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礼乐文化影响下先秦儒道音乐发展概况

2016-02-04徐姣娇

北方音乐 2016年18期
关键词:礼乐道家儒家

徐姣娇

(四川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研究中心,四川 成都 610000)

论礼乐文化影响下先秦儒道音乐发展概况

徐姣娇

(四川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研究中心,四川 成都 610000)

受礼乐文化的影响,先秦诸派的音乐为后世留下了深远的意义,通过对先秦主要学派之一的儒道两家音乐发展的研究,不难看出礼乐文化除了展现音乐的审美作用,更多的是将音乐功能化、社会化,将其看作是影响道德修养,政治兴衰的因素,通过礼乐文化的传播来达到建立和谐社会的目的。

礼乐文化;儒家音乐;道家音乐

礼乐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对先秦时期政治机制、社会发展都有着深远影响。先秦时期的礼乐文化最早诞生于巫术祭祀中,周朝灭商之后对其进行改造,形成周朝特有的礼乐制度,最后在周朝末期被儒家沿用,将礼乐精神进一步完善,成为儒家思想中重要的一部分,从产生到成型的过程先后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

一、礼乐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人们对各类自然现象充满畏惧感,并将这些“神秘的现象”拟神化再以各种方式进行膜拜,这样的祭祀仪式久而久之便成为了一种习俗,这就是“礼”制度的产生。在这些祭祀仪式过程中往往还伴随着舞蹈、歌唱、器乐合奏等形式,使得“礼”与“乐”紧密结合,从而形成最初的“礼乐”形式。

随着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社会逐渐分层,“礼乐”文化被统治者视为能协助统治的手段之一,逐渐披上了政治性的外衣。这个时期,周朝的统治阶级将传统的礼乐文化进行了制度性改造,严格地对各个阶级的人民制定了不同等级的礼乐规格,具体表现为将乐队和舞队人数进行限制,如“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士二”,通过这种形式来向人民灌输君权至高无上的等级秩序思想。

周朝晚期,由于王权的削弱,诸侯国相继争夺霸权,学者们周游列国,四处传播各自学派的教育方式和政治方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在这样一种丰富多样的大环境下,由于先前西周礼乐制度的大力施行使得音乐在先秦诸派思想理论中均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许多极具价值且影响深远的音乐美学思想,其中更以儒、道两家音乐思想为主。这一时期,由于各学派学说的政治目的都是为了辅佐诸侯,其学说中的音乐美学思想不可避免的带有浓厚的政治道德色彩,无论是儒家的“仁德”思想,还是道家的“顺应天道”,亦或者墨家的“兼爱非攻”,音乐在其中除了发挥艺术欣赏的能力外,更多的是被运用在教化育人方面,通过音乐的协助来达到政治和谐的境界。

二、礼乐思想对儒家音乐发展的影响

周朝音乐虽然种类繁多,但其主流还是存在于统治阶级内部,这类音乐因其政治和教化功能被儒家学派所推崇形成儒家特有的礼乐思想。儒家礼乐思想所表现的不仅是对音乐外在形式的看重,更重要的是推广音乐所包含的“至真至善至美”精神。礼乐思想作为儒家思想中重要的一部分被认为是实现儒家仁政,维持国家安定的有效手段。儒家在肯定音乐娱乐性的同时对音乐的表现形式加以引导,使人通过对音乐的欣赏来感化心灵,陶冶自身情操,使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但又能明确区分各阶层人民的等级界限,使各人安居其位,社会和谐统一,从而达到稳固统治的目的。孔子的礼乐思想在后来儒家各学者们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音乐美学思想,其中又以荀子的《乐论》为主。

儒家思想主张“中庸”,并以“仁德”为核心,鼓励人向善,行为举止自然适度。西周时期,通过礼乐制度的推行,逐渐为当时社会构建了一个基本的道德行为准则,在培养人民良好行为举止的同时提高了个人修养,进而巩固了国家的统治。孔子沿用西周时期礼乐制度并将其深化,使其不仅仅局限于外在形式,认为礼乐制度更重要的是内部的礼乐精神,使道德修养与礼乐精神并存,通过对礼乐精神的学习从而认识真善。儒家的“中庸”就是指和谐,作为儒家的核心哲学思想,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弘扬德善,认为人性之美与善良和仁德是密不可分的。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儒家学派认为诗歌可以启发心智,礼仪可以端正行为,而音乐则引人向善,孔子一生为维护“周礼”而努力,认为只有通过施行仁政,使得人人爱人,“礼”得以恢复,这样天下才能大治。礼乐思想在孔子的整个教育体系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充分肯定了音乐对教育,对个人修养的影响。孔子认为,要完成“乐”的学习,首先要通过“诗”的陶冶,并在“礼”中学会各种礼仪规范,最后通过“乐”将其所有融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自我完善,提高自身道德修养,达到个体与社会和谐统一。

“尽善尽美”为孔子对音乐美的两重标准,正如他对乐舞《武》和《韶》两者的评论一般,孔子认为乐舞《武》将音乐的美表现的淋漓尽致,但是《武》的主题因为是歌颂武王伐纣,在孔子看来内容上不符合儒家仁爱的主旨,并没有能够尽善,只是达到外在尽美的形式,而《韶》的主题是歌颂舜,舜以平和治国,这点与儒家观点一致,内容上做到了善,所以孔子听完《韶》“三月不知肉味”,并评论其为“尽善尽美”之作。在他看来,当美与善相结合的时候二者相辅相成,美则更美,善则更善。孔子利用音乐的表达性和传播性,将音乐中美与善的本质传递给人的同时传递儒家的教育方针和政治主张。

孔子在其教育生涯中常用音乐来教导弟子,在他看来音乐除了用作欣赏,还可以修身养性、教化育人,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同时提升人的伦理道德。音乐能够使人感到快乐,在传播音乐的同时音乐家把这种快乐也传播给了听众,这样使听众感受到音乐中的纯善。音乐通过其自身的引导功能,使人在感受快乐的同时感悟平和,同时通过礼的制约,又使情感能够得到控制,使快乐与悲伤有度,明白情感宣泄应有节制,从而达到和谐之境。

除了影响情感外,在孔子的礼乐思想中更多的是认为音乐与政治有着密切联系,统治者通过对礼乐思想推行,以音乐的形式使人民互相交流,统一人民的思想和行为,提高社会风气,引导人民向善,从而达到政治和谐稳固统治。学习礼乐使人学会欣赏音乐,懂得音乐中蕴含的道理,使人与懂乐之人探讨音乐,与懂礼之人交流礼节,相互之间学习才德,不局限于享受物质生活,使人的精神层面同时得到提高。

荀子作为孔子思想的重要继承人之一,在继承和发展孔子的礼乐思想后写作《乐论》一书,可说是儒家音乐思想大成之作。《乐论》中提出“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将音乐看作是“真、善、美”的统一,是对现实社会直接的反映。荀子在《乐论》中充分阐释了自己的音乐主张,认为高雅的音乐可以净化人的心灵,扬善抑恶,使人心向善,积极进取,变得高尚,所以音乐的主要功能在于陶冶人的情操,使自身变得高尚,这点正是出于荀子“人性本恶”的观点。与孟子的“人性本善”思想不同,荀子提出“人之性恶,其善伪也”(《荀子·性恶》),正因为这种“恶”的本质,才使礼乐的教化作用显得格外重要,人通过对礼乐的学习使自身向善,学会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消除彼此之间的分歧,促进社会的和谐。

儒家学派的音乐思想由于其特殊的政治性道德性,在当时社会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如此,它所包含的音乐美学思想在我国整个音乐发展史上都有着重要意义。

三、礼乐思想对道家音乐发展的影响

儒道两家是春秋战国时期两个重要代表学派,但两派由于观点的不同使得二者的学说无论是在教育思想上还是治国方针上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这些差异最终形成了儒道两家的不同传承。

儒家的礼乐思想中认为音乐能教化育人,音乐与政治息息相关,而道家则认为这样的音乐思想是“有意而为”,不符合自然的本质。音乐是为抒发人内心的情感,是情感表达的手段之一,并不是一种有目的性的教育手段,所以道家对儒家音乐思想进行批判,反对儒家将音乐与伦理道德捆绑进而约束人的情感,主张情感的自由抒发。与儒家相反,道家更加注重音乐的外在表现形式,否定了音乐的社会功能,这虽然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音乐的发展,但由于远离现实实际,使得内容空洞,无理论支撑力。

“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家崇尚自然,认为天地万物皆应顺应自然,道家音乐思想的核心也是推崇自然之美,强调音乐自身的天然。老子将音乐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的音乐,另一类是世俗的音乐。自然的音乐在道家看来就是“道”的音乐,为一切本源之乐,它无所不在,是音乐的最高境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道”是万物之源,音乐既为“道”所生,就应顺应天道,回归自然,达到返璞归真之境。声音由自然而生,继而形成音乐,这种音乐就是道家所谓的“天籁之音”,也是情感的自然呈现。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老子》),老子提倡任何事情不能过度,过度的追求感官上的享受就会失去其艺术审美价值,重视事物的内在美,本质美,强调一切回归朴实,回归自然,认为真正的美就是自然本身。在此基础上,庄子将音乐划分为三个等级,也就是“人籁”、“地籁”和“天籁”,他将丝竹之声比作“人籁”,将风穿过山石的声音比作“地籁”,而将其他自然之声(清风流水鸟叫虫鸣)等比作“天籁”,认为“天籁之音”是至高至纯至美的声音。

道家音乐思想的核心在于追求朴实,追求自然之音,最终以达到“大音希声”之境。虽然在历史上道家,尤其是老庄的音乐思想被认为是比较消极的,但不可否认道家音乐美学在当时社会,在后来的音乐领域乃至今天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四、结语

通过对礼乐文化对儒、道两家影响的研究,不难看出礼乐文化相对纯粹的音乐欣赏来讲更多的是发挥音乐的引导教化功能,它深入渗透到了社会和政治的层面,将礼乐与教育,与社会的和谐紧密相连,并形成完整的文化,充分的发挥了音乐的多元化功能。这种思想理念不仅在当时极具时代创新意义,在整个传统文化中也绽放着耀眼的光芒。

[1]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美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

[2]何燕珊.《生命·心灵·音乐》[M].华艺出版社.

[3]卫志强.]论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J].《名作欣赏》2010年第32期.

[4]苏木.道家音乐美学源流探微[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

[5]赵璐.论道家音乐美学思想中的精神生态观[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增刊.

[6]薛艺兵.论礼乐文化[J].《文艺研究》1997年第2期。

[7]陈澄.论先秦音乐美学的功利特征[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3月第10卷第1期.

[8]杨红.儒家音乐思想赏析[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6月第2卷第2期.

[9]夏滟洲.先秦音乐审美范畴“和”之认识与推衍[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3月第24卷第1期.

[10]金尚理.先秦音乐与儒家的礼乐理想[J].《孔子研究》2003年第2期.

徐姣娇(1990—),女,汉族,山东蓬莱,实习研究员,硕士,四川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礼乐道家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礼乐之道中的传统器物设计规范
臣道与人道:先秦儒家师道观的二重性
周人传统与西周“礼乐”渊源
漫画道家思想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用庄严礼乐慰英灵励军民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