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音乐课堂教学与中学生的音乐心理特征

2016-02-03王茂梅

北方音乐 2016年5期
关键词: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

王茂梅

(江都市实验初级中学,江苏 扬州 225200)



浅谈音乐课堂教学与中学生的音乐心理特征

王茂梅

(江都市实验初级中学,江苏 扬州 225200)

【摘要】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与少年儿童及十八九岁的青年有着很大的区别,但这两者的心理特征,他们又兼而有之。针对中学生的这一现状,对中学生教学不仅要分析他们的心理因素,更要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音乐教学形象、生动,并能及时把握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中学音乐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中学生;音乐心理;音乐课堂教学

学校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也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进行德育的主要手段,一个出色的音乐教师应该善于揣摩并能把握学生的心理,这样才能做到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游刃有余。

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积极研究学生的心理状态,并能对学生的心理过程进行引导和控制,慢慢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就是要让学生学到感受理解与掌握音乐内涵的本领,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音乐教学的过程及方法。

一、对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

本人从事音乐教学工作已有十余年了,通过这十多年的不断观察,对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心理表现有了一定的了解。总的来说,比起语数英所谓的主科,学生在音乐课上所表现出的心情比较放松,有着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进入中学阶段的学生,与小学生比起来,获得音乐知识的途径逐渐增多,在学习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经验,兴趣越来越广泛、成人感越来越强、荣誉感和好胜心也在不断加强,这一时期,他们的心理特点主要是:好怀疑、好争辩、情感变化很快而且不稳定等等。

这些心理特征表现在音乐课堂上则是能够主动地参与和体验音乐所表达的各种情感,但是受社会上流行音乐的冲击较大,带有很强的盲目性和不成熟性,不容易接受课本上所选的内容,特别是一些传统歌曲和一些艺术歌曲等等。由于对音乐课的偏见,所以认为一些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多余的。概括的说,盲从和过度放松是中学生在音乐课上的心理表现。

二、影响学生音乐心理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教师的言行、专业素养对学生的心理有着直接影响。教师须具备良好的乐感,熟练的演唱、演奏技能并能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从而去感染、熏陶学生。音乐教师要不断探究青少年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并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二)授课的内容也能影响学生的心理,音乐教师能通过学习研究根据学生音乐心理,对授课内容进行细致的分类与整合,选择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内容进行教学从而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音乐课堂效率。

作为初中音乐教师,要想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不但要钻研教材,认真上好每节课,还要积极关注社会上的流行音乐在学生中的影响,能够在适当的时机有选择地利用学校音乐的特殊功能,引导、培养学生健康的、积极向上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学校的音乐教育,如果能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相相吻合,则能促进学生学好音乐的愿望得到良好的发展。

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当前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问题,这是音乐教师心理调节的前提,那么这就需要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细心观察和深入了解。

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要多赏识、鼓励学生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面带微笑走进课堂,用富有表现力的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感染学生,使学生对老师产生由衷的信任。

再有教学方法需灵活多样,针对中学生这种不稳定的心理特点,可以采取一些游戏活动,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就能学到音乐知识和歌唱技能,还可以利用表演、竞赛等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多媒体教学使音乐课更加形象直观。当然,教师还应了解社会上的流行音乐在学生中的影响情况,以便有的放矢进行音乐教学,引导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对于流行音乐,要选择性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总之,音乐教师除了要具备专业的音乐素质、音乐理论知识,掌握教学方法之外,还要不断学习和研究中学生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并与平时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让学生既能学到音乐知识又能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潜移默化地使他们养成更健康的心理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1] 廖家骅.《音乐审美教育》[M].人民音乐出版社.

猜你喜欢

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音乐课中合作探究教学的研究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育信息化技术应用的探讨
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音乐教学理念
高校音乐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问题探索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