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声音专业对高校影视学科建设的支撑作用

2016-02-04王旭锋

未来传播 2016年1期

王旭锋



论声音专业对高校影视学科建设的支撑作用

王旭锋

摘要:影视学科内的编、导、摄、录等专业是相辅相成的。声音专业以影视学科为依托,同时影视学科的健康发展也离不开声音专业的支撑。但目前影视院校存在缺乏声音意识、定位不清、无法形成各专业支撑、无法进行联合作业、缺乏实践软硬件条件等问题。本文论述了声音专业对影视学科建设的支撑作用,探讨了声音专业课程在改善影视学科各专业学生知识结构、提升学生作品品质等方面的作用,最终得出高校应培养有现代电影声音意识的专业人才的结论。

关键词:影视学科;录音专业;声音专业;声音意识

目前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呈现欣欣向荣之势,除北京电影学院这只领头羊外,还有传媒院校及众多综合大学、师范大学开展影视教育。全国范围内不包括影视动画等专业,仅开设影视编导专业的高校就有400余家,但影视学科内的编、导、摄、录、美、表等专业之间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离开了专业间的相互支撑,则难以给学生以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作品创作的团队基础。

电影电视都是视听艺术,声音专业正是针对“听”的专业。声音专业以影视学科为依托,同时影视学科的健康发展也离不开声音专业的支撑。声音专业对高校影视学科建设的支撑,是对影视学科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及作品创作实践等的支撑。鉴于目前影视学科建设与教学中声音专业的知识体系缺失或忽视的现象较为突出,因此本文主要论述声音专业对影视学科建设的支撑作用,探讨声音专业课程在改善影视学科各专业学生知识结构、提升学生作品品质等方面的作用,进而研究拥有声音意识的专业人才对发挥影视作品潜力等方面对行业的正面意义。

一、我国电影声音教育的发展

我国录音师的培养,最开始是艰苦的自学,如我国第一位电影录音师何兆璋,20世纪30年代初在明星公司作为助理跟着公司聘请的外籍录音师,但每当正式开始工作时外籍录音师总会把何兆璋赶出录音间,不让何兆璋学习。何兆璋通过独自研究录音设备掌握了录音技巧,我国录音师才正式走上“舞台”,后来何兆璋完成了400多部光学录音影片的录音工作,还首创光学声带叠印法*出自1995年赵乐山的上海电影录音技术史稿(上海电影史料第七辑)。。有同样经历的还有我国第一代有声电影的剪辑技师黄汉。由于外国公司和外籍录音师的技术封锁,第一代录音师大多如是。

在后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电影公司以及电影厂的录音师大多是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培养。到20世纪60年代,北京电影学院成立工程系并设置了电声专业,电影录音师开始进入高校专门培养阶段。1978年北京电影学院开始招收第一届电影录音教育本科班,开始了电影录音专业本科生的系统培养阶段。[1]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影视行业及影视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院校如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开设了录音专业。目前国内个声音学院、近40所高校开设录音专业。其中北京电影学院在电影各专业相互支撑的认识上无疑是最深刻、联合作业实践上最到位的院校,每个专业都会学习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校期间联合作业和毕业后走向创作岗位后的联合拍摄上,都堪为表率。

随着电影声音艺术的发展,“录音”这个词汇已经不能从表征电影中的声音创作,容易让人从字面上来理解,“录下声音”而已,实际上电影中的声音早就不是“录下声音”那么简单了,电影声音远不仅是“录”出来的,“录”只能表示一个动作,“录音”也完全不能够体现电影声音的设计、工艺流程及复杂的处理技巧等整个电影声音创作过程。电影声音创作中的几百个声轨、远高于镜头数的几万、几十万个声音元素,现代电影声音创作决非仅仅是录下声音那么简单,而是声音设计、制作与创作,不应以“录音”来简单概括。对于“录音”一词,在电影声音理论领域和电影声音创作界也早已进行了思辨,电影创作中出现了“录音指导”、“声音设计”、“声音指导”之类的岗位,也体现了“录音师”向“声音设计师”转变的趋势,这个趋势表明了行业内对电影声音创作实质思考的深入。2015年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更名为“声音学院”,体现了国内教育界对电影两大基本元素之一“声音”的深刻认识,这是对电影声音创作本质的探究以及更深层思考的结果。鉴于此,本文采用“声音专业”来替代“录音艺术”专业。

二、当前电影电视声音行业发展动态

在电视领域,对于声音专业人才的需求也稳步增长,尤其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高清电视节目确定5.1环绕立体声为标准,为电视节目声音制作带来了新的起点和更大的制作难度。2012年至今每年一季的《中国好声音》采用5.1环绕立体声制作和播出,使得这档以声音为核心的综艺节目相比以往在声音质量上有了质的飞越。《中国好声音》的5.1环绕声制作与播出,声音团队的力量有5.1环绕立体声转播车工作人员8人,后期制作4人,还有扩声的金少刚团队和上海文广团队;《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节俭中国人》等综艺类节目采用同期录音工艺,其中《奔跑吧兄弟》光是同期录音工作人员就超过20个,这种大型综艺节目的同期录音对于录音专业人才的需求比常规的电影或电视剧组要大得多。

新媒体、互联网公司介入电影、电视及综艺节目后也增加了对录音专业人才的需求:腾讯公司在2013年建成亚洲新媒体公司最大的3000平方米演播群,由7个演播室组成,大力进军影视节目制作领域,节目形式包括综艺、时尚脱口秀、访谈、纪实、生活秀等。[2]此外,腾讯公司成立了腾讯电影+,百度成立了电影事业部,优酷和爱奇艺则分别成立了合一营业和爱奇艺影业,阿里巴巴则直接收购上市公司“文化中国”,然后更名为阿里影业。[3]这些公司创作影视节目必定是有声的,因此除了传统的电影、电视行业外,新媒体、互联网公司对录音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显而易见。

声音行业发展对于高校声音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中国美术学院、杭州师范大学、河北传媒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影视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都纷纷开设录音专业,证明了行业对声音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提升。

为满足影视及新媒体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高校影视声音教育,一是声音专业的教育,二是对相关专业的声音教育。爱森斯坦、普多夫金、亚历山大洛夫三位电影大师作为导演发表了“有声电影宣言”;黑泽明认为“电影可以数倍地放大影像的效果”;乔治·卢卡斯的公司开发了“THX”影院声音认证系统,建立了影院声音的标准。这些著名导演对电影声音的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但更多的情况下,电影电视行业人员对声音技术的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不够,电影电视作品拍摄中都相当程度地存在导演对声音不够重视、对声音在电影中的叙事与表现潜力了解不够等问题,从而导致创作中对声音部门支持力度不够,连在行业内颇有影响力的录音师也有同样的感受。而众多影视院校的学生作品、微电影作品由于不少没有开设声音课程,对声音技术完全没有认识的情况也比比皆是,这对电影电视声音行业及从业人员都是不利的。如何解决这个行业性的问题?这个问题要从声音专业能够给予影视学科的支撑入手。

三、声音专业对于高校影视教育的支撑

对于高校影视教育而言,声音专业可以完善知识结构,电影电视作为声画艺术,必不可少地要从两大基本元素——声音与画面入手进行研究和学习。

目前国内高校声音教育设立的教学机构可分三个层次:其一,学院。目前有北京电影学院设立了声音学院,中国传媒大学设立了音乐与录音学院。其二,系。目前有浙江传媒学院(2015年浙江传媒学院成立了与录音系平级的录音艺术研究所,作为校级科研机构支持录音专业学术科研活动)、南京艺术学院等院校设立了录音系。其三,专业。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30多所高校开设录音艺术专业。

还有一种没有设立教学机构的层次是:课程。就初步了解来看,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仅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开设了一门《音响创意设计》课程,电影学专业无声音类课程。[4]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仅开设了一门两学时的任选课《影视音乐》。[5]据了解,浙江大学没有开设声音类课程。即便开设了声音课程、声音专业甚至成系、成学院,在其他相关专业的声音教育上也没能做到完善,因而高校影视专业毕业生缺乏声音意识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些没有或几乎没有声音课程的几百所高校培养的影视专业毕业生是要进入行业就业的,因而影视专业从业人员现在乃至今后缺乏声音意识的状况还将普遍存在。

步骤1:输入发射机,其最远的层内邻居(Vintra)和最远的层间邻居(Vinter),根据上述的公式计算参考节点与最近层内节点间距和参考节点与最近层间节点间距.

不论何种层次的声音专业教育,对于影视学科的支撑,落到实处,是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的支撑、声音意识的培养、作品创作支撑。

知识体系与课程结构。为完善知识体系与课程结构,凡开设编剧、导演专业的院校必须开设声音专业课程。因有声电影诞生之后,电影电视都已经发展为成熟的视听艺术,如若不开设声音专业课程,高校学生如何能对影视声音的艺术分类及各类别元素的属性和作用有所认识?如何能对声音蒙太奇作用有所认识?如何能够对电影电视录音工艺有所认识?学生对电影电视录音工艺没有认识,又如何能对电影制作工艺有较完整的了解?《电影艺术辞典》中把“声音设计”条目归入到导演的工作范畴,说明声音设计是导演明确的工作内容之一,没有声音知识、声音意识,又如何对声音进行设计?由于缺乏声音意识,对声音的运用停留在用台词把故事讲出来,多少学生作品、电视剧甚至院线作品还停留在这个层次上?有的作品甚至成了广播剧配图,别说对电影语言进行探索,连继承前人的视听语言都不能完全做到,不能够把声音真正作为电影的一种有机元素进行创作。

只有从教育入手才能治本,让编剧、导演、摄影、剪辑等专业学习必要的声音知识。学哪些声音知识,学到什么程度?对于除了声音专业之外的影视相关专业,最重要的是了解声音的叙事与表现潜力,了解声音给作品整体品质能带来怎样的提升。应具备的声音素养包括欣赏、审美、分析、联合创作等方面的能力,可相应开设《影片声音分析》来培养电影声音赏析、审美和分析的能力、开设《电影声音》了解电影声音元素、电影录音工艺、电影声音制式等方面的知识,开设《声音设计》来了解声音元素的潜力,培养创作中对声音元素作用的设计、利用声音元素叙事、表现甚至建构整个故事的能力,有条件还可开设《数字音频制作》、《录音工艺》、《录音技术》等课程。

对声音专业来说,影视学科各专业声音意识的培养是最迫切、最必要的任务。缺乏声音意识,影视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是有明显缺陷的,而目前这种缺陷在高校影视专业学生甚至老师中还是较为普遍的。缺乏声音专业知识导致对声音专业的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因为对他们来讲声音与画面是割裂的,完全不了解声音可以强化、放大影像的效果。

对于声音知识在影视相关专业的普及,在行业凝聚多年一线创作经验的专家讲座非常重要,因为他们丰富的经验给同学们最直观的感受,同时也最有说服力。行业一线专家近年来对于教育的支持是一件功在千秋的事,对高校培养能与行业一线对接、符合行业要求的人才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王乐文、陶经、王丹戎、林临等富有远见与追求的一线专家在对口高校的讲座得到了很好的反响。北京电影学院的教授们也给其他高校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如姚国强等为各高校开设的讲座,以及担任客座教授,使得北京电影学院最重要的声音教育资源能够让兄弟院校共享。

电影家协会声音工作委员会的成立,吸收了大量行业一线专家和高校老师入会,提供了一个行业和高校影视专业教育互动的平台。目前这个平台的作用已经显现出来,不但推动了行业一线专家到高校讲座,而且给高校师生带来了行业一线的创作工艺、技巧和理念,种下了强化声音意识的种子。为使声音意识的种子萌发生机,行业与教育界的互动还需进一步加强,一方面是高校吸收行业一线专家为业界导师,面临的一个普遍难题可能就是经费不足;另一个方面是高校老师到行业一线实践,面临的难题主要是渠道有限。行业和高校影视专业教育的互动在南加大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做得很好,一半以上的教师来自行业一线,绝大多数教师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相比之下我国高校影视教育在引进行业一线人员方面还有不小的空间。

声音专业人员不止要向其他专业人员输送声音知识,自身也要吸收相关专业知识,尤其是导演专业知识和编剧专业知识,前者是籍以了解导演思维,后者是声音专业人员更能够向编剧和导演提出展示声音潜力、利用声音建构故事的方法,在这方面其他专业人员一般不具备利用声音建构故事的能力,毕竟在声音知识上,声音专业人员相对要丰富得多。所以声音专业人员不妨也尝试进入编剧、导演领域,写出、导出声音叙事、表现上有特色,能充分发挥声音元素作用的本子和片子,在利用声音叙事和表现的故事上,声音专业人员更有这个能力。其实反过来,学导演专业的毕业生也有进入到声音领域的,如《音效圣经》的作者里克·维尔斯,原本学导演,后来喜欢上音效制作,成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音效设计师,成立了世界最大的音效设计制作公司之一,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音效库。

总之,要有声音课程,这是最底限的事情。影视院校没有声音课程,其影视学科知识结构体系是有很大缺陷的。因为这意味着所培养的学生不具备声音意识,意味着所培养的学生的电影理念还停留在无声电影时代。电影、电视都属声画艺术,因此电影和电视教育显然不能缺失声音课程,声音课程将撑起影视学科的“一条腿”。

四、声音专业对于高校影视学科各专业学生创作实践的支撑

声音专业对于高校影视学科各专业学生作品创作实践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支撑意义。影视作品的声音创作、制作工艺比较复杂,但是原来的“录音”这个名称却把“声音创作与制作”的复杂过程大大简单化了。简单到了没有经过专业学习的人都不知道声音创作与制作的工作量与难度,觉得这仅是“录音”而已。而实际上声音创作与制作的不但有技术上的动态、信噪比等要求,还有声音叙事、表现等蒙太奇手段可以帮助作品讲故事。

像《八月迷情》、《绝世阉伶》这类影片从剧本阶段就建构于声音之上,影片《听风者》创造了听力极佳的瞎子何兵这个角色,利用科学及不科学的声音知识来建构故事,比如通过电报声听出敲击电报的力度,那时的电报只是触发电报嘟声,不是话筒拾音,无法听出声音的力度,也不可能有力度感应,但观众并不知道,所以影片故事利用了不科学的声音知识来渲染何兵的听力。有的影片利用声音元素形成影片独有的风格,如《黑暗中的舞者》、《黑店狂想曲》;有的影片利用声音元素震撼观众,如《星球大战》、《军天壮志》等;有的影片利用声音元素营造真实的环境和动作、给虚拟的角色加上或真实、或夸张的质感、重量、速度、肌理,如《冰河世纪》、《功夫熊猫》等。实际上绝大多数影片的叙事都离不开甚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声音。

超声波声能聚焦可以震碎结石,声音能量小了可以成为环境声,小音量的潺潺流水声可以用作声音治疗,然而大音量的声音则可以成为一种武器……一切声音属性都可以用作为电影故事做贡献的元素,如电影《绿巨人》中的音波炮、《功夫》中的“狮吼功”、《闪电狗》中的咆哮。现代科技的发展,甚至可以使声波支付成为每个人生活当中的日常场景,如支付宝中的声波支付。

声音专业给其他专业以声音叙事艺术、声音技术技巧等方面的支撑。声音叙事可以节省成本,这在学生创作中尤其重要。学生作品创作往往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有些比较好的想法想要实现往往受制于捉襟见肘的经费。而声音可以是卓有成效且非常经济的叙事手段,在节省经费的前提下出效果。如在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有一段声音叙事的精彩例子:郭靖误以为黄蓉陷于流沙,伤痛间被欧阳锋挟持到石屋,被迫练功比武,恰巧周伯通追裘千仞闯入石屋,周伯通大玩四人大战。这是一个武打段落,尤其还有蒙古大军追杀花剌子模军队,若是实拍,几百万、上千万也未必能拍好如此磅礴的战争场面及复杂的武打场面,但在这个段落中,金庸却给了一个声音叙事的极好模板:石屋内烛火熄灭,伸手不见五指,武打及战争场面都只通过生动的声音描述、通过声音叙事来展现。完成这样的场面非声音专业人员不能为。

高校影视学科各专业对于学生的作品创作实践能力、联合作业能力,可以以是否有声音专业作为判断的标志。因为在影视院校各专业中,声音专业往往开设较晚,或至今没有开设,无法认识到作品声音方面的不足且其他专业无法通过简单学习来完成作品的声音创作。所以在学生作品创作中,常出现作为导演的同学由于不懂得声音也是自己作品的一部分,不懂得导演要对作品品质负责,不懂得珍惜自己的作品,导致作品整体品质的不合格的情况。例如,某个赛车题材的学生作品,录音同学提出要做ADR录音、要剪辑、要混录,导演说没有时间,结果没有经过ADR录音、声音剪辑以及混录就拿出去展映了,不遵守影视声音创作的工艺流程,不支持录音师做ADR,并且在混录之前就拿出去放映,糟蹋了自己的作品不说,还对声音专业同学造成了不良影响。没有导演的支持,录音师没有办法帮导演做好声音。

1927年声音进入电影是电影的第一次技术革命,1928年三位大师提出了《有声电影宣言》,但到现在有多少学生导演具备了声音意识,能够把声音当作两大基本元素之一进行设计?有多少学生作品还是以无声电影的观念在进行创作?除了几所老牌影视专业院校外,大多数还不具备这种最起码的声音意识。声音专业教师如若不能在学生毕业之前传授、灌输声音意识,今后他们可能就是影视行业当中那些不重视声音的编剧、导演、摄影、制片。所以提升声音行业的地位,要从声音教育开始,影视声音教育不应只限于寥寥几所影视专业院校,而应该普及到所有开设影视专业的高校。

五、当前高校影视学科声音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根据电影制作的工艺流程,声音往往是在画面剪辑完成之后进入声音后期制作阶段的,其中的电影声音混录是电影制作的最后一个环节。影视创作者要本着“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态度对待声音创作,使其成为画龙点睛的一笔,否则必然会有“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遗憾。

那么开设影视专业的众多高等院校都有这个认识了么?事实并非如此。当前高校声音专业教育中存在着一些有待改善的问题,如:专业定位不清、缺乏声音意识、无法形成各专业之间的相互支撑、无法进行联合作业、缺乏实践软硬件条件等等。

首先,专业定位不清。由于学科建设目标不明确,专业定位不清,导致声音教育虽有开展,但无法形成对相关专业的支撑。如某高校影视系下面的录音专业,其办学理念、定位却是音乐录音而不是影视录音,而音乐只是电影、电视声音诸元素之一,显然跟影视录音有相当大的差异。

其次,缺乏声音意识。有声电影诞生80年来,电影已经进入全景声时代,但包括影视院校科班师生在内的很多业内人士仍以无声电影理念进行创作。如何发挥有声电影叙事表现潜力,创作中有没有把声音当作有机的元素等问题如何解决?如果连高校教师都缺乏声音意识,又如何能够奢望学生能够良好的声音意识呢?

再次,无法形成各专业之间的相互支撑。全国400余所开设影视专业的高校,开设声音专业的也就30所左右。由于专业不齐全,学生作品创作没有完善的团队,也就无法进行联合作业。联合作业加上联合指导,这样其优势在于除了学生创作者是专业分工之外,还有各专业教师从各自专业的角度对质量进行把关。道理其实很简单:摄影、制作的老师指导不了声音创作,录音的老师也指导不了画面创作。

最后,缺乏实践所需的软硬件条件。国内目前能够建设视频实验室的高校很多,但能够建设相配套的录音实验室的学校却很少。没有相应的影视同期录音设备、混录棚及对白棚、拟音棚等,从拍摄开始就注定了作品整体上的专业程度不足,因而录音环节成为许多院校发展影视专业的一个瓶颈。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不论是声音还是画面,都已经有性价比很高的设备,如Zoom H4N、Zoom H6录音机等,也有公司研发了很便利的、能把pad或手机转为摄像机的设备,并且都具备较高的声画质量。所以,在技术设备上,电影或微电影已经彻底走向了平民化,不再成为障碍。

开设录音专业的院校不到40所,其中还有不少是音乐录音。我们不能也不应期盼多数开设影视专业的高校都开设录音专业,那会超出影视声音行业的容量,但应努力使其都开设声音课程,不然他们往行业输送的将是规模庞大的、缺乏声音意识的毕业生,这必将对影视声音行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因为以前电影行业毕业生主要来自北京电影学院,电视领域毕业生主要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和浙江传媒学院,声音素养至少还过得去,而今出现大量没有任何声音素养的编导从业人员,未来不少声音工作者需要竭力跟导演、制片解释声音的作用以得到支持,面临的形势甚至比现在更为严峻。

综上,要破解影视行业缺乏声音意识这个难题,需要从教育本身入手。高校应努力开设声音课程,通过专家讲座,给影视院校相关专业师生普及声音知识,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声音意识。应多邀请行业一线工作者到高校开设讲座,把一线创作经验带到高校,对于声音的作用会更具说服力。高校和行业双管齐下,才是解决影视行业声音意识缺乏的良方。同时声音专业人员应该进入编剧、导演领域,写出、导出声音叙事、表现上有特色、充分发挥声音元素潜力、作用的本子和片子。这是声音专业人员和编剧、导演的一种互动,因为在声音素养上声音专业人员远远高于编剧和导演,在利用声音叙事和表现的故事上,声音专业人员更有这个能力。

高校影视教育的发展,需要理清思路,找准短板,强化对声音专业和对高校影视学科建设支撑作用的认识,虽不必所有影视相关院校都设立声音专业,但至少在课程体系中要培养学生的声音意识,培养有现代电影声音意识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卢梦.北京电影学院志[M].北京:北京电影学院出版社,2000:288.

[2]郑培源.腾讯发力节目制作,3000平方米演播厅已建成[N].上海证券报,2013-06-04.

[3]郑道森.阿里影业遭遇文化中国“财务陷阱:拿什么支撑阿里影业[N].新京报,2015-02-02.

[4]百度文库.北京师范大学2014年艺术类本科招生简章[EB/OL].http://wenku.baidu.com/link?url=RmvTlPHPpb0ijNWdeBX6Xq_8wTjFGFhXEIKLiREL8f4mfRk7DhY-YnRf19vz2TocJIpv-PEnYXY-9-OUZpBVGRDwFfUnqUv6Vki2tP74tYu.

[5]百度文库.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及专业课程设置与进度[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84d21323bcd126fff7050b5b.html.

〔责任编辑:高辛凡〕

中图分类号:J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552(2016)01-0070-07

作者简介:王旭锋,男,副教授,电影学硕士。(浙江传媒学院电视艺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