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常态下的音乐教师素质

2016-02-04

北方音乐 2016年19期
关键词:内涵音乐课程

王 彤 付 晶

(绵阳师范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创新常态下的音乐教师素质

王 彤 付 晶

(绵阳师范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创新给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多选的路径。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教师在教学中展现其文化素养、教学风格、课程智慧,更是自身的人格素质的体现。时代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师的本领,学者的涵养,它决定教师能否创造生动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获得广博的文化浸染,也决定着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发展。

创新时代;教师素质;人格修养;文化内涵;创新发展

当下,创新已是我国社会生活中最热的词语,特别是习总书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重要论述的引领下,创新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文化、教育以及各个学科发展的新常态。创新教育引发了社会对传统教育的反思,并带动了教育的全面改革,创新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对多元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创新也成为现代教育课程文化实施的主要目标,使人们能在快速发展的讯息时代获得多元的能量。

一、音乐学科特点与当代课程创新

音乐学科是一个高度体现创新学科,它的人才培养有其历史和专业特殊性,学科及课程门类都具有复杂性。长期以来,音乐课程中常用“技巧”、“训练”等概念,课程也曾受功利主义的影响,较多强调技巧提升,较少关乎学生和表演者内在的文化体验,技巧训练中往往为“技巧”而“技巧”,缺乏表现者的内在的情感体验,也导致音乐艺术课程原本的底蕴缺失,较多需要厚积薄发的音乐课程教学往往变成机械式的技巧训练,课程中应有的人文底蕴被淡化,使音乐艺术需要内在情感表达,音乐艺术感染力等都难以获得。传统音乐教学没有激发出学生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教学成为被动灌输,缺乏对艺术魅力的感悟和欲求。音乐课程急需提升技巧课程的文化含量,提高其训练的科学性和时效性,也成为音乐课程创新和课程内涵延伸的必要途径。

当前,音乐课程的文化创新面临的困惑主要来自新、旧课程文化取舍与更新,它需要教师加强课程内涵深度的挖掘,延展其广度,使课程内容更为充实,艺术表现更为生动,课程文化的积淀更为丰满,提升课程之“性价比”,使它成为音乐学科和课程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核心。音乐课程具有的教学方式,是人类最具本真性的存在方式,它以引导学生积极的知识探索为载体,以师生的互动延展课程智慧。古往今来丰厚的人类文化为艺术课程的文化拓展奠定了厚实的学理基础,广博的传统文化也与现代音乐课程形成一个互构的关系,广大音乐教育者应从中吸取营养,充实其艺术生命。音乐课程的文化创新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工程,是对学科内涵的延展,音乐史学、音乐美学、音乐教育学、音乐审美心理学等诸多课程,都具有深厚的人文基础,若能将这些课程的文化内涵深化、转换成学生从事艺术内在表达的巨大动力,在体验民族和世界优秀文化艺术中,获得艺术认知的提升,修养的充实和人格的升华。

二、教师素质是音乐课程创新的内驱力

教师是课程改革、资源开发的领导者和实践者,体现出教师对音乐课程改革的主动性和创新活力。时代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师的本领,还要具备学者的涵养,音乐课程文化实施关键在教师的能力创新,需要教师有良好的文化自觉和学术品格。首先体现在教师的师德素养,具体表现在教师的价值观;对事业的专注度;对专业的不断探索学习;对学生的亲和力、感召力等等,这些都是音乐课程教学中教师言谈举止的自然流露,从中体现出教师自身的审美风格和艺术气质,师德是教师的立身之本,也能感染学生情感,陶冶学生心灵,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也会给音乐教学带来巨大的教育效应。同时,教师良好的专业素养也极有利于音乐课程的文化传递,教师的文化底蕴是对人类精神成就分享和音乐文化认知的深度和广度,体现在学识和精神修养两个层面,它们决定着教师对课程文化的驾驭和开发能力,也决定教师能否创造丰富的音乐课堂,让学生获得广博的文化浸染。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对课程教学的反思能力和诠释能力,在不断学习和提升中,对暗含于课程内容之中的文化认同结合自身长期积累的文化信仰,在教学与学生交流中实现其课程价值。音乐课程文化是教师在对课程的备课和实施中对课程内涵进行着选择和取舍,也是对课程内涵和文化的建构过程。课程文化是教师在对课程的备课和实施中对课程内涵进行着选择和取舍,也是对课程内涵和文化的建构过程,教师若能发挥音乐课程直观、鲜活的特点,善于激发课程的闪光点,将音乐课堂转变成为学生心灵的一次文化探索,一次精神倾听,一次文化成长。教师不可一味的强调教学形式的标新立异,应在总结传统课程经验上的创新,不断探究和丰富课程文化,音乐教师深厚的人文修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在课程的文化诠释方面对学生才能有可信的帮助。

三、学生积极参与是音乐课程创新的必备条件

音乐教育是培养音乐人才的摇篮,课堂就是教师和学生两种生命体共同成长,两种思想互相碰撞的场地。音乐课程文化也需要学生积极的参与意识,学生的参与程度是检验课堂教学的标准,课程的评价也主要在于内容和方法适不适合学生,能否获得好的教学效果。鲜活的音乐课程是一个传递文化的生态系统,学生就是这一系统中最为活跃的细胞。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应从课程文化的传递者转变为知识的引导者,强化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培养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具体方式有。

(一)内化和感染性

是教师关注学生内在心智的发展,通过丰富的课程内涵,形象的引导,生动的讲解,全面地解读课程,减少强硬的灌输,使学生得到感染,逐渐内化为课程内容的整体知识。

(二)开放和交流性

课程教学是通过对话、交流性的状态,以引导学生能从更宽广、更深入的视角看待音乐课程,使音乐知识在师生间互动交流中获得。音乐教师若能通过视角的多维性和方法灵活性,进行多种音乐知识和文化的连接,传递和建构新型知识,培养批判的眼光和另类的观点,激励学生善思博学,打破单一的知识传授,突出音乐课程的形象、直观特点,启发学生的认知结构,就能极大地提升课程

文化内涵和教学效率。

“感动”是音乐的功能,也是音乐的意义,而音乐教育的“感动”是建立在学生的“感受”之中,快乐、愉悦的内心体验、丰富的想象,是生发感动的基础,成功的钢琴教学是由无数师生间教学“动情”的聚合,学生的“感动”决定其“动情”。教师若能将自己所受到的感动用形象的语言,将学生积极参与表现的意愿互动起来,就会达到极好的教学效果。音乐需要的表达是一种内在心理的表达,它是一种非语义性的内心交流,通过作品乐谱中的节奏、旋律、速度以及弹奏中的音色、呼吸、控制的内在感悟,使学生这种“感性”体验,逐渐转化成“感动”和“动情”的表现,这种教学不但会极大提升教学效率,也极有利于培养学生“富于情感的内心”和“富于完美表达”的特质,学生由于个性、理解能力等诸多要素的差异,形成各不相同的教学状况,它需要师生间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各种差异,对教学作出各不相同的教学设计,应该全神贯注地为学生选择合适的教材和教学方法,激发和保持学生旺盛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选择一些朴素、经典,极具艺术魅力的作品,通过示范、讲解,通过感受别人演奏的表现的音乐,既剖析其演奏技巧,理解其音乐的内容、含义,真正感受其音乐的美,诱发其富于感动的内心,也提升其音乐的感受能力。

四、结语

创新是音乐之灵魂,更是音乐学科发展不竭的动力,它需要管理者和教育者以理性的思维,开放的胸襟,来关照其广融性和规范性,孕育鲜活的音乐课程之生命。音乐教育不仅仅是提升音乐技能技巧,它也具有深厚的人文教育功能,具体的音乐课堂教学本身就是生动、鲜活的音乐文化熏陶,它需要教师的人格素质的感染,需要广博的人文素养润泽,有效提升学生音乐感悟,是培养高素质音乐人才的重要途径。音乐教学若能规划出丰富的课程体系,拓展音乐课程文化,就能全方位提升音乐教学的课程质量。笔者相信伴随音乐教育参与者的课程改革自觉意识和课程创新能力的提升,音乐课程创新将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

[1]王俊敏.人类学研究与文化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1996,(1).

[2]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 [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3]孙婷婷.教师行为与课程文化重构和诠释[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6):119.

[4]杨雄.《法言学行篇》转引《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

[5]陈时见.多元文化视域下的课程发展[J].西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6):81.

[6]苏霍姆林斯基[苏].我把心献给孩子们[M].苏维埃学校出版社, 1986.

[7]杜时忠.教育人文意义的失落与追求[J].教育研究,1999,(9).

王彤,女,硕士,绵阳师范学院音乐学教授,研究方向:艺术表演与教学理论;付晶,男,本科,绵阳师范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艺术理论与教学。

四川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教师师德研究中心资助项目 “师德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阶段成果(项目编号:CJSD14-002)。

猜你喜欢

内涵音乐课程
活出精致内涵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挖掘习题的内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内涵漫画
音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