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盐城市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思考

2016-02-06滕友仁孙高明

中国农业信息 2016年14期
关键词:盐城市农技耕地

滕友仁,孙高明,陆 叶

(江苏省盐城市农业委员会,盐城 224002)

盐城市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思考

滕友仁,孙高明,陆 叶

(江苏省盐城市农业委员会,盐城 224002)

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盐城市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大市、江苏省最大的粮食主产区,实施“两藏”战略、提升粮食产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文章旨在分析盐城市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基础优势及存在的薄弱环节,针对性地提出初步对策建议。

盐城 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 思考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大事。中共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提出,凸显了我国粮食发展的新部署、安全保障的新路径。盐城市是全国粮食生产大市、江苏省最大的粮食主产区,将全面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部署,加快推动盐城“粮仓”绿色转型。

1 盐城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基础分析

近年来,盐城市立足保障粮食安全高度,持续加快旱改水、棉改稻、直播改机插、低产低效作物改高产高效作物等“四改”进程,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增效创建、亩产吨粮市县创建、周年高产模式创建等“三大创建”活动,大力推进联耕联种,粮食产能不断增强,连读3年实现亩产吨粮,连续3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全面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基础较牢。

1.1 耕地地力逐步提升

通过近几年的测土配方施肥、秸秆全量还田、土壤有机质提升、高标准粮田建设等工作,耕地地力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基础地力产量占常规施肥产量的比例由过去50%提高到目前65%左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基本实现了所有农户、全部耕地、主要作物的全覆盖,在耕地质量普遍下降的大背景下,耕地质量“十二五”期间提升了0.5个等级。

1.2 农业科技支撑有力

盐城粮食种植历史悠久,基本形成了配套完善、系统科学的栽培技术体系。优良品种引进、推广能力较强,主要推广应用了淮稻5号、连粳7号、南粳9108以及淮麦29、淮麦30、郑麦9023等优质稻麦品种,完全满足不同茬口、不同种植方式需求。高产高效栽培集成技术基本成熟,重点推广了水稻机插秧、抛秧、小麦免(少)耕机械匀播、精确定量施肥、植保绿色统防统治等技术。

1.3 农机动力装备充足

目前,盐城市农机总动力667万kW,每百亩耕地拥有农机动力54 kW。大中型拖拉机2.555 4万台,联合收割机2.339 3万台,水稻插秧机2.258 2万台,秸秆还田机2.4 087万台,高效设施农业机械27.818 5万台(套)。全市机耕水平99.5%,机播水平82.72%,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83.3%、机械化收获水平91.5%,麦稻秸秆机械化还田率68%,全市基本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和玉米生产机械化。

1.4 农技服务体系基本健全

目前,市、县、镇3级农技服务体系基本健全。该市开展首席专家指点、农技人员蹲(挂)点、业务团队建点等农技服务“三点”工作法,能够做到3级联动,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开展农技推广服务,提高科技到位率。

1.5 生产经营方式探索创新

该市先后涌现出盐都七星农场式、东台五烈园区式、射阳联耕联种式等粮食生产经营方式,特别是联耕联种模式,得到全国媒体和省、市各级领导的肯定,并在全市大力度推进。2015年,全市累计推广联耕联种30.64 万hm2、示范点0.5 365万个。其中,联耕分管17.71万hm2、示范点3 787个;联耕联管6.54万hm2、示范点628个;联耕联营6.39万hm2、示范点950个。

盐城市粮食生产取得较高成绩,主要得益于耕地面积基数大、稻麦生产传统久。但是,精细化、信息化、现代化生产仍显不足,全面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基础设施依然脆弱。农田水利设施网络尚不健全,部分灌溉设施配套差、老化失修、功能退化,新建基础设施管护不到位,难以完全发挥效用,抗灾应变能力不强。河道、水库淤积现象严重,水流不畅,水源污染严重。乡村机耕道道路建设滞后,严重影响机械化发展,以东台为例,就有1.47万hm2田块大型拖拉机不能进田作业,其中堤西地区1.07万hm2左右,占该区域水稻种植面积的一半左右。二是耕地质量提升不快。目前,全市高标准农田40万hm2左右,不到耕地面积的一半。而且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资金基本用于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没有用于改良土壤、提升地力,注重于表面形式,耕地质量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加上农户种植方式不科学,为了追求生产效益,存在只用地不养地的掠夺式经营行为,绿肥等有机肥料投入减少,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包装袋、薄膜等废弃物随意丢弃,加重了农业面源污染,破坏了农田生态环境。三是基层农技队伍薄弱。近十多年来,乡镇农技人员只退不增,个别镇新进的也是“一支三扶”和大学生村官等临时人员,农业技术人才基本没进,乡镇农技服务队伍出现断层,数量不足、年龄偏大、知识老化,同时“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务农、事业岗位行政化”现象严重,农业推广功能日益弱化。以盐都区龙冈镇为例,镇农业中心公益性服务编制15人,实际在岗10人,80%以上人员超过50岁。四是农户种植管理粗放。随着劳动力转移,种粮农民年龄老化、素质偏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较弱,造成关键技术措施入户难,加上分散经营、规模不大,大部分仍采取粗放式管理,粮食生产技术和机械化水平较低。同时,农民种粮主要是解决自己的口粮,商品化程度不高,制约了粮食规模化生产经营,影响了农民收益。

“十三五”时期是盐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时期,也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转型升级,为全市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全市农业系统将在市委、市政府的科学领导和统一部署下,全面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部署,大力提升耕地质量,强化科技支撑能力,加快粮食生产转型升级,全面促进土地效益和农民收入“双提高”。计划到2020年,耕地地力提高0.5个等级,高标准农田达到50万hm2,测土配方施肥全部覆盖,有机肥使用量达到20万t,重点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率达到60%以上。粮食烘干机械化水平达到40%,烘干能力达到每批次1.2万t。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程度年增3%,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经营比重达8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2 突出实现“三高目标”,全面实施藏粮于地战略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盐城市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将围绕“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等三高目标,切实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和保护,全面实施“藏粮于地”战略。

2.1 突出高产量,全面提升耕地地力

坚持把提升耕地地力作为促进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抓手。

2.1.1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

进一步提升农田水利设施水平,加强路、桥、涵、洞、闸等基础设施配套,强化修缮维护管理,明显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土地整治力度,积极争取并整合实施国家和省土地整治、农田水利、科技推广等重点项目,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步实施土壤改良,增加高产田保育、中低产田改造和退化耕地修复等建设内容,打造现代粮食产业基地。在争取项目支持的同时,将地方部分土地出让金用于耕地地力提升,通过项目实施的示范效应,带动农村集体、服务组织和农户等社会力量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

2.1.2 切实增强土壤肥力

坚持种养结合,切实加大有机肥施用力度,保持土壤肥力的持久性。研究制定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的政策、措施,促进有机肥生产与使用的各项政策具体化、制度化。积极推广有机肥堆置新技术,进一步提高畜禽粪便的利用率;推广秸秆快速腐熟还田、覆盖还田等秸秆还田新技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发展粮肥、菜肥、饲肥兼用的经济绿肥,提高种植绿肥的直接经济效益;推广商品有机肥,提高有机肥料的质量和使用比例。

2.1.3 优化改善耕作制度

在推广少免浅耕等轻型栽培制度的基础上,坚持每2~3年深翻1次。合理深耕疏松耕作层,解决土壤容重增加、耕作层变浅的问题,提高土壤的物理性状,促进作物生长和养分吸收,增强作物的抗逆能力。合理安排轮作、间作,增加土壤的生物多样性,培肥地力,减轻病、虫、草的危害。

2.2 突出高质量,加强保护农田环境

强化农田环境保护,直接关系到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夯实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2.1 加强土壤质量监测

按比例建设土壤质量监测点,提高市、县两级监测点标准,重点监测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有效发挥土壤监测辅助政府决策、指导全市耕地质量建设的积极作用。

2.2.2 积极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组织实施化学农药减量控害工程,推广应用杀虫灯、防虫网等物理防控措施,全面使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及环境友好型农药,大力发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提升农药利用率,实现农药减量使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的应用,促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覆盖,逐步实现宣传到所有农户、应用到主要作物、覆盖到全部耕地。积极推广施用有机肥、复合肥,改善土壤生态环境,有效减少化肥流失,提高化肥利用率。加强废弃农膜、包装袋、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以及综合循环再利用。

2.2.3 加强农田污染整治

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对农田环境的污染,限制向农田、农用灌溉水网排污。根据农田受污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治理方案,可采取生物、农业、化学等手段进行治理试点,并及时总结经验后逐步推广。同时,限制受污农田进行农业生产及农产品上市。

2.3 突出高效益,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紧紧围绕实现土地高效益目标,切实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全面促进农民增收。

2.3.1 建设高效规模基地

坚持市场导向和特色化、精品化思路,按照调优产业布局、调特高效品种、调准上市季节的基本思路,建基地、创品牌、增效益,着力创建一批蔬菜园艺规模特色基地。以提升千亩连片示范基地、园艺作物标准园、永久性菜篮子基地、供沪蔬菜基地为抓手,突出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着力打造蔬菜园艺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2.3.2 推广高效轮作模式

着力推广大丰玉米—二茬蒜、盐都大棚番茄—水稻、东台大棚西瓜—水稻等瓜菜粮轮作换茬模式,通过菜粮互补取得较高效益,实现千斤粮万元田保供增收目标,解决钱袋子和粮袋子的双重问题。

2.3.3 发展高效特色产业

立足市场适当控制西甜瓜、葡萄和草莓等饱和产业,发挥优势壮大大蒜、西葫芦、梨果等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甜叶菊、何首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突出新兴重点在沿海和黄河故道开发地区积极发展马铃薯产业。

3 着眼建设“3个体系”,加快实施藏粮于技战略

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是挖掘粮食产能的潜力所在。盐城市将全面强化技术集成体系、技术推广体系、技术应用体系建设,切实提高科技贡献率,全力推动藏粮于技战略加快实施。

3.1 坚持绿色发展,加强技术集成体系建设

加快农业绿色转型,扎实开展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攻关,普及良种良法,切实提高科技贡献率,努力挖掘粮食产能。

3.1.1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加快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大力组织科研院所、农技推广部门联合攻关,加大关键技术集成配套与生产难题攻关突破。以规模基地、农场、园区等为载体,建立苗情监测、数据采集、自动控制等信息应用平台,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示范应用。

3.1.2 强化绿色集成技术配套

按照“增产增效并重、农机农艺结合、良种良法配套、生产生态协调”的要求,坚持绿色生态发展,主动顺应联耕联种、秸秆还田发展趋势,以“四主推”为重点,以高产增效创建为载体,突出推进绿色模式攻关,总结、示范、推广一批绿色、高产、增效集成技术模式。

3.1.3 突出农机农艺融合

建立农机、农艺协作攻关机制,将机械适应性作为科研育种、栽培推广的重要指标,针对农业生产重点环节,加快机械化技术及装备研发。制定科学合理、相互适应的农艺标准和机械作业规范,完善农机、农艺推广服务机构紧密配合的工作机制,切实加大关键环节农机化技术示范推广力度,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

3.2 优化服务指导,完善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切实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规范化建设与管理,不断提升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加速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有力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3.2.1 持续践行“三点”工作法

持续开展农技服务“三点”工作法,发动市、县、镇三级农技人员挂钩服务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确保服务到场社、到企业,指导到田头、到农户,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借助现代信息传媒,加强信息发布和面上生产指导。突出抓好应急管理,切实加强农情调度,科学主动防灾减灾,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

3.2.2 强化农技推广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县、镇、村三级农技推广机构,引导和鼓励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工作,使基层农技推广“后继有人”、充满活力。积极支持和发展各类农业科技协会参与农技服务,多途径加强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加强基层农技人员新理念、新技术、新知识培训,对有突出贡献的基层骨干农技推广人员进行重点培养。鼓励农技人员参与、领办经济实体,建立适合当地实际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带着农民富。

3.2.3 推进服务机制创新

积极推广盐都区秦南镇、东台时时堰镇、射阳县海河镇、响水县南河镇等地经验,大力推广“村社合一”、“镇社合一”、“企社合作”、“综合服务社”等经营服务模式,引导为农服务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推动经营主体之间协作分工、优势互补,构建“联合社(综合社)+社会化服务组织+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大户”一体多元的综合服务体系。

3.3 聚焦规模经营,强化技术应用体系建设

紧紧围绕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强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社会化专业服务,全面推进联耕联种,加快稻麦产区适度规模经营步伐。

3.3.1 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围绕“有人务农、能人务农、职业务农”目标,突出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主和专业合作社成员等新型主体,按照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加快培育爱农业、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打造现代农业建设的主力军,切实解决好“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问题。

3.3.2 大力发展专业化服务组织

以“提升发展质量、拓展服务功能、增强组织带动”为重点,大力发展商品化集中育秧、农机收种作业、植保统防统治、生产资料统供、农产品市场营销等各类专业化服务,确保镇镇建有商品化育供秧基地、村村建有专业化植保防治组织和机防队、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覆盖。

按照“五有五统一”要求规范专业化服务组织建设,制定完整的技术操作规程和具体的服务标准,科学规范提供各类服务,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努力提高专业化服务的规模化经营和规范化管理水平。

3.3.3 全面推进联耕联种

坚持把联耕联种作为推进规模经营的主要抓手,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要求,围绕“3+2”工作思路,坚持问题导向,重抓扩面提质,更大力度推广联耕联种,基本实现联耕联种模式稻麦适宜产区全覆盖。推动联耕分管向联耕联管、联耕联营过渡升级,最终发展成为规范化土地股份合作和土地托管模式,促进土地效益和农民收入双提高。

4 盐城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支持保障

4.1 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把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作为保障民生工作的基本任务,常抓不懈,毫不动摇。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实行重点重抓,加大粮食生产指导、重大技术推广、土壤监测治理、质量安全监管、农业投入品监管等方面的工作力量。建立粮食安全目标管理制度,市、县(市、区)每年分解落实保障粮食安全相关任务,并层层签订责任状,强化责任落实,细化职责分工,确保粮食安全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4.2 加强政策支持

重点整合发改、财政、国土、水利、开发等部门的涉农项目资源,切实提升农田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提升耕地质量。同时,整合各类专项支农资金,加大对粮食生产重大技术攻关、集成、推广及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切实提高基层农技人员待遇,加强服务体系建设,真正为“藏粮于技”提供队伍和人才保证。不断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减低受灾损失。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探索担保机制,简化贷款程序,扩大授信额度。各级财政应研究出台含金量高、激励性强的扶持政策,支持粮食生产。

4.3 加强绩效考核

把粮食安全的相关具体工作和指标任务,列为盐城市党委、政府督查和“三农”工作综合考核内容。要建立粮食安全工作绩效考核机制,制定具体监督考核办法,定期对各县(市、区)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情况进行督查考核,对成绩突出的给予表扬和奖励,对不合格的予以通报批评,责令整改,确保责任落实到位。

猜你喜欢

盐城市农技耕地
盐城市扛起使命担当 锻造应急铁军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盐城市开展重点钢铁企业全面体检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秋冬种及冬季农业开发农技行动”启动实施
耕地时节
盐城市中级法院和盐城市侨联共同举办涉侨纠纷调解中心揭牌仪式
培育乡镇农技人员立足当下更要看重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