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科技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6-02-13徐会永许玉清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优先纸质期刊

■徐会永 许玉清

中国石油大学期刊社,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长江西路66号 266580

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正发生着重大的变革,但对于数字化在期刊行业的应用还需要不断的进行各方面的摸索和研究[1]。优先数字出版作为数字出版的一部分,近年来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各期刊的重视[2-3],施普林格出版公司在1998年就已经采用了Online First的这种优先数字出版形式,Nature创办了“AOP”, Elsevier创办了“InPress”[4]。《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最早在2008年初采用中文 DOI,2009年推出“在线优先出版论文”[5]。2010年8月10日中国知网平台正式启动了优先数字出版。此后优先数字出版越来越受到国内期刊的重视[1-4],从2008年第一篇相关文章发表开始,截至到2014年中国知网关于优先数字出版研究的文章共53篇,2011~2014年发文量逐年增多,与2008~2010年相比发文量突然增加且上升趋势明显,开始进入了优先数字出版研究及应用的发展期。“中国知网”现已有1000多种合作期刊。目前国内外的优先数字出版差距主要表现在出版时滞上:国际上很多优秀期刊的出版时滞非常短,甚至几乎已被消灭[6-7]。美国的Science文章从投稿到发表的时间一般都少于3个月;英国Nature从收稿到发表一般为12天,重要稿件仅3天。据统计,我国期刊的出版时滞最长接近750天[7]。必须承认,不同级别的期刊所拥有的软硬件资源优势是不同的,Nature这类世界知名期刊审稿专家库庞大,审稿速率快,另外资金实力雄厚,国内期刊普遍比较拮据。目前关于优先数字出版的文献仅阐述了这些差距,缺乏对于产生这种差距根源性的原因分析,同时缺乏与国外期刊的特点的对比和分析。因此,针对国内优先数字出版发展现状,笔者在对前人文献调研的基础上,从优先数字出版的培训、与出版时滞的关系、国内优先数字出版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方向等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引起编辑同仁更深入地思考。

1 优先数字出版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目前我国对优先数字出版的认识

综合近期发表的相关文章可以看出,目前对优先数字出版这一形式对各期刊最关心的期刊各类评价指标的影响还很模糊[2,8-10],有些观点认为其有利于期刊影响因子的提升,即促进了期刊发表论文的广泛传播和影响力,但也有观点认为其对影响因子是不利的。这说明期刊出版行业内对优先数字出版对于期刊的影响及程度认识并不深入。究其原因是编辑群体还是对其不甚熟悉,相关的研究较少且不够深入,认识不清可能跟我国优先数字出版的培训模式相关。目前,我国是每年优先数字出版单位委派1-2人参加各类期刊培训及会议,一般安排在最后一个环节进行科普教育的形式,编辑群体对优先数字出版的学习不够系统和全面,对优先数字出版整体认识比较模糊和浅显。

1.2 目前国内优先数字出版存在的问题

1.2.1 国内优先数字出版对规范程度的要求不合理

中国知网CNKI要求采取优先数字化出版的期刊论文在优先数字化出版时,要完成95%以上的编辑工作,应与今后出版的纸质印刷本差距不大;另外,撤稿率不能超过2%,以避免数字化出版成果泥沙俱下、期刊间的无序竞争、严重影响中国期刊声誉的恶性现象发生[11]。这当然具有其合理性,但是,事物的两面性表明其弊端也是明显的。优先出版能够大大缩短出版时滞,期刊界总是希望与纸质期刊比较缩短的时间越长越好,但这个时间的加长就会使优先出版和传统纸质出版之间的修改可能性变得更大。因为在优先出版后与正刊发行的较长时间段内,读者会有反馈,作者可能会有更进一步的研究,因此到正式发行时作者也会有更大的改进的空间,受限于95%,后期作品如果需要补充的数据及趋于更完美的改动还要不要修改?2%的规定同样值得商榷,因为“一稿多投”的查重工作有时间差的问题存在,优先数字出版时滞越短,其与正式纸质发行之间间隔就会越长,在这期间“一稿多投”的现象也更容易被查出,同时由于在此期间不同原因撤稿的变数也将更大,2%的这一规定也显得不够合理。

1.2.2 优先出版前“三审三校”不到位

为了追求优先出版速度,很多期刊在进行优先出版时,对“三审三校”的要求执行很不到位,导致放上网优先出版的文章缺陷较大,问题较多。因此,这也是使知网数字优先出版提出95%修改率和2%撤稿率的根本原因,需要进行进一步限制各期刊的不规范行为。与国内期刊相比,国外语言尤其是英语与中文的的差别导致编校相对更加容易,也更有利于优先数字出版,汉语的博大精深要求我国的期刊编辑在编辑校对过程中必须 “咬文嚼字”。我国期刊需要严格执行“三审三校”的程序,如果像Nature那样一篇文章从投稿后3天内发布是难以想象的。因此从另一方面来讲,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调整相应的流程,各期刊需要进一步端正数字出版的审核编校态度,从双方面共同建立恰当的优先数字出版行业规范。

1.2.3 期刊自建网站和平台数字优先发表效率低

总结国内各期刊网站数字优先出版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耗时费力,维护和资金投入比较大,对编辑的计算机和网络操作能力要求比较高;(2)版权保护存在问题,自建平台毕竟不具有知识权威的认证,不算正式发表也就更容易造成文章核心内容被窃取;(3)自建平台毕竟只是某个期刊的单独网站,受众浏览量比较低,对文章推送的能力也比较低;(4)缺乏首发权认证和评定机构,评定机构不认同,作者也就没有优先数字出版的动力。

1.2.4 优先数字出版认定不普及

除了自建平台网站形式存在首发权认定问题外,目前优先出版平台也存在着不被成果认定部门的认定问题。目前很多单位及组织对作者的先发权和成果认定还是以传统纸质期刊为准,纸质目前相比较更不易被造假是其主要的原因。因此,加快优先数字出版的步伐和行业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及时跟进才能最终改变这种认识。这种发展关系相辅相成,需要共同进步。

1.2.5 优先数字出版对期刊评价指标影响的不确定性

以各期刊最关心的影响因子举例说明,目前知网优先数字出版的宣传认为优先数字出版有利于影响因子的提高,其原理是优先数字出版将文章提前了与读者见面的时间,被引用次数的统计时间就会拉长相应的时间,因此必定比纸质版原始模式的被引用频次增多。文章的引用高峰期提前2~3个月,即为国内期刊优先数字出版比纸质期刊提前的时间。但是,笔者认为,并不一定所有提前被引用的文献都有利于影响因子的提高。比如某期刊2015年的期刊优先出版后时间都往前提2~3个月,有些期刊提前的时间更长,如笔者在2015年7月26日知网查询获得的2016年期次发表的期刊文章篇数就达到了440篇。目前发文周期小于一年的期刊数量也比较多,在我国由于办刊模式和办刊质量参差不齐,投稿到出刊时间为半月到一个月见刊的期刊也不少,可以推断发文更快的期刊都有可能出现2015年下半年中发文引用2016年优先出版的文章(这本身就是一种怪现象,当然目前还较少见),因此高峰期的提前必然造成当年发文引用当年文献的数量增多,而根据影响因子的定义却是指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可被引文献在统计年被复合统计源引用总次数与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可被引文献总量之比,这种引用高峰期若形成跨年度在被引用文献当年的提前发表则优先数字出版对影响因子会起到明显的负面效应,提高的只是“即年指标”之类的数据,因此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

期刊指标众多,同理,其他如复合他引影响因子、学科复合影响因子、综合影响因子等都可能有负面效应或是不确定影响。而除此之外其他类型的指标也不同程度的会受到不确定性的影响。目前,还缺乏对各指标影响的定量研究的比较。客观地讲,有些情况下优先数字出版对影响因子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这主要取决于优先数字出版时间节点的位置,即文章提前的引用高峰期是否符合指标的定义时间。由于对具体期刊的研究都是一维的,因此很难进行二者的平行对比,即同一期期刊文章无法比较其应用目前形式的优先数字出版与否的二者比较。国内优先数字出版形式对影响因子等各指标正负面影响的具体情况亟需进一步定量研究。

2 我国优先数字出版出版时滞长的根源及对策

浏览知网相关信息,由于我国优先数字出版多方面存在的不成熟问题,很容易看出目前优先数字出版对于很多期刊的正面意义不是太大。很多期刊的优先数字出版与正式期刊发文的时间差也不大,一些优先数字出版仅仅作为一种期刊不落后于期刊数字化背景的一部分工作,甚至有的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工作不连续,出现时而有时而无优先数字出版的现象。各期刊编辑部对实施现有形式优先数字出版对期刊意义的认识也非常模糊,理解上还只停留在“大家说好可能好”的阶段,具体好在哪里也并没有量化的概念。这与国外优先数字出版相比相差甚远,甚至具有根本性的差别。

笔者认为,目前我国优先数字出版的问题根源在于行业制度和规范造成的。比如我国实施的期刊固定页码审批制度,即期刊页码必须提前申报,页码数申报成功后便不可更改。这极大限制了出版时滞和真正意义的优先数字出版。由于期刊固定页码的限制,各编辑部担心期刊到时会出现无米下锅的局面,必然要适当的囤积一定的稿件。稿件的囤积就会造成出版周期人为加长,忙碌的编辑工作和繁琐的传统编辑流程很难使优先数字出版的文章大大提前于纸质期刊,即很多期刊优先数字出版的文章编校不会提前纸质期刊太久,甚至大多为与纸质期刊同期,或者仅减少编校轮次来完成优先数字出版的提前上报工作。以上两方面问题就造成了优先数字出版的时间与稿件录用时间间距依然很大,而与正式期刊时间提前很短。国外期刊没有固定页码限制,刊期在一个发表周期内录用几篇发几篇,这样既从根源上提高了出版速度,也使得其优先数字出版与正式出版不分离,优先数字出版工作大可提前完成。

还有一个因素是国内期刊的数字化加工流程局限,国外是期刊从编辑到出版均采用了结构化排版的技术,在任何过程中可以发表不同版本的论文,而我国缺乏这样的技术,所以发表预印本的效果很差,且比较繁琐,若是真正执行的话,会有很多重复性的工作。

通过以上分析,期刊优先数字出版需要从两个方面解决:一是期刊管理部门需要从一些制度方面做出适当调整。如固定页码审批制则严重限制了期刊的优先数字出版工作,需要从利弊考虑作出相应地调整。二是借鉴国外优先数字出版模式,完善国内期刊工作流程等以适应我国期刊特点的优先数字出版工作。

3 结束语

与国外相比目前我国的优先数字出版形式并不是真正意义的优先数字出版,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优先数字出版培训模式落后,行业内部对优先数字出版认识程度不高;对规范程度的要求不合理;优先出版前“三审三校”不到位;期刊自建网站和平台数字优先发表效率低;知网优先数字出版的相关规定还存在对规范程度要求的合理性问题;对期刊影响因子的影响认识不明确;我国优先数字出版模式及各期刊自建网站的优先数字出版形式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到行业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跟进速度的制约等。优先数字出版需要从两方面进行改进:期刊管理部门需要从一些制度对期刊的影响方面做出适当地调整。其次,概括科技期刊自身问题,需要借鉴国外优先数字出版模式,完善国内期刊工作流程等以适应我国期刊特点的优先数字出版工作。在本文认识的基础上,优先数字出版对期刊评价指标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定量研究,数据结果的一维性、各指标自身特点及多因素影响的复杂性导致量化研究存在一定难度。本文对优先数字出版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撰写此文“抛砖引玉”以求在编辑朋友们之间引起对期刊优先数字出版未来的讨论。

[1] 刘红.网络媒体兴起背景下对新闻编辑的管理[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0(6):94-101.

[2] 吕赛英,王维朗,张苹,等.学术期刊推进优先数字出版的问题及对策[J].编辑学报,2012,24(1):74-76.

[3] 韩芳.近年来学术期刊编辑职业发展路径研究述评[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0(6):85-93.

[4] 汪新红.优先数字出版是提高学术期刊出版速度的一种新模式[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1):90-92.

[5] 陈世华,韩翠丽.优先数字出版形态浅析[J].中国出版,2011(8):55-58.

[6] 孙可.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的实施方式及要素[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8(2):109-112.

[7] 王明亮,汪新红.探索期刊优先数字出版模式[J].传媒,2010(11):21-22.

[8] 岳岭.高校科技期刊不积极采用优先数字出版模式的4个原因及5项应对措施[J].科技与出版,2013(7):86-88.

[9] 张春军,董凯.科技期刊应重视优先数字出版[J].科技与出版,2011( 8) :75-76.

[10] 徐云峰,徐红星,陆海燕,等.优先数字出版影响发表时滞和下载量的定量分析[J].编辑学报,2013,25(6):607-608.

[11] 刘全稳,陈海燕,杜增利.论高校期刊优先数字化出版[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5(2):74-78.

猜你喜欢

优先纸质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四川省图书馆发布2019年阅读报告
期刊问答
布达拉宫纸质文物修复——以佛经公文为例
40年,教育优先
多端传播,何者优先?
站在“健康优先”的风口上
独立书店浪漫的纸质生活
优先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