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味曲剧艺术特征及其发展

2016-02-04徐迪扬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6期
关键词:曲剧曲调唱腔

徐迪扬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

京味曲剧艺术特征及其发展

徐迪扬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

北京当地的音乐艺术为数不多,北京曲剧为其中一种,它是真正产生于北京本土土地上的音乐文化。不仅充分展现北京音乐文化艺术特征,更体现北京人文文化中的生活文化、艺术文化,具有历史艺术文化价值。北京曲剧以戏曲的形式存在,但它仍保留了说唱的艺术特征,曲艺艺术贯穿始终,地位不容忽视,并且它才是构成北京曲剧的核心与关键。因此,北京曲剧的未来发展方向需将曲艺艺术延续保留。

北京曲剧;说唱;结构;曲调;发展

一、北京曲剧的由来梗概

在真正的北京话作为北京本土语言稳定之后不久,便出现了北京当地唯一属于自己的地方戏曲——北京曲剧。北京曲剧的表演没有传统戏曲的程式化,是贴近生活的现实主义表演。它的剧目创作,是以清代和近现代题材为主,并适当上演古代和传统题材的剧目。

在1949年以前的北京,还没有过真正属于北京本土所产生的戏曲艺术,正是这新中国的成立,为北京当地的戏曲艺术发展创造了崭新的社会环境,得以让全新的戏曲剧种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北京曲剧的产生之初是在1950年元旦,由说唱艺术家奉调大鼓演员魏喜奎、北京琴书演员关学曾、拆唱八角鼓演员顾荣甫和尹福来等曲艺艺人,他们带着欣喜之情与荣耀之感,携“群艺社”里的演员团体在前门箭楼游艺厅演出《四劝》等多部“解放新剧”[1]。此乃他们在其说唱艺术形式上加以创新的新作,虽略显较为初出茅庐,但新颖的形式与生机盎然的内容使其得到民众追捧。之后,在马少波等艺术家的指导下,“解放新剧”在内容和形式上均有所改善。最终,由魏喜奎为首的一代曲艺名家创演的一个新兴剧种“解放新剧”更名为“曲艺剧 ”。

时隔不久,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舒庆春先生,笔名老舍,便对曲剧中的说唱艺术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北京,是曲艺的发祥地,曲艺里以单弦牌子曲为最通俗,最能代表北京,我看不如拿单弦牌子曲当曲剧基本调儿,拿拆唱八角鼓打底子,再往上头添别的东西。[1]之后,更专为“曲艺剧”创作了剧本《柳树井》。这部戏共三场,主题是拥护并赞扬了新中国之初,我国新婚姻法崇尚自由、自主之意。这部由北京语言的京腔京韵来自于北方俚曲的音乐艺术反映北京人新时代生活的戏上演之后,反响不凡,老舍本人也在戏后称赞魏喜奎他们一干演员为北京当地艺术做出了贡献,更满心欢喜地提议:北京没有地方戏,干脆大胆一点,把它就变为北京的地方戏吧![2]随后,便建议他们将“曲艺剧”的剧去掉,并加上“北京”二字为突现地方特色,于是“北京曲剧”这一称号出现并沿用至今,更被称“曲剧乃中国北方之歌剧”。

北京曲剧在党和领导人以及各界名人的支持与帮助下,吸纳了更多优秀艺人,使其由最初的单弦牌子曲为统一的唱腔发展为:以单弦牌子曲唱腔为基础,多种抒情唱腔融入,并继承曲艺半说半唱的精髓,共精炼出60多个曲牌和唱腔来为不同角色的扮演提供素材。在乐队的伴奏乐器方面,则采用中西乐器相结合的方式,不仅保留我国民族特色,还创新融入西方音乐元素,使北京曲剧从内容到形式都日益精进,为今后展现在世界音乐文化平台上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1957年的4月,在周总理的支持下,该曲种的热度曾一度超过其姐妹京剧、评剧等剧种,并远及海外。同年6月30日,是“世界青年联欢节”,我国北京曲剧《天仙配》选段在此次文艺汇演上取得国际金奖。日益文明海内外的北京曲剧也愈加走向成熟与完善,从说唱的曲艺艺术中提炼、创新、发展为代表地方特色的舞台戏剧。

二、北京曲剧中说唱的唱腔结构及曲调特征

现如今,我们所欣赏的北京曲剧最早来源的艺术形式是曲艺,因而早期被称为“曲艺剧”。它是单弦牌子曲由曲艺曲种音乐向曲剧剧种音乐的升华和转换。概括来讲,北京曲剧的艺术形式是来源于说唱的艺术形式,经过长期实践与升华,说唱形式仅为北京曲剧中的演唱艺术形式,而北京曲剧整体已创新为戏曲的艺术形式。

清朝时期,流行的说唱曲种为岔曲,是盛行于乾隆时期由皇宫贵族八旗满人专享,后流传到民间变为普遍的抒情写景的休闲娱乐方式。光绪年间,随着单弦牌子曲作为一个单独曲种传开,这种以叙述故事为说唱内容的曲种迅速代替了岔曲,并一跃发展成为了诞生北京曲剧的母体。其中,它曲牌连缀,三弦伴奏,八角鼓在叙事过程中击节,保留说唱艺术形式的特点使其在北京曲剧的创立和发展中沿用至今,并在北京曲剧中起着主导作用。其中,曲牌连缀体为单弦牌子曲的唱腔旋律所依据的结构基础,多由曲头、曲尾,中间联缀若干曲牌来演唱。

再看单弦牌子曲丰富的曲调,我们便可知晓它一直无法被替代的缘由,它的曲调主要有:剪靛花、云苏调、南城调、南锣北鼓等,这些曲调大多数出自民间俗曲,其曲调细腻流畅,节奏规整。在这些丰富的曲调衬托下,其唱词内容多反映市井生活,有擅长于抒情的,亦有适合叙事的,结合上曲牌联缀的音乐结构,便使其成为曲剧选用唱腔曲调和改编创造新唱腔曲调的主要及不可取代来源。因此,概括来讲,北京曲剧中的说唱唱腔委婉动听、吐字清晰,曲调旋律婉约优美。

三、北京曲剧中说唱艺术的“京腔京味儿”

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气息浓厚的城市。从春秋战国时期起,北京就作为城市而存在,当时燕国在北京建立都城,名为“蓟”,后经过各朝代的更名,由“燕京”、“中都”、“大都”、“北平”到最后的“北京”,是几千年来的精粹汇聚之地。这个凝聚几千年的历史之地,有着本土别具特色的语言,现俗称“胡同儿话”。而这“胡同儿话”是北京语言的标志,也是北京文化艺术的标志,它让北京曲剧与地方的曲剧艺术区别开来,不仅浓缩了北京当地人的风俗习惯,更代表着北京人的精神文化。这种慵懒中透着从容淡定,诙谐却又不失尊重的特点正是我们北京话的特色、北京人的特点。

在北京曲剧艺术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说”与“唱”,说的念白就是北京腔儿下的台词,具有浓郁的北京味儿,唱的内容就是结合说的北京语言的语音语调下的曲词,腔调体现着浓厚的北京语音特色,它们都是以北京话为基点而进行的艺术演绎。如果说,北京曲剧不采用北京语言作为它的语言表达母本,那么它也就不能名为北京曲剧,而没有“北京”二字的曲剧,则为其他地方的音乐艺术,比如,河南的“曲剧”等。并且,在北京曲剧中,说唱艺术是它的魂儿,北京话是它的基干,正是这两者的结合才产生了它,缺一不可。

北京话不仅直接影响到曲艺中的说与唱,更间接影响到对北京曲剧这一名词定义的定夺。因此,在北京曲剧的说唱艺术中,北京话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是它让“说”与“唱”的内容与形式别具一格,不仅反映了北京及北京人的特色,更是让这种说唱衬托下的北京曲剧独树一帜,无可替代。

四、对北京曲剧未来发展走向的展望与思考

北京曲剧作为地道的北京艺术,它源于曲艺,不仅靠嗓子,更是靠着“北京味儿”。因此,许多专家学者们强调,北京曲剧是北京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需要继续传承与发扬下去的。那么,在北京曲剧的发展方向上,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声音,其中以两种声音的探讨最为激烈:第一种,认为北京曲剧应该吸收借鉴西方歌剧音乐元素,让素称“曲剧乃中国北方之歌剧”的北京曲剧向国际化转型。第二种,则认为曲剧必须保持它的曲艺味,在此基础上的创新才是它的发展方向;尽管现在的音乐有庞大的乐队支撑,织体丰富有余,但千万别失去或淹没了曲剧原本的弦子和大鼓作为音乐伴奏的主体。[3]

笔者认为,第二种的讨论是更符合北京曲剧发展方向的。原因有二:其一,西方歌剧的发声技巧是基于它们本土语言的产物,从声乐的发声技巧与咬字技巧上来讲,它并不适用于中国的行腔唱调,硬是要“中西结合”,恐怕其产生的结果会如画蛇添足般不伦不类。其二,结合之前所叙述,北京曲剧中的说唱艺术以及它的“京腔京味儿”是组成北京曲剧的最主要的两大关键,这两者不可或缺。那么,如果要进行创新和跟上时代化的脚步,笔者认为,不妨从北京曲剧的内容上进行突破。比如,因“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所以不妨采用时下的热点话题为题材,进行展开和艺术上的创作,这样一来,既可以保留北京曲剧中的说唱元素和京味儿,又可以让现代人更快接受和欣赏这种艺术形式。因此,这是一种为实现北京曲剧在保持其曲艺味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方向上的可实施性极强的举措。再者,北京作为中国为首的文化之都,政府给予政策和财政上的支持,也是让北京曲剧扩大知名度和加速发展的重要措施。

[1]禾佳.北京曲剧在新中国诞生成长[J].前线,2009(12).

[2]烸铂.独步曲坛韵流芳——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魏喜奎[J].人物,2015(2).

[3]苏丽萍.北京曲剧要保持曲艺味[N].光明日报,2009,11(6):6.

J826

A

猜你喜欢

曲剧曲调唱腔
心情如曲调般平衡缤纷
浅析河南曲剧的现实生存问题
大型河南曲剧现代戏《丹水颂》唱腔特色分析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中国黄梅戏优秀唱腔全集》出版发行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优秀唱腔《徽匠神韵》
撞色雅痞,撞色乐章
陈炎鑫:舞台上为梦前行的“曲剧新秀”
河南汝州曲剧进校园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