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顾与展望: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综述

2016-02-12王茂森

探索 2016年4期
关键词:学者价值观

王茂森

(周口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周口466001)

21世纪以来,学界提出了“当代中国价值观建构”的命题,但在一段时期内并未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十八大后,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及其传播这一命题之后,当代中国价值观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借助中国期刊网和超星·读秀数据库的有效查询,十余年来,学界关于当代中国价值观的研究成果并不算多,还存在着理论上研究不够深入和实践上建议难以操作的缺点。因此,为了推动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的深入,有必要对学界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系统地梳理和总结。

1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的现状

1.1 关于当代中国价值观基础理论层面的研究现状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学界关于当代中国价值观基础理论层面的研究主要涉及到概念定义、基本内容、基本特征、重要意义和思想资源等一些最基本的问题。

1.1.1 关于当代中国价值观的界定

关于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概念界定至今在学界还没达成共识,大多数研究者把当代中国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混为一谈,只有少数学者对这一概念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界定。

骆萍从意义和作用的角度来界定“当代中国价值观”,认为“当代中国价值观是体现中国现时代精神价值、充分展现中国国家形象和反映中国国家软实力灵魂的价值观体系”[1]。刘民主从实践基础和理论渊源的角度对“当代中国价值观”进行了界定,认为“当代中国价值观,是中国人民在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价值关系的总体认识,是中国人民立足时代要求、实践要求和自身诉求,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西方现代文化价值的诸多精华于一体所形成的价值体系,具有社会主义属性和当代中国属性”[2]。陈国富从本质和作用的角度来界定“当代中国价值观”,指出:“当代中国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社会理论的来源,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有益于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3]

1.1.2 关于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对当代中国价值观概念的表述思路的不同,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学者们对当代中国价值观基本内容的理解。从总体来看,学者们对当代中国价值观基本内容的理解,主要遵循三种思路。

有些学者从思想资源和现实载体的视角,对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进行了界定。如,骆萍认为,中国优秀传统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历史渊源,同时也是当代中国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中国梦及其激发出来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体现时代精神的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1]。刘民主认为,当代中国价值观汇聚了当代中国人民的价值共识,融合了当代社会的多元价值观念,汲取了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精华,继承了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的价值传统[2]。

有学者从当代中国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联的视角,对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进行了界定。如,陈国富认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以中国梦为统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核心内容[3]。江畅认为,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核心价值体系[4]。

还有个别学者用列举的方式,界定了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如,俞世兰认为,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经济方面的发展观、分配观、消费观、就业观,政治方面的法治观、民主观,思想文化方面的思想观、实践观、教育观和生态方面的生态价值观[5]。

另,苏伟所讨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价值观(笔者注:作者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价值观归纳为“为人、为公、创富、共富”四个方面),也应该是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具体内容[6]。

1.1.3 关于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基本特征

陈国富认为,当代中国价值观最鲜明的特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即:当代中国价值观蕴涵传统文化中的尚“和”思想,当代中国价值观的现实维度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当代中国价值观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3]。王玉鹏从当代中国价值观生成的现实维度,认为当代中国价值观从现实生活出发,以现实世界作为其归宿,具有明显的现实性特征[7]。

江畅从价值观念现代化的视角,认为中国价值观念具有追求和谐、重视整体、关怀他人、注重合作、崇尚道德、讲究情趣六个方面的基本特色[8]。不过,他后来在把当代中国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价值观、西方价值观的相互比较研究中,又认为正在构建中的当代中国价值观具有人民性、平等性、道德性、社群性和集体性的基本特征[4]。很明显,相对前面的结论而言,后面的归纳更为可取。因为特征本来就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标志,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外在表现。但是就后面的归纳而言,似乎还有进一步凝练的空间。

总体来看,目前学界对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基本特征的认识还停留在表象层面,还不够深入,以至于有些学者把“特征”与“内容”混为一谈;还有学者在前后的研究成果中得出了差异甚大的结论。当然,这在研究过程中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因为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肯定会不断深化。

1.1.4 关于当代中国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当代中国价值观说到底是属于文化的范畴,同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密切关联,是提高中国国家形象、凝聚人心的重要途径。目前学者们围绕着这一系列基本问题对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意义进行了热烈探讨。

骆萍认为,当代中国价值观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打造中国话语体系的核心和本质,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理念,是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思想支撑,是形塑新时期中国国家形象的总抓手。对内,它是整合社会多元价值观、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对外,在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它是一种重要的软实力工具[1]。陈国富认为,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建构能够为未来中国发展提供科学的价值引导、有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价值认同、有利于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3]。孟献丽从当代中国价值观与中国人精神生活重建的视角,认为当代中国价值观作为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和精神旗帜,有利于整合社会意识和凝聚各阶层力量,有利于激发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逐步形成统一的人民意志和共同的理想追求[9]。王玉鹏从当代中国价值观生成的逻辑起点的角度,指出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构建有助于坚定社会主义的价值信仰和价值理性,有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有助于坚持中国道路不动摇[6]。任政从当代中国价值观的理论本性和价值指向的角度认为,当代中国价值观是人民群众价值共识的集中表达;当代中国价值观适应了人民群众的思想发展需求,丰富了其精神世界;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内在取向是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10]。

1.1.5 关于当代中国价值观构建的思想资源

马克思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1]基于此,学界对当代中国价值观构建的思想资源进行了集中研究。绝大部分学者认为,当代中国价值观构建的思想资源主要包括中国传统的优秀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近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思想。还有个别学者提到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进行价值建设的有益经验,也是当代中国价值观构建的重要思想资源。

江畅系统分析了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思想源流问题,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价值观的真正源头,西方近现代价值观也为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构建提供了诸多思想资源,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蕴藏着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启示[12]。陈国富认为,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建构既要吸收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历史内涵,也要反映当代中国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和共同诉求[3]。马惠萍认为,当代中国价值观,既有中国传统天下主义与和合文化的深厚基点,也有对西方民族主义和现代文明的吸收和“移植”[13]。

另外,还有一些学者从其他视角阐述了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思想资源。比如何锡蓉从当代中国价值观取向的视角揭示了当代中国价值观与其思想资源之间的关系,认为,中国传统要在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构建中发挥作用必须获得新的活力,西方价值观的合理植入可以增补与充实当代中国价值观,当代中国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价值观的真正源头[14]。更为可贵的是,王玉鹏还指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关于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的经验,这些也是当代中国价值观构建的丰厚的思想资源[7]。需要强调的是,虽然王玉鹏并没有对革命价值观和建设价值观进行具体的展开,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革命价值观和建设价值观(或曰传统社会主义价值观)对当代中国价值观构建的重要意义,这一点非常难得。

不仅如此,学者们还一致认为,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构建总体上应该秉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从其思想资源中吸取合理的养分,摒弃糟粕的内容。比如对于中华传统价值观,迟汗青认为,只是出入经典、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恐不是办法,只有立足现实问题,站在选择时代发展方向的角度,吐纳传统,汲古铸今,悠久的资源才能匡时济世,与时俱荣[15]。何锡蓉明确提出,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构建要实现传统价值的现代化、西方价值的中国化、主导价值的明确化[14]。江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分析[12]。但是由于研究方法的局限,就现有研究成果而言,在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构建过程中,对其思想资源具体怎么进行吸收,或者具体吸收思想资源中的哪些成分,怎样进行具体转化,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转换才更为有效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仍鲜见有人进行系统展开和更为具体的实例分析。

1.2 当代中国价值观实践操作路径层面的研究现状

虽然上世纪末就有学者开始关注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构建问题,但是当代中国价值观一直处于构建之中,所以如何构建当代中国价值观就成为学者们讨论最多和重点研究的话题。

1.2.1 关于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构建

目前,学界关于当代中国价值观构建问题的研究,主要涉及构建主体、构建原则、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等三个方面。

1.2.1.1 关于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构建主体

王玉鹏从当代中国价值观生成的自发性的角度,认为当代中国价值观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自发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同时,他还从当代中国价值观生成的自觉性的角度,指出人民群众自发形成的价值观念体系是零散的、不规范的,并不能自动上升为一个社会共同认可的价值观,这就需要党的理论家们自觉运用丰富的理论知识对自发形成的价值观念加以凝练和总结,提取其中的核心部分,经过社会整合形成当代中国价值观[7]。很明显,王玉鹏认为人民群众和党的理论家是构建当代中国价值观的主体。

1.2.1.2 关于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构建原则

王雯雯从方法论的角度认为,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建设必须坚持中国立场原则、世界眼光原则、历史视野原则、实践精神原则[16]。而唐志龙把构建原则进一步分为理论原则和实践原则:理论原则包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指导、要从传统的价值观中汲取营养、要科学地吸收外来的价值观;实践原则包括社会(群体)和个人(个体)相统一的原则、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统一的原则、手段性价值和目的性价值相统一的原则、主导价值观核心地位和现实价值观层次性相统一的原则、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相统一的原则[17]。

还有一些学者在具体论述时虽然没有用“原则”的表述,但是其实际内容仍可归纳为基本原则的范畴。马惠萍针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全球价值观“趋同”的现实,提出当代中国价值观建设必须树立文化生态观、必须关注科技的人文理性、必须保持民族性[13]。江畅从破解时代难题的视角,提出要构建当代中国价值观,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必须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构建完整系统的当代中国价值体系、必须将当代中国价值观转化为系统的社会制度并使之法制化[4]。杨信礼在探讨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基础上,提出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构建,要破除重物轻人的价值观,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要破除片面发展的价值观,确立全面协调发展的价值观;要破除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要破除零和博弈的价值观,确立双赢共赢的价值观[18]。

1.2.1.3 关于当代中国价值观构建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要成功构建当代中国价值观,必须冲破一系列阻碍,或者说,冲破一系列阻碍。所以,当代中国价值观构建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一直是学界研究的一个重点。

陈国富把当代中国价值观构建面临的主要挑战归纳为四个方面,即: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相对低迷造成社会主义价值观动摇、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战略对当代中国价值观构建的负面影响、中国社会深刻转型带来价值观危机、思想宣传工作的失误与偏差导致一些领域社会主义价值观“虚化”[3]。王雯雯和马惠萍则把当代中国价值观构建面临的挑战归纳为两个大的方面。王雯雯认为,当前我国价值观建设面临主导价值观的一元化与社会思潮的多样性的统一和全球化冲击与社会经济转型期的挑战[16]。马惠萍认为,这种挑战主要是文化冲突造成传统价值观的缺失与体制转轨引起价值导向冲突和价值取向矛盾[13]。

还有个别学者从比较独特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比如,孟献丽从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困境的价值缺失逻辑的角度,认为当代中国价值观建构面临的挑战有:一是中国传统优秀价值观在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中被漠视与践踏,二是西方价值观对当代中国人生活的影响与侵蚀,三是当代中国价值观的缺位与精神生活的失落[9]。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学者虽然并没有提到“挑战”,但是根据其论述内容可推知,其讨论的问题的实质其实也是“挑战”。比如,江畅指出,当代重构中国价值观面临的难题有:一是理论构建与实践构建同时进行的难题,二是价值观多元竞争的难题,三是市场化冲击的难题,四是价值取向选择的难题[4]。

1.2.2 关于当代中国价值观的传播

伴随着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世界上很多国家不仅为构建自己国家的价值观给予了高度重视,而且还努力扩大本国价值观的国际影响。所以,近年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纷纷为当代中国价值观的传播建言献策。

一些学者从宏观方面提出了当代中国价值观传播的思路。骆萍认为,要在国际上有效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必须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必须加快对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凝练、具体化、活化性阐释,必须借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国悠久价值观[1]。任政认为,当代中国价值观的传播要根据不同社会群体的不同信仰情况与需求采取多样的价值推广与灌输形式,要遵循人民群众价值信仰与认同的规律和特点,要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地开展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推广与灌输,将当代中国价值观融入到国家与政治的整个运行之中,融入到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融入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现实过程,融入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国民教育的整个教化体系等[10]。

另一些学者从传播主体的视角探讨了当代中国价值观的传播问题。王玉鹏从当代中国价值观生成的角度认为,党的理论家不仅承担着对人民群众自发形成的价值观进行凝练、总结和整合的任务,还承担着对当代中国价值观进行传播和弘扬及有效推动当代中国价值观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认同、接受和践行价值观的重要任务[7]。任政指出,为推进社会大众对当代中国价值观的认同,需要党和政府通过各种媒介、多种形式与途径宣传、推广与灌输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与精神实质,传递正能量,促进社会成员领会其核心要义与精髓[10]。

还有学者专门阐释了当代中国价值观的传播媒介和载体。任政认为,可以通过网络技术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以最大程度地增强其影响力和吸引力[10]。刘民主和孟献丽认为,“一带一路”是拓展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重要途径[2][9]。

2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的不足

通过对研究现状的综合梳理,我们可知,十多年来尤其是近年来国内关于当代中国价值观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并在一定程度上为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构建提供了学理支撑。但若深入分析则会发现,无论是基础理论研究层面,还是实践操作路径层面,目前的研究都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找出问题的症结,乃是推动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的前提和关键。

2.1 对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有待深化

目前,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不足主要体现为:概念界定不明、内容尚未达成共识、目标认识不统一、思想资源挖掘不全面、特征归纳不突出等。

首先是概念界定不明。虽然学者们都认为当代中国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同一个位次的概念,但是在具体论述中却往往把二者混为一谈。其主要原因是只看到了“价值观”和“价值观念”的联系,而没有明晰两者之间的区分。

其次是内容尚未达成共识。由于对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概念界定不明,直接导致现有研究成果对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理解的不同。从研究角度上来看,目前有学者从抽象的宏观的角度来概括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有学者从具体的微观的角度进行了概括,有学者从思想资源和现实载体的角度来进行展开,还有学者从建构意义的视角来进行概括。这就表明,学界对于当代中国价值观所应该具有的基本内容还存在较大的分歧,并且大多是泛泛而谈,内容体系之间缺乏严密的逻辑关联。

再次是目标认识不统一。关于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总目标,陈国富认为,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总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3]。任政从当代中国价值观内在取向的维度出发,认为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10]。王玉鹏则从当代中国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与灵魂的角度出发,认为当代中国价值观建设的最终目标和使命,是全面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7]。对于目标认识的差别,充分说明了对当代中国价值观建设的目标层次的研究还有待深入的必要。

最后是思想资源挖掘不全面、分析不深刻。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几乎有所有学者在研究中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了这一问题,还有些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比如江畅。但是就整体来看,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仍有深入的必要。比如,到底哪些可以纳入到当代中国价值观思想资源的范畴,目前学界并没有达成一致的看法,绝大部分学者把目光集中到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和西方价值观上面,并没有明确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对于当代中国价值观的重要意义。虽然也有个别学者肯定了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对于当代中国价值观的重要意义,但是对其“理论基础”地位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明朗。同时,除了个别学者提到革命文化(或曰“革命价值观”)也是当代中国价值观的重要思想资源之外,绝大部分学者并没有提及,而且即使是个别学者提到了这个问题,但是并没有充分展开。还有,如何对待建设价值观(或曰“建设文化”,也有称“传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问题,也只是个别学者肯定了其对当代中国价值观的重要意义,比如王玉鹏,而更多的学者并没有提及。还有学者在提到这一问题的时候,虽然并没有明确否定,但是从其字里行间折射出来的态度却明显有否定的倾向。客观来讲,虽然改革开放之前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展并不顺利,但是以“为人民服务”为主导的价值观念仍然还在发生作用。这就说明对于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思想资源还需要进行全面审视和深入研究。

除此之外,在对当代中国价值观的特征归纳方面,现有研究成果也存在着特征与内容相混淆、特征与思想资源相混淆等问题。

2.2 对当代中国价值观实践操作路径层面的研究有待加强

对当代中国价值观实践操作路径层面的研究不足主要体现为:研究方法相对单一、对建构主体的研究不够深入、对传播力量的认识不够全面。

2.2.1 研究方法相对单一

目前,对当代中国价值观实践操作路径层面的研究,在方法上呈现出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理论研究多、实证研究少的不均衡状态。学者们一般都是从现实背景出发,笼而统之地认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需要重构当代中国价值观,但是具体都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在不同阶层和不同地区的人们之间是否有差别,这些差别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以及价值观多元化的差别在什么条件下或到什么程度才能够引起冲突,冲突的后果是不是必然导致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迷失,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构建如何才能够更加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不是也会附带出现新的社会问题等等,对此,现有研究成果都缺乏实证性的材料数据支持。

2.2.2 对建构主体的研究不够深入

对于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建构主体,绝大多数学者都强调了人民的重要性,只有个别学者提到了党的理论家也肩负着构建当代中国价值观的重要任务,但遗憾的是,对此,学者们并没有展开论述。毫无疑问,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所以人民肯定是构建当代中国价值观的重要主体。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当代中国价值观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范畴,在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构建中,政治问题、政治理念必然是其中的核心内容,任何有意或无意忽略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意识形态属性的想法和做法,势必会弱化其对社会生活的有效解释和引领,并最终成为一种抽象的乌托邦理想。所以,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建构不仅是人民群众从实践活动中自发产生的精神产物,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文化自觉和价值自觉的一种体现。这就说明,对于以党和政府为代表的主导力量的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待深化。

2.2.3 对传播力量的认识不够全面

当代中国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和灵魂,其传播是提高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但是截至目前,除了个别学者在研究过程附带提到这一问题之外,鲜见有人进行专门研究。比如,刘民主和孟宪丽提到“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是拓展当代中国价值观传播的重要路径。还有个别学者提到了孔子学院在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中也起着重要作用[1]。而无论是“一带一路”战略,还是孔子学院,代表的都是官方力量。当然,当代中国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官方对其传播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我们似乎更应该考虑到海外受众的心理特点。由于历史传统的差异,一般来讲,海外民众对待官方宣传向来持有一种怀疑的态度,所以如果仅仅以官方为主体,并不利于当代中国价值观的传播。这就说明对于当代中国价值观的传播力量的认识也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3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3.1 在基础理论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3.1.1 澄明“价值”“价值观”“价值观念”的联系与区别

价值、价值观、价值观念是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中经常用到的几个基础性概念,在现有关于当代中国价值观基础理论的研究中,这几个概念的界限模糊不清,存在着时而并用时而混用的现象。从哲学角度来讲,价值、价值观、价值观念是三个不同位次的概念,三者之间虽有联系,但是价值观念不必然等于价值和价值观。只有厘清了这种关系,才可以避免同一篇文章上下文之间因为概念混用而出现矛盾,而且在对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时才不会挂一漏万,即不会仅仅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核心内容,而置其他更多的具体内容于不顾。

3.1.2 以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本质为突破口全面明晰其思想资源

要明确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思想资源,不妨另辟蹊径,先确定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本质,然后以此为立足点,通过演绎推理来明确其思想资源。从哲学上来看,当代中国价值观本质上是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范畴,是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和灵魂,在文化软实力诸要素中居于核心和主导地位,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而中国是现在世界上文化唯一没有中断的国家,无论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传统文化,还是新中国成立之前的革命文化,还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文化,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而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具有世界眼光,要求积极主动地汲取世界上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文化和文化软实力建设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果,为我所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整体布局中的重要环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基础。既然当代中国价值观在本质上是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既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建设文化、国外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资源,既然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那么,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思想资源就不仅包括中国传统优秀价值观和外国价值观的精华,同时还包括革命价值观、建设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不过与其他思想资源相比,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乃是决定其性质的理论基础。

3.1.3 从对事物特征归纳的本来目的出发来概况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基本特征

事物的特征是一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并区别于他事物的本质规定。客观地讲,由于研究视角和表达习惯的差异,学者对于当代中国价值观基本特征的归纳和概括及其具体表述肯定会有所不同,但是,无论从那个角度来进行归纳,都不应该偏离对事物特征归纳和概括的本来目的,即:对当代中国价值观基本特征的归纳和概括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当代中国价值观的个性特征,是为了凸显当代中国价值观与其他价值观的区别和不同。从这种目的出发,即使不同学者在对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基本特征进行归纳和概括时具体表述略有不同,但是其内容实质却应该是相通的。也就是说,只有明确了对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基本特征的归纳和概括的本来目的,才能够避免出现不同学者对当代中国价值观基本特征认识的莫衷一是的现象。

3.2 在实践操作路径层面需要进一步突破的关节点

3.2.1 在运用多种学科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实际调查法的运用

为了有效推进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构建,避免提出的实践操作路径沦为纯粹的玄思空想,应该在多种学科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实证研究。

比如,当代中国价值观要成为凝聚人心的最大公约数,必须切实反映当代中国人民的价值诉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开展当代中国人民价值观的实际调查。这种调查不仅要对当下中国人的整体价值观进行全面审视,而且还要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信仰、不同性别、不同行业、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体的价值观进行分类调查。要使这种调查更为有效,不仅需要深厚的哲学功底,而且还需要社会学、统计学、民族学、宗教学、系统学、教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综合知识。只有这样,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建构才能真正解决当代民众思想中的深层问题。

3.2.2 明确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构建和传播主体

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构建和传播离不开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所以,由谁来承担这一重任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官方力量的主导作用,也要积极争取民间力量的广泛参与,针对不同问题,更要厘清国家、政府层面与非政府层面各自所承担的重要职责,从总体上打造以官方为主导、多种民间力量共同参与的当代中国价值观构建和传播的主体格局。

3.2.3 探究当代中国价值观表征背后的问题实质

当代中国价值观的主要意义是通过一系列外在表征形式来体现的。具体来讲,体现在国家层面就是在国际上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体现在社会生活层面就是增强民众的凝聚力,体现在政治层面就是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我们应当透过当代中国价值观外在表征形式来探究问题的实质。比如,良好国家形象这种表征形式实质指向的是中国民众的素质提升和当代中国发展理念的阐释力的问题;民众的凝聚力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感召力这种表征形式实质指向的是当代中国价值观的价值引领作用问题。只有从这些表征背后的实质问题出发,才能够使我们针对当代中国价值观构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更为有效。

参考文献:

[1] 骆萍,孔庆茵.当代中国价值观内涵、意义与传播策略[J].探索,2015(4):153-157.

[2] 刘民主,冯颜利.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内涵探讨[J].探索,2016(1):154-159.

[3] 陈国富.略论当代中国价值观[J].探索,2015(4):148-152.

[4] 江畅.论当代中国价值观构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4):147-154.

[5] 俞世兰.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内容嬗变[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3(5):117-120.

[6] 苏伟.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价值观[J].理论探讨,2016(3):59-63.

[7] 王玉鹏,秦妍.论当代中国价值观生成的三个维度[J].探索,2016(2):159-165.

[8] 江畅.论价值观念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从现代价值观念的国家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特色说起[J].人文杂志, 2004(2):1-8.

[9] 孟献丽.当代中国价值观与中国人精神生活的重建[J].探索,2016(2):172-178.

[10]任政.当代中国价值观与社会共识的建构[J].探索,2016(2):166-171.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江畅.当代中国价值观源流探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5(2):28-32.

[13]马惠萍.经济全球化与当代中国价值观的现实选择[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48-52.

[14]何锡蓉.当代中国价值观取向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J].学术探索,2008(5):14-19.

[15]迟汗青.共道论——中国传统思想价值的世界解读[J].理论探讨,2016(1):32-38.

[16]王雯雯.当代中国价值观建设的现实境遇与方法论原则[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2):32-34.

[17]唐志龙.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冲突及其调适[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1):13-15.

[18]杨信礼.马克思主义价值论与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建构[J].山东社会科学,2008(2):5-15.

猜你喜欢

学者价值观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我的价值观
学者介绍
学者介绍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本刊学者简介
笔绘幸福园里的价值观
学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