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艺思潮与文艺创作

2016-02-11王洪斌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文艺作品价值体系思潮

王洪斌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艺思潮与文艺创作

王洪斌

要实现文艺大繁荣大发展,就必须通过开展文艺批评、完善文艺批评的标准,坚守社会主义文艺本质,固化文艺的民族根基,增强价值、理论、文化自信等手段,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文艺思潮与创作的引领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日常表现;道德楷模;群众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和全球化的加速,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消费主义、低俗文艺等各种文艺思潮和文艺现象涌现。一方面,反映了我国文艺事业的大发展与大繁荣,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如在文艺评价标准上多元化;在文艺创作内容上低俗化;在文艺创作来源上书斋化;在创作主题思想上模糊化……这些问题不及时解决,就会妨碍我国文艺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就会妨碍文艺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的作用。要解决好这个时代命题,保证文艺可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文艺思潮与创作的引领作用。

一、开展文艺批评,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艺思潮与创作中的影响力

任何时代的文艺思潮与文艺作品都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深深地打上了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烙印,也就不可避免地具有时代和历史发展的局限性。马克思主义坚持历史地、辩证地看待各种文艺现象,通过开展文艺批评,从而促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的发展。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对巴尔扎克、歌德、托尔斯泰等人的作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阐明了这些作家和他们反映在作品中的矛盾,都是他们所处的时代的社会历史结构中的差异和冲突相互激荡的产物。哲学家不仅需要从根本上解释世界,更为重要的是从实践上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家应该用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进行文艺批评,对各种妨碍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文艺思潮,各种不符合历史事实与时代精神,不符合科学规律的文艺思潮进行一分为二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通过文艺批评,以达到“培养和依靠掌握实践理性和使用实践力量的人”。[1]

早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就提出了文艺批评的两个标准,即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他认为,按照政治标准来说一切有利于抗日和团结、鼓励群众同心同德反对倒退、促进进步的便是好的,反之便都是坏的。按照艺术标准来说,一切艺术性较高的,就是好的或较好的,艺术性较低的,则是坏的或较坏的。[2]可见,毛泽东期望通过文艺批评这个抓手,用无产阶级的文艺思想引领文艺思潮与文艺创作,通过文艺批评,解决中国无产阶级文艺发展道路上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和资本的无限膨胀,受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一些文艺思潮偏离了主流价值观,低俗化、历史虚无主义、消费主义文艺思潮抬头,文艺的意义被定义为宣泄、享乐、庸俗、媚俗,导致社会价值观紊乱,使公平、正义、善良、诚实等观念得不到彰显和提倡,虚伪、拜金、偏私、邪恶等观念暗流涌动,我国文艺批评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应该对这些非主流的价值观进行分析和批评,进而捍卫主流价值观。但在后时代主义思潮影响下,文艺评价标准逐步多元化,这直接导致文艺批评气息奄奄,有气无力,大有软化、弱化之势。在商业气息浓厚而浮躁的社会氛围下,部分文艺批评家立场不坚定、批判标准模糊,往往缺少思想深度、缺少社会责任感与艺术良知,这使得表扬取代了文艺批判,宣传和炒作代替了文艺批评,“友情客串”、“红包评论”等乱象使文艺批评面临信任危机。真正的文艺批评倒认为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一是可能得罪人,在艺术圈子里成为不受欢迎的人,二是经济回报低,由于批评家越来越考虑自己的实际,顾及自己的经济得失,导致了批评的萧条与乏力。针对文艺批评出现的新问题,习近平提出要重新淬炼文艺批评这一利剑,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3]可见,这一观点是一个具有重要创新价值的新的美学命题,进一步丰富了我国文艺批评的内涵和意蕴。

通过文艺批评,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艺思潮与创作中的影响力,要不断地警醒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社会责任、艺术良知和审美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慎重地考虑文艺作品的社会效应,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

通过文艺批评,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艺思潮与创作中的影响力,才能培养一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通过他们的先觉、先行、先倡,创作出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有深度的文艺作品,从而引导文艺思潮与创作的主流和方向,这个主题和方向就是文艺创作要书写人民的伟大实践、记录时代进步,要弘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要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通过文艺批评,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艺思潮与创作中的影响力,要挖掘不同阶层、不同群体所蕴涵的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向社会不断传播正能量,让正能量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二、完善文艺创作与作品的评判标准,正确处理好文艺创作与市场的关系

在中外艺术史上,文艺和市场很早就结缘,文艺家总是想方设法将自己的作品推销出去,获得好的社会声誉、地位以及经济回报。文艺作品所以能带来回报,从根本上来说,文艺作品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具有商品的属性。但在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忽视甚至否定了文艺作品的商品属性,文艺与市场脱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也不利于文艺的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变,如何正确处理文艺与市场的关系成为文艺发展的新问题。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根据文艺等精神产品的特殊性和在社会现实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他明确指出既要承认文艺作品的艺术属性,也要承认它的商品属性;既要创造出优秀的高质量的精神作品,也要鼓励这样的作品对接市场,承认它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在此基础上明确反对“把精神产品商品化的倾向”,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惟一准则、最高准则。可见,邓小平根据我国文艺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和新时期的文艺实践,在继承毛泽东文艺评判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文艺的评判标准,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观,正确地处理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认为社会主义文艺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争取两者的统一,当两者发生矛盾时,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文艺活动的惟一标准。[4]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商业准则深刻地影响了艺术家的创作,资本的无限膨胀和利益驱动,促长了艺术的功利化倾向,部分艺术家甚至以经济效益作为创作的出发点和追求目标,利益最大化驱使下“批量生产”“应急”作品导致一部分文艺作品粗制滥造、肤浅,缺乏思想深度,甚至部分艺术家迎合庸俗低俗趣味,导致作品格调低下,这不仅损害了艺术的精神品质,而且造成艺术价值空洞和价值混乱,艺术创作越来越缺少思想性和灵魂。在艺术评价上,市场成为文艺评价的惟一标准,价格高的文艺作品就是好作品,当经济效益被无限放大时,艺术便渐行渐远。例如,一些汽车展、房地产楼盘开业时为了热场,吸引人群,往往邀请当代艺术家大搞人体彩绘、行为艺术,艺术家充当热场叫卖的角色。在市场经济时代,艺术和资本合作,商业介入艺术创作,艺术家合理地追求经济效益本身都没有错,从一定程度上说,艺术家走出书斋画室,与现实生活情境相结合,是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和创造创新的活力的重要途径。但毕竟艺术在本质上是审美、是一项精神性的事业,即使艺术与市场接轨,艺术家参与社会现实,最终艺术家还是要回到对自身主体命运、对艺术本质的关注上来,并始终保持可贵的艺术精神和艺术品质,这样的艺术家才能把握时代脉搏,才能进入和打动大众的内心。

针对艺术与市场的关系和文艺作品的评判标准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5]这其实完善了文艺的评判标准,文艺创作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地体现在文艺作品中,将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彰显崇高之美,信仰之美;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贯穿文艺创作的始终,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书写和记录人们伟大的实践,激励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正确处理好文艺创作与市场的关系,传播正能量,反映和引领时代新风尚。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从长远看,低劣的文艺作品既不能实现社会效益,也不能实现经济效益,而真善美的文艺作品,能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有利于文艺创作的健康发展。

三、坚守社会主义文艺本质,强化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目的

文艺的本质问题是文艺理论最核心、最根本性的问题,实质上也是文艺观的问题。科学的文艺的本质应该是审美反映与建构的统一,文艺不仅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也体现了主体对客体的超越。毫无疑问,我们国家的文艺是社会主义文艺,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性从根本上回答了谁是历史的创造主体,创造主体在改造历史中起到了何种作用。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艺创作的过程中,应突出人民的主体性,突出文艺创作的主体是人民,文艺创作的目的是为了人民、文艺创作来源于人民的伟大实践,以增强文艺发展的基础、动力。

关于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问题,毛泽东提出了“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的问题,为此文艺家必须与群众相结合,与时代相结合。”[6]这样,文艺创作的题材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广泛性,同时还明确了文艺的服务对象,揭示了文艺的人民性。如果一个文艺工作者的创作脱离了人民群众、脱离了时代,他所创作的文艺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这样的文艺不可能有持久的、旺盛的生命力。

在社会主义文艺本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继承和发展毛泽东的文艺本质观,并发扬了文艺的两为方针,且摒弃了毛泽东提出的文艺从属并服从于政治的口号和观念。邓小平明确提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因而文艺应“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7]从毛泽东的文艺从属政治观念到邓小平的文艺属于人民是文艺观念上的重大突破。人民成为制定各项文艺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满足人民丰富多样的精神文化需要。

物联网时代,信息资讯的获得更为便捷,文艺家成为书斋里的创作者,他们不愿意深入生活,深入人民群众,而文艺创作一旦脱离了主体、发生的背景和生长土壤,创作就日益变得没有灵魂和空洞虚无。随着资本操作、深度介入文艺,文艺创作日益迎合市场,文艺创作呈现低俗化趋势,作品格调低下。针对当前文艺创作的乱象,习近平指出:“要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8]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艺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性,牢记文艺创作的宗旨和目的,文艺创作必须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和贴近群众,文艺创作必须通过生动形象再现和表现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人民的生活实际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优秀事迹,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固化文艺的民族根基,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不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的文艺思潮和创作,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文艺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为生动、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不论时代如何变迁、经济社会如何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不能动摇,抛弃传统、丢弃根本,就会割断自己的精神命脉。在新的时代,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在马克思文艺中国化的过程中,结合中国的国情与实际,给出了科学的答案即“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提出:“我们绝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哪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1956年毛泽东在《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指出,“艺术的基本原理有其共同性,但表现形式要多样化,要有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9]毛泽东文艺的民族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在文艺创作方式上,新鲜活泼、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要体现民族特点与民族风格,二是他从历史的和政治的角度来接受和领会文学作品的独特视角。

在特殊的时代,由于英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试图孤立、封锁中国,中国除了与少数社会主义国家有文艺上的交往外,被迫中断了与西方国家的文艺交流,这是大时代大国际环境所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主张文艺要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坚持民族特点和时代精神相结合,走民族化的道路。民族的文艺更是世界的文艺,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将中华文艺推向世界,与世界人民共享人类优秀的文艺财富。中国文艺要想在世界文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扩大中华文艺的世界话语权,在这一过程中,坚持和弘扬中华优秀民族传统文艺和遗产有重要的地位、作用和价值。

习近平同志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这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观的民族底色、中国文化基因和取向。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艺创作,必须立足优秀传统文化,抛弃文化传统、丢掉文化的民族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要认真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和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文艺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五、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价值自信、文化自信,引领文艺思潮与创作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关系和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互联网时代我们进入了一个信息爆炸的大时代,信息的传播更为快捷,海量的信息使得我们无所适从,人们的思想活动异常活跃,世界文艺思潮也更加纷繁复杂,呈现出多元化和国际化等特点。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使文艺更好地体现民族文化的传统基因,如何使文艺讲好老百姓故事,使文艺更好地凝聚力量,传播中国精神和正能量,以便服务好群众的文艺需求、服务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成为一个时代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刻认识,体现了对社会主义制度自觉的把握,体现了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体现了对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支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艺创作,实现中国梦,有利于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价值自信、文化自信。

中国社会的伟大实践和文艺发展史一再证明,先进的文艺思潮与优秀的文艺作品,能凝聚力量,振奋精神,鼓舞人心,从而推动历史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奋斗目标涵盖了国家、社会和个人三方面的理想和追求,这与寄寓了人民群众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个人幸福的价值诉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艺创作,就是要求文艺作品要深入反映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难题和个人困惑,再现和表现我国社会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成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艺创作,使文艺如春雨,润物细无声,人民群众通过欣赏文艺作品,不断检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此基础上,促进人民群众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增强理论自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化为个人求学、为人、创业的精神追求和实践动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艺创作,使文艺创作表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彰显科学社会主义蕴含的人民民主、公正平等、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等价值原则。

只有不断巩固和壮大先进文化,用先进文化引领文艺思潮,才能促进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社会主义文化是先进文化,它是科学的文化,共产党人要有文化上的自信和理论上的自信,社会主义文化也是大众的、民族的文化,共产党人要有文化上的担当,要有领导者的责任,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指导中国文艺的发展。在充分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引领社会思潮”,从而形成了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文艺思潮关系的基本原则。

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面对世界文艺思潮的多元化和国际化趋势,我们不能迷失方向、六神无主,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以全球化的眼光和开放思维,对世界各种文艺思潮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准确把握其实质,肯定各种文艺思潮中的合理因素和成分,批判和抵制各种文艺思潮中片面的、绝对的甚至是错误、腐朽的方面。同时,要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将马克思主义文艺中国化不断推向新阶段取得新成果,深刻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文艺的精神实质,唱响“主旋律”,吸收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潮的精华,根据新的文艺实践和经验,不断丰富和推动马克思主义文艺的发展。所以,要有马克思主义文艺制度上的自信,理论上的自信,价值上的自信,文化上的自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引领文艺思潮,当然引领不是取代,更不是无原则的包容,而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对其他文艺思潮的研究、鉴别、扬弃和吸取。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52.

[2]黄曼君.毛泽东文艺思想与中国文艺实践[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99-500.

[3]习近平.给文艺界的六句箴言[N].人民日报,2014-10-16.

[4]中国作家协会.邓小平论文学艺术[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119.

[5]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5-10-15.

[6]欧阳雪梅.毛泽东“文艺为人民大众”思想的提出、演变及发展[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9).

[7]肖云儒.邓小平文艺思想研究[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1993.212.

[8]张学新,王之望.毛泽东文艺思想与实践大观[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91.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7卷) [M].人民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丛文娟)

王洪斌,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讲师(邮政编码 411201)

G120

A

1672-6359(2016)06-0024-04

湖南省教育厅2016年度优秀青年项目(16B097),湖南科技大学2016年教研教改项目“美术教育中学术资源的转化与应用研究”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文艺作品价值体系思潮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文艺作品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论近代中西方文艺作品互译发展现状及趋势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群众文艺作品内涵的提升
维新思潮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
“文革” 后期的民间批判思潮(1968~1976)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