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创新推动河北陶瓷产业转型突围研究*

2016-02-11李文杰张小东赵淑忠

陶瓷 2016年3期
关键词:河北陶瓷文化

李文杰 张小东 赵淑忠

(1 河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石家庄 050051) (2 中国工商银行投资部 北京 100032)



文化创新推动河北陶瓷产业转型突围研究*

李文杰1张小东2赵淑忠1

(1 河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石家庄050051) (2 中国工商银行投资部北京100032)

摘要河北作为我国重要的陶瓷主产区和出口基地,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区位资源优势;但近年来,受各种因素制约,产业发展存在诸多瓶颈。笔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针对河北陶瓷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比较优势和相对不足,就如何提高创意设计水平、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凸显区域品牌优势、完善配套保障措施等方面展开论述,对落实文化创新驱动河北陶瓷产业转型升级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文化创新河北陶瓷产业转型升级路径

前言

河北陶瓷文化源远流长,唐代邢窑细白瓷的烧制成功开创了我国“南青北白”的陶瓷分布格局,定窑、磁州窑亦曾蜚声中外[1];近代唐山则确立了我国卫生陶瓷和骨质瓷工业化生产的先河[2]。经过数百年的发展,目前河北陶瓷已发展成为产业基础雄厚、产业体系完备、生产技术成熟、影响辐射面广、社会就业者众、极具历史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支柱产业[3],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和集群效应,多年来在扩大出口创汇、吸纳剩余劳动力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5年,在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国家“质量时代”来临、陶瓷行业洗牌在即、创新驱动艰难的宏观背景下,河北检验检疫局为全面了解河北陶瓷企业发展诉求,对全省105家日用陶瓷企业和35家卫生陶瓷企业进行了调研,针对当前科技创新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就本省陶瓷产业的发展现状与瓶颈问题进行了深度剖析,力争为相关政府部门的决策工作提供参考。

1河北陶瓷产业发展现状

河北陶瓷生产历史悠久,企业地理分布范围广阔,产业整体规模相对庞大,呈现大企业集中、小企业分散的产业布局特点。其中唐山乃是全国最大的骨质瓷生产和销售基地,亦为国内三大卫生陶瓷生产基地之一[4];邯郸作为传统日用陶瓷主产区则以炻器、釉中彩和强化瓷闻名于世[5]。石家庄砂锅产业一枝独秀,廊坊卫生陶瓷远销欧美、骨质瓷后来居上,张家口仿骨瓷方兴未艾,邢台白瓷厚积薄发,保定艺术陶瓷独领风骚,高邑建筑陶瓷首屈一指,沧州卫生陶瓷品位不凡,全省业已形成以日用陶瓷、卫生陶瓷为主,工业特种陶瓷、工艺美术陶瓷为辅,釉料、花纸、模具、机械、管件等配套齐全的产业体系。据统计,2014年河北省共有规模以上陶瓷企业有300多家,资产规模超过116亿元,工业总产值逾60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不含建筑陶瓷)近20亿元,从业人员约12万人,产品远销欧洲、美洲、亚洲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具备一定的区域品牌效应。

2河北陶瓷产业历史文化资源优势

2.1历史传统悠久、文化积淀深厚

河北陶瓷文化源远流长,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始终占据重要地位,无论唐宋时期的邢窑白瓷、定窑御品、磁州窑白釉黑花瓷,抑或明朝永乐年间唐山的缸窑粗陶和近现代的卫生陶瓷和骨质瓷,曾数度刷新我国陶瓷生产历史纪元。其中唐山作为“中国北方瓷都”、“国家卫生陶瓷出口基地”和亚洲最大的骨质瓷生产基地,已连续17年成功承办了中国陶瓷博览会;邯郸则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民窑研究基地”和“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

2.2产业体系完备、品牌优势突出

产品覆盖日用陶瓷、建筑卫生陶瓷、艺术陶瓷和工业特种陶瓷等众多领域,品种规格近万个。拥有多项国家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唐山骨质瓷”已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多次作为国内外重大礼仪盛典用瓷华美亮相。历经逾千载,河北陶瓷业已形成集日用陶瓷、卫生陶瓷、艺术陶瓷和工业陶瓷于一体的综合型现代陶瓷产业集群,产品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冀瓷”文明声名远播。

2.3设计团队众多、陶瓷大师荟萃

邯郸现有各类磁州窑文化艺术主题博物馆、陶瓷大师工作室等文化企业百余家,实现了磁州窑白地黑刻的传统工艺与现代绚烂多彩的装饰技法的统一。唐山陶瓷研究所和数家企业内部的骨质瓷艺术研究机构则在继承地方“陶瓷三绝”技能的基础上,不断开发新彩、刻瓷等装饰技艺[6]。另外,我省7位国家级陶瓷艺术大师及30余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亦在弘扬河北磁州窑、定窑及田家窑陶瓷艺术、推进设计创新等方面久负盛誉[7]。

2.4地理位置优越、文化资源丰富

河北东临渤海,西靠太行,北接辽蒙,南依豫鲁,内环京津,自古为京畿重地。近两年,伴随着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深入实施,政、企、学、研各界不断加大新时期京津冀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步伐。此契机为我省推进传统产业技术与文化创新、创立科技创意成果交易市场和相关金融平台提供了现实的政策基础和资源优势,创造了不可估量的发展机遇和创新渠道;有利于推动河北陶瓷产业做大做强,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引擎。

3河北陶瓷产业文化创新瓶颈

3.1企业创意设计水平良莠不齐,软硬件建设亟待提高

除少数龙头及特色企业外,我省大部分陶瓷企业普遍存在设计理念陈旧、技术手段老化、专业人才匮乏的现象。多数中小企业因陋就简,受资金投入和环境条件所限难以革新;成形模具开发和产品造型设计仍停留在工业化初、中期水平;相关工序机械化程度较低,更谈不上达到自动化和智能化,使企业容易陷入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利润率“双低”的恶性循环[8]。

3.2产业文化创新能力相对薄弱,新产品研发速度亟待提高

受主客观条件制约,河北大多数陶瓷企业不具备品牌设计和艺术创意的能力,且创新发展理念淡薄,产品设计资源投入较少,新器型、新工艺开发进展缓慢,新产品研发周期较长。文化创新匮乏导致内销产品模仿、抄袭之风盛行,由同质化导致的恶性竞争愈演愈烈[9];而外销产品则多为贴牌生产,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出口创汇空间提升有限。

3.3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滞后,新创意应用亟待提升

长期以来,虽然文化创意资源丰富的京津冀地区并不缺乏陶艺专业设计水平和应用技术一流的高校院所,但因涉及创新成果推广应用的一系列体系的机制建设相对滞后、相关沟通渠道不畅,导致河北陶瓷生产企业与国内外文化创意机构合作的深度及广度有待拓展,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文化创新成果无市、陶瓷生产企业沟通渠道不畅的尴尬局面。

3.4文化创新优势领域发展失衡,艺术陶瓷产业亟待提质

多年来,受企业经营者的主观认识和陶瓷生产线的技术条件的制约,河北陶瓷产业始终偏重于工业化批量生产、投产周期较短、市场需求稳定的日用陶瓷和建筑卫生陶瓷产品研发,而对于艺术价值高、生产周期较长、文化品味独特的工艺美术陶瓷则多以大师工作室和家庭小作坊生产模式为主[10],产业基础薄弱,且罕见适于批量生产的礼品瓷和陈列瓷的问世。

3.5相关配套产业建设存在短链,全链条优势亟待增强

虽然河北各地陶瓷主体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但普遍存在模具材料、花纸制造、色釉料生产等配套产业发展不均衡的现象;政策支持、融资信贷、人才培养、电子商务以及商贸会展、物流配送等相关产业链条支撑乏力,由于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渗透作用形成的互促效应难以发挥,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河北陶瓷产业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这都制约了河北陶瓷的整体发展。

4河北陶瓷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4.1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

2013年,河北省出台《关于实施工业转型升级攻坚行动的意见》,提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目标任务,唐山、邯郸两地相继将陶瓷产业调整升级作为实施“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的重点工程。同时,伴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出口陶瓷法检目录的调整、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以及由此带来的高端消费阶层的增加,使得国内外市场对不同档次的日用陶瓷、建筑卫生陶瓷的消费需求将大幅攀升,艺术陶瓷的购买需求将进一步升级;而擅于提升艺术价值和文化品味的创意产业与陶瓷产业的创新融合亦将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4.2陶瓷产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在当前国家、京津冀地区及轻工行业大力推行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政策的宏观背景下,河北陶瓷产业的节能环保压力不断加码;原料、燃料、物流以及劳动力等要素价格的持续上涨,势必导致陶瓷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不断攀升。此外,鉴于现阶段全国其他陶瓷产区产能普遍过剩、企业同质竞争严重与国际陶瓷市场低迷、贸易壁垒限制骤增的现象并存[11],使得陶瓷企业之间的技术人才争夺日趋激烈,产品价格竞争已近白热化,市场营销压力进一步加剧,陶瓷出口创汇全线受挫。

5河北陶瓷产业文化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指导思想

发挥毗邻京津经济圈的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区位优势和基础优势,通过文化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发展;以产品高端化、创意产权化、经营品牌化、设计艺术化、工序自动化、企业数字化为发展方向,加速工艺技术装备升级改造的进程,提升河北陶瓷文化创意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强化产业链条各环节之间的渗透互促作用,促进陶瓷文化创意成果的产业化应用,使推动艺术设计和创意成果转让等一体化文化服务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河北陶瓷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6文化创新驱动河北陶瓷产业转型发展的路径探析

6.1秉承品牌化理念,明确创意设计定位,提升文化艺术内涵

根据河北陶瓷产业的地理分布和区位优势,围绕唐山、邯郸两大产业强极的产品特色,以品牌建设为基础,以文化创新为先导,以转型发展为导向,强化外联内引,科学确定河北陶瓷产业格局定位和创意设计发展方向。在全省范围内通过改造升级相关技术装备水平,实现陶瓷外观设计、器形研发以及模具开发的现代化,达到传统装饰方法与现代工艺技术的有机结合。为提升河北陶瓷品牌的传统优势和文化内涵,建议唐山、邯郸两地分别携手周边产业相似度较高地区,集中打造国内高档日用骨质瓷、卫浴家装配套、特色骨质艺术陶瓷、工业特色陶瓷生产基地和北方中高档普通陶瓷、强化瓷、古窑艺术陶瓷精品生产基地。在品牌定位上分别以高端化、国际化、艺术化为日用陶瓷产业主攻方向,以特色化、系列化、配套化为卫生陶瓷产业发展重点,以个性化、多元化、地域化特征为艺术陶瓷研发主线。同时,针对国内外目标市场需求,将产品档次的多元化、系列化与品牌定位的差异性、地域性相结合,使产品设计、品牌形象、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形成统一整体,全方位彰显品牌的丰度和力感。探索实施地方优势品牌经营、区域整体品牌培育、历史文化遗产保护[12]和当代创意元素融入相结合的发展策略,合理确立阶段性目标规划和落实方案,形成不同地域、不同产品、不同档次的陶瓷品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互促共进的协同发展局面,有序提升冀瓷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6.2发挥区域化优势,加速资源整合步伐,提升艺术设计水平

以京津冀文化创意产业协作发展为契机,有效加强与京津各类创意设计机构和知名陶艺大师的交流互动,锁定现代制造、人文艺术、人居环境及市场营销等复合性边缘学科的优势领域和领军人物,探索创立形式多样、高效灵活的区域陶瓷文化创新联盟,成立若干陶瓷创新、创意、创业团队,秉承“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俗的就是个性的”设计原则[13],通过提升产品文化内涵带动品牌价值增值,强化产业综合竞争实力。针对当前国内外陶瓷市场“高端制胜”的发展趋势,建议河北陶瓷产业文化创新遵循如下理念:日用陶瓷生产须集合艺术、生活两方面的消费特征,以唐山无铅骨质瓷和邯郸釉中彩强化瓷为中心,产品设计应体现高档、绿色、新颖等特点,规格设计则以多样化、套具化为核心;卫生陶瓷产品设计应以突出产品的科技含量为基础,综合运用多元化的时尚要素,将卫生陶瓷的功能性、智能性与五金家装的配套性、系列性构成交相辉映的统一整体;在知名艺术陶瓷名师大家聚焦孤品、珍品、极品的创作的同时,瞄准旅游品、纪念品、陈设品的消费市场需求,借助工业化批量生产方式,全面把握艺术收藏和旅游购物的无限商机[14]。根据当前河北陶瓷的产业规模和发展水平,全方位、立体式、分体系、分层级有序的推进以日用陶瓷创意为节点、卫浴陶瓷设计为重点、艺术陶瓷研发为亮点的三级文化创新网络建设,运用文化产业的创意成果培养陶瓷产业的核心竞争力[15]。

6.3针对产业化目标,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推动创意成果转化

在深入挖掘各地大师工作室、唐山陶瓷研究院等我省现有陶瓷设计研发资源潜力的基础上,支持具备条件的陶瓷企业成立工业设计和技术研发中心,鼓励企业之间通过组建技术创新联盟等形式加强陶瓷造型设计、装饰技法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分享创新创意经验,加快设计成果转化。支持企业通过创意中介服务机构加强与国内外先进的设计团队的合作,积极引进国外新工艺、新创意,融合华夏文明精华和世界文化精髓,强化文化创意成果对河北陶瓷产业的支撑。鼓励高端设计人才、陶瓷艺术大师和国内外创意机构利用河北各地的文化产业中心、陶瓷博物馆等机构设施[16],建立工艺设计研发、成果转让平台。推进创意优势成果规模化项目、研发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国内外创新成果转移项目等承载基地以及陶瓷技术研发、创意设计产业孵化基地建设,加速陶瓷工艺技术研发、艺术设计创意等全产业链条的深度融合。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强河北陶瓷文化产业与京津文化创意产业的对接,与之形成文化相融、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开发兼具燕赵历史传统和京津文化特色的名师新作、创意新品。同时,加强陶瓷生产、流通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开展陶瓷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培育,把知识产权工作纳入陶瓷的研究开发、技术改造、技术贸易、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在工艺路线升级、新产品开发、专利申请及诉讼维权和产品营销中,有效防范各类侵权风险[17];依法及时保护与陶瓷主体及配套产业领域有关的工艺技术、产品设计、自有品牌和创新成果。

6.4强调特色化原则,构建文化产业基地,扩大区域品牌影响

深入挖掘唐山、邯郸两地的陶瓷历史文化资源,以技术研发、创意设计、人才培养为主线,以产业孵化载体建设为基础,以京津冀文化创意产业协作发展为契机,加强与旅游休闲、餐饮娱乐、艺术体验、文体会展等相关产业的融合与互动,全方位打造集陶瓷生产示范企业、陶瓷历史博物馆、陶瓷艺术风情街、陶瓷主题公园、陶瓷创意产业中心、陶瓷文化旅游景区等于一体的国家级陶瓷创意产业基地[18];使手工生产与现代技术共存、实体展销与网络商务联动、创意设计与技术研发互促、专业研讨与培训交流同步、文化旅游与休闲娱乐共享等整体设计理念和历史文化内涵交相辉映[19]。以厂容厂貌美化、技术装备升级、环保水平提高对坐落于景区内的陶瓷企业进行改造,使之在满足生产制造的同时,还可提供观赏体验式服务,既兼具传统陶瓷加工技艺风采回顾又具有现代新工艺、新装备水平展示功能。做好邢窑、定窑、磁州窑、田家窑等我省陶瓷文化遗址的保护与宣传,展示历史遗迹,传承工业文明。对具有文化旅游开发价值的古窑址、古作坊、大渣堆、笼盔墙、古民居和古树名木进行普查并登记造册[20];推动富田、盐店等磁州窑博物馆体系的改造升级及唐山陶瓷博物馆、陶瓷历史文化遗址公园的建设工程。提升馆藏文物档次,开展历史文物、艺术精品展示、现代瓷品拍卖及名玩古董鉴赏等活动。依托陶瓷创意产业中心、陶瓷博物馆、陶瓷艺术风情街等主要孵化载体,着力打造工业旅游业,开发工业游业务,使人们直观感受河北陶瓷的历史文化魅力,借助有形的载体宣传无形的陶瓷文化,依靠无形的文化进一步推动河北陶瓷产业的发展,全面扩大河北陶瓷区域品牌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

6.5立足多元化需求,完善配套措施建设,保障文化创新落实

一是进一步完善财税扶持政策,加大地方财政对陶瓷企业文化创新驱动转型升级项目的支持力度;建立有助于陶瓷企业开展创新产品设计、品牌价值提升等一系列文化创意活动的各种投资基金,扶植文化内涵丰富、市场前景广阔、示范效应显著的重大陶瓷产品/品牌设计创新项目和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建设项目[21];对企业自主创新的高水平创意成果和获得国家相关授权的名牌产品、地标产品及驰名商标等予以一定比例的补贴。实行特定税收优惠政策,包括专利所有权减税政策、加速折旧政策和抵扣资本购进项目所含增值税政策等。

二是建立银行绿色贷款通道,对企业的技改贷款和设计研发、基地建设、成果转化项目贷款给予优先支持。健全信贷担保机制,完善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评估、担保、质押贷款机制,支持运用知识产权质押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逐步增加政策性担保机构资本金,对重点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建设项目,建立政府、银行、担保机构信贷风险分担机制。

三是综合运用调解、仲裁、诉讼等多种纠纷解决方式,加强跨部门执法协作,有效地化解知识产权纠纷;发挥我省及各市维权援助中心作用,搭建陶瓷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支撑平台,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氛围。

四是采用柔性引智方式,多途径吸引京津高层次的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工艺美术、创意设计、陶艺制作等方面的创新人才来冀创业发展或提供咨询服务。依托重大项目和创新平台,有计划地引进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领军人才,创新引才用才载体,畅通招才引智渠道,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打造人尽其才舞台,构筑人才集聚高地。

7结语

河北陶瓷艺术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无论唐宋的邢窑白瓷、定窑御品,抑或近代的唐山卫生陶瓷和骨质瓷,皆曾为辉煌灿烂的华夏陶瓷文明增添过浓墨重彩的一笔。“瀚海潮头帆已满,砥砺前行正当时”,在当前全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如火如荼的改革浪潮中,河北陶瓷若能有效实施文化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在继承和弘扬河北陶瓷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融合当代世界先进文化发展成果,提升冀瓷文化艺术内涵和品牌附加价值,“继承旧红一万点,换将新绿百千重”,则将重新书写河北陶瓷发展史的恢宏新篇!

参考文献

1王雨连.提升河北省日用陶瓷品出口竞争力的探讨.对外经贸实务,2012(1):51~53

2徐鹏俊,赵淑忠.唐山卫生陶瓷出口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全国性科技核心期刊——陶瓷,2007(6):57~59

3刘洪彩,刘存.工业设计推动河北陶瓷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大众文艺,2009(24):143~144

4吴卫华,王黔平.唐山陶瓷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建议.全国性科技核心期刊——陶瓷,2007(12):31~34

5张文娟,王晓梅.当代磁州窑陶瓷的发展现状与建议.陶瓷学报,2013(3):372~374

6俞康泰.唐山陶瓷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从制造到创新.全国性科技核心期刊——陶瓷,2008(2):63~65

7刘志国.邯郸彭城瓷区生产现状与发展展望.中国建材网,2009-05-27

8温素霞.唐山陶瓷出口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建议.国际商贸,2012(1):211~217

9赵越清.唐山陶瓷产品结构优化与陶瓷企业结构布局调整初探.陶瓷研究与职业教育,2004(4):34~37

10刘志国.邯郸彭城瓷区生产现状与发展展望.中国建材网,2009(5):27~29

11刘莉莉.河南陶瓷文化产业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陶瓷学报,2013(1):127~129

12朱虹.关于景德镇御窑遗址保护的思考.陶瓷学报,2015(4):335~338

13李莉,余金宝.基于学习型社区的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承路径探析.陶瓷学报,2014(2):239~241

14陈俊,于保春,刘宣景.德镇市陶瓷文化旅游业发展研究.陶瓷学报,2013(4):529~531

15宁刚,王敏.论景德镇陶瓷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陶瓷学报,2014(6):663~665

16余斌,肖绚.景德镇传统制瓷作坊:符号空间视角下的文化景观研究.陶瓷学报,2013(3):336~338

17邹晓松,孙斌,孙新朋.论陶瓷文化的自律性和他律性.陶瓷学报,2013(2):241~243

18张茂林,李其江,吴军明,等.明清时代陶瓷官窑文化及其当代价值初探.陶瓷学报,2013(4):497~499

19章立东,单瑶.全球化视域下景德镇当代陶瓷艺术的创新和继承.陶瓷学报,2013(4):533~535

20詹嘉.景德镇陶瓷遗产廊道旅游资源研究.陶瓷学报,2014(5):542~547

21邱婷,黄勇,徐安.文化与科技融合视角下的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研究.陶瓷学报,2014(1):109~112

*基金项目:2015年度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15457651D);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 (项目编号:201003106)。

作者简介:李文杰(1972-),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科研管理、陶瓷理化性能检测技术研发及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通讯作者简介:赵淑忠(1968-),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进出口陶瓷理化性能和检验监管制度研究。

中图分类号:K8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72(2016)03-0043-06

The Research on Measures of Hebei Ceramic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Driven by Cultural Innovation

Li Wenjie1,Zhang Xiaodong2,Zhao Shuzhong1(1 Hebei Entry-exit Inspection Quarantine Bureau,Shijiazhuang,050051)(2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Beijing,100032)

Abstract:Hebei as the important ceramics production and export base in China, have a certai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accumulation and regional resource advantages. In recent years, however, affected by various factors, the industry has many bottlenecks. This paper guided by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in view of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obstacle problem of hebei ceramics industry, discussing how to raise the level of creative design,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independent brands,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manifest regional brand advantage, perfect matching safeguard measures and putting forward the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carry out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hebei ceramic industry driven by cultural innovation.

Key words:Cultural innovation; Hebei ceramic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Measures

猜你喜欢

河北陶瓷文化
河北顶呱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谁远谁近?
河北:西洋乐器畅销海外
陶瓷艺术作品
孙婷婷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
陶瓷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