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形成党风廉政建设合力
——中国法学会法制文学研究会会长岳宣义在第一届中国法治文化论坛上的讲话

2016-02-11

中国法治文化 2016年1期
关键词:中国法学会德治党风廉政

推动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形成党风廉政建设合力
——中国法学会法制文学研究会会长岳宣义在第一届中国法治文化论坛上的讲话

同志们:

第一届中国法治文化论坛暨中国法学会法制文学研究会2015学术年会,经过半年时间的筹备,今天正式举行。我代表法制文学研究会,对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文显同志莅临指导,表示诚挚的谢意!对中国法学会研究部等部门的领导和各位专家学者以及媒体朋友,表示热烈地欢迎!

如何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原则,怎样使法律“六亲不认”,真正体现公平正义,是法治文化的崇高追求和神圣使命。鉴于此,我们把首届中国法治文化论坛的主题确定为“法治文化与廉政建设”。它的目的在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风廉政建设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着重从法治文化的角度,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发展,为依法治国、从严治党提供法理支撑和对策建议。我会广大会员和法学界有关专家学者对论坛倾注了大量心血,提供不同议题的论文近100篇。经评审委员会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评选,28篇论文分获一、二、三等和提名奖。会议结束后,我们将编辑出版此次论坛论文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往开来,高屋建瓴,坚定不移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言出纪随,利剑高悬,腐败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立规建制初见成效。反腐倡廉“忽如一夜春风来”,党心民心为之大振,赢得了最多的“点赞”。

《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向全党提出“四个坚持”、“四个自觉”的廉洁自律高标准,引领共产党人崇高的道德追求。《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从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等六个方面为全体党员划出了底线,开列了“负面清单”,使从严治党有规矩、有标准、看得见、摸得着,让广大党员尤其是“关键少数”的党的领导干部心中有戒。党中央反腐倡廉一系列重大举措,从治标入手,为治本赢得了时间。丰富的反腐败斗争实践和理论创新,为党风廉政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毋庸讳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建设理论基础还相对薄弱,法治文化为廉政建设提供理论引领和学理支撑任重道远。

“廉政”,是为官的最高道德标准。数千年来,廉政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历久弥新,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当下而言,党风廉政建设要求我们每个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国家工作人员,甘当人民公仆,权为民所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治官是廉政建设的第一要义。毛主席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曾说过一段至理名言:“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老百姓一定要当李自成。国民党是这样,共产党也是这样。我们共产党不是明朝的崇祯,我们决不会腐败到那种程度。”毛主席在“治吏”方面的理论和实践,至今仍然振聋发聩,发人深省。我们要立足“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中国政体的基点,实行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在治权、治官、治吏上形成“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良好局面。

明鉴未远,覆车如昨。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走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道路自信来源于文化自信。法治文化对于廉政建设研究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把人性作为研究法与德的逻辑起点。人性的根本属性是人的社会性。人的社会性既有利他性、服务性、依赖性以及更高层次的自觉性,同时也有反社会性的排他性,如利己损人、损害公众、损害社会、贪图享受等。古今中外,任何一个社会和国家,都会从对人性的抑恶扬善出发,对社会成员提出外在的他律,尤其对握有权力的公职人员更有高度的他律制约。权力有天然的扩张性和腐蚀性,绝对的权力必然导致绝对的腐败,不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必然祸国殃民。

法治防腐,是廉政建设的高级形态。依法治理腐败,才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分析近年来腐败高发易发,制度性腐败是一种普遍性原因。邓小平同志说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当前,我国廉政建设正由利剑震慑向制度保障转型。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党风廉政建设,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坚持宪法至上,坚持党的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把握好目标和手段、常态治理和动态治理、保障和创新的关系,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严格监督,让反腐倡廉法律制度刚性运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反腐倡廉只有走上法治化轨道,才能为党和国家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才能避免人亡政息,才能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法治文化对于廉政建设的另一个重要思想和主张,就是大力弘扬德治。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法治需要道德建设先行,法治的运行需要道德支撑,法治的完善离不开道德制约。我们应坚持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充分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德治文化。

我国悠久而丰富的德治思想,是廉政建设的宝贵财富。中华民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自觉,是重塑官员家国天下情怀的文化营养。习近平总书记说:“精忠报国,是我一生的目标”。精忠报国,匹夫有责。我们的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都应该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向民族英雄岳飞学习,把“精忠报国”作为立德修身之本。

德治文化是伦理文化、责任文化。德治文化的核心是“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正如王岐山同志所说,这些就是中华文化的DNA,渗透到中华民族每一个子孙的骨髓里。我们要尊重先人在历史上形成的德治文化,取其精华,让德治精神在党风廉政建设中延续。

向古人借智慧,对今人敲警钟。中国传统典籍中有许多集思想性与知识性于一体的廉政经典,是廉政建设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运用多种形式,普及廉政经典教育,传承为政以德、礼法相依、有耻且格、德主刑辅、管权治吏、正心修身等历史经验和廉政之要,使各级官员“廉善、廉能、廉敬、廉政、廉法、廉辩”,知古鉴今,心存敬畏,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德治之于廉政建设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传承我党的红色基因。中国共产党建党90多年来,一以贯之地重视政治思想建设,形成了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一整套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我们要深入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道德品质教育,大力提升公务人员的政治修养、道德修养、法治修养、作风修养,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恪守为官操守,时刻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德、心中有戒,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德治重在养成教育。要坚持先进典型示范教育与反面典型警示教育相结合,党性分析与组织生活相结合,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还要创新教育形式。通过养成教育,推动各级公职人员自觉打扫政治灰尘,净化思想灵魂,时时铭记为政以德,事事坚持为政之责,处处以党心民心为己心,牢牢把握“为人民服务”这个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总开关”,真正做到对党绝对忠诚,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敢于担当。

法治文化对于廉政建设而言,就是要推动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形成党风廉政建设合力,让法治与德治共同发挥作用。法治与德治,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不可偏颇。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德治的教化作用。既要强化法律对道德的促进作用,又需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实现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法治德治相得益彰,共同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形成法律使人不敢腐、制度使人不能腐、信仰使人不想腐的人民满意的廉政局面。

正是从上述认识出发,2015年,我们紧紧围绕党和国家法治建设的大局,积极进行法治文化建设,取得了新的成绩和进步。

第一,全力开展中国法治文化基础理论研究。在中国法学会领导的关心支持和研究部领导的具体指导下,我会组织来自全国人大、公检法司、纪检监察、高等院校20多位专家学者,经过一年半的努力,撰写的理论专著《中国法治文化概论》一书已经出版。这部专著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写作指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进行了全面梳理,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基本理论,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全新观点,是当今我国法治文化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这是一项开创性工作,这部著作是中国法治文化研究会的奠基之作。

第二,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支撑平台体系项目”工程建设。在财政部和中国法学会的指导下,完成了《法治文化与法治中国》课题研究和出版。组织开展了法治思维、法治方法课题研究。完成了首届年度法治文学精选,即“2014年度法治文学精选”评选活动,并编辑出版了相关精选作品集。

第三,积极开展“法治书画普法万里行”活动。邀请十多位全国知名书画艺术家走进湖南,分别在长沙、湘乡、韶山等地,进行法治书画展览和普法宣传,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传播法治文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该活动也为艺术家们深入生活、走近人民搭建了平台,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激情。著名画家沉浮在活动中和活动结束后,创作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巨幅国画,并在北京举行仪式,捐赠给韶山毛泽东纪念馆,引起了热烈反响。

第四,精心创办《中国法治文化》读物。该读物已连续出版12期,刊发文章100多万字。其中,学术类论文53篇,建言性文章17篇,各地法治文化建设实践经验报告27篇,还刊发了一批法治类诗歌、散文、杂文和书画作品。该读物架起了我会又一个研究、传播中国法治文化的重要平台。

同志们,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是依法治国、全面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关键之年,也是我会开创新局面的重要之年。我们要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按照中国法学会的部署,在组织建设以及法治文化研究、传播和智库建设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我们要认真做好换届更名工作。2014年6月19日,中国法学会党组批复把“中国法学会法制文学研究会”更名为“中国法治文化研究会”。我们要按照中国法学会的有关规定和要求,于2016年上半年圆满完成换届更名工作。

我们要继续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支撑平台体系项目”工程建设。重点做好理论研究和艺术普及两方面的工作。在理论研究方面,重点做好法治思维、法治方法研究成果的转化;在艺术普及方面,重点做好“书画普法万里行”活动和中国法治书画博物馆(或中国法治书画基地)创建工作。

我们要大力开展法治文化传播工作。进一步办好《中国法治文化》读本,办好“中国法治文化网”,把“一刊一网”打造成法治文化研究和传播的核心基地。还要启动“中国法治文学原创作品征文”活动。

我们要努力在建设法治文化智库方面有所作为。重点就国家法治建设重大的文化问题开展调研和资政建言。

我们要加强同中国法学会各研究会和各省(区、市)及基层法治文化研究会的联系。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做能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力量的法治文化研究者、传播者和实践者。要创造条件,开展与海外和国外法治文化研究机构的交流。

同志们,党和国家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我们法治文化战线上的同志,要胸怀全局,放眼未来,及时跟进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做到重大节点有声音、重大问题有观点、重大时段有平台,为依法治国和反腐倡廉建设,传播正能量,贡献新智慧,做出新贡献!

跌宕起伏的2015年即将过去,充满希望的2016年就要到来。“今年花胜去年红,料得明年花更好”。祝愿中国法治文化新年新气象,更上一层楼;祝同志们、朋友们心情舒畅,事业有成,万事如意!

(2015年12月26日)

book=9,ebook=11

猜你喜欢

中国法学会德治党风廉政
煤矿党支部如何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用“问道”之理 求“德治”之功
煤矿企业保卫系统中如何做好党风廉政建设
王晨为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颁发聘书
新时代乡村治理的困境与路径探析——基于德治的视角
加强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建设 落实“一岗双责”
淮委召开2019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
宪法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2017年年会综述
读图
中华文化经典中德治思想与法治思想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