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浙江技术市场体系建设打造一流的全国科技成果交易中心

2016-02-08浙江省科学技术厅

中国科技产业 2016年11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浙江成果

◎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

加快浙江技术市场体系建设打造一流的全国科技成果交易中心

◎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

2002年,浙江在全国率先推动建成了浙江网上技术市场,推动互联网与技术市场的融合发展,开创了国内技术市场网上对接交易的先河。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实践,浙江技术市场快速发展,交易体系不断完善、交易规模不断扩大,正由“科技资源小省”向“技术市场大省”转变,成为全国重要的技术吸纳地、创新要素集聚区。浙江技术市场坚持“需求端、供给端、平台端、服务端和环境端”五端发力,努力探索技术市场“五化”发展:技术交易网商化、技术成果商品化、转移服务专业化、技术成果资本化、技术成果产业化,走出了一条富有浙江特色的技术市场发展新路子。

一、浙江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精心谋划,探索技术成果交易“网商化”。浙江是全国“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典范,浙江技术市场也走出了 “互联网+技术市场”的发展新模式。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加强顶层设计,建立了省、市、县三级市场的分工协作机制和跨部门的统筹协调机制,完成了省市县和专业市场三级架构体系。目前已形成由1个省级中心、11个市级市场、94个县级分市场和高新园区分市场,29个专业市场组成的统一技术平台。网站技术迭代更新,信息发布、交易撮合、公开挂牌、竞价拍卖等在线服务功能越来越完善,已成为全省技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决企业技术需求、转化科技成果、促进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拥有省内企业会员近10万家,签约合同3.6万项、成交金额330亿元,总体规模和各项指标保持全国第一,成为浙江的“技术淘宝网”。为提供线下服务支撑,2014年底,集“展示、交易、交流、合作、共享”五位一体的实体科技大市场开业,同时在全省市县开展科技大市场建设试点,发展了海宁、义乌、诸暨、新昌等50余个特色实体科技大市场,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作为统一的科技大市场网络平台,实现了浙江技术成果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网络化”交易。

(二)精耕市场,探索技术交易“商品化”。浙江科技成果竞价拍卖是浙江技术市场的一个重大创新举措,通过科技成果集中公开交易的方式,把科技成果拍卖、技术难题等供需信息推送到交易双方,实现了技术交易方式多样化发展。2012年以来,全省共组织科技成果竞价(拍卖)活动30余场,其中省级市场举办7场,累计成交735项,金额13.1亿元,平均溢价34%,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据项目跟踪,前六届成交的634个项目已有322项实现产业化,新增销售收入228.45亿元,实现利润11.09亿元,贡献税收11亿元,科技成果竞拍最大限度地体现了科技成果的市场价值,调动了高校、院所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技术成果竞价拍卖的成功实践后,今年还首次举办了我省“张榜招贤”企业难题需求竞价会,面向全国高校院所、企业广泛公开招标,成交金额达到1130万元。今年8月省政府正式批复成立浙江知识产权交易中心,该中心将在专利预警、技术诊断、专利战略等多元化服务和科技成果转移交易流程方面开展积极探索。

(三)精准对接,探索技术转移服务“专业化”。技术中介服务贯穿于科技成果转化转移整个过程,是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最核心力量。浙江网上技术市场目前已累计发布全省企业的技术需求8.1万项、省内外科技成果信息16.2万项,成为“研之能”与“产之需”无缝对接的重要桥梁。科技中介机构和技术经纪人是这些第一手企业需求信息和高校院所最新成果信息的“发现者”和“挖掘者”,也是促成技术成果深入对接、撮合洽谈及成交落地的重要“服务者”。为培育壮大一批新型的专业化技术中介服务机构,近年来浙江每年专设经费,已培育认定重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102家,培训技术经纪人2000余人,为技术交易双方提供咨询评估、投资融资、知识产权等方面服务奠定了资质保障,促成技术转让和技术开发项目7400余项,促成技术交易超过37亿元。浙江各级科技大市场通过免房租、政府购买服务、实施奖励各施“奇”招,吸引国内外优秀中介机构、高校转移机构、金融和法律等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以整体式或窗口式等方式入驻实体市场,为技术交易和成果转化提供一条龙、专业化服务。

(四)精确助推,探索技术成果“资本化”。资本是实现成果落地开花的最后一环,也是当前的难点。浙江民营资本丰裕,目前各类创业投资机构管理资本近5000亿元,其中政府产业基金超过1000亿元;各类创投机构管理资本超过1200亿元。为把社会资本引入技术投资,浙江积极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保证保险,银行累计向130家企业发放贷款31亿元;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总授信额达185亿,居全国第三位;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本省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交易,挂牌企业达216家。2014年首次开展科技型企业股权拍卖,从800多个企业项目中,精选出12个企业项目进行路演,由企业家向创投企业推介,每家企业拿出1%的股权进行现场拍卖,最后成交7家,最高拍到240万,12家企业成功融资达1800万。丰富的创业风险资本和浙江的积极作为,也成就了浙江“12人中就有1位创业者”的创新创业热土。

(五)精细施策,探索技术成果“产业化”。明晰技术成果处置权、收益权,激发各类技术成果转化主体活力,助推科技成果产业化。浙江是全国最早出台《关于省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处置权收益权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的省份,放宽事业单位成果处置权,允许事业单位取得的科技成果可自主决定转让;今年新修订的《浙江省专利条例》明确,科技成果转化收益60%以上归专利发明人。为降低科技成果产业化成本,浙江实施“科技创新券”,对提供服务创新载体和科技成果转化主体进行补助,截至目前,浙江累计发放创新服务券5.72亿万元,使用2.97亿,为7949家中小微企业提供创新服务超2.3万次。此外,浙江对成功产业化的科技项目,按技术合同成交额10-20%的比例给予产业化经费补助,补助经费每年达亿元。

二、浙江技术市场体系建设经验和体会

(一)坚持政府主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性的顽疾。在市场还不够发达的情况下,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助推作用。浙江省委、省政府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的一号工程。2015年,省委书记夏宝龙一个月内两次实地考察省科技大市场和专题听取汇报,并提出要建设具有全国乃至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成果交易中心。时任常务副省长袁家军也多次调研技术市场建设,观摩科技成果拍卖活动,并对科技成果转化提出具体要求。省科技厅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由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各单位合力抓好技术市场建设工作。

(二)坚持市场主导。技术市场建设,归根结底是为了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应该由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实行市场化运作。目前,浙江90%的研发投入来自于企业,90%的成果转化也在企业,显然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为尊重市场发展规律,聚焦于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需求,技术市场建设由企业作为运营主体,目前全省50余家技术市场,以公司化运作的运营主体超过七成。浙江伍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省级大市场运营主体,吸收了阿里巴巴、华数、浙大网新等5家民营企业资本。

(三)坚持体制创新。固有的体制机制是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最后一公里”障碍。浙江深化技术市场体制改革,通过修订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破除了“国有”身份科技成果的处置和利益分配传统机制;通过放权,打破了官办的“红顶”技术中介的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局面;通过探索,突破了传统技术成果交易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像炒股票一样来炒技术。

(四)坚持融合发展。浙江各市县紧密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趋势,从当地产业需求出发,建立了“技术市场+孵化器”、“技术市场+众创空间”、“技术市场+示范推广基地”等新模式,德清县的“科技成果转化十法”、海宁市的“淘科技”,温州的“建在众创空间的技术市场”,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发展经验。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和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精神,围绕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目标,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目标牢牢锁定在第一方阵,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第一工程,把抓科技创新作为必须补齐的第一短板,加快实施“一转四创”行动计划,建成集展示、交易、服务、共享、交流五位一体,线上线下融合的技术交易平台,不断完善双向互动的技术供需体系、技术交易服务体系和技术交易保障体系,积极创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加快建设一流的全国科技大市场,为我省经济转型升级注入科技新动力,成为助推我省创新创业的新引擎。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浙江成果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验收成果
工大成果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浙江医改三部曲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