选年份:2012

主支路交叉口设置信号的临界流量

王殿海,马东方,陈永恒

来源出版物: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09, 44(5): 759-763 入选年份:2012

无侧隙双滚子包络环面蜗杆真实啮合齿面的理论研究

邓星桥,王进戈,张均富,等

来源出版物: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10, 45(2): 222-226 入选年份:2012

偏心超高层建筑的风振研究

唐意,顾明,金新阳

来源出版物: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8(2): 178-182,31 入选年份:2014

三峡工程蓄水前后进出库水沙特性及径流量时间序列变化周期分析

刘同宦,蔺秋生,姚仕明

来源出版物: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011, 43(1): 58-63 入选年份:2012

泥石流堵塞大河的特点及异岸受灾判据研究

刘翠容,姚令侃

来源出版物: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012, 44(5): 93-100 入选年份:2012

青藏高原东缘进藏高等级道路面临的挑战

姚令侃,邱燕玲,魏永幸

来源出版物: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12, 47(5): 719-7 入选年份:2012

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收缩徐变效应的概率分析

苏成,陈兆栓,徐郁峰,等

来源出版物: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40(7): 8-14 入选年份:2012

一种改进的Hadoop数据放置策略

林伟伟

来源出版物: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40(1): 152-158 入选年份:2013

区域公交车辆调度问题的可靠性

魏明,靳文舟,孙博

来源出版物: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40(2): 50-56 入选年份:2013

公路隧道进出口行车安全评价指标应用研究

杜志刚,潘晓东,郭雪斌

来源出版物: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36(3): 325-329 入选年份:2013

高压实高庙子膨润土的微观结构特征

叶为民,钱丽鑫,陈宝,等

来源出版物: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7(1): 31-35 入选年份:2013

1/4车-路耦合动力学模型研究

周玉民,谈至明,刘伯莹

来源出版物: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40(3): 408-413 入选年份:2013

利用非线性流形学习的轴承早期故障特征提取方法

栗茂林,王孙安,梁霖

来源出版物: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10, 44(5): 45-49 入选年份:2013

部分充液罐车动力学特性的数值模拟与分析

刘小民,许运宾

来源出版物: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11, 45(6): 116-123 入选年份:2013

架空输电线路分裂导线扭转刚度计算新方法

谢增,刘吉轩,刘超群,等

来源出版物: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12, 46(2): 100-105,140 入选年份:2013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协作的节能路由传输

李彬,王文杰,殷勤业,等

来源出版物: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12, 46(6): 1-6 入选年份:2013

盾构刀盘扭矩估算的理论模型

管会生,高波

来源出版物: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08, 43(2): 213-217,226 入选年份:2013

基于基本飞行模型的4D航迹预测方法

王超,郭九霞,沈志鹏

来源出版物: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09, 44(2): 295-300 入选年份:2013

多跑道着陆飞机协同调度多目标优化

张洪海,胡明华

来源出版物: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09, 44(3): 402-409 入选年份:2013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信息共享策略

林川,冯全源

来源出版物: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09, 44(3): 437-441 入选年份:2013

基于车载视觉的行人检测与跟踪方法

郭烈,高龙,赵宗艳

来源出版物: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12, 47(1): 19-25 入选年份:2013

煤基直接还原-磁选超微细贫赤铁矿新工艺

朱德庆,翟勇,潘建,等

来源出版物: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39(6): 1132-1138 入选年份:2013

汶川地震公路隧道震害启示

高波,王峥峥,袁松,等

来源出版物: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09, 44(3): 336-341,37 入选年份:2013

改进的自适应遗传算法及其工程应用

刘学增,周敏

来源出版物: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7(3): 303-307 入选年份:2013

大型矿山地矿工程三维可视化模型的构建

周智勇,陈建宏,杨立兵

来源出版物: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39(3): 423-428 入选年份:2013

基于层次分析和模糊数学的采矿方法选择

王新民,赵彬,张钦礼

来源出版物: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39(5): 875-880 入选年份:2013

页岩气藏分布地质规律与特征

聂海宽,张金川

来源出版物: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41(2): 700-708 入选年份:2013

复杂网络中节点重要度评估

陈静,孙林夫

关键词:复杂网络;节点重要度;接近度;邻域;关键域;关键度

来源出版物: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09, 44(3): 426-429 入选年份:2013

无人机影像数字处理及在地震灾区重建中的应用

鲁恒,李永树,李何超,等

来源出版物: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10, 45(4): 533-538,57 入选年份:2013

城市主干路路段行程时间估计的BPR修正模型

姜桂艳,李继伟,张春勤

来源出版物: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10, 45(1): 124-129 入选年份:2013

区域路网交通信息提取方法

戢晓峰,刘澜,吴其刚

来源出版物: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08, 43(3): 422-426 入选年份:2013

高速铁路道岔设计关键技术

王平,陈嵘,陈小平

来源出版物: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10, 45(1): 28-33 入选年份:2013

基于Lyapunov稳定性的船舶航向保持非线性控制

张显库

来源出版物: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10, 45(1): 140-143 入选年份:2013

高速铁路CPⅢ交会网必要测量精度的仿真计算

刘成龙,杨友涛,徐小左

来源出版物: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08, 43(6): 718-723 入选年份:2013

基于解编顺序的阶段计划车流推算模型及算法

王正彬,杜文,吴柏青,等

来源出版物: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08, 43(1): 91-95 入选年份:2013

浸渍冷冻载冷剂的冻结点分布与渗透性

韩光赫,倪明龙,曾庆孝,等

来源出版物: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8(8): 111-115 入选年份:2013

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的SEM-Logit整合模型

陈坚,晏启鹏,杨飞,等

来源出版物: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41(2): 51-57,65 入选年份:2013

云制造资源的虚拟化与服务化

姚锡凡,金鸿,徐川,等

来源出版物: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41(3): 1-7 入选年份:2013

预应力H型钢混凝土简支梁正截面受力性能试验

王钧,邬丹,郑文忠

来源出版物: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9, 41(6): 22-27 入选年份:2014

超大型冷却塔结构风振与地震作用影响比较

柯世堂,赵林,葛耀君

来源出版物: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10, 42(10): 1635-1641 入选年份:2014

改进人工势场法的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

于振中,闫继宏,赵杰,等

来源出版物: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11, 43(1): 50-55 入选年份:2014

再生混凝土柱抗震性能试验

胡琼,卢锦

来源出版物: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12, 44(2): 23-27 入选年份:2014

沪昆线与金温线轨道不平顺谱的分析

练松良,李建斌,杨文忠

来源出版物: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8(2): 257-262 入选年份:2014

通风盘式制动器热-机耦合理论建模与分析

孟德建,张立军,余卓平

来源出版物: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8(6): 890-897 入选年份:2014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大楼顶部良态风风速实测

顾明,匡军,韦晓,等

来源出版物: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9(11): 1592-1597 入选年份:2014

结构抗震设计的新概念——可恢复功能结构

吕西林,陈云,毛苑君

来源出版物: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9(7): 941-948 入选年份:2014

降低超高层建筑横风向响应气动措施研究进展

顾明,张正维,全涌

来源出版物: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41(3): 317-323 入选年份:2014

基于抗剪性能的混凝土桥沥青铺装设计方法

刘黎萍,胡晓,孙立军,等

来源出版物: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41(1): 89-94 入选年份:2014

基于改进蚁群算法优化参数的LSSVM短期负荷预测

龙文,梁昔明,龙祖强,等

来源出版物: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42(11): 3408-3414 入选年份:2014

尾矿坝地震稳定性分析的区间模型及应用

董陇军,赵国彦,宫凤强,等

来源出版物: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42(1): 164-169 入选年份:2014

基于改进GM(1,1)和SVM的长期电量优化组合预测模型

宋晓华,祖丕娥,伊静,等

来源出版物: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43(5): 1803-1807 入选年份:2014

高锰酸钾改性活性炭的表征及其吸附Cu2+的性能

丁春生,邹邦文,缪佳,等

来源出版物: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43(5): 2016-2022 入选年份:2014

无线通信中使用随机天线阵列的物理层安全传输方法

穆鹏程,殷勤业,王文杰

来源出版物: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10, 44(6): 62-66 入选年份:2014

三电平直流变换器平衡中点电位的双移相PWM控制研究

谢桢,付立军,肖飞,等

来源出版物: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13, 47(4): 64-72 入选年份:2014

能量网络的传递规律与网络方程

陈皓勇,文俊中,王增煜,等

来源出版物: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14, 48(10): 66-76 入选年份:2014

天然气与电力长距离联合高效输送的可行性研究

张杨,厉彦忠,谭宏博,等

来源出版物: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13, 47(9): 1-7 入选年份:2013

高速列车运动稳定性设计方法研究

张卫华,李艳,宋冬利

来源出版物: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13, 48(1): 1-9 入选年份:2013

4·20芦山Ms7.0级地震地质灾害特征

黄润秋,王运生,裴向军,等

来源出版物: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13, 48(2): 581-589 入选年份:2013

猜你喜欢

分色质量检测
高质量双色车身分色材料性能研究
修拉“点彩派”与沈寿“仿真绣”比较研究
时尚之季,真分色工艺
保险杠套色分色槽面向制造的结构设计规范
插上印花的翅膀
浅谈工程建筑材料质量的检测及控制
公路工程的质量检测与控制
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结果的公正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