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之茶染

2016-02-08李维贤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茶多酚茶叶

李维贤

(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 广州 510642)



古之茶染

李维贤

(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 广州 510642)

文章采用文献研究与理论分析方法,探讨古代茶叶染色的用途、色相及原理。从五代开始,茶叶用于染纸、染棉纱、染布匹;可染得暗黄色(陈纸之色)、棕色(紫棉之色)、砖褐、莲子褐,以及黑色(皂、青);清、民国时期东北地区用野茶“茶条”染皂,得色“极青”。茶叶染色主要是利用茶叶的主要成分——茶多酚的氧化聚合性以及络合反应性。茶多酚可与棉布的纤维素分子、丝绸的蛋白质分子结合,故可染布、染帛。而不同品种茶叶的茶多酚含量以及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等色素成分的含量不同,再加上染色工艺的差异,故而可染出不同的颜色。茶染棕色主要是利用茶多酚的氧化性;染皂主要是因茶多酚与铁离子络合反应显黑色;染褐色也同样是利用茶多酚与铁媒染显黑色,再与茶叶中的其他色素成分或其他染材中的色素复合,最终将布染成不同的褐色。

茶 染色 植物多酚

茶作为饮料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可为饮,亦可入药,还可染用,古代史志多处记载用茶叶染物。本文系统查阅、梳理茶染的相关史料,分析古代茶叶染色的用途、染得色相;结合现代茶叶化学理论,探讨茶叶染色的原理。

1 茶染之用

史料记述茶叶可用于染纸、染布帛、染棉纱。

以茶染物的记载始见于五代《疑狱集》卷8:“陵州仁寿县有里胥洪氏,利邻人田,绐之曰:‘我为收若税,免若役。’邻人喜,划其税归之。踰二十年,且伪为券,以茶染纸类远年者,讼之于县。县令江某郎中取纸卷展开视之,曰:‘若远年纸,里当色白。今表里如一,伪也。’讯之,果伏。”[1]说的是某吏用茶水染纸,使之“类远年”的纸,用以伪造陈年地契,图谋骗取邻人土地,最终被县令根据茶染之纸“表里如一”、年久纸张“里当色白”的差异而识破的事情。此事在后世的诉讼文献中多有转载,可见于北宋李觏撰《直讲李先生文集》卷30[2]、南宋郑克撰《折狱龟鉴》(又名《决狱龟鉴》)卷5[3]、南宋桂万荣撰《棠阴比事》卷上[4]、明窦子偁撰《敬由编》卷12[5]、清陈芳生撰《疑狱笺》卷1[6]等。这些记述表明至迟在五代已有用茶叶染纸,使之具有陈旧感、历史感。

茶染之用最多的还是用于染布帛,最早记载见于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居家必用事类全集》是一部记录日常生活百科知识的通书,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集,其中庚集又分为饮食类、染作类、洗练、香谱等。“染作类”专论布料染色的方法,包括染小红、染枣褐、染椒褐、染明茶褐、染荆褐、用皂矾法、染砖褐法、染青皂法、络丝不乱法等。其中染砖褐条载:“用红茶染,铁浆轧之”[7],言指用红茶染后再用铁浆浸轧可得砖褐色。明《多能鄙事》卷4也载有染砖褐法,不同的是“用江茶”而非红茶,然后也是“铁浆轧之”[8]。约成书于元末明初的《墨娥小录》在“染色布”中辑录了用老茶叶煎浓汁,黑豆壳煎汁,加少许绿矾,搅匀后染布,可得“莲子褐”色[9]。

除染布、帛之外,历史上还有用茶叶染白棉以充紫棉的记载。古时用于纺织的棉花称为“木绵”,有“似木者”和“似草者”两种。明《本草纲目》曰:“木绵有草、木二种。交广木绵,树大如抱。其枝似桐。其叶大,如胡桃叶。入秋开花,红如山茶花,黄蕊,花片极厚,为房甚繁,逼侧相比。结实大如拳,实中有白绵,绵中有子。今人谓之斑枝花,讹为攀枝花。李延寿南史所谓林邑诸国出古贝花,中如鹅毳,抽其绪,纺为布;张勃吴录所谓交州、永昌木绵树高过屋,有十余年不换者,实大如杯,花中绵软白,可为缊絮及毛布者,皆指似木之木绵也。江南、淮北所种木绵,四月下种,茎弱如蔓,高者四五尺,叶有三尖如枫叶,入秋开花黄色,如葵花而小,亦有红紫者,结实大如桃,中有白绵,绵中有子,大如梧子,亦有紫绵者,八月采梂,谓之绵花;李延寿南史所谓高昌国有草,实如茧,中丝为细纑,名曰白叠,取以为帛,甚软白;沈怀远南越志所谓桂州出古终藤,结实如鹅毳,核如珠珣,治出其核,纺如丝绵,染为斑布者,皆指似草之木绵也……”[10]按现代植物分类学,李时珍说的“似木之木绵”即今木棉,粤称红棉、闽称攀枝、台称斑芝,为木棉科木棉属高大落叶乔木*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科学出版社,1984年,106页)第49卷第2分册载:“木棉(本草纲目)红棉、英雄树(广东),攀枝花(云南),斑芝棉、斑芝树(台湾),攀枝(福建)。”,其种子纤维现已很少用于纺织。大量用于现代纺织生产的是“似草之木绵”,即今之棉花,为锦葵科棉属植物的种子纤维。[11]棉花纤维绝大部分为白色,少部分为彩色,例如紫棉,即时珍说的“八月采梂”的“紫绵”。

紫棉在清、民国时期多地曾有种植。乾隆《韩城县志》物产条载:“棉有白棉、紫棉”[12];嘉庆《松江府志》服用之属载:“……独紫花布以紫花为之,不加染工”[13];同治《星子县志》布帛之属载有“白棉布、紫棉布、土蚕丝(栖杨党多饲蚕缫丝)、靛、棉花”[14];光绪《石门县志》货类载:“紫花布,以紫棉纺纱织者”[15];民国《嘉定县续志》枲之属载“紫棉,俗称紫花,视白棉为贵,唯收获较晩而少,故种者不多”[16]。清韩城县即今陕西省韩城市,星子县为今江西省九江市所辖,石门县为今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清松江府、民国嘉定县以及下文提及的康熙金坛县、民国宝山县均在华东,可见当时紫棉在西北、华东、华中均有出产,分布是较广的。

紫棉又称紫花,用其纺织成的布称为紫棉布或紫花布,以区别于用白色棉花纺纱所成的白棉布。紫棉收获时间晚于白棉,产量也较低,所以种植量不大,但售价比白棉贵,故历史上曾经有人用茶染白棉以充紫棉。民国《宝山县续志》紫棉条载:“紫棉俗称紫花,收获视白棉较晚而少,故种者不多,然织成布疋价亦稍昂,妇女或纺白棉成纱,用红茶叶配色染之,与真者无异。”[17]

2 茶染之色

茶染之色,为皂、为青、为褐,还可得陈纸之色、紫棉之色。

清、民国时期,东北多地*下文所述的双城县属今黑龙江省,民国海龙县、东丰县都为今吉林省所辖。用一种名为“茶条”的野茶染黑色。茶条又名“茗子”,也称“山茶”或“山茶条”,是一种山中野茶。其枝干坚硬,可作杖、杵用材,其叶可用于染黑色。民国《乐山县志》卷7物产载:“茗子,即野茶,坚可作杵,亦名茶条。”*转引自徐海荣主编《中国茶事大典》,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92页。清宣统《抚顺县志略》物产表载:“茶条,山中有之,可染皂。”[18]皂,也作“皁”、“早”,作为色名时是指黑色[19]。民国《双城县志》物产志载:“茶条,枝可为杖,拉林诸山皆产之,叶染皂,色极青。”[20]民国《东丰县志》物产载:“茶条,质坚可为杖,初秋采其叶晒干之,可染青黑,俗名山茶条。”[21]民国《海龙县志》物产也载:“山茶,可染青,为本境出口之物品。”[22]青在古代可指绿色、蓝色、黑色[23]。从上下文来看,这三条史料所载的“青”是指黑色。关于茶条染黑色的效果,光绪《吉林通志》食货志载:“茶条可为杖,染皁胜于橡斗。”[24]民国《宁安县志》物产也载:“茶条,质坚可为杖,染皂为大宗用品,胜于橡斗。”[25]橡斗即皂斗,为柞、栎果实的外壳,是古代常用的黑色染料,皂色即因以皂斗为染料而得名。用茶条“染皁胜于橡斗”,说明用茶条染色得色极黑,这与《双城县志》所云的“……叶染皂,色极青”是相互印证的。上述茶条的记述均出自方志的“物产”或“食货”,可见茶条在东北多地是一种数量较大的物产,“为本境出口之物品”、“染皂为大宗用品”。由此可推知清、民国时期用野茶染黑色在东北地区是比较常见的。

茶染可得褐色。在传统色中,褐是指黄黑色[26],据色相不同,又分为很多种褐,例如茶褐、银褐、沉香褐、枯竹褐等等。《墨娥小录》载用茶叶、黑豆壳染莲子褐法。从色名判断,莲子褐,应是莲子外壳的颜色,即带青紫色的深褐色。《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与《多能鄙事》都载有用茶染砖褐法。元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卷11记录了王思善的“采绘法”,介绍了各种颜色的调色方法,其中褐色的调色方法为:“砖褐用粉入烟合……艾褐用粉入槐花、螺青、土黄、檀子合;鹰背褐用粉入檀子、烟墨、土黄合……藕丝褐用粉入螺青、燕支合……茶褐用土黄为主,入漆绿、烟墨、槐花合……秋茶褐用土黄入三绿、槐花合……”[27]从调色方法看,大部分褐色用了烟墨、土黄或槐花,这与褐色的黄黑色相是相符的。砖褐,“用粉入烟合”调成,烟指烟墨,故砖褐似指近墨色的褐。

上文所述《疑狱集》载伪造地契一案说明以茶染纸可得“类远年”旧纸的颜色,“旧纸色”是“黄和灰的旧色”[28]、“白中透黄发黑”[29],即灰暗的黄白色、黄棕色,即暗黄色。

至于茶染白棉得紫棉之色,应是棕色。紫棉又名“紫花”,因其植株开紫色花而得名,并非因其棉纤维为紫而名。紫棉的纤维实为棕色,《江苏棉花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介绍亚洲棉分为八类,其中紫绒类即指紫棉,“紫绒类纤维棕色,如浦东紫花棉、山东邱县紫棉、河北晋县紫棉等”。[30]《“南京棉”与“南京布”小考》也言:“紫花布是用紫花作原料织成的土布。而紫花的纤维为棕色,故织成的紫花布有着天然的棕色系色相。”[31]因此,民国《宝山县续志》所载的“……妇女或纺白棉成纱,用红茶叶配色染之”所得色相应为棕色。而康熙《金坛县志》布帛类棉布条称紫花布为淡赭色:“棉布,纺木棉为之,其纤细阔幅者更胜于苏、常,又一种用紫木棉织成,色赭而淡,名紫花布”[32]。《近代山东服饰研究》则将紫棉描述为黄色:“有一种开紫花长黄色棉絮的棉花,人称‘紫花’,用以纺织成土布,名为紫花布。”[33]在传统色中,棕色、赭色为近似色,赭色是带黄光的暗红色,宋《唐语林》卷5曰:“……赭,黄色之多赤者……”[34]。棕色为介于红色和黄色之间的灰色,两种颜色都带红黄调。因此,不同作者将紫棉描述为淡赭色、黄色,除了可能是因为品种与种植条件的不同,或因紫棉布的纱线、织纹、质地不同而引起的色泽差异,更可能是因为作者对棕色、赭色的不同色感所致。

综上所述,古之茶染可得黑色(皂、青)、棕色(紫棉之色)、暗黄色(陈纸之色)、砖褐色和深紫褐色(莲子褐)。

3 茶染之理

如上文所引,古代茶染的史料有限,而且有关记述极为约略,仅凭史料探究茶叶染色的原理是困难的。本节根据茶叶的化学成分及其性质,从现代染色化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染色是染料分子与纤维分子之间产生化学结合的过程,两者结合得越牢,则染色织物的色牢度越好。成品茶主要的化学成分是茶多酚,平均含量为12%[35]。茶多酚是植物多酚的一种,具有植物多酚的通性。植物多酚结构中含有大量的酚羟基,可与蛋白质、纤维素分子形成大量的氢键、疏水键[36、37],从而可与蛋白质、纤维素材料形成比较牢固的结合。茶多酚也具有这一性质,可与丝绸中的蚕丝蛋白纤维结合,也可以与棉、麻类织物的纤维素纤维结合,因此茶叶可以染布、染帛。而结合到布、帛上的茶多酚,因其自身的显色特点而赋予布、帛不同的色泽。

茶多酚的显色特点主要与其氧化性和络合性有关。在空气、水、高温条件下,茶多酚容易发生氧化聚合反应,转化为一系列棕、褐色聚合产物,这是茶汤久置后颜色变深变暗的原因。也因此,传统色名中与茶相关的颜色名多以褐色出现,例如元《南村辍耕录》载有茶褐、秋茶褐;元《碎金》彩色篇“褐”下列有“金茶褐、秋茶褐、酱茶褐”[26];明《多能鄙事》载有明茶褐、暗茶褐;清《扬州画舫录》卷1曰:“黄黑色则曰茶褐。古父老褐衣。”[38]。茶多酚的氧化聚合反应是复杂的,其氧化途径、氧化程度不同,所得产物也不同,显色也不同。例如在制作红茶时,在其发酵过程中,茶多酚首先氧化成茶黄素,为黄橙色;茶红素为茶黄素进一步氧化所得的次级氧化产物,为红棕色,是形成红茶红色的主要物质;而茶褐素则为茶红素进一步氧化或与其他化合物发生缩聚反应形成结构未明的暗褐色复合物([39];[37],86~101页)。正是这些不同的显色物质,使得茶染之后的布帛显现出不同的颜色,或黄、或棕(红)、或褐。而且,在不同的染色工艺下,例如温度的高低、时间的长短等等,这些不同的显色成分,其含量还会发生变化。例如,在长时间煮染过程中,将大量生成茶褐素,使颜色变深变暗。因此,选用不同类别的茶叶、调节染色工艺可获得不同颜色。也正因此,古人以茶染纸,可得暗黄色的“类远年者”;也可“纺白棉成纱”,然后用“红茶叶配色染之”,可染成与紫棉无异的棕色。

茶叶染皂的显色原理是茶多酚与铁离子络合显绿黑色或蓝黑色*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茶业卷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编辑部编辑《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业卷》(北京:农业出版社.1988年,16~17页)载:“茶多酚类遇三氯化铁生成绿黑色或蓝黑色沉淀”。。虽然史料未提茶条染皂的具体方法,但文中曰:“染皂胜于橡斗”,而古代染黑,除了用墨、炭或其他黑色颜料涂饰,染家主要用皂斗类煮染,且必用铁浆、皂矾、铁铫等铁属。其原理是皂斗等染材含有丰富的植物多酚,与铁质同煮时,植物多酚与铁发生络合反应而使布帛染成黑色,这是典型的媒染工艺。例如明《天工开物》“彰施”中介绍“头青色”的染法为“此黑不出蓝靛”,而是“用栗壳或莲子壳煎熬一日,漉起,然后入铁砂、皂矾锅内,再煮一宵即成深黑色。”[40]明《多能鄙事》载“染青皂法”为:“五棓子、绿矾、百药煎、秦皮各二文,为末,汤浸”;“染皂巾纱法”为:“生纱以皂斗于铁铫内同煮,褐色晾干,勿见日,次用黑豆、酸石榴皮煮黑,晾干”[8]。这些史料记载的染皂(青)工艺,都是利用栗壳、莲子壳、五棓子、百药煎*百药煎是由五倍子、茶叶、酒曲发酵制成的中药,多酚含量极高,其没食子酸含量高达46%~50%。参见肖芳、黄勤挽、唐雪澜等《百药煎中没食子酸的含量测定研究》(《2014年全国中药炮制学术年会暨中药饮片创新发展论坛及协同创新联盟会议会议讲义》,2014年,35~36页)。、皂斗、酸石榴皮等富含植物多酚的染材与铁砂、绿矾同浴媒染或后媒染。由此可推,茶条染皂也应是采用类似的铁媒染工艺,那么,富含茶多酚的野茶是可以染出“色极青”的皂色的。

茶染褐色的道理与染皂原理相类,是茶多酚与铁离子反应形成蓝黑色的络合物,同时与染材中的其他颜色复合而显褐色。褐色是一种带黑味的复合色,红色、黄色、蓝色不同比例混合可产生不同的褐色[41]。以染莲子褐为例,《墨娥小录》载染法为:“老茶叶晒燥,煎浓汁,去脚。黑豆壳煎汁,入绿矾少许,和茶叶浓汁中,搅匀染物。”染材有老茶叶、黑豆壳、绿矾。黑豆壳含有红色素,绿矾又名皂矾、黑矾,《本草纲目》曰:“绿矾可以染皂色,故谓之皂矾,又黑矾亦名皂矾,……”[42],其主要成分是硫酸亚铁。“煎浓汁……搅匀染物”说明是采用同浴法染色,绿矾与茶多酚络合显绿黑色或蓝黑色,与同一染液中黑豆壳的红色复合,布帛即被染成带紫调、青调的褐色,与莲子外壳的颜色相仿。染砖褐也是类似道理。《居家必用事类全集》载:“染砖褐,用红茶染,铁浆轧之。”《多能鄙事》载:“染砖褐,用江茶染,铁浆轧之。”都是茶染后轧铁浆,属于后媒染工艺。铁浆,据宋《证类本草》:“铁浆,取诸铁于器中,以水浸之,经久色青沫出,即堪染皂。”[43]即是将生铁浸于水中所得溶液。其主要成分是氢氧化亚铁和氢氧化铁[44],可与多酚反应显黑色,这正是它“堪染皂”的原因。在染砖褐时,铁浆依然作为提供铁离子的媒染剂,但采用的是后媒染工艺,红茶、江茶染布得棕色,再浸轧铁浆,铁浆与茶多酚络合反应显绿黑色、蓝黑色。因是“轧”而非“煮”,作用时间短,故媒染反应程度较浅,所得的少量黑色与已上染的棕色复合,最终使布显现为砖褐色。

4 结 语

茶叶染物始记于五代,用茶染纸以获得陈旧感;茶染布帛可得棕色、砖褐、莲子褐、黑色(皂、青),清、民国时期用野茶染黑色在东北地区是比较常见的。

茶叶染布是利用了茶多酚可与棉布、丝绸中的纤维素分子、蛋白质分子结合,故可用茶叶染布、帛。而不同品种茶叶的茶多酚含量,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等色素含量不同,再加上染色工艺的差异,因此可以染出不同颜色。茶染棕色主要是利用茶多酚的氧化性;茶可染皂主要是因茶多酚与铁离子络合反应显黑色;茶染褐色也同样是利用茶多酚与铁媒染显黑色,再与茶叶中的其他色素成分,或其他染材中的色素复合,最终将布染成不同的褐色。

由于史料记述的约略,以及古代色名描述色相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茶染中还存在着许多疑问。例如染砖褐,元《居家必用事类全集》载:“用红茶染,铁浆轧之。”明《多能鄙事》载:“用江茶染,铁浆轧之。”所用茶叶分别为红茶、江茶两种。据南宋《建炎以来朝野杂记》:“江茶在东南草茶内,最为上品,岁产一百四十六万斤。其茶行于东南诸路,士大夫贵之。”[45]即江茶是宋代东南诸路所产茶叶中的上品,那么具体是什么茶呢?《中国茶叶大辞典》释“江茶”为“宋代对江南诸路茶的统称。”[46]历代江南的地域概念是有变化的,明代将苏州、松江、常州、嘉兴、湖州五府统称为“江南”[47]。因此明《多能鄙事》所载的“江茶”应是指苏、松、常、嘉、湖五府所产之茶。据《江苏茶业发展述论》,明朝江苏所产茶均为绿茶,苏州府主产虎丘茶、天池茶[48];《江南历史名茶繁荣发展的原因试析》指出明朝常州府产阳羡茶,湖州府产顾诸紫笋、绿花[49];虎丘茶、天池茶、阳羡茶、顾诸紫笋、绿花等均为绿茶。由此推知,明《多能鄙事》载染砖褐的江茶应是绿茶。这样,问题就出现了,同样是“用茶染,铁浆轧之”,元《居家必用事类全集》用的是富含茶黄素、茶红素的红茶,而明《多能鄙事》用的是富含茶多酚的绿茶,从染色原理分析,两者染成的颜色应该是不同的,但两本古籍都归之为“染砖褐”。两者所染得色为何?所指的砖褐是否相同?各自的颜色偏向如何?又据元《南村辍耕录》载的调色方法,砖褐似为近墨色的褐。古代的砖褐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颜色?在本文研究范围内,类似的问题,尚未能解决,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论证。

致 谢 在本文写作过程中,作者的同事刘炜老师对传统褐色的概念提出了意见,学生聂贵花同学协助查阅了史料,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感谢!

1 和凝. 疑狱集·江辨纸里[M].卷8.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李观.直讲李先生文集·宋故朝散大夫守尚书屯田郎中上轻车都尉赐绯鱼袋江公墓碑铭并序[M].卷30.四部丛刊景明成化本.

3 郑克.折狱龟鉴·察奸江某[M].卷5.清嘉庆墨海金壶本.

4 桂万荣.棠阴比事·江分表里辨朱墨[M].卷上.四部丛刊续编景元钞本.

5 窦子偁.敬由编·附疑[M].卷12.明万历三十九年刻本.

6 陈芳生.疑狱笺·伪书卷[M].卷1.清康熙刻本.

7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染作类·庚集[M].明刻本.

8 刘基.多能鄙事·饮食类服饰类·染色法[M].卷4.明嘉靖四十二年范惟一刻本.

9 郭正谊.《墨娥小录》辑录考略[J].文物,1979,(8):65~67.

10 李时珍.本草纲目·木部·木绵[M]. 第2版.下册.第36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134.

11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农作物卷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M].上.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368.

12 毕沅.韩城县志·物产·释地第二[M].卷2.清乾隆四十九年刻本.

13 宋如林.松江府志·疆域志六·物产·服用之属[M].卷6.清嘉庆松江府学刻本.

14 蓝煦.星子县志·疆域志布帛之属[M].卷1.清同治十年刻本.

15 余丽元.石门县志·食货志·货类[M].卷3.清光绪五年刊本.

16 范钟湘.嘉定县续志·风土志·枲之属[M].卷5.民国十九年铅印本.

17 吴葭.宝山县再续志·实业志农业[M].卷6.民国十二年铅印本.

18 赵宇航.抚顺县志略·物产表·种植[M].清宣统三年铅印本.

19 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修订本)[M].第3册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176.

20 高文垣.双城县志·物产志·植物木属[M].第7卷.民国十五年铅印本.

21 邢麟章.东丰县志·地理志.物产·植物木类[M].卷1.民国二十年刊本.

22 王永恩.海龙县志[M].物产·木类.卷15.民国二十六年刊本.

23 大辞典编纂委员会.大辞典[M].台北:三民书局,1985.23.

24 长顺.吉林通志·食货志六·木属[M].卷33.清光绪十七年刻本.

25 王世选.宁安县志·物产.植物·木属[M].民国十三年铅印本.

26 周汛,高春明.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563.

27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采绘法[M].卷11.四部丛刊三编景元本.

28 王继安.中国收藏小百科——古代书迹[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01.

29 李合群.中国传统建筑构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10.

30 承泓良.江苏棉花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J].江苏农业学报,1991,(7):30~36.

31 张忠民.“南京棉”与“南京布”小考[J].历史教学,1986,(8):59~60.

32 郭毓秀.金坛县志·物产·布帛类[M].卷6.清康熙刻本.

33 亓延.近代山东服饰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2.56.

34 王谠.唐语林·补遗[M].卷5.清惜阴轩丛书本.

35 安徽农学院.制茶学 [M].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39.

36 石碧,狄莹.多酚化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81~91.

37 杨贤强.茶多酚化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3.42~52.

38 李斗.扬州画舫录[M]∥汪北平,涂雨公点校.清代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60.30.

39 安徽农学院.茶叶生物化学(茶叶专业用)[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197~208.

40 宋应星.天工开物·彰施·诸色质料[M].卷3.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61.

41 爱娃·海勒.色彩与文化[M]. 吴彤,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80.

42 李时珍.本草纲目·石部·绿矾[M]. 第2版.上册.第11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77.

43 唐慎微.证类本草·玉石部中品总八十七种[M].卷4.四部丛刊景金泰和晦明轩本.

44 李经纬.中医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423.

45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江茶[M].卷14.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63.

46 陈宗懋.中国茶叶大辞典[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42.

47 陈学文.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的商品经济与市场网络[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4.

48 陶德臣.江苏茶业发展述论[J].农业考古,2013,(2):259~266.

49 王利华.江南历史名茶繁荣发展的原因试析[J].农业考古,1996,(6):199~205.

Tea Dyeing in Pre-modern China

LI Weixian

(SchoolofArts,SouthChinaAgricultural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510642,China)

By combining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the color, usage and dyeing mechanism of tea dyeing in pre-modern China were investigated. As early as the Five Dynasties, tea was used to dye paper, cotton yarn and fabric brown and black. The brown color varied from light reddish-brown and yellowish-brown to brick-brown and lotus-seed-brown.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an period, wild tea was used to dye items dark black in northeast China. The dyeing mechanism involved oxidative polymerization and complexation reactions of tea polyphenol, the main component of tea,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ea polyphenols with cotton cellulose or silk protein. The dyed color varied with the dyeing techniques and the contents of tea components, such as polyphenol, theaflavin, thearubigin and heabromin. The oxidative polymerization of tea polyphenol accounted for dyeing the light reddish-brown and yellowish-brown, and the complexation reactions with ferric ion for the black. The dyeing mechanism of brick brown and lotus-seed-brown could be explained by the ferric complexation theory and the mixture with other pigments in dyeing.

tea, dyeing, plant polyphenol

2014- 09- 17;

2016- 03- 21

李维贤,女,1967年生,广西苍梧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植物染料与传统印染工艺。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1YJA760038)

N092∶TS- 092

A

1000- 0224(2016)02- 0191- 08

猜你喜欢

茶多酚茶叶
《茶叶通讯》简介
《茶叶通讯》简介
茶多酚的抗氧化性及其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
两种分光光度法测定茶类产品中茶多酚含量的比较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喝茶能刮油减肥?
肠道微生物与茶及茶多酚的相互作用在调节肥胖及并发症中的作用
香喷喷的茶叶
徐召学:到北方种茶叶
茶多酚真能祛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