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筝曲《春到湘江》音乐分析及美学意义研究

2016-02-04

北方音乐 2016年19期
关键词:轮指湘江古筝

李 娜

(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古筝曲《春到湘江》音乐分析及美学意义研究

李 娜

(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春到湘江》是一首著名的古筝独奏曲,它是由王中山先生根据同名竹笛曲进行改编和移植的一首作品,本文对《春到湘江》的创作背景进行深入了解,将音乐情感和演奏技巧在乐曲中运用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了移植乐曲对古筝在民族乐器发展中的影响。

创作背景;演奏技巧;音乐情感

序言

《春到湘江》是将竹笛曲进行改编和移植的一首作品,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音乐演奏技巧的要求上升了一个空间,因此移植乐曲大量出现。所谓“移植乐曲”就是将在社会上成型的作品,通过一定的特殊技巧和音乐情感在另一个乐器上进行演奏,这样的作品被称为“移植乐曲”,而此作品基本保持原作品的原有曲风,在此基础上加入新的乐器演奏技巧和作者内心对音乐的情感,从而改变了原有的演奏技巧,“移植乐曲”的出现丰富了民族乐器的表现力,促进了民族乐器演奏技法的不断发展。

一、《春到湘江》的音乐作品分析

全曲由引子--(如歌的行板)主题--(欢腾的快板)高潮--尾声四部分构成,这样更能体现各乐段的不同变化,同时丰富了乐曲的表现力。

该乐曲是一首著名的古筝独奏曲,由宁保生先生以湖南花鼓戏音乐为素材,创作了这首竹笛作品《春到湘江》,宁保生先生的创作题材较为广泛,竹笛乐曲创作以地方性特色为主,以西、南、北三个方向都有相应的乐曲作为代表,有描绘宽阔草原的画面,如《草原抒情》,越有反映水乡丰收的场景,如《水乡丰收人欢唱》,有取材古老南音的遗风,如《南音抒怀》;既有中原大地的豪迈,也有西南竹林的风情。筝曲《春到湘江》是一首代表性作品,被列为中国十大名曲之一,随后由于时代的创新,各民族乐器的相互交融,由古筝演奏家王中山先生进行其移植和改编为古筝独奏曲,王中山先生利用古筝较为特有的民族五声调式进行改编,保持原曲的基本曲调,将竹笛单旋律技巧进行复杂化,使其体现另一种形式的艺术价值。

(一)节奏上的复杂化

此旋律具有花鼓戏的特点,更加突出地体现了湖南地域性特色,乐曲表现了春天即将到来,万物复苏的幸福场面,这一改变使湘江两岸的人民也充满了激情,同时湘江两岸的人民被自己家乡的美貌所感染,激起了人民创建美好家园的干劲和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的幸福场景,《春到湘江》构思简单而又巧妙,保留原有曲目的基本结构框架和音调,其旋律抒情优美、音韵舒展,该作品运用传统与现实相结合的手法,加强了乐曲整体的对比性、连贯性。

(二)和声上的协和音响效果

宁保生老师在音乐创作中多采用协和音程进行乐曲的创作,保留了传统的和声创作手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创作,乐曲的旋律比较简单,多以附点节奏为主,但整体音响效果比较丰富,大多数旋律都是方整型的完整结构,乐曲的和声和旋律中多以全音,三度、协和的和弦为主,使听众听觉上比较平稳和欢快的气氛,使音响效果充满饱和感。

二、《春到湘江》的演奏技巧

《春到湘江》在演奏技巧上是将传统技巧和现代技巧进行相互融合,主要以现代技巧为主,这样会使乐曲在保持传统技法的音响效果上,增加了高难度的技巧和复杂的和声效果,使该曲更能表现出其中心思想。

(一)传统技巧

1.以韵补声

在乐曲中,右手演奏占主要地位,主要以单音弹奏为主,由中指、大指、食指构成简单的“勾”“托”“抹”“托”的基本指法。左手以按弦为主,为右手所演奏增添一份色彩,形成一种特有的声韵。左手还具有“颤音”的功能,左手上下按动筝弦,使音发生改变,在此乐曲中,还增添了重颤音的色彩,此音响效果更能体现出当地人民由于地理环境的艰难所表现出的苦楚心情,左手滑音技巧的运用,使乐曲更能体现出陕北民歌的腔韵,左手的技法更能体现其音乐的情感,通过左手的变化,表达演奏者内心的思想情感。

2.摇指技巧

摇指技法在全曲占主要地位,摇指技法是由歌唱发展而来的,歌唱可以使音更好地连接起来,使旋律听起来流畅而具有延展性,古筝属于弹拨乐器,起初,只能演奏“点”的音符,想要使其连成线似乎有点难度,但由于乐曲情感的需要,达到长音的效果,因此演奏家采用在弦上连续并快速均匀地反复进行“托劈”指法,这样音听起来具有线条感,因此形成了摇指技法。

(二)现代技巧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方文化的相互渗透、其它民族性乐器的交流和现代音乐的融入,使古筝的演奏技巧不只局限于传统技法,产生了新的现代技法,它是传统技法的继承和创新,将基本指法进行复杂性的组合,因此产生了形式较为多样的技法,它与传统技法有两点进行区分,一是在表现上,二是在演奏上。

1.在表现上

传统技法演奏较为简单,情感抒发较为细腻,充分体现其乐曲的中心思想,而现代技法在演奏上较为复杂,它必须要求具有一定的基本功来丰富技术上的多样化,因此演奏技巧显得尤为重要,为了使乐曲达到一气呵成的状态所以音乐情感未能达到其乐曲真正的中心思想,由此可见,传统技法注重情感,现代技法注重其技巧。

2.在演奏上

在传统技法中,以筝弦为界限,形成两个演奏曲,两手各占其职进行演奏,右手为声,左手为韵,从而形成单旋律的线条,在现代技法中,借鉴了中西方和其它民族性乐器的演奏技法,进行大胆的创新,不在将筝码作为界限,左手将突破原有位置,可与右手在同一个演奏区进行演奏,使 左手不仅局限于声音色彩的变化上,更加注重技巧的演奏,使旋律进行多线条的发展。

在《春到湘江》演奏中,现代技法主要以“指序技法”“轮指技法”为主。

(1)指序技法:是由古筝艺术家赵曼琴先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所创作,赵曼琴先生是在文工团担任一名古筝独奏员,在乐队

中,古筝只能作为伴奏性乐器,在演奏中,其它手指都常依赖于拇指形成较为单调的八度音,与其它民族性乐器有所不同,如二胡、琵琶等,古筝不能够流畅的演奏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因此只能作为伴奏性乐器,在乐队中显得不为重要,因此赵曼琴先生对指序指法进行研究,开始从其它快速乐器入手,并从中发现其手指的运动规律,并在古筝上进行实践,经过一段实践后,在1975年编写了《井冈山上太阳红》这首乐曲,因此指序技法逐渐形成,并加以传播,因此对现代技法产生了积极推动的作用,从而实现了古筝其自身的艺术价值。

(2)轮指技法:轮指技法形成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演奏者为了演奏有线条的长音效果,古筝不具有这一功能,因此王中山老师将琵琶中的轮指进行借鉴,并运用到古筝中,增添了古筝新的音色感觉,同时还能体现欢腾的感觉,轮指较传统技法中的摇指较为松弛,摇指犹如歌唱性的长音,而轮指将音进行分散,由于每个手指的力度不同,在同一根弦上进行演奏,因此就形成了不同的音色,此音色具有很强的颗粒感,并且很清脆,节奏较为紧凑,犹如珠子掉在地上的声音。

三、《春到湘江》的音乐情感

《春到湘江》构思简单而又巧妙,旋律昂扬向上、富有激情,在全曲中采用大量的装饰音,来模仿湖南花鼓戏的音响效果。全曲由引子--主题--高潮--尾声四部分构成,也可在速度上分为散板---慢板---快板---散板的结构,这样更能体现各乐段的不同变化,同时丰富了乐曲的表现力。

乐曲引子是较为自由的散板,使用摇指技巧模仿笛子的长音进入,由于旋律较为单一,所以采用左手的琶音、刮奏进行补充,使左手起到融合和承上启下的作用。摇指的力度是由弱渐强的,使其表现出湘江清晨朦胧到清晰的画面,并且三连音的运用,使旋律变得更为紧凑,体现了人民在准备劳作时的欢愉场面,后面采用了勾摇技巧,将勾、摇二者进行很好的融合,并力度逐渐加强,此技巧模仿了竹笛的演奏效果,保持了原曲的基本音调,在结束的部分,左手均用了琶音,最后以刮奏结束引子部分,琶音、刮奏都能起到模仿流水的音响效果,此时右手不宜过强,应突出左手的补充效果,将刮奏放到收尾部分,使乐曲从水面平静走向水势腾涌,最后再回归平静的场面。

主题部分是一段如歌的行板,由2个乐段构成,速度为每分钟52拍,调式采用#F羽五声调式,将主题音控制在五度音域之内的同时,在内部进行节奏、音高、装饰音的运用,丰富了音调的表现力。主题开始部分左手采用分解和弦进行演奏,原曲是由笛子进行演奏的,笛子是一个单旋律乐器,为了使乐曲具有和声效果,因此采用扬琴进行伴奏,古筝正是模仿这一基本效果,把扬琴所演奏的旋律运用左手分解和弦加以表现,这样使音更具有流动感。在演奏中注意强弱力度的变化,强之明亮,弱之柔和,使音色形成鲜明的对比,右手从中间一直处于遥指状态,左手在低音区进行演奏,右手在高音区进行演奏,左右手相互呼应,体现了人民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欢快的美好心情。

主题部分结束后,轮指技巧出现,乐曲中间采用大量的轮指技巧,右手旋律感较强,即使轮指时间较长,也不要影响右手的主要节奏,此段节奏多以附点音符为主,使乐曲显得更为俏皮,而左手的长琶音具有很强的流动性,此部分与前面的摇指部分在情感上有所变化,上一句较为柔和,而此部分较为欢快,之后右手节奏型进行多样的变化,连续的16分音符和左手和弦在强拍上的运用,使其乐曲更加的有气势,而这种气势是为突出以下旋律,这段旋律是对上一句的再现,将乐曲的气势化为平静,在再现的过程中,人们的情绪比前8小节激动,因此速度比前8小节的速度快了一倍,最后在主题即将结束时,右手采用三指摇技巧和勾摇技巧,使其具有装饰的效果,而三指摇由中指、大指、食指进行运动所产生一种柱状的和声效果,使之具有多声部的动态音乐,左手以刮奏将乐曲由主题带向高潮。

高潮部分是一段欢腾的快板,调式为E徵调式,此曲在进行同宫系统转调,这样的转调手法较为方便,转换比较自如,右手以轮指和附点节奏型为主,轮指具有节奏感,而附点音符具有律动感,仿佛在跳舞的场面,在中间部分,左手的副旋律与右手的主旋律进行很好的呼应,产生了复调句,同样的旋律,左手从第二小节进入,并进行低8度模仿,这样可以丰富音乐形象,使其具有前呼后应的效果,此部分改变了左手的伴奏地位,使其乐曲有如和声式的旋律,更加体现建设自己家园的干劲十足。在第66小节中,王中山老师演奏中采用了快速指序指法,使无名指合理的进行运用,每句的力度变化都由弱至强,这样体现人们乐观向上的思想态度,在接近尾声的时候,乐曲右手采用快速指序指法,左手采用和弦,使其节奏更为欢快,使情绪更为激烈。

尾声部分,调式又回到了#F羽调式,由左手刮奏的推送,使其落在3音的三指摇技巧上,摇指持续一小节后突然加入勾摇的特色音,使其音响效果具有民族性色彩,最后乐曲以遥指和左手快速指序进行演奏,因此增加了左手的演奏难度,速度上仍保持原速,结尾以左手和弦和右手刮奏进行强收,使乐曲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

因此情感是构成音乐的重要因素,音乐不仅是激活内心思想情感的媒介,音乐更是一种语言,它能给人们带来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情感表现,将此乐器像人类一样富有情感的表现,音乐能够融合于人们的心情之中,欢快的音乐给人们带来了愉快的心情,宁静的音乐给人们带来了低沉的情绪,演奏者可根据时代的情感,添加个人所想要的音色感觉进行二度创作,从而形成自己的音乐观。

四、结语

古筝作品的把握先是对其作曲家的创作背景开始了解,了解后在对其演奏技巧和音乐情感进行分析,其次分析乐曲对筝乐的发展,最后为加强联系,技巧是为音乐情感做了铺垫,而移植乐曲所采用这一现代技法,才能更清楚的表达演奏者的内心。

最后,我们在学习时不应只是单一的注重技巧和情感,应将二者良好的进行结合,加强练习,用心感受音乐,这样才会将乐曲进行一个良好的诠释。

[1]王中山.王中山古筝曲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197-198.

[2]黎莉.王中山古筝作品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1:60-61.

[3]廖婷.王中山筝乐艺术初探[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0:5-1.

[4]林玲.《论筝演奏中的音乐表现》,《怎样提高古筝的演奏水平》.华乐出版社.

[5]陈窈.论王中山先生的古筝演奏艺术[J].音乐生活,2008,(5):46-47.

[6]杨红.对古筝艺术发展的思考[D].天津:天津音乐学院民乐系,2002:26-27.

[7]司荔荔.王中山筝乐中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关系探微[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2011:14-15.

[8]杨凡.当代古筝演奏技法的传承与发展[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民乐系,2007:75-76..

猜你喜欢

轮指湘江古筝
论20世纪琵琶“轮指”技法的演变
湘江渡
轮指技巧在手风琴乐曲中的运用
悠然湘江上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红三十四师浴血奋战湘江之侧
遇见古筝,置身竹海
浅析琵琶演奏技法
关于古筝教学评价构建的一些思考
琵琶轮指演奏技法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