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水稻栽培技术的发展趋势

2016-02-06孙友萍

中国农业信息 2016年11期
关键词:分蘖秧苗栽培

孙友萍

(公主岭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吉林公主岭 136100)

浅谈水稻栽培技术的发展趋势

孙友萍

(公主岭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吉林公主岭 136100)

文章通过分析国内外水稻栽培方法,针对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指出现在种植方式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新时期下现代农业水稻栽培的发展趋势。

水稻 种植 抛秧 发展趋势

我国作为稻米大国,水稻的年产量占世界的35%左右,居世界第1位。水稻的产量,直接影响着人民生活的质量,对社会是否能够能够稳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 直播栽培的发展历史

直播主要是在种植过程中,省去育秧和移栽的步骤,将水稻种子直接播种在大田中。

我国从20世纪70~90年代,开始引入现代意义上的直播稻。但是,由于品种不合适,除草剂使用跟不上,以及对直播水稻技术掌握不充分等,使产量和质量都跟不上。直播栽培优点很多,而且农药除草和农业机械使用也逐渐成熟,并通过改良稻种和优化栽培技术,为直播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直播水稻的面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不断增加,进入90年代后,水稻生产由单一的追求产量,逐渐转向提高经济效益为主。在这种形势下,直播水稻同抛秧栽培的再生稻等一起,作为简化的栽培技术,再次兴起。

2 水稻直播栽培研究趋势

直插播种的水稻生长空间比较大,自然条件好,后期容易出现倒伏现象。直播稻没有秧田的隐蔽性和移栽过程的缓苗期。因而,分蘖的发生与成穗也与移栽稻存在着很大差异。通过专家多年研究,争取分蘖的早生快发,充分利用低节位分蘖,增加水稻的粮食产量。科研人员通过对不同播种方式的播种密度进行实验分析表明,在不同部位进行分蘖,有利于叶位的生长,具有籽粒生产力高等明显优势,具有很强的增产能力,且这一现象与栽培方式和播种密度无关。

3 直播栽培对水稻产量的直接影响

直播栽培的水稻大田,群体的密度要大于移栽大田的稻苗,有效地稻穗较多,但是每穗上的总颗粒相对较少,很容易出现穗多粒少的现象。经过多年来的科研证实,直播栽培增产的主要原因,在于有效穗较多。通过水稻产量抽样验收的方式得出,直播的早产稻米平均每公顷有效稻穗420多万,产量高达7 301.6 kg/hm2;使用插秧方式种植的水稻有效稻穗为396.2万,产量6 901.2/hm2。通过数据对比不难看出,直播稻与插秧稻种植方式的孰优孰劣。

研究肥料对直播稻栽培影响发现,中后期施用氮肥,有利于增强群体的光合效率。

4 旱育秧水稻栽培方式的特征以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如果出现干旱,可以选择旱育秧方式进行播种水稻。因为秧苗长时间处于缺水状态,所以秧苗生长速度缓慢,苗体较小。经过相关科研人员统一测定表明,在旱秧移栽初期,85%的新根将在20~40 h之间生长,单株的发根量要远远高于水秧。移栽前,旱秧单株根数不及水育秧根数,特别是在苗期,旱育秧发出来的新根,其吸收N素量要比水育秧吸收量高出70%,甚至更多。根据多年水稻研究经验,总结出5个字“壮秧先壮根”,根与秧有着密切的关系,壮秧必先壮根。旱育秧更加有利于壮秧的形成,增加了秧龄的弹性,对延长秧龄有着明显优势。同时,旱育秧的秧苗质量都很好,同比其他栽培方式,其产量有明显提升。

但是,如果育秧季节出现大量降雨天气,旱育秧就失去了它的种植优势,播种种子的数量相对于湿润秧高,在后期如果遇到大量雨水天气,很容易出现群体郁闭现象,致使大量水稻秧苗出现死亡现象。

5 抛秧栽培方式的历史和发展

抛秧栽培是采用塑料秧盘或旱育苗床,培养出根部带有营养土的秧苗,在移植的时候,利用本身自带土壤的重力,把秧苗抛撒到大田中的一种栽培方法。这一种植方式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轻简栽培方式。抛秧的栽培方式最早出现在日本,主要是为了解决水稻移栽的抗寒问题。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带土抛秧实验,并在我国各地进行了小规模实验,其粮食增产效果明显,生产效率得到明显提高,劳动力消耗降低。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不断转移,水稻抛秧栽培技术比直播稻节约时间和人力。同时,抛秧稻又拥有缓解季节矛盾的长处,其产量优势和种植优势十分突出,这也使得抛秧栽培得到了快速发展。

纵观世界各国的水稻发展历史,水稻的栽培方式有2种,既直播和育秧移栽方式。目前,我国主要还是使用育秧移栽方式进行种植,无法跟上新时代对农业的要求。所以,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栽培技术,并结合我国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对应的栽培方法。

[1] 凌启鸿,张洪程,丁艳锋,等.水稻高产精确定量栽培,北方水稻,2007,(03)

[2] 韦本辉,刘斌,甘秀芹,等.粉垄栽培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2012,(10)

[3] 陈健.水稻栽培方式的演变与发展研究,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3,(12)

[4] 朱永川,熊洪,徐富贤,等.中国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研究,中国农学通报,2011,(03)

猜你喜欢

分蘖秧苗栽培
DA-6对番茄秧苗生长的影响
圣女果高产栽培六步曲
夏秋栽培番茄 要防早衰
油麦菜栽培要点
农民
分蘖对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自然栽培的味道
浅析水稻分蘖与产量
高梁去留分蘖比较试验初报
水稻旱育秧、温室两段育秧在分蘖与成穗上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